
【书香】人事创新(小说)
有人喜欢简单,自然就有人喜欢繁琐。这两种人格格不入、水火不容,却都客观地存在着,只是他们瑕瑜互见、各有所图。张夸就是那种喜欢繁琐的人,在他看来,任何工作都是为了应付上级,应付得好、应付得完美,就算是成功。
张夸在县卫生局任局长,这几年工作得很扎心,倒不是他能力有多差,也不是单位职工不好指挥,而是他总不能按时完成任务。这样,上级就会像训斥小孩子一样批评他、催促他,让他感到很没面子,而他是那种死要面子的人。
这不,张夸上午一上班,就接到了市卫生局的工作安排,将全县所有健身组织所施行的广播体操,由第五套改为第六套。
这本是件很普通的日常工作,说白了,也就是件小工作。可在张夸看来,这件工作却非同小可,他要在这些日常工作上出人头地,达到处处露脸、鹤立鸡群之目的。于是,他一听说有工作,就会紧张起来。
为此目的,张夸提出了具体要求。他说,这件工作要有计划、有总结,下级要出台实施文件,建起多角度的印证档案,如各级组织要有开会安排工作的照片、录像,第六套广播体操实施前后做操的照片、录像,各级机构、组织要签订工作责任书,收集实施第六套广播体操的效果、评价等等。他要求的材料数不胜数,职工们一听,心里直发毛。张夸知道职工们心烦,就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张夸说,做事口说无凭,得讲究有证据。只有把印证材料搞全,才能叫工作到位,否则你就是胡说、乱说。他还反复强调,做工作都得讲认真,要消除侥幸心理,不能有半点马虎。不要以为百密一疏是正常的,在我这里。任何疏忽都是大错误,我是绝对不会原谅的,谁在出了问题,我就和谁过不去!他讲得很激动,以致在喝水时,都有点气喘吁吁。
张夸谨慎安排工作后,下属们就都各自做起了自己所分担的工作,而他自己也因工作繁忙搞得焦头烂额。但他心里很清楚,他安排的绝大多数工作事务都是自寻烦恼,但这样做却是一种政界生存方式。事实上,上级每每对他安排工作,都是包干式的,忙碌也好、清闲也罢,上级根本就不管。上级看重的只是印证材料,只要证明了自己所做的工作,就是有政绩,否则就是懒政和不作为。为了应对这些潜规则,张夸已对工作形成了习惯性恐惧。
张夸工作得很细心,在具体做法上也比别人严格得多,因此,他所安排的具体事务就特别繁琐、繁忙。张夸说,在工作上平平淡淡,在上级看来,就和没做工作一个样。因此,在工作上要么不做,要么就使劲往繁琐里整。张夸还说,有个典故叫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我这样做,就是为了一鸣惊人。于是,在工作上就拼命地累积印证材料,但效果却很不如意,在工作上总是拖拖拉拉,甚至迟迟下不来。这样,上级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促他、批评他,以致还上升到政治高度去训斥他,张夸感到自己很没面子。
一日,张夸突然有所醒悟,觉得这样下去并无出路,于是就打起了人事创新的主意。为了稳妥起见,张夸就请示了县领导。张夸说,哲学上有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原理,可我这里的人事管理,已经很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了,而且束缚很严重,我这个局长已经很难工作了,人事创新迫在眉睫啊!我现在就想搞搞这个人事改革创新,以适应当今的工作,您看行吗?
县领导说,当前的工作状况,我也清楚。可现在,上面还没有文件,你怎么个人事创新呢?
张夸说,您只要同意,我就大胆设计,保您满意,其实,创新也是好办的!
县领导说,你有主意就好,就在你单位先试试吧。
领导答应后,张夸就想着立即动手。但为了慎重,他作了深层次的思考:
张夸首先瞄准了民意。眼下,就业是最敏感的民生问题,大学生、低收入群体、退伍军人就业都很困难,利益矛盾已凸显,老百姓和政府像是结了仇,张口闭口都骂政府不作为、乱作为,以致还出现了退伍军人持继上访现象。他想,人事创新,这些特殊人员是首先要考虑的。
张夸要进行各种对比,他想起三十多年前的那些事。在那个时候,张夸所在单位只有十来个人,但同事之间配合得很默契,在工作上都相互帮助,干啥都显得简单而利索,而且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文档去做,但做了事却没什么记载。现在恰恰相反了,索要的文字材料多得惊人,这让张夸很犯愁。他又认真想了想,觉得这些材料是上级要求的,是必须做的。而且,他认为有记载总比没记载强,过去的做法确实有点不完美。他想着想着,突然好像来了创新灵感,自言自语地说,这些档案虽然繁琐,但增加大量的工作人员,不就解决问题了么!
张夸左思右想,觉得创新应从稳定的角度去考虑,其他问题是必须舍弃的。于是,他在单位安排了许多人员,有政府购买服务的未就业大学毕业生,有下岗的退伍军人,还有低收入的”4050“人员。他数了一下,这些人加在一起,足足有二十多人,再加上原来的工作人员,单位就有三十多人了。这时,他的心里感到踏实了许多,觉得创新也就这么回事,既满足了民意需求,又增加了干工作实力,真是一举两得。他感觉自己已经能够轻轻松松地应付工作了。
张夸的人事创新实施后,二十多名新生力量齐上阵,个个都信心满满、干劲十足,做啥工作都很卖力,各种工作材料、档案也都能按时或提前完成了。但在这时,张夸对材料的要求又细了,要求完成的印证材料也增加了许多,工作人员依旧忙忙碌碌。张夸感觉到,单位已稳稳当当地过渡到了应付型工作模式。但在事实上,却是应付工作多、实事办得少。
一年下来后,办公室要写全年的工作总结,办公室主任却感到没啥写头,一年的成绩都是些小事,而且数量也不多。于是就请示张夸说,咱单位的工作内容太少了,实在是没什么写头。张夸一听就有些吃惊,不过,他理了理一年的工作,不过只有七、八项内容,已比往年的二十多项少了很多。可他却一点也不在乎,他只愿把工作搞得繁琐点,却并不想多做。张夸于是对主任说,你们多收集点数据,比如,召开会议的次数、下级发文件的数量、收到下属的工作总结件数、签订工作责任书的人次、收集印证工作的照片、录像等等,增加点总结的篇幅,把材料写得详详细细、完完美美就行了。尽管这些总结写作要求有点鸡毛蒜皮,但他感觉自己已能正常工作,再也不用操心上级的批评了。
然而,张夸的创新并不能一劳永逸。这不,二十多名新生力量都感觉有点不满意了,自从他们工作后,原工作人员都成了他们的上级,都是只说话不办实事。而他们这些临时工,工资不高,工作却很繁忙,似乎感觉成下人了,再也不积极工作了。而且,这些新生力量文化程度不高,所写材料质量也比过去差了点。可张夸认为这次人事创新还算是成功的,起码为自己的履职救了急,而且在工作上也能拿出印证材料完美的工作材料了,对应付上级是有好处的,对自己的升迁也是有利的。尽管老百姓们没得到什么实惠,甚至只能说是得到了一些虚假的口头恩惠,可老百姓就是老百姓,并不会对自己造成任何威胁,他感到自己的工作很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