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采飞扬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文采】家国情怀: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杂文)

编辑推荐 【文采】家国情怀: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杂文)


作者:孙彩文 举人,3001.3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96发表时间:2020-09-23 08:40:02

《战国策》中有句话为:“爱国如家”,家国情怀是教师生存的基石,是中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
  
   01
   何谓“家国情怀”?
   “家国”一词由“家”与“国”两个基本对象构成。《说文解字》曰:“家”,“居也”。“国”,“邦也”。“情怀”是一种感情、一种心境、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从字意上来看,“家国情怀”是人们对国、对家的一种思想心境。从哲学层面看,“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从专业发展角度看,“家国情怀”是教师作为个体对价值共同体理念的高度认同,并促使认知共同体朝着积极、正面、良性的方向发展的一种思想和理念。
   “家国情怀”和核心理念是“爱”。
   首先是爱家,没有家,就没有国。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句话用《大学》来表达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余光中说:“我曾经写过一千多首诗,写乡愁的诗占了十分之一。”可见,“家”浓缩了母亲、父亲、亲人、故乡的无限情感和思绪,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情感依靠。人不是浮萍,当我们在关注“小家”的时候,不要忘了还有“大家”之国;当我们在建设“大国”的时候,不要忘了还有温暖的“小国”之家。”
   “家国情怀”的根本内涵是爱国,包括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梁启超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说明“家”“国”本是一体,个人的行为必须要符合共同体的
   需要,所有个体要“同呼吸共命运”。传统文化中儒家提倡的忠孝、礼仪、廉耻等道德要求,都带有很强的共同体意识印迹,而仁爱之情是“家国情怀”良性前进的出发点。仁爱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宽容、谦逊与慈悲。
  
   02
   家国情怀的实现路径:修身。
   修身,是2000多年前东西方的教育家们都在关注的一个问题,无论孔子孟子,还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致认为修身就是打造我们的内部世界。
   为什么修身?如何修身,如何强大自己的内在呢?
   现代社会,由于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过于依赖科学,不太注重打造自己的内部世界,造成很多人的内心非常脆弱,一点点小事儿就会引发很大的负面情绪。相比较而言,老一辈的人常常说要能吃苦,因为在他们那个时代,如果不能吃苦,很快就会被生活压垮。其实,小事对一个人来说是大是小,不是客观的,其中的差别在于主观世界,也就是内心到底够不够强大。
   强大的内心是需要打造的。
   近二三十年,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发现其实可以用科学的方式来打造我们的内部世界,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保罗.艾克是“微表情”领域的鼻祖,他发现在微表情方面,只有通过改变心态来改善。对每个人来说,在修身方面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我是谁,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你思考和定义自己“心存高远”的时候,其实你也是在思考和定义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思考你应该拥有什么样的个性和品质。
   给自己一个机会,拥有想拥有的美德,成为想成为的人。
   在这方面最值得借鉴的例子是富兰克林,他早年出身贫寒,身份很低,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最终成了一名在多个领域有着惊人表现的通才,既是科学家、发明家,也是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富兰克林在他的自传中说:“人生就是修炼自我的一个过程,要不断去发现并修正自己的价值观,通过积累与反思,使自己不断进步。”为此,他设计了一份清单,里面包含了13种他认为非常重要的美德,分别是:节制、缄默、秩序、决心、节俭、勤勉、诚实、正直、适度、整洁、平静、节欲和谦逊。然后又制作了一张图表,用于记录自己的进展情况,每完成一个目标,就在表格里打一个“勾”,每个礼拜他都会针对一种美德进行学习或者实践,一周过后就换一种,再持续一个礼拜,在重点培养一个美德的基础上保持其他的美德。这么算下来,一年时间差不多可以完成13个美德的四个学习周期。一开始他发现自己图表里空格很多,但随着时间推移,标记的“勾”不断增加。他每天早上会向自己问一个问题:今天我能为别人做些什么?到了晚上回答这个问题:我今天已经做了哪些事情?并且反思自己是否完成了计划中的美德。
   我们把视线转向东方,古人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什么把修身放在第一位?因为只有先将内心打造的很强大,才能有能力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所以儒家提出了“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儒家认为,要用五常作为社会一切成员之间的相处原则,以此处理和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事实上,无论富兰克林的13种美德,还是儒家的五常之道,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美德是可以自己主动打造的。
  
   03
   美德目标,打造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核心价值观,提供正确的方向,一直到这些美德真正融入自己的一言一行,那就真正变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了。
   在教学生涯中,我和很多教师一样,常常会经历起落和波折,做得好,内心愉悦,做的不好,心里很不好受,这时候我告诉自己,现在是锻炼平和的最好机会,因为越有起伏,就越需要用平和的心态去应对。三年前,我自己工作遇到麻烦,自身的能量不足,难以应对困境、解决问题,内心恐慌。我认真思考并列出三样自己想拥有的美德:平和、良善、慈悲,然后进行系统的训练。我借鉴富兰克林的做法设计出一张图表,把分解的美德填进表格,然后每周针对其中一项进行修炼,比如“平和”,通过阅读、写作、讲座以及探索新知、共同体交流等方法持续修炼,直至知、情、意、行全部达成。
   几个月循环往复,一年后回头看自己,发现能把经历变为财富,引领和辅助更多教师走向内心完整,这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04
   修身离不开学习。
   研读经典,“内圣外王”。
   杜维明指出:“在儒家传统中最崇高的理想人格是圣王。在这个理想背后的信念是人必须自我修身,以成为一个为人楷模的道德导师。”修身是“内圣外王”的缩略表达,研读四书五经圣典,可以确立修身的信念,有了坚定信仰,于人格中涵养,就有外显的功夫了。
   持之以恒,“为仁由己”。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曾强调:“我欲仁,斯仁至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们如果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唤醒自己的德“心”,努力追求,持之以恒,“仁”就能在点滴进步中达到理想目标。“仁”是修身的指向,也是落脚点,是“家国情怀”的核心信仰。实践证明,“仁”是“为”出来的,需要自我去开发。也就是说,主体要努力地向自己内心深处追问:为什么圣贤可以做的,为什么我做不到呢?圣贤是为人之楷模,作为人师,自己必当效法之。效法的做法就是有“铁肩担道义”的愿望,以传道为指向,在“立德树人”中发扬自己的“仁”心。
   “存天理”,彰显高远追求。
   “心”源于上天,即“本于天而备于我”,这是人与天能够相应的本质依据。顺应“天道”是修身的必要性所在,为此,《中庸》开篇宣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修身大致分为两个层向:其一是内省,自身理路是:完成自我人格的升华,彰显高远追求。首先需要道德认知,其次以这个认知来观照自己,最后得到自醒。其二是自悟,如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在不断地研习中确立道德理想,如孔子的“梦见周公”,将自己的思想与先圣的思想融会贯通,实现“吾道一以贯之”,从而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理想。
   感悟千年文化魅力,和民族之魂一起成长,洗练心灵、磨砺意志,让自己变得强大。
   修身,是“家国情怀”的文化萌芽,让自己有力量迎接新时代的明月和朝阳。
  

共 305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家国情怀是教师生存的基石,是中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文章开头申宗明义,再用“洋葱”思维结构文章,先阐释概念:家国情怀,从字面、哲学、专业修为层面展开,以儒家“仁”爱作为理论支撑,有质感、有分量、有使命担当。作者重点阐释的是:修身,由远及近,从富兰克林到自身完整,又辐射出去,以“ 修身离不开学习”警示世人,拨开云雾,用方法论揭示“学习”的本源力量:1.研读经典,“内圣外王”。2.持之以恒,“为仁由己”。3.“存天理”,彰显高远追求。句句经典,条条道路通达“高远”,同时又脚踏实地,“感悟千年文化魅力,和民族之魂一起成长”。让我们谨记:修身,是“家国情怀”的文化萌芽,让自己有力量迎接新时代的明月和朝阳。这是对教师的呼召。也是每个修身之人的精神奖赏!推荐阅读!问候作者!【编辑:马永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