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河●秋】不欺堂里论不欺(随笔) ————不欺堂游记
不欺堂里论不欺
——不欺堂游记
邓州徐君泽/文
河南省邓州市紧跟党中央部署,经过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新冠病节节败退。《岳阳楼记》诞生地——花洲书院又重新开放,我急不可待,走进了这个魂牵梦绕的精神宝地。
啊,雨后初霁,空气清新,游人如织。我登上岁月遗存的城墙,穿过经年的苍松翠柏,满眼林立的“宋”字彩旗和错落有致的多座仿古建筑,仿佛穿越到北宋范仲淹知邓时的气场中。顺着迂回的石阶小道,走下龙首山,不由自主地来到坐落在山根的不欺堂前,品味门两侧的楹联“登此堂矣发思古忧情/从不欺达优乐境界”,落款是“乙酉年应德堂先生之囑撰并书/于北京魏鑫”,真可谓不同凡响,引人入胜。我踏入堂内,凝视着魏鑫、李庆文夫妇敬捐的范仲淹汉白玉雕像,沉思良久,随几个游人,缓缓走到雕像背侧。我旁边可能是爷孙俩,老者望着汉白玉上雕刻的铭文,问戴红领巾的孙子能看懂吗?孙子看着老者,稚气地摇摇头。铭文是文言文,没有标点,小学生当然看不懂。我善意地建议老人给孙子讲解。于是,他首先用邓州韵味的普通话,加标点,通读了铭文;然后读一句,解释一句。他相当耐心,不断地提醒孙子注意。
最后孙子说:“听懂了,就是叫人别说瞎话呗。不骗家人,也不骗老师。”
爷爷抚摩着孙子的头,慈爱地说:“你要真能做到,就会认真学习,好好进步。将来也会像你爸那样,有责任,有担,是优秀的共产党员。”
我们寒暄着从侧门走出不欺堂,回头看彭玮撰并书的侧门楹联“不欺即磊落光明状元终身可用/守直必刚正洁己孺子素愿可嘉”言简意赅,余音绕梁。一个导游引领些许游人走进不欺堂,耳后响起她清脆的解说声。触景生情,我很感动,心潮难平。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不欺精神是精华。不欺思想是范仲淹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之一。不欺的原动力是无私。范仲淹的不欺思想包括不欺国,不欺君,不欺民,不欺良心。不欺良心是不欺的根本,是基础;不欺国、不欺君的落脚点是不欺民。在践行不欺的过程中,范仲淹不断完善和提升着不欺思想的内函。“忧乐观”是不欺的核心,是不欺思想的升华。范仲淹一生清廉,成为“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则是不欺思想的结晶。
2002年,河南省邓州市委市政府广泛听取意见,成立了以杨德堂先生为主任的修复花洲书院委员会。他带领一批老同志,为修复花州书院无私奉献,付出了大量心血,仅用三年时间,精彩、圆满地完成了这项德政工程。就这样,不欺堂应运而生,定格在穰原大地,成为传承不欺精神的胜地。范仲淹和他的学生贾黯,非常看重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升华出的不欺精神。不欺的原动力是无私。他们终生在“无私”上下工夫,所以能够真正践行。
新时代,需要学习、掌握、借鉴他们的精神,努力修养自身,名副其实的作到不欺党和国家、不欺人民、不欺自己良心的新时代“三不欺精神”。千百年来,我们邓州人在传承、弘扬、践行不欺精神上有许多动人故事。当今,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更需要不欺精神。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多年的风雨历程,越来越证明是无比光荣、伟大、正确的,是战无不胜的。比照范仲淹不欺君的精神,我们要无比坚信中国共产党,始终紧跟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走群众路线,以人为本,听民声,查民意,急民所急,解民所忧,这是新时代升华了的不欺民思想。范仲淹的不欺思想来源于道德修养。每个华夏儿女,要想“高风亮节”“道德高尚”,就必须修养自己,特别是共产党员,能否保持先进性,关系着我们国家的前途。每一个党员都应当从范仲淹的不欺思想中汲取必要的精神营养,使自己有一颗合格的共产党员的“良心”。这颗“良心”就是先进性的见证,是伟大的党性,是更高层次的不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共产党人的远大目标而无私奉献一生。
啊,花洲书院是雄踞于中原沃土上的一座精神丰碑,不欺堂熠熠生辉!优乐观像常青树一样,永远不会凋谢;不欺精神也必将永远璀璨在历史的长河里。
“ 新时代,需要学习、掌握、借鉴他们的精神,努力修养自身,名副其实的作到不欺党和国家、不欺人民、不欺自己良心的新时代“三不欺精神”。千百年来,我们邓州人在传承、弘扬、践行不欺精神上有许多动人故事。当今,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更需要不欺精神。”o(* ̄︶ ̄*)o
非常感谢您支持山河征文!敬茶!远握!o(* ̄︶ ̄*)o

您好!
我使用的是老年机,遗憾,无法加入好友群。
祝您潇洒快乐的享受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