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采飞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文采】人在画中游美景 月来诗里过中秋(散文)

编辑推荐 【文采】人在画中游美景 月来诗里过中秋(散文)


作者:孙彩文 举人,3001.3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01发表时间:2020-09-30 23:25:57

中秋一直是国人的大日子。
   中秋之夜,花好月圆,是一年中最迷人的夜晚。
   明月当空、饼香四溢、亲人团聚……
   而我,一人独坐在诗的历史里——
  
   (一)
   万古中秋万古天,一番塞景一番鲜
   这是乾隆皇帝《中秋日作》中的诗句。写的是避暑山庄的中秋美景,湖光山色、秋月桂荷、鹿呦雁鸣,走笔成诗:
   轻阴通晚忽开晴,月与中秋太有情。
   乍上锤峰犹隐现,旋临钓宇大光明。
   万家灯火今宵盛,小部笙歌旧例呈。
   如此清凉如此节,可能恝尔置吟评。
   这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中秋夜。当晚,天气阴沉,忽然转晴,明月应节,隐现在磬锤峰顶,不久月上中天,把夜空照耀得十分明亮,万家灯火,万家同庆。此诗表达了乾隆在中秋佳节的惬意心情。
  
   (二)
   年年端正不须赊,亦起称祥颂月华
   月饼是中秋的标志,就像过年的爆竹,端午的粽子,一如我们心灵深处的印迹。
   儿时的中秋,一家人围在一起“打”月饼。那时家里穷,父亲每年只买一块月饼,母亲手巧,发了面,团成团,用月饼在上面轻轻一压,嫦娥奔月的图案就活灵活现了。“压”图是我的活。我那时3、5岁光景,个子矮,就坐在炕上,翘起屁股,耐心等待着。我把抹了油的面团放在案板上,小心翼翼把月饼捧在手心,盖住面团的中间,掌心用力,轻轻按压,面团和月饼一样大小时就松开手,然后把月饼取下来。取月饼急不得,也慢不得。急,图案会不完整,慢,月饼会掉渣,甚至两半。那一刻,心总是悬起来,大气不敢出。直到月饼出锅,才见功夫。力道均匀的,连小兔子的耳朵都看的出来。有压的劲大的,里面的糖水溢出来,就破坏美感了。
   吃着自己打的月饼,母亲总会背诗给我听:“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我得和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诗中,我认识了中秋节。
  
   (三)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今年中秋,女儿在美国,因为疫情回不来。我们举头望着同一个月亮,对起诗来。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壮阔,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从“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的思念,到“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的人生况味……诗词里的中秋,道尽百般情思。
   能感觉到,女儿、女婿的中秋节是绵绵的乡愁: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微信群里,无法回家的莘莘学子在共鸣中一洒热泪: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又有多少游子在唏嘘中更加思念亲人:
   “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
   天空一轮皎皎圆月,触发人们无限的遐思,乡愁是对故乡的怀念和向往,是对故土家园永恒的爱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游子们的思家之情,总会在传统节日,不期而至。
  
   (四)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中秋勾起人们的思乡之情,也勾勒出团圆的朴素期待。
   受中华文化影响,中秋甚至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两岸三地,大江南北,以月之盈圆兆人之团圆,思乡念亲、祭拜祈福,从仪式到内容,从民风民俗到文化遗产——中秋,就这么有中国范。
   习总书记对美国进行首次国事访问,恰逢中秋佳节。在西雅图出席美国侨界欢迎招待会时,习主席深情地说:“我们这次来美国,给大家带来一些家乡的月饼,这是祖国人民的一点心意。”话很朴素,却让人感动,更勾起了在座海外人士的思乡之情。
   中秋,像一根时间发出的射线,以故乡为圆点,拉长我们的思念。
   今年中秋,家侄女回门,匆匆赶回家。为的是一顿饭吗?不是,是为了合家团聚。婆婆没有文化,但说出话来充满哲理:
   十五的月亮祝福的“食”,给你们以后的日子带来个“圆”。
   中秋,中国传统的团圆之夜,从古代到现代,文化的洗礼形成的风格和规律,承载着千年的文明。明月如镜,照见昨天,也照见今天、明天。今年,中秋、国庆,双节同欢,让我们一起接受月光的邀请,在继承传统中走向未来。
   祝愿普天大众合家团圆,静享人间美好生活。
  

共 157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人在画中游美景,月来诗里过中秋。诗中过中秋,作者的构思很别致。作者开篇很有意思,引用的是乾隆的诗词。记得乾隆帝奉母第一次木兰行围,写下《中秋夜晴》《中秋日侍皇太后宴》诗二首之后,在乾隆九年、十一年、十二年、十四年、二十三年、二十四年、三十—年、三十三年、三十五年、三十七年均有奉母过中秋的诗作。如“岁岁时行奉大安,山庄庆节侍慈欢”,“巡狩岁为常,中秋避暑庄”,“介禧祝文母,庆节集藩王”等等。作者在“侍母”大背景下,叙写自己过“中秋”的故事,儿时和母亲对诗,今日和女儿联诗,就连没有“文化”的婆婆,说出话来也充满诗意。这就是积淀和传承,“让我们一起接受月光的邀请,在继承传统中走向未来”,这样的高远情志有了生活故事的铺垫,不空洞,有真情,加之对“思乡”情的描摹,让人不禁向往“合家团圆,静享美好”的生活。推荐阅读!问候作者!【编辑:马永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