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八一】丹心碧血铸村魂 (散文)

编辑推荐 【八一】丹心碧血铸村魂 (散文)


作者:皋狼常青树 布衣,179.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62发表时间:2020-10-03 10:35:03
摘要:英雄不会从天降,因为有你挺身出。

【八一】丹心碧血铸村魂 (散文) “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三次走进大良村采访,让我对这首歌的涵义有了更深刻、透彻的领悟:党和人民血肉联系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在艰苦卓绝的战争中建立起来的,风雨同舟,患难与共,成为党和人民群众战胜敌人、夺取革命与建设伟大胜利的法宝。
   大良村位于涌泉乡西北7公里,是由大良、蚂蚁辿、洞则沟三个自然村组成。三个村子原来都是独立的行政村,2018年根据人口不足500人的村庄合并的要求,合为大良村。
   这里是黄土高原上典型的丘陵地带,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山是土山,沟是土沟,梯田层层,肥沃平展。山坡、沟岔,村前、道旁,绿油油的庄稼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盛产粮食、秀丽富饶的地方。
   也正因为天然的地理屏障,物阜天华的自然条件,抗战时期这里成为武西县抗日军政、人民团体的驻扎地,也成为侵略者掠夺和仇视之地。从此,这里的平静被枪炮声所惊破,蜿蜒的乡间小道卷起铁蹄践踏的尘埃,世代以土为生,勤劳憨厚的农民揭竿而起,加入到抗击侵略者的队伍之列,美丽的沃土被仁人志士、英雄人民的鲜血浸染。
   如今,战争的硝烟已散去久远,恐惧、厮杀、恸绝的画面也早已消逝,恢复了平静、安详的生活状态,然军民奋战残暴之敌的壮举,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深情,特别是山村人民用血肉之躯浇铸起历史丰碑,凝为“村魂”,将永矗于后人心中。
   一、黎明的钟声
   蚂蚁辿是一个仅有40多户,百十口人的小村庄。抗战时期,这小小村子里就有张贵才、张民贵、张民宽、张志和、张拴纣、张志全、张春牛、张书堂、张民高9名青年参加了八路军,其中7人血洒疆场,为国捐躯。民兵岳金文、张来成和群众张彩芬等也在保卫掩护县委、县政府的斗争中遭杀害。
   村中第一个加入党组织的叫张明德,已经去世。他的儿子张志荣告诉我们,1940年8月,在圪嘴头成立的武西县委、县政府,迫于战争环境,于1941年初移驻蚂蚁辿。县政府机关的司法科、救联会、妇救会、武委会、八路军十四团、决九团和武西独立营、游击大队等抗日武装也都相继进驻。期间,抗日政府、武装组织和人民群众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开荒种地,共度难关,军民鱼水深情,干群血肉相连。
   在早已破烂不堪、武西县政府曾经住过房子前,张志荣讲述了村人对1943年农历八月二十日刻骨铭心的记忆:
   这一天黎明时分,趁着夜色隐蔽,日伪军向蚂蚁辿村偷偷袭来。山梁上放哨的村民兵张补才发现敌人后,便不顾一切地边喊边跑,冲到村的小场圪瘩的大槐树下疯也似地撞响了大钟。钟声惊醒了睡梦中的人们,敌人的枪声随之也响了起来。
   疯狂的敌人闯进了村庄,民兵岳金文刚冲出院门,来不及举枪就被敌人一顿狂扫,倒在血泊中。
   “不好,鬼子来偷袭了!”
   县委、县政府领导一面命令武工队掩护群众转移,一面指挥机关人员紧急撤退。
   情况十分危急,群众在村干部的组织和武工队、民兵的掩护下出逃。这时,张明德故意高喊着:“全村人快跟着县委的同志往西跑啊!”
   其实,这是村干部、民兵早就和群众的约定:紧急情况时,为了县抗日政府的安全,我们不能跟着他们跑,要跑向相反的方向。
   喊声、人影的晃动吸引了日伪军的注意,疯狂地向村西方向追去。县武工队战士拼力掩护群众转移,子弹飞舞,人群攒动,村民张彩芬、张来成相继中弹倒下,村抗日教员程振鹏也被子弹击中。
   武工队队员郭砚林看到情势十分危急,不顾一切地从山梁上冲了下来,边向敌人射击,边喊道:“乡亲们,快爬下——”话音未落,就被敌人的子弹穿透了胸膛,一头栽倒在地……
   在武工队的奋力阻击下,大部分村民逃出。有年老体弱和受伤的十余人被敌人逮捕后,被押解到南沟据点,受尽酷刑折磨,但始终没有一人说出县抗日政府、武装组织等情况,后经党组织的多方积极营救才脱离虎口。
   这一次浩劫,全村房子被烧毁三分之一,粮食、牲畜、鸡猪、衣物等被洗劫一空,就连妇救会主任蒋三爱家藏放的两大捆军鞋也被搜出带走。
   敌人疯狂残酷的暴行并未使蚂蚁辿的人民群众所屈服,相反,更加坚定了他们斗争意志和革命信念,用淳朴和善良、热血和生命铸就了“无私无畏、不屈不挠、勇于奋斗”的村魂。
   二、烈士碑前的沉思
   “麦穗儿黄来,谷穗儿长,篜出的干粮白又香,
   放在嘴里尝一尝,想起了八路军真恓惶。
   八路军呀,好样样,作战勇敢打豺狼,
   一心保护咱老百姓,想起了八路军真恓惶。
   八路军来,真恓惶,鞋露指头衣露膀,
   打仗在外见不到娘,想起了八路军真恓惶……”
   86岁的张明岐老人唱着唱着泪水滚落,哽不能言。他说,那时候村上老百姓每当埋葬牺牲的八路军烈士时就情不自禁地唱这首村民自己编的歌。
   蚂蚁辿村头的“牛圈沟”是掩埋八路军烈士的墓地,至今沟底的田地里仍竖立着一块烈士碑。
   今年春种时节,我随山西新闻网摄制组来过一次,老张告诉我们这里埋着8位八路军烈士,也有人说不止8个烈士。时间长了,烈士的墓堆早没了,坟地也已垦为耕地,种满了庄稼。石碑的底座和碑的下部已被犁起的壤土覆盖,我们足足挖了两尺才全部露出下边的文字来。
   7月26日,和县文联采风队员再次来到这里,整条沟已被茁壮的玉米遮盖得严严实实,分辨不清地块,更看不到石碑。好在有老张的带领,大家钻入玉米地,顶着抖落下的玉米天花粉,来到这块在此默默站立了75年的石碑前。
   人们围绕在石碑的周围,轻轻抚摸着石碑、认真辨读着碑文:
   “我武工一队奉上级党的命令,曾于三十一年(指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四月赴武西。本着吾党抗日救国之宗旨,抱着不屈不挠之精神,誓死坚持对敌斗争,迄今计之,将近三载,然战绩之卓著堪称辉煌,普照武西。回忆当三十一年四月之时,正值武西各地盘踞之敌张牙舞爪,魔威大伸,所到之处无不庐室荡然,畜犬不宁,民心恐怖,流离失所,少衣无食,悲啼交集。于是群众虽求苟安,决无久计生存,因此四周距敌四五十里之村庄在敌威胁之下,尽皆维持,抗日村落寥若无几。
   我武工一队为了执行上级党给予的任务,均毫不犹豫,即在此与党政军民亲密结合下,广泛开展政治攻势,与敌进行尖锐激烈的反蚕食斗争。不幸在斗争中,先后为国捐躯而光荣牺牲的有我赵力钧等八人。他们均是为国为民而流尽了自己最后一滴血,在数月之间便大大地扩大了解放区,缩小了敌占区,将数万群众从敌寇铁蹄蹂躏下挽回祖国怀抱。如此伟大功绩,实我赵力钧等同志之赖也。是年七月,敌扰石仁底,我武工三小队阻击敌人,战斗至为激烈。敌工干事赵力钧同志英勇无畏,坚守最前沿阵地,其斗志甚勇,终于中弹牺牲,为党捐躯。参加战斗之同志悲愤交集,无不以必死之决心为死难者复仇,卒至击退敌寇,胜利归来而后已。
   第二年夏,我为保卫夏收,与敌展开争粮食斗争和反资敌运动,使物资不为敌利用,而积蓄抗战力量,保存民族之气,巩固抗日之经济基础。并在敌占区进行统一累税工作,求得负担合理。是年七月,我刘子美同志不避艰险,深入信义村工作,不料敌寇遂至,子美同志果敢坚毅,当即带领民兵顽强抵抗,后因寡众悬殊乃暂为转移,以求得更有效打击敌人,在东良侯附近占领阵地,在转移中身负重伤,未达所愿即遭敌毒手,殉于非命。何言诚同志亦以坚持西城工作为敌所捕,押至段村而遭极刑殉国时,声色不变,堪为革命者楷模。
   此后敌虽遏尽全力,时欲蠢动,但均被我打得落花流水,不得不蛰息于据点内。二年九月,郭砚林同志在党的号召之下完成生产任务,在蚂蚁辿坚持生产,突遭敌奔袭,因为属于革命任务,虽在危急情况之下,尚设法保卫革命资财,被敌层层包围,突围时负重伤而逝。战斗生产模范郭砚林同志当之而无愧。十一月间,从蟠龙窜回之剿共军第一师全部屯于段村,每日出扰,烧杀抢掠,民生痛苦,史无前例。
   吾武工队同志体念民族,更感自己责任重大,虽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我关云田同志前往敌据点附近工作,在白茅沟与敌遭遇,当为所捕。捕后敌曾施阴谋,企图争取,云田同志深明大义,非但不动于心,更以严厉的态度痛斥敌伪,敌伪已无计可施,被威逼利诱。田云芳同志单身独人向沁武线挺进,入死出生,夜以继日,不幸在良侯沟坚持工作时,为敌发觉包围,只身未能突围而殉国。共产党的高尚气节,优良品质泽溢于言表。许寿长同志在河泉与敌遭遇,顽强与敌搏斗,直至弹尽,为敌击毙而逝。邱钦岩同志虽为敌所捕,亦坚贞不屈,光荣殉国。
   此八同志诚党之坚强干部,炎黄之优秀子孙,其血洒疆场之壮士义举,可动天地而泣鬼神,其英勇事迹则感人肺腑而功不朽,时虽易而名不泯者也。故勒之于石,记之以碑,永垂纪念。尔等遗志,我等继之;尔等遗憾,不日可消。
   同志们,安息吧!
   武西县县长张向华、政委史恒秀及全体
   民国三十四年二月初一日立”
   1942年,太行根据地抗战进入最艰难时期。为遏制、打击日伪军蚕食日益猖狂活动,武西县独立营武工一队深入敌占区开展“反蚕食”斗争。三年间,武工一队拼打出抗敌斗争的新天地,赵力钧、刘子美、何言诚、郭砚林、关云田、田云芳、许寿长、邱钦岩八位烈士为此血洒疆场,献出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
   他们“英勇事迹则感人肺腑而功不朽,时虽易而名不泯也”。读着碑文,置身于闷热得有点让人喘不过气来的茂密玉米丛中,一种羞愧击打着自己的心灵。
   史志办温海明主任曾按图索骥,在《武乡县志》(1986版)烈士英名录里反复寻找8位烈士的年龄、籍贯等信息资料,一顿忙碌,却是徒劳。因为这些战士都是从八路军部队到地方的武装组织,牺牲后并没列入县的烈士名录里。八位烈士,除赵力钧在20世纪70年代,由其后代迁走外,其他烈士至今仍长眠在这牛圈沟里,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家在哪里,更不知他们父母兄妹是谁。他们70多年长眠于这片战斗过和牺牲的土地上,没人惦记,没有鲜花,没有祭奠,听不到后辈铿锵的誓言。不可思议的是,那占地仅有几平方米、矮矮的墓冢也渐渐被削为平地,种上了庄稼,烈士的遗骸作肥料仍在默默奉献。只有这块无遮无盖、饱经风霜的石碑试图在告诫我们——烈士的鲜血不能白流,烈士的尊严应受到尊重,他们是共和国大厦基石上的普通一员。
   烈士死的意义是什么?烈士的尊严在哪里?我不敢再往下想。“尔等遗志,我等继之;尔等遗憾,不日可消。”那代人擦干了泪水,掩埋了战友,竖起了石碑,继承了烈士遗志,实现了烈士意愿。对此我辈岂不惭愧?
   愧疚之余,9月12日的上午在寨上村采风时,涌泉乡乡长吴少伟向大家传达了个令人振奋、欣慰的消息。涌泉乡党委书记王东和乡民政中心主任魏小勇来到蚂蚁辿烈士碑处调研,乡党委、政府已作出决定,待秋收后,乡党委、乡政府挤出资金,一定要给安葬在蚂蚁辿村的烈士修建烈士亭。
   “谁是最可爱的人,不要让英雄流血又流泪,让军人受到尊崇,这是最基本的,这个要保障。”涌泉乡党委、政府建亭立碑,告慰忠骨,铭记历史,为的是今天,为的是未来,为的是历史因铭记而永恒,为的是精神传承而不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精神永远是力量的支撑!
   三、不逝的灵魂
   大良村的“大良村革命历史纪念塔”,是全县唯一的村建纪念塔。占地约300平方米,松柏簇拥,庄严肃穆。塔平地而起,高达13.8米,矗立在四面环山的旷野中显得挺拔雄伟,别具特色。塔正面的“大良村革命纪念塔”题字,古朴沉雄,遒劲流畅,彰显大家风范。仔细一看落款,竟然是大名鼎鼎的中国书法家李铎先生所题。我们将质疑的目光投向身边原村党支部书记张树元。
   老张给我们讲道:“大良村和蚂蚁辿村相距不到二华里,也是武西县委、县政府以及群团组织、武装组织常驻的地方。大良是个光荣的村庄,在抗战中村里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对敌斗争,作出了贡献,有19名烈士献出生命,其中共产党员的10名,八路军战士4人,村干部8名,还有6名群众。原来在村边建有个烈士亭,随着村的发展,烈士亭包围在村中间,再则也破旧了。
   2007年村支两委研究决定迁移烈士亭,并将烈士亭改建为‘纪念塔’,镌刻大良村的光荣历史,以教育后代不忘历史,继承传统,为国为家乡作出贡献。塔建好了,由谁来题字?县里一位书法爱好者告诉我,著名书法家李铎字迹雄健苍力,飘洒俊逸,又是军人出身,找他题写可提升纪念塔的历史厚重感和知名度。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跑到北京费尽波折总算找到李老。他听说是为革命烈士纪念塔求字,李老毫不犹豫,挥毫泼墨题下了这几个字。”说到这里,张书记脸上泛出满满的成就感。

共 913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朴实的言语中折射出的是党和人民唇齿相依,血肉相连的鱼水深情。本文以详尽的史料讲述了在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老区人民为抗击日寇做出的贡献。随着做主的笔触,一幅幅壮怀激烈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烈士亲属、健在的老革命的讲述更增加了可信性和鲜活性。透过作者凝重的笔墨,我们仿佛看见战火硝烟中的革命前辈以及广大群众,相互支持,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抗击侵略者的血肉长城,那一座座纪念碑,那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以及先辈们的英勇不屈和团结一心的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牢记历史,将老一代的革命精神永远传承下去。感谢作者的文字,让我们重温那一段热血澎湃的过去,也感谢作者以这种方式,提醒现在的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编辑:燕山客】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山客        2020-10-03 10:36:20
  记住历史,发扬传统,奋勇开拓,永不变色。
燕山客
2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0-10-03 17:33:40
  牢记历史,不忘初心。重温烽火连天的岁月,不断发展,开创美好未来。让人热血沸腾的文字,很有时代意义,欣赏学习了!祝老师笔丰!节日快乐!
淡淡的云彩
3 楼        文友:皋狼常青树        2020-10-04 21:28:40
  谢谢燕山客、淡淡云彩老师点评!
4 楼        文友:小小莲儿        2020-10-09 10:01:53
  欣赏正能量佳作,让我们牢记历史,不忘初心。祝老师秋安笔丰。
小小莲儿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