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荒村(散文)

编辑推荐 【丁香】荒村(散文)


作者:向琳 白丁,56.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94发表时间:2020-10-03 11:41:29
摘要:如今,记忆中的农村,生养我的土地;水土丰茂,池清鱼欢,五谷丰登。

【丁香】荒村(散文)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我开始记事的时期。
   中国农村,在贫穷和蛮荒的落后现实桎梏下蹇足不前,发展十分缓慢。处于原始的农耕社会边沿,让人看不到希望。号称五干年发展史的中华文明,似乎遗漏了某些年代和角落。农业停留在“牛耕人种”的初级水平,谈不上科技利用。
   历史的进程,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是科学技术和先进社会制度推进的。
   我的生养之地,川中农村,远离了城市文明。除了贫穷,还是贫穷。物资严重匮乏,什么都没有。温饱是人们唯一的愿望,毕生所求。
   一个地域,一个时代,一代代无知无求、无理想无思想的人;不问时政,不知外界,简耕简种,繁衍生息,世代缘袭。在大地上,纯朴得像一枚种子。似乎,被历代文明遗忘。大多数人没进过学堂,不识字,没文化。下一代子女,读个小学,上个农中,就算好的了。谈不上教育。
   父亲是当时当地宗族里唯一的大学生,全村人的希望,家族的骄傲。他步行一百多公里,去成都川大求学。在大学一年时,怀揣保家卫国梦想,响应国家抗美援朝号召,远赴朝鲜战场,差点命丧枪下。
   然而,父亲归国后却在“大鸣大放”运动中中了“枪”。劳教时被派去修成昆铁路。一次爆破事故,父亲被埋受伤,死而复生,成了肢体残疾。
   父亲几经折磨,伤了心又伤了身,沉默了。他学文化用科技救村富民的梦想也随之破灭了。父亲被遣回到那片贫穷蛮荒的土地上,成为一个默默的劳动者,跟随人们耕地种粮,挣工分养家糊口。
   父亲是当地唯一的文化人,最大的本事是帮人读写信件、告状文书等。家里常有宗亲族人登门,请求读信、写信。有时也帮留守妇女写信投诉控告在外地当工人的花心丈夫。父亲由此还惹来一些麻烦,无辜的被人指责。
   记忆中的农村,除了山青水绿天蓝之外,好像什么都没有。人们大多不通外界,不知道外面有城市,有车马,电灯电话等现代文明物什。整天说笑议论的都是农耕话题,或邻里长短,或寡妇八卦传闻。
   一个生产队,三四十户人家,一百多二百号人口。集体房后面立几根石柱,形成一排很宽很长的廊檐棚子。棚子下面挖几个大坑,用石板砌成粪坑,粪坑上面用横梁支撑,再盖上石板,围修成一排一排的猪圈,每个猪圈里投养二三只猪崽。一个生产队,除了养猪产生粪水肥料,外带饲养三四头耕牛,用于耕地。农闲时挑几户有饲养经验的农户,轮流饲养。
   集体房前面也用几根石柱支撑搭成棚架,形成廊檐式堂前空间,供生产队集体开会和学习使用。
   一个生产队集体房大凡三五间,多者十间八间,用于存放公粮。稻谷、小麦、玉米、黄豆、干花生之类的杂粮。生产队全年就几千斤粮食,人均一百来斤。很多家庭都是上年借光下年粮,时到年底饿断肠。
   一个生产队里,一二百号人口,一二百亩土地。所有的公产就是几间土墙房,三五头耕牛,二三十只生猪,几千斤粮食。按现在的GDP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算,简直不堪描述。
   那时,记忆中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年底寒冬腊月杀猪杀牛。所谓杀猪杀牛,那不是随随便便想杀就杀的。牛是用来耕地的,猪是用来产粪便生产肥料的。要杀的牛是十年八岁老病不起,再无力耕地的。猪略有不同,每年会挑一二只出栏。由生产队几个稍有见识经验的人提绳拿刀,主持生杀屠宰大事。妇女小孩和老人在一旁围观,议论。
   见大人们先把牛脚捆起来,几个人往一边拉,几个人往一边推、按,把牛放倒在地上。然后由身强力壮的人把牛头往后扳,让牛脖子凸出来。执刀者念念有辞地一边演试,一边向身旁后生炫耀多年的杀生经验。然后,一刀子对准喉窝捅刺进去。血,像红水一样汹涌喷发出来,大部分流在血盆里,地上还洒有一滩。一阵凄厉的惨叫过后,就听见嚯嚯的残喘声,鲜红的血咕咕的往外涌……妇女儿童吓得直往后退,上了年纪的男人们,则一边吸烟,一边津津乐道。
   剥皮,剃毛之后,用一口大铁锅,临时搭个石头灶,用柴火煮熟,论斤过秤。再切分,一户几斤几两。或者拔类分堆,好孬搭配好,编号抓阄,凭各家运气,抓到那堆就是哪堆,各自认命。
   那时的农村,祖祖辈辈口朝黄土背朝天,除了种地便是?草松土。下雨天不能下地,就由生产队长组织全队成年人去公房里学习。由最有文化的高小或农中生,结结巴巴的读《参考消息》,《人民日报》,毛选,语录等等。
   父亲虽然是文化人,但他是被批斗过的右派反革命分子,曾经被迫戴纸糊的尖尖帽爬行游过街。所以,没有人敢叫父亲去读报。
   那时所谓的街就是乡政府大院。一年几次批斗大会,父亲戴着尖尖帽,胸前挂块纸牌,上面写有反革命分子。跟随一批被批斗的人,在乡干部的批斗声中围政府大院爬行一圈或三五圈。然后一排跪倒在戏台前端,低头接受干部和民兵的批斗。
   记忆中,我们被抄过几次家。有时是夏秋季,有时是春冬季,不管寒暑。深更半夜,睡梦中,一家人被喝叱声和捶门声叫起。单衣短裤的站到房外去,任由乡村干部和武装民兵进屋翻箱倒柜,清查罪证。父亲的军人证,退伍证,毕业证,荣誉证,所有值钱的不值钱的包括书籍都被搜走了。一家人在惊恐和寒风中瑟瑟发抖。母亲把我搂在怀里,流下的眼泪一颗接一颗地滴落在我幼小的脸上。往事,真正的不堪回首!
   那时的人叫社员,不叫村民,更不叫公民。那时的农村人,大多是文盲半文盲,只在夜校学了些常用的字。中学,大学这些词汇很少听人说起过。
   七十年代末期,农村开始修建了公路,与外界的联系逐渐多了,给农村带来了一些生气。父亲看到了一些希望,开始考虑利用水能资源,研究设计了水轮石磨,生产队开始有了水磨房,谷子不用人工兑窝兑米了,小麦、玉米也不用人工推磨了。队里开始有了人工手摇绞面机,做挂面成了农村人十分乐意的洋盘事儿。闲时饭后,津津乐道。
   后来,生产队分组了,上沟归上沟,下沟归下沟,不用上下奔走了。
   土地包产到户后,家家分到几块地,一户一亩多。自产自销,自由耕种,想种啥种啥。生产队里各自忙乎,再没有人装病偷工了,再没有人走马观花糊弄庄稼了。
   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了,人们不再困守在温饱线上,开始提高对文化和科技的认识。村里新建了学校,我们新生的一代人也能上学读书了。翻山越岭,一路赤脚几公里,雨雪寒暑,条件再差也无止无畏。
   后来,农村开始搭线安广播了。嗞嗞的电流声,杂哇不清的人语声,成为农村人天天关注和期盼的声音。
   渐渐地,生养我的那片土地,川中农村。风调雨顺,水土丰茂,池清鱼欢,五谷丰登。村强民富。路宽了,土墙茅草房没有了。家家通了电力,有了电灯、电器;有了手持电话,有了私家车,有了砖房瓦屋,有了楼房、别墅……
   农村,不再是“荒村”。走上了科学发展的康庄道路。
   我以为,时代终于遇对了,人们终于醒悟了,农村终于发展了,社会终于现代化了,历史终于可以改写了。
   然而,也许我错了。
   如今的农村,路宽了,房多了,物资丰足了,存款也多了。但是,农村逐渐人稀烟少了。多是老人儿童,很难见到青壮年轻人的身影。土地良田,杂草丛生,被长久荒芜废弃。
   我很担忧,这个生养过我的农村,日夜思念的家乡,若干年后,会成为另一种“荒村”吗?
   真不敢设想!

共 285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现在的农村,条件好了,有平坦的水泥街道、街道两旁有路灯、门前有花坛、村口有健身器材。家家吃的自来水,条件一点儿不比城市差,这么好的条件,但却人口少了,大量涌向了城里,荒村采用记实的手法,写出了过去,也写出了父亲苦难的一生。去成都川大求学。大学一年时响应抗美援朝号召,远赴朝鲜战场,差点命丧枪下。父亲归国后却在“大鸣大放”中中了枪。劳教时被押派去修成昆铁路。一次爆破事故,父亲被埋受伤,死而复生,成了肢体残疾。父亲虽然是文化人,但他是被批斗过的右派反革命分子,曾经被迫戴纸糊的尖尖帽爬行游过街。文化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作者写的令人心酸流泪。全文紧扣主题,围绕村子人员稀少这一问题,让读者思考。然而,这一切,少有人欢愉享乐了。村子里多是老人小孩,难见到青壮年的身影。良田里杂草丛生,长久荒废。真担心!这个与我有过关联的农村,若干年后,成为另一种荒村。文章最后提出的问题,让人深思。佳作推荐,【丁香编辑:闰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0-10-03 11:54:25
  谢谢向琳老师赐稿丁香!文笔老道,感情充沛,当时社会对文化人父亲的不公,描述得声泪俱下,令人心酸。力荐佳作共赏,祝老师笔健文丰!敬茶问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回复1 楼        文友:向琳        2020-10-03 19:42:41
  谢谢支持!祝双节愉快!
2 楼        文友:闰土        2020-10-03 11:55:44
  老师文笔细腻,语言朴实,写出了农村的现状,也写出了父亲苦难的一生,读后使人伤心流泪。现在农村条件好了,人却少了,这是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
回复2 楼        文友:向琳        2020-10-03 20:53:50
  谢谢编辑老师!潦草之作,请多多赐教!
3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0-10-03 11:58:37
  感谢闰土老师百忙中编发佳作,精准的编按提升了文章主题,写出了文章的梗概,更便于读者了解文章大意,深入理解。谢谢闰土老师,辛苦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 楼        文友:闰土        2020-10-03 12:05:09
  文章中大部分回忆过去,再回头看看现在,是党的政策好,过去一个生产队,一二百口人,常常还吃不饱肚子。现在路宽了,人却少了。文章揭示社会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5 楼        文友:向琳        2020-10-03 13:04:07
  深深感谢专栏编辑闰土老师!假期里,百忙之中,辛苦编辑、点评拙作。老师您辛苦了,祝双节愉快!阖家幸福安康!
6 楼        文友:峥嵘岁月        2020-10-03 21:46:14
  老师语言朴实,描写细腻,故事情节逼真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化人的不公,让人心酸落泪!感谢老师投稿对丁香的支持!期待老师再创佳作继续支持丁香分享读者!问候老师!假期快乐!
峥嵘岁月
回复6 楼        文友:向琳        2020-10-04 04:26:06
  情感缘于那个时代活生生的亲身体验,物资严重匮乏的时候,人便没有了创造力和变革力,只求温饱。真的希望不要回到那个时代!谢谢老师假期中支持关注!祝节日快乐!
7 楼        文友:孙巨才        2020-10-03 23:54:29
  文笔朴实,描写生动,感情真挚,情节动人,赏析学习,热情点赞!
回复7 楼        文友:向琳        2020-10-04 04:31:41
  谢谢老师留评!真的很担心一二十年后,中国农村出现另一种“荒村”,人没了,村何在?再次感谢孙老师。祝节日愉快!
8 楼        文友:秦雨阳        2020-10-04 00:00:11
  这是一篇反映农村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散文,社会发展不会是一条直线,生活路、人生路都不会是平坦的,有弯路,有曲折。老师看到了一些身边现实,发出了“荒村”的忧虑。一些乡村青壮年都进城寻求新的生活去了,也有的乡村青壮年回归了乡村,在家门口创业。盖起了“别墅”小楼,办起了养牛场……写身边人和事,讲中国故事。是一篇有思想的散文,并且有作者的独到见解。问好老师。
文学是讲实话道实情的学问,用最美文字表达心声。
回复8 楼        文友:向琳        2020-10-04 04:38:07
  谢谢秦老师点评!再过一二十年,可能很多村都没人了。荒村,触痛现代社会发展的神经。希望国家治理者,高瞻远瞩,及早应对。祝老师假期愉快!
9 楼        文友:石尖        2020-10-04 06:38:59
  写得很好!有真情,有实感,有内涵!不过这篇文章在布局的时候似乎有些”头重脚轻”的感觉,既然写的是“荒村”,这个“荒”字怎么着墨体现?后半部分应加墨重点描述为好!石尖问好作者!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回复9 楼        文友:向琳        2020-10-04 09:10:10
  谢谢石尖老师提点!我是初学散文文体写作,在谋篇布局、表现手法等写作技巧方面存在诸多不足。诚请多多赐教、指点!问好老师,祝节日快乐!
10 楼        文友:常青        2020-10-06 19:31:41
  过去的故事很细,但作为对比的现在,显得有些薄弱
回复10 楼        文友:向琳        2020-10-06 21:53:36
  谢谢老师关注支持!因为大家都已熟知农村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不知道的是之前的那段穷苦时期。所以,笔者着力在前述,以纪实的文字,唤起人们的痛感,此免重蹈覆辙。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