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秋】大邦有美树,国槐(散文)
一
像许多北方城市一样,我上下班路旁的行道树,栽种的是国槐。到单位只有几里路,只要时间允许,我就走来回。十多年国槐树下的行走,见证了它由小树成长为荫凉蔽日的大树的过程。
走在国槐树下,常会想起甘肃平凉小山丘顶端的古槐。那是商代的古槐,粗壮、豪放但又孤单地矗立于天地之间,已经经历了三千二百年的风雪雨霜。商朝是不是看重槐树的朝代,我不知道。但因为由衷敬服一棵树的生命力,商代古槐留给我的震撼,让我永远不会忘却它。
“大社唯松,东社唯柏、南社唯梓、西社唯栗,北社唯槐。”首先把槐树和国家形象联系在一起的,是周王朝。根据《尚书》的记载,槐树已是西周的社树。社,是土地神,后来被引申为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对此过程,《太公金匮》记载得明确:“武王问太公曰:天下神来甚众,恐有试者,何以待之。”太公道:“请树槐于王门内,有益者入,无益者拒之。”在王宫内种植三棵槐树,为的就是让有利于社稷的社神居住。太师、太傅、太保三公朝见天子时,就面向三槐而立。神灵栖息之所,自然是吉祥的化身;三公位列之地,就成了高贵的标志。作为国家柱石的象征,槐树在百姓心中已有了崇高的地位。
槐树的原产地在中国,又在人们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国人就把槐树称为国槐、中华槐。在科学还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认为万物有灵,花草树木也和人一样,都有灵魂,就选择大众认可的树木供养良善的土地神。和松、柏、梓、栗一样,槐树成了古人承载对未知、未来世界美好期盼的载体。但其他的树,没有在民间普及,只有槐树,长到了宫廷内外,也种进平常百姓家。
民间传说,每个老槐树上都住着一个仙家。人们都不敢随便处理一棵长了百年的老树,更何况老槐树。一直以为民间所说的仙,就是蒲松龄笔下鬼仙神怪,但现在想来,百姓心中敬畏的,应是供养了一方黎民的土地神。
春日,嫩芽初上,国槐青翠的叶片间洒落下初升太阳的光线,似是在愉悦地告知树下的行人,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喜鹊在疏朗的树枝间欢快地鸣叫,白头翁不知疲劳地在枝头呼朋引伴。树和鸟、动与静的结合,把城市打造得生机盎然。让人禁不住想起汉代的槐市来。
当然这还不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市。市,在秦汉时是进行交易的固定场所。与居民居住的里坊分开,由官府指定地方,只在京都、郡、县设立。汉时的长安,在城市的西北角设了九个市,供普通人交易一般物品。九市之外,在太学附近专门设置一个槐市,供太学生交换东西。槐市之名,来源于交换东西的地方就在槐树林之内。每月的初一、十五,太学生们就拿家乡的特产来交易,当然,交易更多的是笙磬等乐器和学生们最感兴趣的经书。以交换的方式互通有无,见有利可图,或出于生活需要,后来就有人以抄书出售为业,书籍开始成为商品。秦始皇为统一思想,进行了焚书坑儒,而汉朝则是向民间征集图书编辑成册。槐市开始之后,除官方的图书编辑外,民间也有了书店的雏形。
槐树,这原本高贵的社稷之树,自汉代开始就放下了身段,来到民间,甘愿为和自己一样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提供一片荫凉。
二
在国槐树下的鸟鸣声中欢快地行走,容易忘掉时间。不知不觉,夏天到了,也迎来了夏日的雨。
下雨天走在树下,那是最惬意的事。国槐的枝高叶密,遮得住炙热的阳光,也挡得住夏日的雨水。在青翠的槐叶和密密的槐米交织的树伞下,把滴水的雨伞收在手中,尽可以不慌不忙地行进。春天的花开尽的时候,青绿色的槐米就会挤满枝头。较之往年,今年的槐米长得更加茂密,预示着会迎来一个槐花盛开、槐角丰收的年份。
“雨过前山日未斜,清蝉嘒嘒落槐花。”说的正是夏天傍晚下班路上所见。天气将晚,雨过天晴,清远的蝉声中,国槐开始了自己的芬芳季。国槐花的颜色白中透黄,比洋槐花开得朴实长久,引得蜜蜂嗡嗡嘤嘤地忙个不停,也似乎是在提醒路人,槐花黄的季节是个忙碌的季节。
确实,正是高考的时候,国槐树荫下,不时行进着身穿校服的学生。“槐花黄,举子忙”,高三的学生们正忙于备战高考。用十几年的时间掌握全面的基础知识,他们准备进入术业有专攻的大学了。
不像现在读完大学后就会奔赴各个行业,古人读书是为了做官的。自隋朝开始,科举成了读书人登上仕途的重要阶梯。六月后,上不了春榜的落第者,只能借京城的静坊、寺庙或闲宅住下,安心读书作文。当槐花泛黄之时,就要将新作的文章投献给当朝的官员以求推荐。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月月便车奔帝阙,年年贡士过荆台。如何三度槐花落,未见故人携卷来。”虽已出身为僧,但仍关注朋友的科举之事,唐朝的诗僧齐己为携卷赶考的秀才们写下了著名的“槐花落”。寥寥数语,却写出了求学的奔波,道尽了成名的艰难。
当时,考生赴考称为踏槐,学生的学舍被叫做槐市,槐已成了科考的代名词。于商朝时立于野,在周朝时立于堂,到汉代就到了市井之中的国槐,至隋唐时仍是举子们仕进的象征。
由衷地佩服苏轼。“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苏轼是在激励自己的朋友董传,也是诉说包括自己在内的众多官员曾经的赶考经历。虽然身穿土布衣服,只能用粗缯绑发,却满腹诗书,气质高华。不满足于和纸上谈兵的老儒清谈,鼓足精神和众多仕子共赴槐试,为自己挣一个报效国家、实现理想的机会。
宋诗重在明理,苏轼的诗更是让人领悟读书的作用。不仅是获得知识,还让人脱离低俗,养成高雅的气质。而且,“富贵不淫贫贱乐”“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宦海沉浮,在面对仕途失意时仍要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维护好自己的赤子之心,也是仕子们需要修炼的内容。
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树上黄花盛开,树下金黄满地。国槐创造了一个独立的世界,在不断的开落中持续着对夏天的奉献,激励踏槐的考生们。往事越千年,新时代的学子们仍在槐花黄的季节里忙碌。相信,他们肯定能将能古代知识分子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传承发展,赋予槐树更深刻的内涵。
三
既然春天开了个好头,就不怕秋天没有好收成。果然,秋天到来后,一簇簇黄绿成串的槐角点缀在深绿色的槐叶间,把枝头压得低低的,让国槐以谦虚的姿态面对收获的季节。
秋天,肯定是百姓最高兴的季节。槐角渐渐成熟,很快就可摘食了。《抱朴子》云:“此物至补脑,早服之令人发不白而长生。”便宜的养生之物就在身边,大家已在迫切地等着做槐角茶了。
其实,自春天开始国槐即已开始施惠于百姓。把初生的嫩叶炸食,用鲜嫩的槐叶做饼,炒干后做茶饮用,早就满足了人们对槐叶的口腹之欲;春夏之交的槐米,是槐花的前身,形状像是米粒,加工后就是染布的重要原料。记得当学生时,常利用周末的时间,去采槐米卖,几个周末的忙碌,足以挣出一个学期的学费;槐花开时,人们还会用它做汤、拌菜、包饺子、蒸槐麦饭改善口味;最难得的,国槐的木质坚重,纹理直而富有弹性,能耐水湿和腐蚀,还是建筑、家俱、车船、雕刻的重要用材。
是食品、药材,还是木材,扎根于民间,国槐所飨于民的可谓多;立于庙堂之上,植根于学府之中,激起家国情怀,催人奋发有为。国槐,有奉于社稷的,更为高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和松、柏、梓、栗一样的社树,也只有槐树能做到这样了。对其他的树都没更多的给予,只在槐树前加了一个国字,我想这就是国人对槐树的期许和认可吧。
国槐,自古至今,广泛分布于祖国的南北,与中国的缘分已深远得让其他树黯然失色。可是还没完,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和一场大明帝国叔侄之间的宫廷大战,让中原地区的人口稀少,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于是就有了明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桐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树下老鸹窝。”洪洞县城北广济寺旁边“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成了移民心中永远的记忆。在大槐树下集合,扶老携幼出发,故乡渐远,已看不见站立在出发地的亲人,只有那高高的大槐树和树上的老鸹窝还在目光之中。念念难忘大槐树,到了新的居住地,就在路口、村口种一棵槐树。“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从明朝开始,国槐在国人心中已延变为故乡、祖先之意。就是那些海外的游子们,每人心中也都有一棵大槐树。自此,大槐树成了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我很高兴,自己城市的行道树是国槐。风霜雨露,四季更迭里,国槐的身影向高处挺拔;鸟鸣蝉唱,月落日出中,国槐的荫凉向四处延伸。差不多粗细,各自撑起一片荫凉,形成一排排绿色的走廊。不知不觉中,国槐已把自己站成了城市独特的风景。
在编按后忘写“[编辑]木文子午”,我以为是自动生成,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