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走进巴山(散文)

精品 【丹枫】走进巴山(散文)


作者:安子川 举人,3600.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32发表时间:2020-10-10 15:04:31
摘要:原创首发丹枫


   一
   在巍峨险峻、层峦叠嶂的秦巴山区,有一个一头在桥上、一头在隧道的空中小站,如云雾中的长龙卧坡,似雨霁后的七色彩虹,日夜横跨在山与山之间,承载着一趟趟南来北往的铁路运输,讲述着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谱写着一曲曲催人奋进的铿锵乐章。
   它就是位于襄渝铁路大巴山深处的四等小站——巴山站。
   也许是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也许是其艰苦的自然条件,也许是其骄人的安全成绩。每一年的不同季节,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铁路职工到此参观学习。参观这里的秀美山川和美好家园,学习这里的人和事以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务实创新”的巴山精神。
   一个秋风送爽、天高云淡的周六早上,借着采访的机会,我又一次走进了巴山。
   巴山站虽然属于陕西界内,但实际距四川不远。从西安出发,安康倒车,再驾车前往。
   摇摇晃晃了一个多小时之后,汽车便进入了秦巴山区。满眼的绿,群山环绕,蔚蓝的天空一下子变得狭窄起来。远远望去,高高的山巅,白云在荡悠悠地飘动,袅袅如炊烟,梦幻如仙境。此时正是中午,炎炎的秋阳直直地照射下来,弯弯曲曲的柏油马路如一条光亮的彩带向前飘动。我们坐在汽车里,透过车窗看道路两旁的风景:一边是陡峭的岩壁,一边是潺潺的流水。岩壁时而如猛虎张开的大口,时而又如雄鹰展开的双翅;流水有的地方积水成潭,清澈见底,有的地方又涓涓小溪,默然无声。景随车移,车随景动,如不断变换的电影画面,飞速旋转,目不暇接。
   不知不觉中,巴山站到了。
   尽管我不止一次地来过这里,也不止一次地被这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所感动,但此刻的我,站在最有代表性标志的巴山鼎前,依然有一种拟制不住的激动。拿出手机,对着满目的山山水水,处处景观,尽情拍摄。
  
   二
   在一个四面环山的沟壑之地完全是四面环山的沟壑之地,极不规则地盘卧在大山的夹缝里,远望去,到处是厚厚的层层叠叠的绿,以及夹于其中的一片片火一样燃烧的枫树林。看不到一点山的颜色,哪怕是一块岩石、一根树枝或树干,也被这茂密的树叶遮蔽着,严严实实,如一张厚厚的彩色地毯铺着,错落有致,波浪起伏。就在山的脚下,一条弯曲小河,日夜不停地唱着欢乐的歌。
   也许是这里的地势太过偏低吧,襄渝铁路不是从山脚下穿过,而是直直地横跨于两山之腰。一头是全长5334米、耗时34个月建设、有着“地下长廊”之称的世界级工程——大巴山隧道。一头是几乎衔接两个峰顶的黑水河钢架桥。车站就设在悬崖旁:前面是落差近百米的黑水河铁路桥,下面是零零散散的村民居住房,背后是陡峭巍峨的大山。听导游说:“山顶的积雪往往要到初夏才能融化。”这让我想起宋词人曾巩“六月西来雪浪浮”的诗句,莫非他描写的太白山积雪,也同样适合于大巴山吧!
   在参观欣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掩映在绿树怀抱中的那一排排二层楼房,整齐有序,标志明显:有职工宿舍,有文化活动室,有健身房,有荣誉室,有陈列室,有食堂,有餐厅。每一间,都有现代化的生活气息,每一间,都凝结着一代代巴山铁路职工的心血和汗水。
   别的不说,单就一间间内容丰富的陈列室,就把巴山铁路职工四十二年来的艰难创业史展示得一览无余:在这里,不但可以看到一代代巴山铁路人用过的最早修路工具和生活用具,还可以通过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文字、一句句介绍,看到他们青春的面庞、感人的故事,感受他们用汗水和心血创造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务实创新”的巴山精神的深刻内涵。
   然后,在一种深深的感动之中走出房间,欣赏随处可见的不同形状的小花园,以及栽有不同品种的树木和花草,欣赏每一个桥墩下刻有铁路职工奋斗历程的版画、诗词和大幅标语,欣赏职工自建的陆地运动会场地。尤其是顺着一条弯曲的小路走过去,会被各种各样的时鲜蔬菜所吸引:它们或果实累累,或鲜嫩欲滴,或破土而出,像是在炫耀,又像是在搔首弄姿,逗引的人不由得拿起手机拍摄不止;而那些以势而建、以型而立、曲径通幽的文化生态园,更让人仿佛走进一个集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人间仙境:各种造型独特的小动物、小红花、小火车、小信号灯、小书本不时点缀于小路两旁,色彩艳丽,形象生动。不用说,这些都是职工们用废旧器材设计并亲自动手制作而成,既展示了铁路职工丰富多彩的艺术才华,又表达了他们昂扬奋进的精神面貌。加之周围的养鱼池、养鸡场,让整个站区的站容站貌给人一种温馨、和谐、绿色、奋进的感觉。难怪亚里士多德曾说“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只不过这里的美妙绝伦更加完美和富有诗意。
   因为它是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的完满结合。
  
   三
   可是,你很难想象,四十二年前的这里,又是一副怎么的破败和萧条景象。
   1978年,也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年,巴山工务车间党支部正式成立,一批来自不同地方的年轻铁路职工汇聚于此,承担了81公里线路、78座桥梁、58座隧道的养护维修任务。
   那时的巴山,也如现在的巴山一样,到处是郁郁葱葱的厚重山脉,满山遍野的枫叶如火一样燃烧,旁边的山间小河在长年累月的哗哗流淌。而最大的不同就是,那时的巴山脚下,到处是荒草石滩,到处有野狼出没,除了职工居住的一排土坯房外,没有一间砖瓦房,也没有任何一块可运动的场地。职工每天除了上班就是休息,再就是躺在黑乎乎的宿舍里,谈天说地,虚度时光。那时,交通极为不便,除了每天一趟小慢车外,几乎没有可停靠的列车,100多号职工的吃喝拉撒全由火车运送。因此,闲时等车就成了他们最大的乐趣。只要一听到汽笛声响,一个个像长了翅膀,飞也似地跑出宿舍,爬上足足有250多个用砖头铺成的台阶,气喘吁吁地等待列车进站。那急切的样子,就像等待一个个久别重逢的朋友或亲人。然后,看乘客有的下车透气,有的探头张望,有的露出惊讶的表情。尽管这种表情复杂的让人难以琢磨,但却全然不顾,毕竟这是他们释放感情的最佳时机,就像憋在肚子里的一股气,只有释放,才觉舒适。
   一次次的憋闷、释放,释放、憋闷,形成了巴山站最初也是最鲜明的工作状态和生活方式。正如一些老职工们说的那样:“半年雪不融,秋季雨不停,天天云雾罩,抬脚爬陡山,落脚下深涧”。
   这是对当初巴山站自然环境和艰苦条件的最真实写照。
   也许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强劲东风,吹散了人们久已封闭的思想!这里的党支部,在认真调研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巴山特殊的地理位置,第一次大胆尝试:用勤劳的双手,建造美好的家园。
   也如当年延安时期的大生产运动一样,人人动手开荒种地,个个忙于丰衣足食,硬是用一种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把个荒草滩变成了米粮川。
   而他们所要尝试的,则是把凌乱不堪的站区规划好,把凸凹不平的荒草滩整出一个篮球场,把不平整的道路修平整,把适合于种植各种蔬菜和花草树木的山坡整出来,让家园更美好,让心情更舒畅。
   他们利用休班时间,肩扛背驮地把一块块石头从高处挪到低处,用斧头镰刀砍掉杂乱无章的各种树木,用架子车从远处拉来一车车肥沃的泥土,把废旧的枕木锯成木板,制作成篮球板,把废旧的钢管、钢筋焊接成篮杆和篮环。这样,一个简易的篮球场建成使用,就像一场精彩的演出拉开了帷幕,不但吸引着站区的铁路职工天天运动,就连附近的村民也纷纷前来。寂静的大山一下子热闹起来,欢声阵阵,笑语不绝。
   这里,成了他们最开心的地方。
   这里,把寂静的大山从此点燃。
   慢慢地,篮球比赛逐渐由内向外延伸,最后竟发展到一年一度的巴山陆地运动会。到目前为止,这种运动会已经坚持了整整四十二年。不但得到了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交口称赞,更在全路产生了无可比拟的轰动效应。
  
   四
   正是这种把站区当家建的精神改变了站区的面貌,安抚了职工的心,凝聚了职工的力量,才让职工有了家的温暖和奋斗的方向,把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安全生产中去,攻克了一个个难题,取得了一个个骄人的成绩。
   绵延川、陕、陇、鄂等省1000多公里的大巴山,自古以来被人们视为畏途。“峰有千盘之险,路无百步之平”。川陕交界处,更是奇峰突兀、壁立千仞。
   如果说在群峦处建铁路,挑战的是筑路者的生命极限;那么在悬崖峭壁间养护铁路,挑战的则是小站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守的精神极限。
   巴山工务车间管内线路90%以上为桥梁隧道,素有“空中铁道”“地下长廊”之称。而被列为全路重点病害区段,常年流水,翻浆冒泥,病害不断,列车限速15公里的二号隧道,更具有修建时的“先天不良”,早被几位外国专家判为死刑:要么报废,要么重建。
   可是,巴山工务车间的干部党员们,从来不信这个邪。他们在认真分析了线路病害后,结合实际,采取措施,一个枕木一个枕木、一个道钉一个道钉地按标准整治。隧道里漆黑一片,分不清白天和黑夜,他们打着手电筒,一干就是一整天。最难忍受的是列车进洞时,隧道变成了打气筒,在火车这个大“活塞”的强压下,刺鼻的浊浪排山倒海般扑来,令人窒息。有人忍耐不住,将刚吃的馒头咸菜吐个精光。但他们没有退缩,依然艰难地整治,夜以继日地前行。就这样,用了整整一个月时间,硬是把这块骨头啃下,不但保证了线路的规范标准,就连外国人也佩服地连连称赞。
   按理说,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养护铁路,女职工是应该回避的。可是,在巴山,从一开始,女职工就担负着和男人同等重要的维修养护任务。甚至,她们遇到的困难要比男职工更多。
   曹美英就是其中的一个。
   她是当年为数不多的党员女职工,其主要任务就是维修养护黑水河大桥。那一年,正值哺乳期的她只能把孩子带在身边,好在丈夫是巴山第一批养路工。在没有托儿所的巴山,他们只好轮流照看孩子。春检前,正赶上设备检修的紧要关头,丈夫也忙得不可开交。没有办法,她就用布带把孩子绑在床头,自己爬上100多米高的钢架桥,系好安全带,动作熟练的刷漆除锈。直到下班回来,才解开布带,抱起孩子,吃饭喂奶。
   一次,孩子醒来早了,肚子饿,没有奶吃,也没有爸爸妈妈,就不停地哭喊。等她回到家时,孩子的嗓子都哭得发不出声来。看到这种情景,作为母亲的她,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啪嗒啪嗒地往下掉。
   就这样,她在这里一干就是整整30年,爬高上低了整整30年。如今,她早已退休离开了巴山,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但“一头把孩子拴在床上,一头把自己拴在桥上”的感人故事,却永远留在了巴山陈列室最显眼的位置。
   王庭虎,巴山养路工区的中坚力量。90年代后期就已是年轻工长的他,担负着新、旧大巴山隧道养护任务。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他带着21名职工自创“工厂化”单元修、“第三方查看分析”专业修的方法,每200米线路,细分为一个单元,对症下药,扎实维修,用了不到一年时间,使所养护的设备全部达到“不返修、一遍过”的最佳状态,实现了扣件无松动、轨距无出分、曲线无超限的“三无”目标。在国铁集团动车线路动态综合检查中,连续13个月7项指标均为零分,创造了山区非提速线路养护的奇迹,巴山车间所辖线桥设备合格率、优良率均达到100%。
   刘玲,巴山养路工区最年轻的后起之秀。石家庄铁道学院毕业的她,来到巴山后,并不因为自己是隧道工程硕士研究生就高人一等,而是虚心请教师傅,刻苦钻研业务。带领车间一群年轻人,走区间、探隧道、测数据、画图纸、做设计,不到两个月时间,解决了隧道内长期不能解决的漏水难题。
   后来,以她的名字命名组建的“刘玲工作室”,更显示了她吃苦耐劳,大胆探索的创新精神。在她的带领下,工作室的年轻人先后完成施工方案设计29项,工程造价400多万元。
   面对莽莽群山,刘玲这个一直在城市里生活的山东烟台姑娘笑着说:“来到巴山,我绝不后悔,在这里能更好地体现年轻人的价值。”
   她的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铁道报等媒体报刊报道,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她也先后荣获2013年“‘中国梦.青年志’——我们身边的陕西好青年”、第十三届陕西青年五四奖章、“全路最美青工”、“全路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刘玲工作室”也曾荣获“陕西省职工创新工作室”等荣誉称号。
   正是这一代代巴山铁路职工,用勤劳的双手和汗水,改变了站区的站容站貌,让昔日的荒草滩,变成了今日的生态园,让昔日的土坯房,变成了今日的钢筋水泥楼,让昔日的无人来,变成了今日的争着来。更重要的是创造了安全生产连续42年没有发生任何人身伤亡事故和安全行车事故的骄人成绩,成为全路有名的放心站区。
   四十二年来,从这里走出的技术干部和管理人才多达89名,荣获全国、省部级和局级劳模称号的就占了8名。
   巴山,就像一个冶炼真金的大熔炉,让来到这里的年轻人更加纯粹、坚硬和完美。
   真想到周围的山上再走走,看看,看看那些茂密的原始森林,是怎样见证一代代巴山铁路职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务实创新”的无私奉献精神?看看那些满山遍野燃烧的枫叶,是怎样一年又一年把职工火热的激情点燃?又是怎样把站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如这燃烧的枫叶一样层林尽染?
   可是,日已落山,天色向晚,凉意浸人,还是把希望寄托给下次吧!
   下次,我一定重走巴山。
  
   二0二0年十月八日

共 529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早就仰慕已久的渝语铁路巴山站,借着一次采访的机会走进了巴山。在进入秦巴山区,看到满眼的绿色,群山环绕隐没在苍翠中。蔚蓝的天空一下子变窄了。白云在天上如一缕轻烟悠闲地飘动着。风景如此的好,让作者不知不觉就到了巴山站。尽管多次来到巴山站,还是抑制不住心内的激动,拿出相机拍个不停。在一个四面环山的沟壑之地,茂密的树木把山遮的严严实实,小河从山脚下流过,日夜不停的唱歌。说出了巴山站的风景诱人。接着说到了巴山站横跨两山之腰工程如此浩大,连车站都在悬崖上。如此恶劣的环境,被大巴山的铁路职工所征服。在陈列室里所见到的历史遗迹,无一不说明大巴山铁路职工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的动人事迹。现在面貌改变了,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凝聚力也大大提高。想起当年的往事,那些动人的事迹言犹在耳。曹英梅的一头拴孩子床头,一头拴自己与桥梁;王庭虎的不返修、一遍过养护事迹;刘玲,年轻的硕士工程师,不辞辛苦和工人们一起解决了隧道长期露水现象,让他们的美誉在大巴山乃至全国都非常有名。作者为风景着迷,为事迹感动,发此上乘之作,令人感动流泪。欣赏推荐老师作品,希望多发上乘之作,多多益善!【编辑:丘八】【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1017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丘八        2020-10-10 18:34:25
  老师的作品语言生动,运笔细腻,把一个大巴山的铁路工人的事迹描绘的栩栩如生,情感丰富,感情浓烈,催人奋进。欣赏佳作!
回复1 楼        文友:安子川        2020-10-10 21:56:23
  谢谢老师点评
2 楼        文友:金华烟雨        2020-10-11 10:18:32
  在艰苦的环境里,没有一个铁路工人退缩,他(她)们用顽强的精神,为国家和百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巴山深处,在那段几乎被人遗忘的路段流传出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铁路工人点赞,为铁路工人们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点赞;也微一心弘扬铁路精神的作者点赞。
回复2 楼        文友:安子川        2020-10-12 20:17:41
  谢谢老师点评
回复2 楼        文友:安子川        2020-10-12 20:17:46
  谢谢老师点评
3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20-10-18 10:46:25
  恭喜老师佳作获得精品,实至名归。期待精彩继续呈现丹枫!!
梦锁孤音
回复3 楼        文友:安子川        2020-10-19 21:56:35
  谢谢社长老师鼓励
4 楼        文友:箫音依依        2020-10-20 17:17:17
  巴山的自然条件恶劣,但是当年的铁路工却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为祖国的建设奉献一颗赤诚之心。用现在的话说,他们为实现交通强国而努力拼搏,精神惊天动地,铸就了一道美好的风景线。问好老师,祝贺佳作获得精品称号!
回复4 楼        文友:安子川        2020-10-23 00:16:57
  谢谢老师鼓励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