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敏思家园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敏思】尘埃里的芳华(小说)

编辑推荐 【敏思】尘埃里的芳华(小说)


作者:狼烟月 白丁,19.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13发表时间:2020-10-15 22:44:27
摘要:小姨一生辛劳,她的生活里没有诗,只有庄稼与猪羊,没有明月光,只有老屋与孤寂


   小姨属羊。都说属羊的女人命不好,尤其是腊月的羊更是命运多舛,小姨都占全了。而小姨的一辈子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
   1
   在说小姨前先说说外公外婆。
   外婆出生在民国初年,因为一双小脚不够小,迟迟没有媒人来提亲。后来一山西的小伙避难到此,奶奶才嫁了出去。
   外婆一生共生育了七个子女,饥饿、疾病让六个孩子相继夭亡,最终只养活了小姨一个。看着羸弱的孩子一个个在自己怀中死去,对一个母亲来说多么崩溃,我无法想象那种场景。在我记忆中,外婆也从来没有提起过这些往事。
   小姨的幼年恰逢1960那个饥荒的年代,生活的困顿让养育孩子变成了一件艰辛的事情。
   乡下有个说法:一个孩子不好养活,意思就是独苗更容易夭亡。也许是为了让这个小生命的成长更稳妥一点吧,外婆领养了她姐姐的一个女儿,也就是我妈妈。这样,这个家庭也算是暂时远离了生死,被时代推移着向前过渡。
   那个年代,饥饿是压垮每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老老小小活着的一大使命就是寻找一切可以食用的东西来保证基本的生存。外公是外来人口,大队分粮的时候没有他的口粮,外婆名下仅有的一点粮食根本不够全家人果腹。为了生计,外公去了煤窑背煤。那时的煤窑没有像样的安全防护措施,下煤窑等于换命,凡是日子能将就下去的人家,都不会让自己的家人下煤窑,但外公没有选择。
   那时候没有什么家务事可打理,因为家里穷的什么都没有。外婆要做的事就是提着篮子,在已经收割殆尽的庄稼地里一遍一遍、一粒一粒地捡拾遗漏的粮食,或者树叶、草根......没有穿的,就捡人家已经穿的不能再破的衣服鞋子,补丁摞补丁地缝补起来大人小孩穿......就这样穷尽心思地过着每天的生活。
   那时候,活着,是要用尽洪荒之力的一件事。
   而外公外婆所要面对的除了穷困,还有愚昧世俗的各种压力。
   外公是外地人,娶了外婆就相当于入赘,在村里是被瞧不起的。而外婆家没有顶门立柱的儿子,更是被乡民们看不起,这一家人每天都生活在别人的唇舌和口水之下,就连小孩子都肆无忌惮。尽管外婆那么善良,努力地想要与乡邻们建立起一种友好的关系,但面对被饥饿激发出的近乎原始的人性劣根性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但不管怎样,还是要活着,要顽强地活下去。
   2
   山西人崇尚孔孟之道,外公虽然困顿落魄,但依然决定送妈妈和小姨去学校读书。对于还在饥饱之间挣扎的乡民们来说,这真是个天大的笑话:丫头上什么学,饭都没得吃上什么学....外公的这个决定真的够他们随时随地喷着唾沫星子闲话好长时间了。不知道他的这个决定落了多少嘲讽,但小姨和妈妈的命运之光从那一刻起开始闪耀。
   小姨和妈妈的求学之路更是让一家人的生活雪上加霜。三四年级的时候,外公因为长期的营养不良和肺病去世了,临走将手绢包了一层又一层的三角钱放在妈妈手中,让她们好好学习。之后外婆颤颤巍巍地挑起了整个生活的重担,供养两个女儿读书。那种艰难常人是无法想象的。
   凭着当时国家对学生的一点点生活补贴,小姨她们终是读完了中学并且学有所成。妈妈毕业后做了一名乡村老师,小姨考上了师范学校。
   工作后的妈妈从外婆肩上接过了担子,肩负起了养家的责任。辛劳的外婆也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3
   小姨在外的求学时间和我的童年正好重叠。她在市里上学,那个地方对乡村的孩子来说新鲜、神秘、遥不可及,那时最期盼的就是小姨放假回家,她会带来好多乡下孩子从没见过的东西,尤其记忆深刻的是小姨用暖瓶带回的冰棍,虽然有点化了,但是真的真的太好吃了,冰凉甜蜜的感觉一直都是心中最幸福的回忆,还有小镜子、花衣服、橡皮筋什么的,让我的童年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期待和向往。小姨临毕业的时候还带着我们和外婆去市里逛了一圈,满足了我一直以来对大城市的向往,还走进了照相馆,留下了童年时和外婆的唯一合影。那个繁华热闹的城市就是我童年认知中的整个世界。虽然现在就生活在这个城市,且城市面貌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幼时的印象还是那么难忘。
   其实,记忆深刻的不是那座城,而是曾经在一起的那些亲人。
   几年以后,小姨毕业了,身材高挑,相貌清秀。全家人都满怀希望,期待着美好生活的降临。
   在等待分配工作的时候,小姨认识了她后来的老公。他是一个工人,他的父亲在大队当书记,这样的家庭是乡村里的权势人家。这样的缘分也让长期遭受欺凌的孤儿寡母们暗自高兴,以为小姨找到了依靠,以后不再受人唇舌之苦。于是在媒人的巧舌说合下,在认识不久之后,小姨便结婚了。
   都说人生祸福相伴,小姨坎坷的人生大幕至此才刚刚拉开。
   4
   新婚的甜蜜还没有过去,小姨和一起的毕业生们被告知要开始政审,分配工作了。这真是喜上加喜的事。想来小姨那时一定充满期待,甜蜜又幸福吧。
   随后的日子,一起的同学们都相继去新单位报到参加了工作,小姨却迟迟没有接到分配的消息。去公社打问消息,却被告知“结了婚的一律不分配”。
   就这样毫无余地的一句话,彻底改变了小姨的人生轨迹。
   对那时的老百姓来说,政府就是天,政府说的话就是真理,他们的情绪无处表达,也不敢随便发泄,尤其是外婆这样的人家,一切只能默默承受。
   她们也最终默认了这个结果,小姨内心的无奈酸楚想必别人是无法体会的。
   付出这么惨痛的代价,但凡婚姻幸福又何尝不是一种补偿。
   一切想象都很美好,但最残酷的莫过于生活的无情鞭笞。
   从此,小姨就开始了她低到尘埃里的生活。
   5
   对那个年代的人来说,家里有个吃公粮的,是件很矫情并且可以炫耀的事情,怎么着都会让人高看几分。当个公家人无望的小姨想着种几亩薄地,安安生生做个农妇也就罢了,偏偏这点看似简单的愿望也很奢侈。
   一个没有儿子本就被人踩在脚下的家庭,一个孤孤单单没有人撑腰的老太婆,她的宝贝女儿高攀了权势的人家,她依然没有被乡民们看得起来,她的女儿也依然没有被婆家人看起来。
   出嫁的小姨,就像一颗珍珠滚落凡间,变成了一株野草,外婆心疼她,但再无法够到她,呵护她。
   她真的从外婆手心里的宝,忽然就变成了一棵野草,没有遮蔽,没有爱抚,独自忍受着尘世间的风吹雨打。
   打小就没干过农活的小姨,被生活逼迫着,学习种地,学习养猪,学习喂牲畜,学习做饭,侍候婆家一大家的吃喝、涮洗,还要时常忍受他们的各种指责。
   她就像进入大户人家的使唤丫头,弱小、慌张、无措,没有人去帮助她,她只能在磨去一层层皮的过程中自己成长,自己领悟。
   当然,小姨为之付出沉重代价的那个人也没有爱惜她美好的年华。
   小姨怀孕后依然在为这个家的老老小小们做着繁重的家务,所有人都高高在上地指使着她。生下第一个孩子后,许是想着又多了吃饭的人口,婆家把小姨分出来单过。两间漏风漏雨的土坯房就是小姨的全部,除了一铺土炕,真的是家徒四壁,一切都得重新开始,一切都要白手起家。
   那时候人们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但是小姨却要常常在温饱线上徘徊。小孩子奶水不够,姨夫一点点的工资只能够紧着小孩的奶粉钱,生活时常还得靠年迈的外婆和姐姐接济着,帮衬着。
   小姨要带孩子,要干农活,时常忙不过来,外婆便倒腾着两只小脚每天来回两三公里路去照看,有时候遇到下雨了回不去,在小姨家暂住两日,婆家的人看到了,便开始指桑骂槐地说难听话,嫌小姨用婆家的吃用养活自己的老娘,且不说那点吃用都是小姨自己熬出来的。娘俩往往相顾无言,只能各自怜惜地哭一场,却没有办法。
   为让自己的女儿在婆家日子好过点,外婆便接了孙子过去带,小姨每天活干完了再回外婆家,这样活也干了,外婆也可以照看上。来回地跑了几天,婆家又有难听话说了,说小姨偷着把婆家的东西往娘家带......总之种种责难。
   那时的小姨真的好难。
   生活本就很难了,做人还要被处处挑剔。
   等孩子稍大点,外婆也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太好了。那时候,妈妈在县城的学校上班,只能休息日和假期回去照顾外婆,平常只能小姨来回地照看。那时的小姨也终于撑起了自己的家,有了存粮,有了鸡羊。为了照顾外婆,小姨每天干完农活就跑外婆家,给外婆做饭、熬药,照顾小孩,然后再伴着月色跑回自己家去喂鸡羊。
   每天从日头升跑到月亮升,柔柔弱弱的小女子硬是让生活给磨砺成了风风火火的女汉子,皮肤糙了,衣服不光鲜了,说话嗓门也大了,学会了和恶意的乡邻们吵架,学会了象男人们一样扛着铁锹赶着毛驴去上工......
   6
   这样的生活又维持了两三年,许是外婆看小姨一个人太难了,不愿再拖累小姨了,原本身体还不算太坏的外婆执意要走(死),她说她走(死)了,小姨就能好好过自己的日子了。
   她不再听亲戚们的劝阻,开始绝食。那之后的七八天时间,她就一个人躺在空荡荡的土炕上,不让任何人进去,不吃一口饭,不喝一口水。我时常跑过去趴在木窗格子前,捅破上面糊的报纸,静静地看着她,她也扭过头静静地看着我,直到眼中都看出泪水来,我伤心跑远,哭一场,然后再回去偷偷看她......
   那场景,几十年了一直都烙印般深刻在记忆里,难以忘怀。
   几天后,大人们就不再让我过去了,他们说外婆这样很受罪,冥冥之中,不要再打扰她,让逝去的先人们来给她引魂,让她早日脱离苦难的人间。
   后来,外婆就真的走了。
   外婆没有儿子,妈妈抬着棺材送走了她。
   我没有了最爱的外婆,小姨也没有了疼爱她的妈妈。
   外婆住了几十年的破房子也被收成了公产,自此以后,这个村子里关于外婆的一切就这样全部消失了。
   7
   小姨忍受着悲痛,继续在这薄情的世间艰难生活着。
   八十年代的新农村建设,舍弃了分散居住的民房,开始建设连片居民点。每家分得一片宅基地,开始建设新的住房。
   小姨又要为新家辛苦打拼了。
   别人家的房子都热火朝天地动工了,小姨抱着幼小的孩子,站在自家空荡荡的宅基地上四处张望。没有一砖一瓦,没有一个帮手,日子好像又没了出头之日。
   但是再难,咬咬牙也得过下去。
   从那天开始,空地里搭起了简易的窝棚,小姨像男人一样开始了建房的准备工作。忙完庄稼,简单吃几口饭,哄睡了孩子,在大大的日头下,卷起裤腿开始和泥制胚。烈日当头,其他人家干活的人都已经歇工了,坐在阴凉底下喝茶休息,只有小姨,头顶着烈日,端着沉重的制胚模具,装泥,倒胚,一趟一趟地来回忙碌着。这种在农村只属于男人的力气活,小姨柔弱的肩膀硬生生扛了起来。
   一个月,两个月......院子里的泥胚从一层、两层......慢慢码的比一人还要高。而原本应该回来帮忙的那个人却只是个偶而的过客。
   终于,建房的准备工作做好了,该请的工匠也到位了,新房终于开工了。没有多余的钱请帮忙的人,小姨自己给工匠们做小工打下手,稍得空闲就赶紧摘菜和面准备饭食,每天忙的灰头土脸,每天累的精疲力尽,简单的三间住房历尽辛苦终于建成了。别人家的围墙大门修的一个比一个高挺,小姨家的围墙只是土坯垒起的一道墙,门还是奶奶过世时旧房拆下的两扇油漆剥落的木门。
   但这已经是一个家了,可以为娘俩遮风挡雨了。
   衔草为泥,为了这幢房子,小姨像那孱弱的燕雀,真是拼尽了全部的力气。
   我一直很敬佩小姨,觉得她真的很伟大!以柔弱的身子担着生活的所有沉重。但是想想背后无尽的酸楚,我又那么心疼小姨。
   但凡有柔弱的机会,哪个女人愿意肩挑风雨。
   8
   小姨终是认认真真地做了一个农妇。像每一个农人一样,春种秋收,独自奔忙在田间地头,独自半夜2点一个人打着手电筒在田地里浇水。陪伴她的,除了蛙声虫鸣,就是无尽的黑暗。
   女人天生怕黑,可小姨连害怕的权力都没有。
   那时候,我们都已经搬到城里生活,相比较小姨的辛苦劳碌,我常常心里感觉无法平衡——原本小姨也应该过这样的日子......为什么小姨要那么辛苦......小姨好可怜......这些想法常常让我内心无法平静。所以,只要有时间,我就坐车回乡下去看小姨,陪着她。
   小时候的每个假期都是在小姨家度过的,我陪她上地割草、施肥、剥豆子、收小麦、打麦场......像个跟屁虫一样跟着她从早到晚,小姨每天劳碌着,但从不抱怨,她总是那么开心,脸上挂着笑意,做着好吃的餐饭,陪我写作业,给我讲题目、讲故事......虽然离开学校那么久了,可她还是那么聪明。最开心的就是夜幕降临,和小姨在院子里点上麦草,一边熏着乱飞的蚊子,一边看着天上的星星,和小姨像两个好姐妹一样地聊天......或者穿着小姨的衣服,坐在后车架上,走很远的路去看露天的电影。

共 635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沉重的文章。文章描写了小姨的一生,从一个幸运的生存者,到为了生存而忍辱负重的女儿、妻子、母亲,含辛茹苦度日。在悲叹、同情的同时,总觉得我的农民兄弟姐妹,过得就是农民一样的忠厚老实,不敢抗争,顺从命运。小姨其实在外公的安排下读了书的,这点本来很不易了。可是,外公过世之后,这个缺少了男人的家庭,从此活得被人轻看,没有顶梁柱。因为结婚而不被分配,没有职业而沦为农妇,因为没有收入而被婆家轻看,忍气吞声。或许,她的孩子成年了,也不一定心疼艰辛养育的母亲,仍然被轻看。我似乎看到了鲁迅笔下的闰土,默默忍受,毫无想法。这是一个悲情的故事。推荐共赏。【敏思编辑 彭楠】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彭楠        2020-10-16 07:45:29
  性格决定命运,小姨的身世卑微,性格上习惯了处于弱势,逆来顺受。其实,命运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作一些抗争的。
我只是想开辟自己的文字江山,能做到吗?
回复1 楼        文友:狼烟月        2020-10-16 08:44:05
  多谢社长点评,辛苦了。再读才发现好几外没有修订过来象“奶奶”应为“外婆”,我们这边口语上是不分的。抗争是要付出代价的,小姨已经象外婆一样老了,儿孙满堂,一辈子只能委曲自己,求得一点安宁,成全子女、家庭的圆满。
2 楼        文友:绿袖子的田园        2020-10-17 21:40:42
  本来该芳华照人的小姨,由于种种因素跌落尘埃,这本已令人唏嘘,一辈子为求个安宁,小姨委屈求全活得像个男人,更令人心疼。
我爱,故您在!
回复2 楼        文友:狼烟月        2020-10-18 21:36:22
  是呀,好心疼小姨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