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八一】成就经典力作靠什么?(赏析)

编辑推荐 【八一】成就经典力作靠什么?(赏析) ——拜读陈惠方传记文学新作《张思德》感怀


作者:朱炳初 白丁,4.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23发表时间:2020-10-22 10:02:55

【八一】成就经典力作靠什么?(赏析)
   首先申明,我的发言并非老战友陈惠方作家的原意,他是个谦逊的人,不愿张扬,但我感到,在这样的场合,在其传记文学新作《张思德》首发、赠书之时,必须把我该说的话说出来,于是我向他建议安排发言,说一说这部经典力作是怎样造就的?借以加深对张思德的崇敬,对“传记”的印象,对陈作家的了解。
   《张思德》,我可以说是第一读者,陈惠方出这部书的初稿的第一校对者,深为这部传记力作所感动与感慨,它翔实生动、感人肺腑、撼人心魄地描述了张思德这位传奇而平凡的“为人民服务”的典范,短暂而光辉的一生,透彻地阐明了为什么毛泽东同志这位世纪伟人、创建新中国的元勋,要为一名因炭窑垮塌而牺牲的普通战士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并发表震古烁今的文章《为人民服务》?乃是因为毛泽东主席熟悉张思德的品质、精神、英勇行为,他由衷地感到张思德同志就是完全彻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型代表;一次偶然的机遇、一个平常的邂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将张思德的名字记在本子上,难以忘怀;对张思德的意外殉职,毛主席深感悲痛,悼念张思德,以其为榜样,阐发中国革命的宗旨——为人民服务,不仅是最好的纪念,也必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张思德》传记真真切切地再现了一位平凡战士极不寻常的一生,由苦难出生、过继生存、童年经历、战斗成长、艰苦长征,到勇挑重担、竭诚奉献,永远定格于29岁,栩栩如生地加以描绘,让读者不仅感受到了,似乎还正与这位极其可敬可亲可爱的战士相处着呢!“传记”表达张思德的形象是那么的清晰鲜明,揭示的思想是那么的透彻深刻,彰显的事迹是那么的生动感人,虽无轰轰烈烈的壮举,大都是平常的敢于担当的行为,不知疲倦的辛劳,但串联起这些平凡的举动,想想他的所思所想所为,就会生发出犹如醍醐灌顶的震撼与直击心底的启迪,这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英模所具有的品质、品行与品格,会引起你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从而指引你的人生道路,向英模看齐,应当成为时代的潮流,惟其如此才能实现美丽梦想,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对于《张思德》传记这部力作写得如何深刻、会造成怎样的社会影响,我只是说点肤浅的见解,日后必将引起社会的关注,会有众多读者的评说。在此,我想简要地分析一下成就这部经典的因素,凭我对相识相处半个多世纪的老战友作家陈惠方的了解,想从三个方面说点感觉:
   丰富的创作素材。任何文学作品,题材原料都是第一位的,纪实文学更是如此。张思德1944年29岁牺牲,至今已过去了70多年,要追忆其人生轨迹,呈现其业绩风采,揭示其内心世界,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是陈惠方以他责无旁贷的使命感,以全身心投入的执着追求精神,以极大的创作热情和不辞劳苦的意志,深入采访,到处奔波,广泛搜集,可以说,除张思德两万五千里长征走过的路,没有去走以外,凡张思德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他几乎都亲历了、体验了、见证了、感悟了;凡与张思德有关联的知情者,他都找遍了、挖掘了、采访了;凡已问世的记叙张思德的文字材料,他都参阅了、摘记了、酌情地吸纳了!其用意良苦之深、心血付出之大,可想而知。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素材的积累,印象之形成,一部比较翔实、准确、深刻、全面纪实张思德生平事迹、光辉思想的力作,终于铸成,得以面世。法国作家布鲁斯说过:“生活先于文学,就像干活得先有材料一样。山里没有丰富的大理石,世界上千姿百态的雕像也无从谈起”。陈作家正是由于采得“丰富的大理石”,而雕刻出形象生动、个性鲜明、事迹感人的“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楷模张思德的光辉雕像,载入史册,播散神州,张扬世界,让人们永远敬仰、学习,为复兴中华民族而奋斗不息!
   扎实的文学功底。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文学使思想充满肉和血,它比哲学或科学更能给予思想以巨大的明确性和说明性。”又说:“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陈惠方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传记、纪实文学著作,我拜读过多部,诸如《海天魂》《魂系八卦》《海漩》《指点江山》《关键时刻》《中国希望工程》《滕氏定理》等,每部作品都启我心智,撼我心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是擅长撰写主旋律作品的,弘扬中华民族不懈奋斗、奋发向上的精神,呼应国家改革开放、勇往直前的赶潮流趋势,他的报告文学尤为出色,多部作品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荣获全国大奖,有的列为经典文学作品;在文艺评论方面,亦颇有建树,如他对著名作家林斤澜小说的评论,对苏叔阳长篇小说《故土》主题思想的剖析,对“纪实小说”命题的质疑,都有独到的见解,在全国评论界有一定的反响。我在拜读其作品时,常常为他的文学修养、文学功底所倾倒。他描写的人与事,具有很强的渗透力、震撼力和说服力,促使你产生共鸣共振,激荡心灵,迸发出执着的追求力度;读后,文中塑造的形象、描绘的场景,久久地活跃在脑海,挥之不去。诚然,《张思德》传记更是如此。我在拜读时,总会产生一种幻觉与神奇,让我发出惊叹,因为我深切地感受到,作者似乎与张思德原来就是形影不离的亲人、战友,不然,怎么能把张思德的人生轨迹、生活场景、战斗场面、趣闻轶事,包括时代背景等等,如数家珍地那么详细地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呢?嗷,亲人战友那是幻觉,其答案只能是厚实的文学素养与文字表达能力所使然。精当的用语、细腻的描述、深邃的哲理、严谨的架构,必然创造出非同寻常的作品,从而夺人眼球,发人深省,产生应有的效果。据我所知,陈作家自15岁在报上发表处女作起,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63年从军后,当过8年师新闻干事,当过宣传股长、报社编辑,之后一直从事专业文艺创作,刻苦努力,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厚积薄发,成为资深作家,成就经典之作,亦就理所当然、水到渠成了!
   高尚的思想情操。这一点是极其重要,且难能可贵的。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不是技艺,而是艺术家所体验的感情的传达。”有感而发、情感交融,让我们清晰地感觉到,《张思德》这部力作经典,不也就是作者与主人公的思想倾诉、“感情传达”吗?生于德国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感情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的背后动力。”在陈作家背后正由于有一种强烈的感情作巨大的动力,从而推动着愿望的实现。
   撰写英模事迹,必有崇尚英模之举,敬慕英模之心,具备英模之情。张思德全心全意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忠诚革命事业,勇于担当重责,竭诚奉献自身,其品质之崇高、情操之高尚,堪称是典范,而将其尽情地展现出来,必有一颗高尚的心,才能心心相印,“同呼吸共命运”;必有一种深挚的感情、迫切的愿望,才能倾心付出,成就力作,而作家陈惠方就具有这样的情操与胸怀、感情与愿望。他是一位极具正义感的人,极富激情的人,政治思想强,作风朴实无华,为人正直厚道,性格嫉恶如仇,如同张思德那样,心想人民大众,同情弱势群体,遇有不公不平,总想挺身而出,甘愿倾心付出自己的能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当华夏贫困地区的教育在呻咛,失学的孩子在呼唤的时候,陈惠方为国分忧,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怀着至诚之心、至爱之情,历尽艰辛,深入太行山、大别山等几乎封闭的地区,采访实情,探索路径,开拓进取,写出力作“贫困地区儿童失学危状及其救助纪实”文学20余万字的《中国希望工程》。一石激起千层浪,他的“希望工程”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交口称颂为“爱满天下”的精彩华章;该书被誉为宣传希望工程的“开山之作”,荣获团中央“希望工程宣传贡献奖”证书。
   陈惠方以撰写张思德、学习张思德,自勉自励,严格要求自己,不仅用脑用笔,更主要的是像张思德那样用踏踏实实的行动书写无怨无悔的人生。他退休后激情满腔地到太行老区扶贫帮困,同河北省军区两位军师职退休干部一道帮扶赞皇县白鹿村,由于锲而不舍,精准施策,热忱付出,使该村在脱贫的道路上扎实前进,步步为营,成果丰硕,成为全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攀升的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陈惠方为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奉献余热,不辞辛劳,达到忘我的程度。2015年6月18日,他同一些退休老同志去赞皇山里调查走访,一天之内跑了10来个点,由于劳累过度,次日凌晨,暴发心脏病,急送赞皇县医院,王院长亲自检查,发现血压已降至零,立即进行会诊抢救,这时王县长、冯书记也赶来指挥抢救;军区邱金凯副司令员得知此事,极为关切,随即指令白求恩和平医院派专家坐救护车火速赶到,一刻也不能耽误。由于专家抢救及时有效才脱了险。医生狠狠“训斥”他:“有你这样干的吗?”他憨厚地说:“那是我太投入而忘乎所以了呀!”事后他讲,那晚心痛如绞时,就感到要死了!挣扎起来在日记本上写道:“6月19日星期五,4点50分,心绞痛闷,有种种迹象表明我的生命将要结束,好,死得其所,为共产党的江山而死,值!为老区人民福祉而死,值!”为还原这个可歌可泣、动人心魄的场景,我翻阅了他当年的日记,上面的字迹虽然十分潦草,但尚能辨别在几乎绝望中急促写出的铿锵话语:“有种种迹象表明,我的生命将要结束,好!死得其所,为共产党的江山而死,值!为老区人民福祉而死,值!”死得其所的两“值”,让我动情动容,心在颤抖,发出钦佩的慨叹!原来这位整天笑嘻嘻的“大个子,还真不简单!”陈惠方是个豁达开朗豪爽的人,面对死神,竟能砸出一个“好”字来,那么从容如归,解脱自己。他凸显的思想举动,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境界,什么样的为民情怀?也就不言而喻了!
   陈惠方参与帮扶白鹿村前后经历20多年,去村里无数趟,几乎每年春节、八一,一家三口都去与村民共生活同娱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白鹿村不仅给他本人,还给他老伴与儿子一家三口都颁发了“荣誉村民”证书。这真是感人肺腑的军民一家亲、鱼水情谊深呀!当年三位退休老兵帮扶白鹿村痴迷投入的动人事迹,被多家报刊登作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由于为民奉献竭尽所能,不遗余力,业绩骄人,2015年10月陈惠方被“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授予“老区减贫突出贡献奖”荣誉勋章和证书;被白鹿村授予“荣誉村民”的称号。可能这一举措与功绩,在中国作家行列是凤毛麟角、绝无仅有的。我读着张思德光辉一生的模范事迹的同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陈惠方那为国忧民的举动与形象,令我感悟到,他的高尚思想情操与张思德多么相洽相似相融啊!原来那是一脉相承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爱民情怀成就了这部经典之作,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从而,难以抑制地提出“成就经典力作靠什么”的诘问!
   我以上的心声感怀曾发表在微信平台【我的卧虎湾】,被冠以《人民日报》“有品质的新闻”。
   最后,我以26字藏头诗:“祝贺多弗集团举办惠方新作张思德传首发仪式圆满成功!”
   祝颂名著谱华章,                                                                                               
   贺庆喜事众捧场;                                                                                               
   多方示爱来相帮,
   弗如自立图雄强;
   集思广益献智慧,
   团结一心勇担当;
   举办公益大作为,
   行善积德挑大梁;
   惠风和畅心灵美,
   方兴未艾情满腔;
   新书面世跟时代,
   作家功德无限量;
   张目神州幸福路,
   思民爱国求解放;
   德行华夏众推重,
   传奇事迹永流芳;
   首屈一指名榜首,
   发挥巨大正能量;
   赠阅经典颂英模,
   书讴红色新篇章;
   仪式高雅多姿彩,
   式样新颖调高亢;
   圆颅方趾命共同,
   满腹经纶铸辉煌;
   成竹在胸创伟业,
   功成不居美名扬!
   另外,我想趁机赠送给与会嘉宾一部我三年前出版的拙作《夕阳漫笔》,主要是此书是作家陈惠方写的精彩序言!我的写作完全出于业余爱好,水平很低,有兴趣者可以一阅,请与赐教!
   谢谢大家!
   (作者系朝阳区军休十五所84岁休干)。 
  

共 491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的作品涵盖了三个人物,第一人物是作者的老战友陈惠方老师笔下的张思德同志。张思德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他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1933年12月参加红军,1937年10月加入共产党,1944年组织上派他到安塞县烧木炭。9月5日,他正在炭窑工作,突然炭窑崩塌,他不幸牺牲。党中央主席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下“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亲自参加了追悼会。在会上,毛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他全心全心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他牺牲时只有二十九岁;生命是短暂的,但他的奉献事迹却给世人留下了永远的纪念。第二人物是写张思德这本传记的作者-陈惠方老师。这部传记有丰富的创作素材,扎实的文学功底,蕴涵两个人的高尚情操。作者在书写的过程中,把真实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之中。在他的笔下,一位心想人民大众,同情弱势群体,遇有不公不平,总想挺身而出,甘愿倾心付出自己能量的作家被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作者在文中这样述说:张思德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忠诚革命事业,勇于担当重责,竭诚奉献自身,其品质之崇高、情操之高尚,堪称是典范,而将其尽情地展现出来,必有一颗高尚的心,才能心心相印,“同呼吸共命运”;必有一种深挚的感情、迫切的愿望,才能倾心付出,成就力作。又在下文里,尽可能翔实地把陈惠方老师为了写这部传记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展现给大家。作者也同样是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里两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乐于奉献、勇于拼搏精神的党员同志的事迹,那种把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德,在朴素的文字里一一被彰显出来。这是一部具有震撼力的优秀作品。主题思想明确,语言自然流畅,把两个时代的大背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其可贵的共同点有力地表现出来。感谢老师,秋安。【编辑:红袖揽叶】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袖揽叶        2020-10-17 10:03:35
  一篇有力度的作品,给大家带来阅读的享受。
红袖揽叶
2 楼        文友:上官欢儿        2020-10-17 11:22:54
  前两天刚有幸拜读了陈惠方老师的经典力作《张思德》,今天又有幸拜读了朱炳初老师特意为陈惠方老师,为《张思德》所做的经典解读。朱老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成就经典力作的必要条件,那就是巨量素材的累积;扎实的文学功底和高尚的思想情操。朱老师的深刻解读对于我们今后的写作生活来说,具有提纲契领,醍醐灌顶的效果,值得每一位同道中人认真品读,欣赏并用心学习,感谢朱炳初老师,感谢陈惠方老师,感谢我们共同的江山文学,感恩感谢!
上官欢儿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