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丁香】文章的悲与情(随笔)

编辑推荐 【丁香】文章的悲与情(随笔)


作者:刘开阳 秀才,1951.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66发表时间:2020-10-18 19:57:05

【丁香】文章的悲与情(随笔) 十年前,在去印度的行囊里,除了护照,最重要的就是《苏轼文集》。在异国他乡,在不大的生活区里,要度过三五年的时间,如果没有它做伴,怕自己熬不过寂寞的时光。而之所以在无数先哲著作中选择《苏轼文集》,是因为知道自己性格僵化有余,流畅不足,进而影响到诗歌文风。而东坡居士的开阔豪放,浩瀚烂漫,正是我努力的方向。
   我非常喜欢居士的文章,一本《苏东坡小品文》至少读了千遍;《赤壁赋》、《后赤壁赋》百读不厌,连居士所写的奏章、奏折我都认真去读,以期从中寻找到居士的为人之仿佛。
   不过,比起居士的文章来,我最喜欢的还是居士的诗词。像“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还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总让我心神荡漾。后人评价苏轼的诗歌是继李杜之后的又一个高峰,真是实至名归。
   不过,像我这样一个好奇心非常重的人,对一个人长久无条件保持崇拜是件困难的事情。在无数次捧起居士的诗歌之后,忍不住有些疑问,觉得苏轼之所以落笔如此潇洒,是否因为他是个“薄情”的人?
   三国时候的曹植,在女儿早夭之后,写下了《行女哀辞》:伊上帝之降命,何修短之难哉?或华发以终年,或怀妊而逢灾。感前哀之未阕,复新殃之重来。方朝华而晚敷,比晨露而先晞。感逝者之不追,情忽忽而失度,天盖高而无阶,怀此恨其谁诉?
   特别是到了最末两句,天盖高而无阶,怀此恨其谁诉?真是把天下伤心人的心声都倾诉出来,是啊,昊天是那么高远,并且没有可以攀登的阶梯,就算心中怀有怨恨,该如何诉说?又该向谁诉说?
   而苏轼在儿子苏遁早夭之后,诗歌是这样写的:吾年四十九,羁旅失幼子。幼子真吾儿,眉角生已似。未期观所好,蹁跹逐书史。摇头却梨栗,似识非分耻。吾老常鲜欢,赖此一笑喜。忽然遭夺去,恶业我累尔。衣薪那免俗,变灭须臾耳。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感此欲忘生,一卧终日僵。中年忝闻道,梦幻讲已详。储药如丘山,临病更求方。仍将恩爱刃,割此衰老肠。知迷欲自反,一恸送余伤。
   我想,苏轼的伤心未必少于曹植,然而读这首诗的时候,却感觉苏轼的悲伤几乎可以用尺子计量,甚至看上去只不过是像个稍微靠前的看客而已。看着生死,看着妻子悲伤。也许,正因为这份超脱,诗人才被称为豁达,然而,对于这首诗来说,结构看起来有些散了,流转有些快了,连那份悲伤也变得不那么纯粹了。
   兄弟之情是苏轼非常看重的。他在好些诗篇里都提到与弟弟苏辙的感情:“岂止磁石针,虽合犹有间。此外一子由,出处同偏仙。”;“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
   然而,当兄弟二人相聚在彭城,写同题“作文”的时候,苏轼的和诗却明显逊于弟弟。苏辙的《会子瞻兄宿逍遥堂二首》写到:
   (一)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
   (二)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楹竹雨凄凄。
   很久以来,我一直觉得苏辙的诗文不过是躲在苏轼后面的小弟弟,能列在唐宋八大家之内,主要是沾了哥哥苏轼的光,可是后来苏辙的文章读得越多,这种观念就改变的越多。连洪迈在《容斋随笔》中也专门提到这两首诗,评价说,长歌之哀甚于恸哭。
   而苏轼的和诗却逊色多了:
   (一)别期渐近不堪闻,风雨萧萧已断魂。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
   (二)但令朱雀长金花,此别还同一转车。五百年间谁复在,会看铜狄两咨嗟。
   在这里,他又重蹈了流转太快、翻空出奇的覆辙,从而使整个诗篇显得情意不足,不论是诗文的学术成就还是真情实感,都输给了弟弟苏辙。
   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岛之后,追和了好多陶渊明的诗。其中不乏佳作。不过,把苏轼和陶渊明的诗放在一起读,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太明显了。除了偶尔几首比较出色的诗之外,苏轼的和诗,就像个屁股坐不住的孩子,而陶潜才是成年人的气象。当然,如此进行比较,对苏轼是绝对不公平的,陶渊明是隐逸之宗,而苏轼是豪放派诗人,把两个人放在一起,就如同把瑜伽运动员和篮球运动员进行比较,自然差别巨大了。
   赵翼在《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在这里,赵翼将苏轼诗的长处、短处讲的清清楚楚。长处就是爽如哀梨,快如并剪。然而,这同样是他的短处,那就是情感流传太快,不像李杜的诗歌那样值得深深咀嚼。
   因为这个原因,我对居士的诗词产生过怀疑,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笔者都认为文人的情思应该越纯粹越好,越厚重越好,越不食人间烟火越好,直到我读到一些人的作品,了解到一些人的生平,然后有了不同的见解。
   网友笛子,是我遇见的至性至情,又黯然自敛的人。她说前一阵子是最艰难的时候,奄奄一息的,瘦了接近10斤。这期间写的《鹧鸪天》叫人含泪:“旧怨新欢久费猜,磨轻病骨委苍苔。系襟枝柳风前柱,转首山盟眼底埃。无可恨,有沉哀。屏间相避况蓬莱。此生拼到柔肠断,犹检残香爇尽灰。”
   其实我也有过艰难的时候,在外边工作一年,整整瘦了三十斤,进门的时候,妈妈都认不出我了,一个劲儿地问,咋瘦了那么多,黑了那么多?那种无可奈何,又无处可诉的痛处,只能希望今生再不会遇到。
   那时候,整个人被莫名的伤感所包围,觉得自己绝对是个至情至性的人。可惭愧的是,因为没有笛子的才情,根本没有写出什么东西,反倒是走出那段阴影,生活经过沉淀、思想经过沉淀之后,写东西的水平才有所提高。
   为什么自己会这样?笔者的感受是,那时候自己被小我所缠绕,不自觉陷入琐碎当中,在这种情况下写出的作品文字,不自觉就陷入小我当中,又如何能打动别人?
   然而,纵观历史,并不是只有那些大气磅礴、豪情万丈,又或者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文人才会写出好的作品。有几位很优秀的诗人(词人),他们的诗作几乎只关注自己的生活。比如隐逸诗人陶渊明,比如婉约词人晏几道,还有诗僧寒山和白话诗人王梵志,写出的文章同样很有味道。然而,这几位诗人(词人)的写作有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淡而有味,虽然生活不幸、遭遇坎坷,可是写出来的词句并不是要死要活那种。倒是花心的元稹,三首怀念妻子的《遣悲怀》写得痛彻骨髓,反而让人忍不住怀疑。
   网友笛子,是我最欣赏的文友之一,因为她的作品,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从她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然而,在欣赏她的词作的同时,又为她的身体担心,因为笔者感觉得出,她确实是在用生命写词。真害怕那一缕风就能吹走的柔弱,更怕她久溺于自己营造的氛围难以自拔。
   读苏轼文章的时候,看到他对于自己的遭遇,用笔总是很清浅,不肯深刻着墨。就奇怪居士为什么对自己遭受的苦难如此淡漠?难道那不是很好的诗词题材?
   然而,当我对照笛子的情形,又觉得东坡居士实在是个智者。一辈子坎坷远超过李杜的苏东坡,如果不是超脱了现实生活的困苦,那么在“乌苏台诗案”之后,也许就变成祥林嫂那样悲悲戚戚的“凡夫俗子”,甚至可能会像柳宗元等人一样壮年早逝,哪里会留下后来“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样豪放天然的名篇,又何以让无数后来人景仰、膜拜?
   古人说,读杜甫的诗,要耐得住拙句、狠句,于是,今天网络上一些作者在写诗歌的时候,便开始追求极致,而追求极致之后,便经常陷入小我,这是笔者所不赞同的。毕竟,所谓唐音,就是浩浩荡荡、天籁之音,所谓宋理,就是从寻常事件中得到升华,总结出人生道理或者哲理,这才是古诗词写作的正道。
   在这里,面对诗歌写作就出现了一个悖论:人没有纯粹的情感,就难以写出动人的文字,而陷入纯粹的情感,却容易迷失在小我中不能自拔,那么这个矛盾该如何解决?其实古人早就在各种诗文当中给出了答案。
   在过去,不论是隐逸宗还是豪放派,都把目光转向了酒。酒是小我与大我最好的媒介,借着酒,那些诗人、词人从现实生活中解脱出来,使纯真与洒脱连接在一起,使大我与小我得到和谐统一。
   于是,今天的我们就看到,酒量不大的苏轼喜欢喝酒,李白、杜甫、白居易离不开酒,连晚年遭遇不幸,吃饭都成问题的陶渊明,也是“顾影独尽,忽然复醉”。
   用酒做媒介,是古人寻求创作灵感的法子,不知道你的方法又是什么?又如何以小我为基础,在诗文中完成了小我与大我的统一?

共 341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诗人的诗词与其人生的痕迹系系相连,纵观历史上很多有名的诗人,人生曾经有过痛苦和迷茫,也写出了传世的诗词,细细想来,若一个的人生平淡无奇,何来那么多感概呢?这篇杂文从苏轼的至情至性与豪放豁达的性格特点及人生经历,给我们解析苏轼诗词,并与三国时期曹植的诗词做比较,现实生活中的网友迪子用生命写诗词言人生,表达了自已对诗词的看法,对诗词的理解感悟真的是别具一格。杂文诗情画意,历史结合现实抒发对生活的感悟。语言精炼,结构严谨。问好作者,期待更多精彩佳作投来。推荐共阅。【丁香编辑:天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天山        2020-10-18 19:58:49
  诗词中藏着历史,人生的感悟,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欣赏佳作。
幸福生活在不断奔跑中获得。
2 楼        文友:刘开阳        2020-10-18 22:32:22
  古人说,读杜甫的诗,要耐得住拙句、狠句,于是一些人在写诗歌的时候,便开始追求极致,而追求极致之后,便很容易陷入小我,这是笔者所不赞同的。毕竟,所谓唐音,就是浩浩荡荡、天籁之音,所谓宋理,就是从寻常事件中得到升华,总结出人生道理或者哲理,这才是古诗词写作的正道。
3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0-10-18 22:39:26
  写意深厚,对杜诗很有研究、造诣,向刘老师学习了!敬茶问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 楼        文友:孙巨才        2020-10-19 11:26:38
  文丰意厚,语言精辟,议论中肯,哲理丰富,对于文章的悲与情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拜读欣赏,获益匪浅。佳作,点赞!
5 楼        文友:峥嵘岁月        2020-10-19 14:49:20
  一篇文笔精炼,语言精彩,描写细腻的好文佳作,学习了!感谢老师投稿对丁香的支持!期待老师多创佳作投稿丁香与读者分享!问候秋安!
峥嵘岁月
6 楼        文友:石尖        2020-10-20 16:25:39
  有自己深刻的见解,诗文要“缘事而作”、“因感而发”,发自肺腑的不仅是一种情绪,一种胸意,或悲或哀,或喜或乐,或忧或愁,皆可!石尖问候作者,分析见解不错!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