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女人·猫·花瓶(赏析) ——读姜丽短篇小说《猫事》有感
一
姜丽女士的短篇小说《猫事》,我已经看了三个早晨了。
目光在文字上流动,而思绪却在字面上空飘荡,就像烟头忽明忽暗的火,还有那曲曲弯弯慢慢升腾的灰白色烟线,和猛然涌出的大股烟浪,迅速地升腾,又一起飘散在整个书房里。
整篇小说分八个段落,四千七百多字,篇幅不长,却给人震撼。在我看来,这篇作品是以精致的小篇幅,找到了细细的切入点,来展示社会人生的一篇佳作。
二
《猫事》是关于爱情与家庭生活的小说。
作者在小说中采用了三个主要道具。一个是人的道具——叶丽,也就是“妞妞”。她是个高智商的多疑型知识女性,在爱情中迷失,又自我拯救。二是动物的道具——“猫”。这猫是叶丽失去他之后感情寄托的载体,也是整个故事得以完成重要工具。三是物的道具——“花瓶”。花瓶在文中反复出现,既是主人公家中真实的存在,又是女人臆想和错乱精神状态的折射,还是作者的隐喻暗示。
叶丽在风雨中抱回一只“顶着和他一模一样的发型,有着和他一模一样的温和”的猫。以此写彼,以此想到彼。采取意识流和蒙太奇的表现方式,采用悬疑、迷离、跳跃式和重复式的表现手法,将小说以深沉、痴迷、疯狂的批判性语调,徐徐展开,像一幅张狂而又能控制住度的中西结合的新流派油画,隐喻出整个小说令人震撼而又痛惜的思想内涵。她,想他爱他恨他想要杀掉他而又最终放了他。
小说是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写作方式。把“我”疯女人和小怨妇的可怜人可恨人模样淋漓尽致表现出来。这种疯狂的爱和失去爱之后的疯狂,是通过一只猫来展现的。
“我”以为,这只猫就是他,顶着和他一样的发型,有着和他一样的小性格。
于是,猫和他分不清了。说“我”是多么地爱他。把他拥抱在怀里,“死死地箍着”,“我”也这样把猫猫抱在怀里;说“我”“轻抚他的脸颊,吻着他的嘴唇”,并向他告白“我爱你”,“我”也这样对猫猫做和说;说“他拿菜刀切伤了手”,“我”悉心地帮他包扎,“我”也这样给猫猫包扎被花瓶碎片扎伤的脚;说“我”时常回忆起“在外面转了很久,我在他的背上”的情景,“我”也这样与猫猫做;说“我”在卫生间给他整发型,“剪子戳破中指”,“我”的“血涌了出来”,“我”也这样给猫猫做发型。是猫?还是他?一只普普通通的猫,在这里,成了展现主人公痴狂状态的载体,读者随着作者亦真亦幻的叙述,逐渐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知她的失落、痛苦、疯狂。
那么,他到底在哪里呢?
她爱他,爱得失去了理智,爱得似乎不再“明理”,爱得变成了藤缠树,爱变成了爱情的囚笼和家庭的坟墓。她是个知识型高智商女性,爱好看悬疑类侦探类爱情类等等小说。因为多疑,因为没有安全感,因为她的爱和恨,因为想把他“死死地环抱”住,“我不能让他离开,门一打开,我就死了。我宁愿,陪着他的尸体”。因此,“我”拿起了门前柜子上的花瓶,“我的力气很大,我知道我用尽了所有的,积攒已久的惊恐和愤怒”,砸向他的脑袋。一个花瓶,又充当了悬疑的道具。“我”脑子里一再闪现花瓶砸向他脑袋的画面,血色,他缓缓倒下,“我”吻住他冰凉的唇,甚至他对我说的话:“妞妞,你满意了吗?”一切描写都那么细致和真实,甚至这样一个镜头,作者让他反复出现,就像电影里放慢的镜头,放大了主人公的悲哀和伤痛。
花瓶碎了,应该是真实的,猫猫爪子上的伤也是证明,但是花瓶是否砸在了他的头上?是否把他砸死了?读者的心中始终跟随女主人公的思绪存疑。“我”甚至幻想,把他碎了,隐匿行迹在床下、浴缸、阳台、甚至是砌在墙壁里。“我”寻找一切把他杀死的证据,却最终发现,原来一切都只是自己的幻觉,猫,只是猫,猫不是他。
那么最终,女人的选择是什么呢?
在小说的结尾,“我”接到一个快递,是他的日记本,“我”翻开,看到“妞妞”,“两个字,眼睛酸了”,“我”放了他,也放了“我”自己。
至此,女人,猫,还有花瓶,三个道具巧妙运用,架构了一篇情节其实极其简单的精彩小说,亦虚亦实,亦真亦幻。其精彩,在于其表现形式的新颖,构思的新颖,在于其对人物内心的解读和展示。
三
作者在整篇小说中,以“我”和猫猫的生活小事琐事,以跳动的爱在落地窗前静静地看着天空的猫的多种类动作,把“我”最具有思想内涵的爱情故事和家庭纠葛,用特定的情节特定的细节特定的语言,慎重严肃而又十分震怒和痛惜的心情写了出来。看到猫猫就想起了他,和他在一起的情境和场景;“我”给猫猫做的事,其实都是在给他臆想做事。那些事,都是家庭中的我和他以往的事,我和猫猫现在的生活里的事。纯粹是鸡毛蒜皮的小事、琐碎事,好像撒落在地面上的一地鸡毛,也好像纠结得要死的“我”的家和心境。
也正是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琐碎事,折射出一个社会大问题和家庭大问题,逼迫人们不得不去认真严肃地思考与警醒,进而怎么做。
“我”和他的感情为什么会失败?面对失败我们该怎么做?
他在外边与朋友喝大酒,不知道关心生理期的“我”,“我”冲进去,无礼而委屈地掀了酒摊,使他在朋友面前脸面丢尽;他回家,“我”就会盯着他仔细检查,发现他身上有女人的长发,“我”就会无休止地“高智商推理”审问他,使他哑口无言哭笑不得;在他上班的时候,“我”还常常打电话到办公室进行适时监督,使他无奈哀怨无所适从;他还因为“我”被折磨得都“瘦了”,他以往壮得“我”都环抱不住他,如今瘦得“我”都能够“环抱着他”,但“我”仍说他“减肥”是为了“勾引外边的女人”,逼迫他不得已说出“我累了,妞妞,菟丝子缠得太紧,树会死”;“我”还天真痴情地时常拿他热恋时对“我”说的话,“妞妞,嫁给我,我会照顾你一辈子”和“相爱的人之间没有秘密”,警告他,逼迫他不得已终于说出“我们分手吧,我已经不爱你了”。
这里或许就该想想花瓶的隐喻了吧?
男人对女人说“我会照顾你一辈子”,这句话撑起了女人的童话世界,决定了两人婚姻中的定位,我们不难看出,女人成为了男人的附属物,成为了菟丝子,她依靠男人而生,一度以为没有了男人会死去,无意之中,她沦为了如花瓶一般的陈设。那么,花瓶碎了,也许正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打破,是一种新生和希望。正像她最终放了他,也放了自己,猫猫牵着她,向家里走去。
掩卷深思:
我们所生存生活学习工作的社会,它的基本细胞就是由“男人”和“女人”这两个大写的“人”构成,构成家庭这个庞大而高耸的社会最根本的根基。没有“男人”和“女人”,人类就不会延续,社会就不会存在,更谈不上发展。常言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根基最要紧”,社会也是如此,家庭也是如此。社会的祥和与稳定、健康与发展,离不了家庭这个最基本的根基,离不了“男人”和“女人”的相互信任、相互谅解、相互理解、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只有这个家中的“男人”和“女人”,相濡以沫、相互交融了,这个家牢固了,生机勃勃了,祥和幸福了,社会才会和谐、健康、有序、顺利蓬勃大发展。
幸福的爱情是什么?是给予,不是占有;是灯塔,漫漫人生路上,相互照亮。美满的家庭是什么?是和谐相容,手牵手,往前走。
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爱都如风筝,手中的线要松紧得当,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住。这种爱,是谅解,是理解,是关心,是鼓励,是支持,是帮助,是一种广义的伟岸无私的阴柔,美丽的温情和力量,像皎洁月光下恬静舒适的港湾;不是一种狭义的自私冷酷的占有独吞,捆绑人的绳子和锁人心的囚笼,像冰凉铁锁下的灰暗潮湿的洞穴。同时,女人要想获得男人真正的爱,还要学会自信、自立、自尊、自强,在学识上,在工作上,在家庭中,在社会里,有自己的独立性,发挥自己所长,不做花瓶,要做女强人,不断赢得家庭和社会的尊重,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的爱情自己的家庭,幸福美满,和谐吉祥,健康富有勃勃生机。
当然,作为男人,也要不断学会爱自己的女人,也要全力做到谅解、理解、关心、鼓励、支持和帮助自己的女人,使女人有个靠山,使女人有安全感。有一句时髦话说:“家不是讲理的地方,不要给女人讲理。”这句话虽然有失偏颇,但细心想一想,不无道理。男人嘛,就应该大度一点、再大度一点。男人和女人都应该有合理定位,该进则进该退则退。
四
这篇小说,作者从家庭出发,抓住家庭中最普遍存在最富有典型性的琐事小事,所引发的家庭大矛盾,男女爱情与责任问题,以小见大,隐喻出对男女爱情、家庭责任、社会担当的剖析与批判,呼吁与倡导,警示与引指,震撼与启示。
虽然是琐事小事,但集腋成裘,从量变到质变,就像大堤上的蚁穴一样,多了,久了,就会酿成大的灾难。君不见古今多少这样的例子,在阵痛着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会;君不见网络新闻里有多少活生生的实例,在阵痛着亿万人的心灵。作者能够这样写,这样呼吁和倡导,这样理想和希望,对我们在新时代新时期打造人民群众美好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积极的正能量意义和作用。
一个优秀的短篇小说,无不彰显一个大时代精神风貌,也鞭挞着社会中的假恶丑,小说人物和故事所需要的所有大小素材取舍,无不反映着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家庭最深刻的矛盾和变化,无论今后时代和社会怎么发展,小说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都能够给人以有益的警示和引指,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裨益后人。
姜丽女士的短篇小说《猫事》,就具备了这种潜质。从小说构思和创作的艺术性的大胆探索与开拓,到小说思想性的深刻体现与着墨;从小说层层递进的场景氛围精巧设置,到小说别具一格独特语言的巧妙运用。构思清晰,逻辑缜密,意蕴深刻,不失为一篇值得学习赏读和存留的优秀短篇小说。
《猫事》http://www.vsread.com/article-908292.html
/>
(编者注:百度检索为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