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采飞扬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文采】快乐的另一面(随笔)

编辑推荐 【文采】快乐的另一面(随笔)


作者:孙彩文 举人,3001.3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78发表时间:2020-10-23 12:36:28

【文采】快乐的另一面(随笔) 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排斥心理和身体上的痛苦,甚至很多人都想彻底清除痛苦。数据统计显示,在过去的20年中全球奢侈品的消费量急剧增加,现在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愿意花钱在享受生活和度假上,这么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快乐体验。人们对痛苦的排斥,也是显而易见的,仅仅美国一个国家,止痛药和抗抑郁药物的市场规模就达到了几十亿美元。不过,这种追求很可能都是徒劳的,我们越想避免痛苦,反而就会越痛苦。巴斯蒂认为,我们大多数人对痛苦的理解非常肤浅,就连科学家对痛苦的研究也远远不够。他认为:痛苦不光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东西,而且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甚至还能帮助我们变得更快东,因为痛苦就是“快乐的另一面”。
   这个说法听上去是不是很奇怪呢?痛苦和快乐明明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感觉,怎么在他这儿,痛苦就成了快乐的另一面呢?
   别急,下面我就给你详细解读《快乐的另一面》这本书,听完之后你就明白作者布洛克•巴斯蒂,这位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为什么这么说了。
   我会分三个部分来给您解读这本《快乐的另一面》:
   第一部分,到底什么才是痛苦?
   第二部分,为什么说没有痛苦就没有快乐?
   第三部分,痛苦对我们有什么用,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面对痛苦?
  
   (一)
   到底什么才是痛苦?
   听到这个问题,你可能会说,谁还不知道痛苦是什么呢?手被刀子划破一个口子,或者你被人踢了一脚,这都会让人的身体觉得很疼,这不就是痛苦吗?还有,如果被人骂了,被人欺负了,或者想起伤心的事了,心里很难受,这不也是痛苦吗?上面说得都对,一般来说,身体和心理上的不舒服,对应在情绪上就是痛苦。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有时候你的身体虽然很不舒服,但是情绪上却不会痛苦,反而会感到有些快乐。比如说,你去健身房跑步、举杠铃,累到满身大汗,几乎站不起身来,这个时候身体是很难受的,但是你心理上却会非常有成就感;再比如,你本看了一个很悲情的电影,把自己都看哭了,这时候身体也很难受,但是情绪却不会痛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唯一的区别就是,你感觉到痛苦的时候,往往是你心里不愿意接受身体的不舒服,对那些让你不舒服的东西比较抗拒的时候。如果你从心理上,对一个让你不舒服的东西比较接受,甚至还有点期待的话,那你就不但不会产生痛苦,甚至还会反过来追求这种“痛苦”。所以,从很大程度上来说,痛苦的产生跟有没有东西伤害我们,其实并没有本质的联系。
   痛苦的本质,跟我们内心的期待有关。
   那些跟我们的期待背道而驰的东西,往往就会让我们感到痛苦。而当我们充满期待的时候,我们并不会觉得那些不舒服的东西,会让我们感到痛苦;甚至,很多人还会故意去追求一些让身体不那么舒服的体验。比如喝很苦的咖啡,吃变态辣的食物,参加跳伞、蹦极这样吓人的极限运动等等。甚至有的时候,痛苦的产生跟我们实际的体验,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橡胶手错觉”实验。
   这个实验是这样的:在实验室里有一个隔板。隔板上面有一个胳膊粗细的洞,实验参与者要把手伸进这个小洞里。伸进去之后,他们就看不到隔板对面的东西了,也就是说他们看不到自己的手了。之后,科学家在他们面前放了一只橡胶假手。当有人用柔软的刷子刷这只假手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说,自己能感觉到舒服。当有人突然拿出一个大锤子,砸了橡胶假手一下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跳起来,就好像大锤子砸到了自己的手,让他们感觉到了疼痛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无论是用柔软的刷子制还是用大锤子敲打假手,这些人实际上什么都没感觉到。但是,他们看到这个画面之后,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就请加是这个期待影响了他们实际的件感受。
   知道心里期待会影响人的感觉之后,有些医生就在临床上利用这一点,帮助病人更好地管理疾病带来的负面情绪。
   比如,英国皇家国立风湿病医院的疾生就发现,那些有慢性疼痛的患者,因为动不动就感觉到疼,所以往往会觉得自己疼痛的手和脚变得更大、更沉了,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为了减轻病人的这种感觉,医生就弄来了一个特殊的仪器,上面是一个屏幕,下面是一个触摸板。当那些慢性疼痛患者把他们的手放在屏幕下面的触摸板的时候。屏幕上显示的图像,会比真正的手要小一些。这个简单的方法,就满足了病人内心的期待。后来还发现,这么做之后,那些病人的疼痛感觉也或多或少地减缓了。另外,心理医生也在临床实践的时候,经常利用患者心理的期待治疗疾当心理医生遇到患有抑郁和焦虑症的病人时,他们一般会使病。比如,用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医生会先让病人评估自己的痛苦,然后引导病人接受这种痛苦,而不是试图逃避或者对抗它;最后,医生再引导他们管理自己的痛苦,这么做之后,患者的痛苦感觉往往就能减轻一些。所以你看,痛苦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痛苦有时候并不是伤害带来的,而具跟我们的理邯待密相关所以与甘道痛蕾具对和刺激一当遇到一种的直接反应,还不如说痛苦是一场博弈游戏的最终结果刺激以后,我们身体和心理的各个方面,可能都会参与进来,最后给出一个情绪上的结果。这个结果可能是快乐的,也可能是痛苦的。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说,我们为什么要把事情弄得这么复杂呢?如果我们只能感觉到快乐,不能感觉到痛苦,那不就更好了吗?
   事情还真不是这么简单,痛苦和快乐之间的联系,其实非常紧密,这个紧密的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如果你不能感觉到痛苦的话,很可能也会失去快乐的感觉。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说到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部分,痛苦和快乐之间的关系了。
  
   (二)
   痛苦和快乐之间的关系。
   科学家发现,其实在生理层面上,人类对痛苦和快乐这两种感觉的控制是一体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别急,我先跟你说一个实验,听完你就明白了。
   这个实验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做的。他们找来了160多名志愿者,把他们分成了两组,一组服用了一些止痛药,另外一组服用了实际上没有作用的药品。然后,科学家给这些志愿者展示了40张照片,照片的内容,有一些让人很舒服,还有一些让人很不舒服。结果发现,服用了止痛药的那一组人,看到让人不舒服的照片,他们不会觉得太痛苦;但是,在看到让人很舒服的照片时,他们也不会感觉到什么快乐了。
   这个实验说明,当我们减少了对痛苦的体验以后,我们体验快乐的能力也会降低。
   所以,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一直躲避痛苦的体验,或者动不动就服用止痛类药物的话,长期下去,我们很可能就会变得,既体验不到很大的痛苦,也体验不到很大的快乐,整个人就会变得比较麻木起来。当一个人的情感变得麻木之后,如果他还想体验更大的快乐,那就只能寻找更激烈的刺激。比如吃刺激性的食物、喝烈性的酒、看大哭大笑的电影、参加惊险刺激的运动等等。但是这些很快就不够了,因为人越是逃避痛苦,就会变得越麻木,就越需要更加猛烈的刺激。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可能有一天,你就怎么也快乐不起来了。所以说,体验痛苦是人生的必须。
   只有体验到痛苦,才能体验到快乐。
   事实上,人们体验到的很多快乐,也都是痛苦转变过来的。那痛苦到底是怎么转变成快乐的呢?一共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叫“享乐逆转”;第二种方式叫“享乐翻转”。
   先说第一种方式“享乐逆转”。
   这个方式其实就是式,我们说,当你克服了一种痛苦的体验之后,反面就会产生快乐的感觉。我之前说的去健身房锻炼,还有看悲情电影的例子,就属于这种情况。你明明经历了一种痛苦的体验,但是却获得了快乐。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这跟我们大脑的“奖赏机制”有关。当我们经历了极度劳累的运动,或者看了悲伤欲绝的情节,再从身体或者心理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之后,大脑就会启动“奖赏机制”,给我们的身体奖赏一些东西。奖赏什么呢?大脑会奖赏给我们两种化学物质,一种叫多目胺”,另一种叫“阿片类物质”。多巴胺我们以前讲过,它可以让人兴奋甚至感到“上癮”而阿片类物质有止痛的作用,也是一种天然的抗抑郁药。所以,这两种物质在我们的身体里变多之后,我们的感觉用一个字说,就是“爽”。“享乐逆转”的原理告诉我们,当我们痛苦的时候,如果能多忍耐一会儿,多承受一些痛苦,等到最终解脱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很爽、很快乐。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喜欢坐过山车、看恐怖片这些事情,因为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知道自己经历的痛苦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危险,所以就能放心地承受这些痛苦,最后从痛苦中产生快感。
   说完了享乐逆转,我们再来看第二种方式,“享乐翻转”。
   这种方式听着跟第一种差不多,但是原理跟享乐逆转完全不一样。享乐翻转指的是,跟一件更糟糕的事情相比,原本有一些糟糕的事情,也会让你感觉到快乐。挪威奥斯陆大学的科学家就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科学家用一个加热设备,对实验参与者的胳膊内侧进行加热,引起他们的疼痛。在这个实验里,疼痛有3个等级:轻度、中度和高度。其中一组人首先经历了中度的疼痛,另一组人首先经历了高度的疼痛。然后,科学家再让这两组人都体验一下轻度的疼痛。结果发现,经历了高度疼痛的那一组人,觉得轻度的疼痛不算什么疼痛,甚至还能产生一些快感。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一种体验算不算痛苦,或者算不算快乐,有时候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你要拿它跟另外一种体验对比过之后,才能知道是痛苦还是快乐。比如有小偷偷了你的自行车,这肯定是件痛苦的事,但假如你后来知道,那个小偷本来是要偷你的电动车的,但因为没有撬开锁,最后才偷了自行车。那如果这么一对比,你就会觉得丢了自行车也没有那么痛苦了,甚至还会因为侥幸心理位略微有点高兴,这就是典型的享乐翻转。
   其实,无论是“享乐逆转"还是“享乐翻转”,说的都是痛苦和快乐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痛苦,有时候也是快乐的来源。事实上,痛苦不但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建立快乐的体验,它还有一些其他的好处,只要我们能利用好痛苦,它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帮助。
   那痛苦到底对我们还有什么好处呢?我们怎么做才能让痛苦起到作用呢?这就要说到第三部分。
  
   (三)
   痛苦对我们有什么用?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面对痛苦?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痛苦对我们还有哪些好处。
   作者认为,痛苦除了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还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专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实验当中,他们向志愿者展示了100多张张手和脚的照片,其中有的照片展示的是比较痛苦的场景,比如一只手被门死死地夹住了。在志愿者看照片的时候,专家会对他们的脑部进行扫描,这样就能记录下志愿者看不同照片时,大脑的活动模式了。最后,实验发现,在看到一只手被门夹住的时候,志愿者脑部的一个部位被激活了,而这个部位跟他们真正体验到这种疼痛所激活的大脑部位,是同一个区域。这个实验证明,我们是真的可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别人的痛苦的。
   “同情心”这三个字,不光是一个道德概念,也是一个生理事实。而且,正因为痛苦可以“共享",所以我们也很可能因为共同的痛结到一起。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心理学家斯坦利沙、就曾经做过一个研究痛苦和团结之间关系的实验。他找来了一些女大学生,把她们分成了两组,并且告诉她们:一会儿我要用电流电击你们。唯一的区别是,他告诉第一组女生:放心吧,电击是很轻微的,几乎感觉不到疼;但是他告诉第二组女生:一会儿的电击挺疼的。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沙赫特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第二组女生普遍产生恐惧感和焦虑感。接下来发生的,才是他真正的测试。沙赫特跟两组女生说:电击还要等一会儿,你们在这儿等的时候,需不需要我找个人来陪陪你?结果,在比较恐惧和焦虑的第二组女生中,有63%的人说“需要找个人一起等”,而在比较淡定的第一组中,只有33%的女生这么说。接着,沙赫特又问那些说需要人陪的女生:我可以找一名专业的学术顾问,他能给你解释这个实验其实一点危险也没有;我也可以找一个待会儿跟你一样要接受电击的人,你们要哪一个?结果竟然是,那些担心被电击的女生,更愿意和同样要受到电击的人待在一起。这个实验说明:当我们感到害怕、沮丧或者焦虑的时候,我们就非常想和别人交往;而且,我们更想和那些跟我们有共同经历的人交往。这就是痛苦为什么能拉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因,也是为什么在经历洪水、地震、传染病之类的灾难之后,幸存者之间的关系会更加紧密的原因。
   知道了这一点,我们也就可以通过经历共同的痛苦,来拉近和他人的关系了。
   比如说,现在所有大学新生入学的时候,做的第二件事不是上课,面是军训。体验过的人都知道,军训是很苦很累的。但是往往在军训之后,原本素不相识的同学,就会建立起比较特殊的情感。这里面,共同经历的痛苦,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如果你在一个群体当中,需要和别人一起做一件比较苦、比较累的事,比如要加班完成一个项目,或者参加集体大扫除,那你最好不要感到烦躁,也不要想方设法逃避,而是要把它当成交际的机会,让你和群体里其他成员的关系更加融洽。

共 735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读后感,作者从三个方面解读《快乐的另一面》,第一部分,到底什么才是痛苦?第二部分,为什么说没有痛苦就没有快乐?第三部分,痛苦对我们有什么用,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面对痛苦?用大量的实验和真实的生活体验告诉我们:痛苦产生的根本原因,其实并不是因为受刺激,而是跟我们的心理期待有关;痛苦也不是快乐的敌人,而是快乐的另一面,通过“享乐逆转”和“享乐翻转",你也可以把痛苦转变成快乐;另外,痛苦还可以帮助我们交流情感,让团队更有凝聚力;所以面对痛苦,我们没必要厌恶、逃避它,而是应该正视它、控制它、利用它,我们甚至也可以把这种控制痛苦的能力,传递给下一代,让他们变得更强大。作者观点独特,对我们的启迪和帮助是:我们要学会把痛苦当做资源,像迎接幸福一样拥抱她的到来,这样的人生才是圆满的、富足的,也是幸福的,快乐的。推荐阅读!问候作者!【编辑:马永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