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浪花】城里人的秋(散文)

精品 【浪花】城里人的秋(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0234.8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79发表时间:2020-10-23 16:38:03

【浪花】城里人的秋(散文)
   最美的秋,属于勤劳的农人,收获的热情抵消了秋的衰萎与寒意。也属于诗人,衰草落叶让人产生秋思,秋这个季节似乎也是专门为诗意准备的。而城里那些普普通通人眼中的秋呢?也是有诗有画有色彩,有故事更有温情。
   “破烂王”在我们这个小城收破烂有十几年了,是城里人,尽管住在城郊结合部,但大部分时间在城里,起码在我心中,他是地道的城里人。最近又多了一个外号叫“泥燕王”。午后四五点,他停止吆喝收破烂,捏起了泥燕,招来不少放晚学的小学生。公园亭子一角,成了燕子呢喃孩子叽喳的地方。他在家做的燕子不够卖的,只好现场做了,每只泥燕5块钱,他做的泥燕分公和母,孩子一买就一对。五分钟做一只,红色的泥,在他手里边跟玩魔术一般,便飞出了逼真的燕子,稍微风干,用黑色和白色的油漆,随意地大写意般一涂,燕子就像翩翩起飞了,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他怕弄脏了孩子们的手,用收破烂收来的小盒子一装,说声“飞吧”,买卖就成了。
   秋燕子从胶东半岛过,不做停顿,继续飞向南方。泥燕王是南方人,不知具体地址,他说,捏出的燕子会飞往南方,去吃丰收的稻粒,所以,孩子们断定他是南方人。燕子南飞,在他看来,就是思乡,他的“秋思”用的不是文字,而是泥巴,做出的是形神兼备的燕子。是否寄托了带给妻子孩子的思念,他没有说。有比收破烂收入还多的捏泥燕的营生,加上泥燕带着他的思乡的感情,他很满足。他戏说,邮寄啊,快递啊,都要花钱,他寄出思乡的感情,一分钱不花还赚钱,太划算了。他说一年做两次泥燕,再等燕子飞来时。
   “衡阳雁去无留意”,这是范仲淹写的具有剜心之痛的雁,泥燕王要留住燕子,用燕子表达“秋思”,意境大开。纸上“衡阳雁”,最不念挽留情;手中泥燕,泥土充满了温情。游子身份无论卑微还是高贵,都怀乡。收破烂的也是游子,他也有最美的乡愁啊。
  
   二
   我们的城里有一座山,叫“青山”,山的右边有一片荒地,总说要开发建房子,但一直没见动作,老慕好几年前就瞄上了,开垦了两亩园地,种五谷杂粮二十几种,今年的主要作物是地瓜,而且栽植的是新品种,叫“烟薯25号”。那天微信通知我们喝茶的朋友都去他的地瓜地里参观,庆祝地瓜大丰收。他的理由是,60年一甲子,1960年胶东地瓜大丰收,今年雨水更好,地瓜垄都被地瓜撑爆了。还告诉我们,看着撑爆了的地瓜垄,不笑都不行。老慕并不算浪漫的人,平时沉默寡言,突然浪漫起来,让我吃惊。
   我们到的时候,地瓜蔓早就割掉了,围拢在地的四周,镶上了浓绿的边。地边还围着我们这群茶客,老李说,老慕,你是让我们来赞美你的地瓜大丰收?78岁的老慕接话说,我们都是经历过1960年地瓜大丰收的人,是历史的见证人,今年的地瓜丰收,感觉和60年前不一样,让大家来是“怀秋”,怀念我们曾经的秋天。
   是啊,天不绝人生,1960年的秋天,在粮尽树皮光的关键时候,地瓜却救人于命悬一线之时。那时候,人们顾不得去泥洗皮下锅煮熟,用袖子擦擦,往嘴里一放,咯吱咯吱响,响是音乐“再生曲”,甜在心头,美在脸上。曾经穿着破烂衣服靠着墙根晒太阳,站起都要借助一根棍子,吃了脆响脆响的地瓜,人们唰地一下跃起,奔向丰收的大地。
   那时我尚小,还在咿呀学语时,记得挨饿的一个画面。
   过年的时候,我的妈妈捧起了捣碎的地瓜蔓粉,放进紫褐色的烧制盆子里,然后扑打一下粘在手上的粉儿,再用嘴吹一吹。现在想想,妈妈捧起的地瓜蔓粉,那是捧起的坚持生存的生活信仰啊,再怎么艰难,以草果腹,也要活下去。后来妈妈说,好在我们家那年的壳郎猪因为瘟疫死了,才剩下两包猪饲料,还分给了叔叔一家两篓子,分给邻居六母好几瓢。
   妈妈用力“和面”的动作,不知是因为太美,还是因为我急于吃到美食,搬来小凳子,两手半握着盆沿,结果盆落地上,盆碎地瓜蔓粉也洒落一地。妈妈打了我两个腚板子,然后抱住我,和我一起大哭起来。妈妈抹着泪,跪地,用小笤帚扫起,双手捧到另一个盆里。
   看一物,心境很重要。此时的地瓜成了新旧对比的焦点,好日子里吃地瓜,和灾难时是不一样的啊,果腹和尝鲜,是两种人生境界。
   84岁的老李说,今年这年头,赶上新冠肺炎这么大的疫情,要是放在早年,一准是人死得乱葬岗放不下,地绝产颗粒无收晒场光光,榆树皮被剥光,可食的草被割光。他说“三光”太可怕,一点生存的希望都被扼杀了,岂是天公不作美那么轻巧,天不灭曹,都不行,在劫难逃啊。
   是啊,历史有着多么逼真的相似性,甲子之年啊,刻骨铭心的记忆对比。今天的甲子,我们站在地边,欣赏着这丰收的秋天,不堪的阴影被抹去,记忆换成了精彩。我们这群人,只有老黄是非党人士,他的话最有深度,说得也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丰收的景象。我相信这个逻辑。天时地利人和,在这三者关系里,可以推演出很多结论。
   原来,老慕早就从超市买来20几个超级大的塑料袋,告诉我们,能够装多少就装多少,只要可以拿到公交车站点就行。他是早有“预谋”的,告诉我们,知道大家都有孙子外孙,也有微波炉,孩子回家就来个烤红薯。这些红薯比过去的“蜂蜜罐”品质更好,瓤色微红,质地细腻,甜度如糖,糯软似糕,本色可口,绝对环保。他的话留住友情,甜美了岁月时光。他说得我口水盈齿,舌尖没了着落,卷起几次,仿佛薯香飘来,扑鼻入肺,不胜诱惑。
   这是一次最实惠的“怀秋”,有历史是深度,有美食诱惑的甜度,更有一份相处和谐的温度。秋色,本来是一个冷峻的词儿,抱着红薯回家的路上,路人的眼光给了我们多少羡慕,看见的人不知吞下多少口水啊,没有加温,红薯似乎就热了,熟了,温度直入心底。谁说城里人享受不了秋色,拓荒就有收获,种下就有果实。谁说怀旧的情绪往往是旧色调,旧色衬托下的新秋之色,更艳更丽,活在怀秋的感慨里,多了一份对生活的深厚热爱与内心满足。
  
   三
   小城的人,出身于农村的居多,再说,这座城本来就是由一个农村不断拓展而成为新城镇,农民对丰收的本色渴望,已经渗透进市民的骨子里,成为一种无法解开的情结,不管经历多少年,情结越系越紧。在谈话里,人们多是对季节的唠叨:立秋了,天不热了,庄稼会疯长;秋分了,早晚时长一样了,刨花生,收地瓜,掰玉米,拔豆子……一串串农事,写成了诗一样的短句,谱成了诗的华章,无需华丽的辞藻,用不着找到平水韵,从内心发出的声音,都是旋律,都是歌曲。不管怎么说,不蹲在地里,拔出几把花生,抖一抖花生果上的泥土,就无法体会到丰收的喜悦;不钻进玉米地,笑对玉米棒子的大金牙,启口而笑,似乎就是自作多情,没有了美感。金科玉律给女人“笑不露齿”的戒条,在秋野里一点没有用。沿着公路,很容易听到玉米地里飞出农妇的笑声,伴随着咯嘣咯嘣的掰玉米的清脆声,我感觉那些在音乐厅里演奏的“田园曲”都显得没有生气活力。
   邻居张老师,原是民办教师,退休后进城了,家属是农村的,过去放秋假,张老师就扑在地里,而今享受城里人的生活,没有了土地,没有了秋野,反而觉得失落了。老家还有亲戚种地,他和妻子不甘寂寞,每日起早下乡,傍晚才回来。每次都要带回收获。大花生是荣成的著名地理农产品牌,世界闻名。新鲜的花生,臌胀饱满,白花花的肉,带着淡淡的香,不油腻,不干涩。一个楼洞的邻居,张老师挨家登门送上,晚饭时家家烀花生,清香飞出窗户,溢满楼道。张老师说,在老家,有分享“秋获”的习俗,这个习俗就是到了城里,也还坚持着。他说,就为了赚邻居的一个微笑,讨一句“你家的庄稼长得好”的赞美语,这些就足够了。我常常想,钢筋水泥筑起的居住森林,人与人之间就是加上了屏障,也挡不住一份乡情的涌入,不仅仅是一村人有感情,还有走进城里住在一起的人们,见面熟,熟了就要有表示。这是张老师的理由。
   秋阳里,张老师夫妻在楼下的水泥地面上摆开了“黄金阵”,那些玉米棒子铺满了百多平米,拿着古老的“玉米钻”,刺开一行玉米粒,然后用手掰下剩下的玉米粒。他说,这个滋味好,感觉出劳动有获的充实感。胶东是鱼鲜丰盛的地方,张老师说,锅边贴新秋打下的玉米饼子,就着鲜鱼,天天吃,没有厌的时候,一秋都赶不走儿子儿媳。估计今年打下二百斤,他说怕是不够,四袋子已经没了一半。他开玩笑说唐伯虎点秋香,他们一家可是天天吃“秋香”,唐伯虎喜欢秀色可餐,他就喜欢实在点。是啊,对生活的热爱,饼子才香。尽管是城里人,但在农村养成的口舌之欲一点没变。
   生活是多彩多姿的,并非完全因为吃得好,有一份难以割舍的乡情,重拾收获的幸福感,这是生活的核心元素,而且会成为很多城里人的灵魂。
  
   四
   还有喜欢听“秋声”的一位84岁老妪,更是诗意满满。她女婿告诉我,岳母喜欢“秋声”,我愕然,这个年龄的老人,还会喜欢欧阳修的《秋声赋》,真是不可思议啊。
   距城五里路的老家屋子出租了,刨来的花生也不便放在平房顶上晾晒了,女婿开车拉到了我们楼下,岳母也跟来。两亩花生铺满了楼下,秋风微弱,老少坐在晒场前闲话。突然一阵秋风过来,老太太抓起木锨,就抢了风头,一锨一锨,花生飞向半空,老太太在干,女儿女婿坐在凳子上观赏。我看不过,说,合适么?老太太干,女儿女婿看,这叫什么?不肖子孙啊!老太太听了不愿意了,满口假牙笑对秋风,道,可别误解了俺女儿女婿,我想找到早年的那份扬花生的感觉,毕竟手生了。最重要的是我想听听这“花声”。“花声”?花开的声音?我四下寻花,花池里只有野菊花,一池野菊,向阳而暖,做了老太太扬花生的背景,好花衬着沧桑的美,美得让我生出“花深深几许”的审美发问。老太太笑道,扬花生的声音啊,花生落地,嘎巴脆,就这声。她停下手中的木锨,做闭嘴无声的手势。
   三十年前,这声音在老太太的耳朵里是那么美妙,穿过岁月,依然动听。她女儿告诉我,那些年搞队上生产,母亲是一把场上好手,扬花生,花生堆里不许有一片花生落叶,如今,身手老了,可喜欢干农活的情愫始终不褪色,到城里来,本来租房人说就在老家晒,他们给看管着,去杂晒干,老太太不肯,说,那叫什么事。其实,就是想找事做,听着这曾经熟悉却如今稍纵即逝的声音,还是充满了劳动的快感,如果我们再夸老太太几句,那脸上就会开满褶皱的花儿。劳动的女人的美,就这样可以一直随身,不会衰老。老,在美的面前,似乎无足轻重。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秋的美,已经不是悲客眼中的挽不住落叶,经不起的凄寒残悴,伤不起的悲嗟叹惋,道不尽的酸怆寂寥。秋的美,需要喜欢秋色的人来点染,来注入灵魂。
   泥燕,带给孩子们清玩的快乐,也藏满了一个游子的秋思。一地红薯,打开了历史的册页,怀秋之情,甲子岁月,比对生趣啊。秋香,不在明时唐伯虎的画作里,在秋获的口袋里,最本色的,也是最多彩的。演绎出最新的“花声”和“秋之声”,媲美填词“声声慢”。声声里,饱含着对秋获的虔诚与浪漫。
   钱钟书说:“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拿过来套用一下,在这城镇化的今天,美好生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来了,城里的人出去,又回来了。都是城里的人。乡村,成为了安放最美秋色的地方,回去转转,然后将最美的秋色带回来,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城里人喜欢捣鼓的原来是秋色和情调。不珍视秋天的人,不会真正爱春天。春之萌,夏之荣,秋之获,岁月的旋律至秋,更加丰盈饱满了。
   秋,在城里人的心中有了最美的位置。将乡野的秋,纳入城里的风光,用一季秋来调节生活的色彩,让日子变得凝重而清朗,秋情随风起,城中响秋声。紧紧拥抱着在别人看来有点冷的秋,用情感温热霜秋,这群城里人,活在最美的秋色里,最会盛享秋的馈赠,真好。
  
   2020年10月23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68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作者怀才老师记录城里人是怎样感秋怀秋的散文。作者说,最美的秋属于农人,收获的热情抵御了秋的衰萎与寒意。作者知道,城里人,追根溯源,骨子里都有农人的血脉,城里人的秋,多与收获紧密相连,那浓浓地秋思,秋香,秋声在作者妙笔生花的文字里活灵活现的表达出来。原先的破烂王,改行成为“泥燕王”,在城里专门泥捏燕子,燕子南方,吃秋收稻谷,形神逼真的燕子,寄托了“泥燕王”怀念南方家乡的“秋思”。城里人老慕山边开垦了两亩园地,栽种了地瓜,秋熟,诚邀作者等茶友亲临收获,感知丰收和60年一甲子的新旧对比,这叫做“怀秋”,这令作者回忆起年幼时挨饿的一个画面,特别是妈妈地瓜粉“和面”的场景,让作者记忆犹新。84岁的老李也深有感触地说,今年这年头,赶上新冠肺炎这么大的疫情,要是放在早年,一准是人死得乱葬岗放不下。茶客中,只有老黄是非党人士,他的话最有深度,说得也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丰收的景象。这是一次最实惠的“怀秋”,有历史是深度,有美食诱惑的甜度,更有一份相处和谐的温度。立秋了,在谈话里最多的是庄稼丰收,刨花生,收地瓜,掰玉米,拔豆子,一串串农事,以及收获的场景和喜悦,感觉就像音乐厅里演奏的“田园曲”。邻居张老师,家属是农村的,过去放秋假,每次都要带回收获。新鲜的花生,臌胀饱满,白花花的肉,带着淡香,不油腻,不干涩。一个楼洞的邻居,张老师挨家登门送上,晚饭时家家烀花生,清香放出窗户,溢满楼道。让城里人也分享农人丰收后的“秋香”。一位住在城里的84岁老妪,更是诗意满满,年轻时在农地里打理庄稼,女儿女婿送来的收获的花生晒满了楼下,重新感受当年杨花生的感觉,拿起木锨向空中扬起花生来,用老妪的话说,喜欢听花生落地之声,这就是老妪喜欢的“秋声”。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泥燕,带给孩子们清玩的快乐,也藏满了一个游子的秋思。一地红薯,打开了历史的册页,怀秋之情,甲子岁月,比对生趣啊。秋香,不在明时唐伯虎的画作里,在秋获的口袋里,最本色的,也是最多彩的。演绎出最新的“花声”,声声里,饱含着对秋获的虔诚与浪漫。这就是城里人的最生动,最温暖的秋。整篇散文,作者以秋开篇,以城里人这个群体的不同人物,来解读城里人的秋的不同感受。以“秋思”,“秋香”,“秋声”来真切感怀,秋带给城里人的温暖,幸福和满满的诗意。倾情推荐,共赏城里人秋之精彩。【浪花诗语编辑:习之乐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1024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0-10-23 16:44:02
  都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利波特,我想,对于秋的感悟也是如此。不知你眼里的秋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是个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呢?对于秋又是如何解读的呢?请欣赏怀才抱器的新作《城里人的秋》,将会给你一个不一样的秋色。感谢投稿浪花,问候作者绝品再现!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10-23 16:47:17
  习之乐哉老师对这篇写秋的散文,做了美学评价,放出透辟,鼓励之情,心领了。这篇散文,也的确是一个城里人对秋的解读,是一个人心中的“哈姆雷特”,生活的快乐,需要审美的眼光去捕捉,否则,秋色还错过我们城里人的眼睛。习之老师的编按,精彩而充满深情,很喜欢这个美按。问候习之老师秋安,谨祝文丰笔健。
2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0-10-23 16:55:25
  怀才老师的每一篇美文都需要认真赏读,才能真正领会文字里精妙之处,也才能从中得到文肯定和鼓励,学之美的享受和深刻的人生感悟。我喜欢读,但始终领会文意欠深刻。给怀才老师编按,总感觉内心惴惴。仓促编按,能得到老师肯定和鼓励,习之也深感自豪和荣幸。致敬秋安!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10-23 16:58:52
  如果得到习之老师的认可,怀才就心满意足了。的确,散文是用来传达美的,每个季节都有美的音符,可能因我们的眼力不足,有些美,视而不见,就溜走了,抓住了,享受一番就达到目的了。谢谢习之老师喜欢读怀才的文章,这种喜欢令我感动,就像说话,有一个人在倾听,尽管说得不怎么样,也给与喝彩,这种缘分,已经最美。谢谢习之再度留言鼓励。遥握!
3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10-23 19:31:01
  天天面对满眼满眼的秋花,秋果,秋意,却引不起我的“秋思”。唉,白长了一双大眼睛呀,只知光瞪眼!瞧怀才老师,信手拈来便是一篇绝品之作呀!一个捏泥燕的“破烂王”,捏的却是秋思乡愁!面对一垄红薯,能打开历史册页,有说不完的秋忆、秋怀、秋香!面对花生,生出“花声”和“秋之声”。这些构思组材的技巧也只有怀才老师能做到!拜读佳作,大赞!感谢怀才老师给我们带来精彩的“秋”!遥握问好,谨祝秋祺,一切安好!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10-23 19:35:28
  湘莉老师好,可别把自己拉来和怀才比较啊。我读湘莉文,喜欢那种文藻贴切的美,喜欢对风物的深刻感悟,从中受益很多啊。秋来了,很多童年少年的画面就袭来,觉得那时很有趣,其实这些童趣也勾起了对今日的老秋的美学关照。只是这些秋色里的美被我的眼睛忽略过,通过这篇小文,拾起这些秋美,表达我对这些普通的城里人的理解吧。谢谢湘莉老师精彩点评,遥握,问候秋安。
4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0-10-23 20:08:51
  读过此文,第一感觉是真实情感,没有生活,是很难写出文语言的,比如“靠着墙根····一根棍子。”这情景听老人们说起过。第二是美,美丽的人生,美丽的家园,美丽的风俗画,美丽的谋篇布局。第三感觉是深,从泥燕子,到地瓜,到听秋声,甜,酸,苦,乐事,深深的情,深深的意,深深的感悟,深深的眷恋。欣赏佳作。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10-23 20:13:09
  天马老师好,看见你给怀才抱器的美评,心中兴奋喜欢。你的鼓励,让我有了好好写作的信心。看天马老师的文章,文采丰盛,思域宽博,让我学到很多。怀才抱器突然想到这个题目,对城里人眼中的秋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于是就写了这些秋里的凡事。九月九,也很美,尽早修改,按时复议。谢谢天马老师的点评,遥握,谨祝秋安。
5 楼        文友:孙巨才        2020-10-23 22:44:21
  怀才抱器老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在我这个农村人的眼里平平常常的东西,经过怀才抱器老师的妙笔生花,全变成了有灵性的宝贝。泥燕,带给了孩子们的欢乐,也充满了一个游子的秋思;一地红薯,打开了历史的画册,也勾起了刻骨铭心的回眸;玉米棒子,摆开了黄金大阵;刨来的花生,响起了美妙的秋声。好一幅城里人看秋的画卷,看得我心潮澎湃,美不胜收!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10-24 06:42:14
  谢谢巨才老师留墨鼓励。生活的美,需要我们发现,怀才写点生活的感慨而已。很关注巨才老师的创作,希望佳作不断。九九重阳节来了,在此祝福巨才老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6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0-10-23 22:51:06
  秋思,秋声,秋香以及一个秋天与收获紧紧联系在一起了。那个曾经的年月,秋天实实在在,是可以果腹的。地里的收获不光是大人们的事情,更是孩子们关心的。秋天真的是美的,这个美不但可以去欣赏,还可以把饥饿抵消。接地气的文,农人心中少了一些浪漫,却把这个美丽的秋天装到了心中。满满的幸福感,是现在所倡导的,可是每一个中国人,却一直都在满满地享受着每一刻的幸福,幸福一直都在身边,不曾离开过啊!文字的超前意识,让整篇文,上升到一个高度上,意境嵯峨,令人赞叹!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10-24 06:45:21
  谢谢孤独老师留墨鼓励。秋天,收获的季节,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秋光流逝了,所以,就记下这些秋色里的镜头,表达曾经也是一个农人对秋的爱。享受美好的生活,不光是吃住行,还有我们的情感,为情感找到着落,更美。谢谢孤独老师美评,遥握,谨祝秋祺。
7 楼        文友:罗莲香        2020-10-23 23:07:36
  怀才老师眼里的秋,注入了灵动和深情!那泥燕在卑微的“破烂王”手中竟能“衔来”春天,眼前浮现“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画面,又让我融入紫燕斜飞细雨中的诗情迷离。一地红薯,长满秋的收获,老慕请茶客们赏红薯带回红薯,同时带回的还有人生于秋季的从容恬静高远与豪情,还有醇美香甜似红薯的友情。张老师分享乡下种的花生时,脸上洋溢的微笑是秋天盛开的最美的花。84岁老妪的“秋声”说,真是极富诗意与浪漫情怀的。怀才老师调动了所有的感官来体验秋的万般美妙,秋风秋草秋花秋叶秋谷秋韵秋情,在老师的笔下摇曳生姿,漾开一圈圈魅惑的涟漪,醉人心扉,沉醉不已!大赞文笔,问候怀才老师秋祺!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10-24 06:48:46
  得罗老师美评,心中如荡漾涟漪,似起波涛。怀才抱器写作,得罗老师跟评,如获珠玑,十分珍惜。感受秋的好,让每个季节都成为我们的美好记忆,如此才不负年华。谢谢罗老师精美雅评。遥握,问候秋安,期待罗老师佳作。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