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河如画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河●秋】西山大觉寺(散文)

精品 【山河●秋】西山大觉寺(散文)


作者:姚末尘 白丁,10.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65发表时间:2020-10-24 10:18:12
摘要:北京西山的大觉寺于今已经快千年了,其间显赫热闹过,也倾颓荒废过,作过修行的寺庙,帝王的行宫,如今是个不大不小的景点,在1952年时还成为过北京林业大学的临时校舍。我以为做林学院校舍的经历最好,因为这里有这么多可爱的古树。


   英和在他的《恩福堂笔记》中说大觉寺,“远望烟树葱茏,但露浮屠数级。及庙,始见山门,碧瓦丹垣,缭以方沼,有泉出自山巅,盘旋回绕,到处皆通。”又说寺里“有七尺牡丹一树,花时绚烂甲都下”。英和是乾隆朝的人,于今两百多年过去了,浮屠、丹垣、方沼都还在,但“甲都下”的不再是牡丹,而是玉兰了。
   玉兰在北京是很常见的。公园里、学校里、居民区里,甚至于街边、路旁,凡是需要花木点缀的地方,总会种上几棵。四月里,在绿叶发出之前,开白色的、白中泛着微青的、鹅黄的、或者紫色的花。只不过,花开时,大伙儿定要赶趟儿似的来大觉寺看玉兰。大觉寺的玉兰有三百年了。平常不开花时,看上去,并不觉得干特别粗,冠特别大,只是叶子似乎绿得要深些,有些年老的意思。可一旦花开了,那碗口大的、白色的花,便是满满的一树,真是繁盛极了,热闹极了!这些花的花瓣很厚实,不似桃李那样轻薄,加之白得莹润光泽,近处瞧着,确是有几分玉的质地。待到站得远些,望过去,那一树的花,好似是落着的一树的白鸽子,张着翅膀,正要从树上飞起来。若真有这样多的鸽子,如此从一棵树上同时飞起,那一定是个极大的盛况。只是这玉兰的花瓣虽然厚实,却不似荷花那样可以在风雨中挺立。一场细雨下过,白色的花瓣上便有了黄褐色的斑痕,显出颓败的迹象。因为这个缘故,也就不能怪,开花时大伙儿急着赶来看了。正是《闲情偶寄》里说的,“若初开不玩而俟全开,全开不赏而俟盛开,则恐好事未行,而煞风景者至矣。”大家来到这儿,大概也多少抱着些“玩得一日是一日,赏得一时是一时”的心思吧。
   大觉寺出名的还有银杏。无量寿佛殿前北边的一棵据说有九百年了,秋天叶子黄时来看的人很多。但这寺里我喜欢的不是这棵。并不是这棵银杏不好,它是很雄伟的。主干那么粗,树冠那么高,枝桠那么多,枝桠上的叶子又那么密。从殿前的月台上看过去,高大繁密的树冠从下面冒上来,那壮观劲儿也是够叫人震撼的。只可惜,这么个巨人似的大树,四周却让月台、殿堂、院墙给围得满满的,透不过气来,真像是把个巨人给困在了竖井里。以致于它的落叶都没有着落,有些落到了屋檐上,有些落在了月台和甬道上,有些飘过院墙落到了隔壁院子,剩下的便只能积在井底了。而那井底又叫树荫遮着,阴阴暗暗的,透不进多少阳光,也见不到多少天空。真是可惜了那一树的好黄叶了。那一整树的、扇形的、黄色的叶子,要是能都落在地上,密密地、厚厚地、大片大片地铺开了该有多好。如果那样,就可以与金色的阳光混着,与远处的青天映着,就能叫人觉出金碧的颜色,想到如《千里江山图》一样的华贵,广阔,连绵不绝了啊。真可惜,这棵大银杏树要是这样,该有多好!
   幸而北边偏院里还有银杏,是数棵子树围拢着一棵母树,其乐融融地成了一片小树林——我喜欢的银杏就是这个。无量寿佛殿前南边也有这种独木成林的景象,而且气势上更盛一些,号称“九子抱母”,但跟殿北边一样,也是让周遭给困住了。这里的情形就不同了:小树林的一边是条爬坡的小径,小径过去才是院墙;另一面对着房屋围着的空场,空场中只有一个花架子,显得很疏落。秋风起了,架子上只剩下了干干的藤和几片稀稀落落的叶子。叶子在风中颤着,让阳光照得好像透明一般。而那边,小树林空地上,银杏的叶子正由近及远,又密到疏地铺着呢。一地的、金黄的叶子,衬着那一方碧绿的天,当真是“碧云天,黄叶地”了。从下坡处,迎着阳光望过去,院墙、小径、银杏林,绿花架,灰房子、红柱子,全都笼在一团金灿灿的丝线里。这便是北京的秋的味儿了,也是妥妥当当、安安稳稳的,岁月静好的味儿。
   这寺最早可考的年代是在辽代,山门朝东开,是按契丹人“朝日东向”的习俗建的。蒙古包的门也会朝东,不知道两者间有什么关联没有,或者是同为游牧民族的两支各自发展出了相似的习俗。寺里挖出过一块辽代的石碑《旸台山清水院藏经记》,上面管这寺叫“清水院”,说是“幽都之胜概”,还说寺里有好泉水“濯惑尘而不染”。如今泉水还有,跟几百年前或者更远的时候一样,日夜不息地绕寺流着。寺里树木也还葱茏,除了玉兰和银杏外,还有好些别的古木。泉水、古木,这些是造园子的好素材。而这儿也确实有几处庭院,围着中间的“大雄宝殿”和“无量寿佛殿”,东西南北共四座,很像餐桌上“四菜一汤”的摆法。
   东面进到山门的一处,是四四方方,平平整整的一块。一个池子,“方沼”,是山上的泉水汇成的,矩形。“方沼”前后,一对碑亭,一对钟鼓楼,两重屋檐,对称,方形。正中一条青石甬道,长条形。天王殿前两丛丁香,又是矩形。花丛北边一块小竹林,还是矩形。这里是矩形、方形、再矩形,矩形,而且还都沿着甬道尽量对称着排。真是太规矩了。这也不奇怪,传说中汉明帝“夜梦金人”,派人从西边请来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带着白马驮经到洛阳,住的是官家的鸿胪寺,再后来便遵着最初官家衙署的样子盖了寺庙。传说虽然不足为凭,但一个外来宗教要落地生根,依附官家的权力,至少要跟正统的权威靠近些是合乎情理的。所以寺庙要循着官署的样子也是自然的事。官家的院子都是方方正正,规矩对称的,为的是能显出法度和秩序来。但眼前的大觉寺,终究是在山里不是城中,要是一味的规矩,就不合适了。亏得有那么几棵老柏树,没规没矩地长着,才把僵硬的气氛给破了些,跟周遭的野村山林也相映。
   说到古柏,想起上学时校园里的一棵。平时在不起眼的角落里静静地立着,直到有一天,突然变得有名了起来。事情是这样的:我上学的时候正是高校开始扩招的年代,扩招导致自习室不够用,于是学校决定拆掉之前的一栋旧楼,在上面盖新的。新楼要占旁边老柏树的位置。这个简单,把树砍了,不就腾出地方了嘛?可还没等学校动手砍树,文物局派人来了,说这树是文物,归文物局,不能砍,但可以挪走,但挪树的钱得学校出。挪树需要多少钱,我不知道。应该不少。因为最后学校没挪树,而是改了图纸。等新楼建好后,我们便发现它那本该规矩的矩形平面上,出了个奇怪的豁口。老柏树就立在豁口那儿,仍旧是静静的。再后来,看到计成的《园冶》,上面说:“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我读书的学校从来不曾设过园林或建筑专业,可这盖楼的法子却恰巧合了造园子的意旨。其实,还不都是让文物局给逼的嘛!
   这儿的柏树跟校园里的那棵不大一样。学校的那棵是直直的,一根主干插上去,直冲云霄。这儿的树有几棵从底下就开始分岔,而且每枝杈都挺粗,不大容易分清哪个是主干。还有这儿的柏树都长着一块块地树疙瘩,看了叫人想到贯休和尚画的老罗汉。那些个树疙瘩就像是老罗汉的脑瓜壳儿,凸凹不平的,怪是怪了些,但有股子历经沧桑的古野的味道。学校的那棵纹路也没这儿的深。这的柏树身上有一道道粗粗的、皱裂的、有些像麻绳似的深纹,有些地方凹成了小沟,由上至下地顺下来,是年深日久,雨水冲出来的嘛?应该不是。有两棵特别高大的柏树下,总呆着几只猫,或趴,或立,或溜达。来的次数多了,会发现:哪只猫在哪棵树下是固定的,这棵树下的猫不可以到那棵树下。那个位置绝佳,游人必经,容易得食的地是叫一只高傲、机灵、凶猛、乖巧的猫给占着的。这只猫没人时,卧在树下,高傲得像个女皇;管理员来了,便机灵地躲开;对同伴,比较凶;游人拍照喂食时,又异常地乖巧。见识了这只猫的表演后,我开始相信那句“万物皆有灵性”的话了。
   寺的西边,也就是中轴线的尽头,又是一个庭院,确切的说是个山寺园林。这个园子有些贵气。京城内外许多东西都有贵气,谁叫这里做过元明清三朝七百多年的古都呢!别看这寺里的“大雄宝殿”和“无量寿佛殿”,现在是朱漆褪去,露出木质的本色,显得既古朴又素雅。但只要看看那殿内的蟠龙藻井跟窗棂格子上的古钱花纹,就知道当年有多华丽了。更何况,这两座明朝太后重修过的大殿上,还挂着清朝皇帝和太后御笔题着的匾额呢。而这寺的一位方丈是那重修大殿的太后的娘家堂弟,他的墓塔就立在南面距此不过几里的地方。
   最西端的这个园子是清朝建的,第一眼让人想到皇城里的北海,因为上面的“浮屠”跟北海的白塔是一样的。这种塔俗称“喇嘛塔”,由于元朝蒙古人信喇嘛教的缘故而传入内地。早先的样式可以从城里妙应寺的白塔得见,形状浑圆敦厚,颇有雄宏的气势。到了清朝,样子已经变得高挺了许多,还开了眼光门,少了些孔武彪悍,多了些俊雅清秀。元朝入主未过百年,而满清一朝却可坐得两百余年的江山,其中原委从这白塔的样式上也能有些显露,由武转文,推崇儒家,应是其中之道。
   说西面的园子贵气是因为白塔下的山是叠石堆出来的。叠石造山在中国园林中是常有的,因为园林大多建在城里,城中宅地面积有限,以土堆山,不容易在小块地上造出高峻挺拔的山形来。而且若想在山下造出洞谷崖壑的话,也只能用石头叠出来。这样做的弊端是造出来的山缺少自然的神气,有奇矫造作的嫌疑。清代的叠山大家张南垣就主张“群峰造天,不如平冈小坂,陵阜陂陁,缀之以石”。而这里原本就是自然的一处“平冈小坂”,只需种植花木,铺出登山曲道,两侧再用山石点缀,就成了。既有趣又方便攀爬,还与周围山景映衬着,多好!真是没必要像眼前这样,用石头包土的法子,造出个跟周围格格不入,还陡峭难爬的石头山来。而且因为内中是土岗的缘故,也没法造出深谷沟壑来。估量着,这么做是为了显出富贵来吧。可即便是皇上家出钱,不在乎采石头、运石头、叠石头的花销,也总该顾及着跟周围的山景配着才好啊!唉!这个石头山总不免叫人恼火,还好有上面的古树和龙潭,可以用来消消火气。
   古树在白塔的两侧,一松一柏,左右护持着,塔中安放的是高僧的舍利。龙潭中没有龙,引泉水积成的,很明净,凉悠悠的水光中倒映着白塔的影子。龙潭四周有许多高大的乔木,即便在大太阳天里,树底下也是阴阴凉凉的。人在蒸蒸暑气里到了这上面,一下子就凉爽了,任凭有多大的火气,也是都能给消了的。人在这上面还会不由自主地敛声屏气,变得肃然起来。居高临下,再看看下面的那些石头,也只是莞尔一笑了——繁华富贵之上,顶着的却是一片清幽。
   南面院子,是那棵三百年的玉兰的所在。这里总是很挤,玉兰花开时,里面挤满了人,平常不开花的日子里,挤满了茶座、茶椅。从前这里做过皇帝行宫,侍奉的人不会少了,出出入入的,应该也很挤吧。
   北面院子,很静,是我喜欢的小银杏林在的地方,也是被游客忽略的地方,可以一个人静静地呆着,不会被打扰。除了看银杏林外,我还喜欢在夏季里看这儿水缸里养的睡莲,圆圆的碧绿的莲叶上,顶着朵粉色的花,在清凉凉的水里慢慢地飘着,悠然地晒着树叶缝隙中透下来的阳光。这里从前是僧人们的禅房,我常想能在这么个地方住着,出家也不算是件清苦的事了。
   这寺于今已经快千年了,其间显赫热闹过,也倾颓荒废过,作过修行的寺庙,帝王的行宫,如今是个不大不小的景点,在1952年时还成为过北京林业大学的临时校舍。我以为做林学院校舍的经历最好,因为这里有这么多可爱的古树。

共 441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编者按】这篇散文,把北京大觉寺书写的十分贴切透彻。清朝英和在《恩福堂笔记》中对大觉寺有过详尽的描写,只不过今时能“甲都下”的已不再是牡丹,而成为了玉兰。在北京的公园、学校、社区甚至街边、路旁,玉兰最为常见。每至四月,居民们都会来大觉寺看玉兰。玉兰在大觉寺种植有三百年,花开时,碗口大的白色花,花瓣厚实,莹润光泽,满满一树,十分繁盛。银杏,在大觉寺也很有名,无量寿佛殿北边一棵银杏树据说已有九百年,秋天来看的人比较多。这棵银杏很雄伟,主干粗,树冠高,枝桠多,叶子茂密,壮观的叫人震撼。偏里还有棵银杏,由数棵子树围拢,形成了一片小树林。无量寿佛殿前南边的那片林,被称曰“九子抱母”。秋时,一地金黄叶,衬着一方碧绿天,可谓“碧云天,黄叶地”了。大觉寺大约建在辽代,寺里有一块辽代石碑《旸台山清水院藏经记》,称大觉寺为“清水院”,寺里有泉水“濯惑尘而不染”,日夜不息地绕寺流淌。东进山门一处,有个叫“方沼”的池子,其前后有对碑亭和一对钟鼓楼,两重对称的方形屋檐。正中甬道成长形,天王殿前两丛丁香又是矩形。整个布局矩形、方形、再矩形,这是传说汉明帝“夜梦金人”后请来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循着官署样子布置的。作者学校有棵古柏,是文物,建新校不能砍除,只好改图。新楼建成,便发现本该规矩的矩形平面上,出个豁口,恰巧合造园子的意旨。大觉寺的柏树有几棵从底下就开始分岔,而且都长着树树榴,有股历经沧桑的味道。有两棵高大柏树下,呆着几只猫,而且哪只猫在哪棵树下是固定的。寺西有个山寺园林,很贵气,是清朝所建,白塔下的山由叠石堆堆砌。古树就在白塔两侧,一松一柏。龙潭中泉水明净,倒映着白塔的影子。那棵三百年的玉兰就在南面院子里。北面院子却很静,是小银杏林的地方,这里有水缸里养的睡莲,在清凉的水里飘浮着。大觉寺已近千年,显赫过,颓荒过,如今是个不错的景点。作者的文笔不错,行文流水,字字珠玑,让读者看了如临其境。参差感很强,局有很高的可读性,值得阅读,推荐共赏。【编辑:悍雨啸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1024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悍雨啸风        2020-10-24 10:19:01
  这篇游记式散文写的挺好,很有可读性
是云,总要飘走的,因为风。
回复1 楼        文友:姚末尘        2020-10-24 10:29:38
  谢谢编辑老师的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2 楼        文友:悍雨啸风        2020-10-24 10:19:34
  有幸编读这篇散文,给一个赞
是云,总要飘走的,因为风。
3 楼        文友:悍雨啸风        2020-10-24 10:20:05
  欢迎继续赐稿山河如此的美文
是云,总要飘走的,因为风。
4 楼        文友:极冰        2020-10-24 15:55:49
  感谢姚未尘老师赐稿山河如画!(=_=)
极冰
5 楼        文友:极冰        2020-10-24 15:57:45
  好细腻的文笔。描写了大觉寺的玉兰树,银杏树,比喻形象生动,“四菜一汤”。好有意思!(=_=)
极冰
6 楼        文友:极冰        2020-10-24 16:03:20
  读文学习您的造林艺术的领悟。(=_=)
  
   “叠石造山在中国园林中是常有的,因为园林大多建在城里,城中宅地面积有限,以土堆山,不容易在小块地上造出高峻挺拔的山形来。而且若想在山下造出洞谷崖壑的话,也只能用石头叠出来。这样做的弊端是造出来的山缺少自然的神气,有奇矫造作的嫌疑。清代的叠山大家张南垣就主张“群峰造天,不如平冈小坂,陵阜陂陁,缀之以石”。而这里原本就是自然的一处“平冈小坂”,只需种植花木,铺出登山曲道,两侧再用山石点缀,就成了。”
  
   很有见地。学习了。(=_=)
极冰
7 楼        文友:极冰        2020-10-24 16:06:15
  闹中取静之处,总是让人喜欢的宁静!(=_=)
  
   “北面院子,很静,是我喜欢的小银杏林在的地方,也是被游客忽略的地方,可以一个人静静地呆着,不会被打扰。除了看银杏林外,我还喜欢在夏季里看这儿水缸里养的睡莲,圆圆的碧绿的莲叶上,顶着朵粉色的花,在清凉凉的水里慢慢地飘着,悠然地晒着树叶缝隙中透下来的阳光。这里从前是僧人们的禅房,我常想能在这么个地方住着,出家也不算是件清苦的事了。”
  
   感谢老师支持山河征文,敬茶!远握!(=_=)
极冰
回复7 楼        文友:姚末尘        2020-10-24 17:30:43
  我是初次尝试写作,有很多不足,希望多给意见,不断改进:)
8 楼        文友:夕照峰影        2020-10-26 18:39:04
  叙事娓娓,文字功力不凡。拜读了。
9 楼        文友:云游道人        2020-10-26 18:39:06
  不急不躁,如泉水流淌,深得岁月静好之真意,颇有文人的气度!
回复9 楼        文友:姚末尘        2020-10-26 21:46:17
  过奖了,还有很多不足,需要向大家多学习
10 楼        文友:夕照峰影        2020-10-26 18:47:38
  首发摘精,可喜可贺。望一发不可收,百尺竿头。
回复10 楼        文友:姚末尘        2020-10-26 21:45:00
  谢谢鼓励
共 12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