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蜀秀蓉城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蓉城】春秋邓国今何在( 杂文)

编辑推荐 【蓉城】春秋邓国今何在( 杂文) ——河南邓州市与湖北邓城村地望之争浅析


作者:侯保国 白丁,0.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492发表时间:2020-10-24 22:33:52

【蓉城】春秋邓国今何在( 杂文) 邓国是楚庄王十六年楚灭邓归楚以前、上至夏仲康封子于邓,位于汉水以北、南阳盆地南部的一个具有一定经济文化水平的古国。秦昭襄王元年(公元前306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邓,置秦邓县。关于邓国的都城所在,以及秦、汉邓县的所在有较多的争议。仅《春秋》记载为“邓”的地名就有三个,《春秋地理考实》卷下,邓条下载:“【鲁地】隐十年公会齐侯、郑伯伐宋盟于邓。【蔡地】桓二年蔡侯郑伯会于邓。成九年郑伯会楚公子成于邓。昭十三年楚人奉蔡公以盟于邓【颖达曰此非邓国之邓,释例以为蔡地】。【国名】桓七年邓侯来朝【庄十六年为楚所灭】。”而作为国名的邓,汉魏六朝时期的记载,以及后人的诸多考证都说是在当时的邓县,后人对这一点亦无异议。但对秦朝时的邓县以至春秋时的邓国究竟在今何处,则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认为在河南邓县(今邓州市);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在今湖北襄樊市以北汉水北岸的邓城。现考证如下:
   一、古邓国之“邓”指河南邓县(今邓州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邓州之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一是有源自于神话传说《夸父追日》中的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第八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史记·礼记·集解》也称,邓林,邓祁侯之国,在楚之北境。《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一亦称:“(邓)州,古所称邓林之险。”又称:“《淮南子》亦曰:垣之以邓林,绵之以方城。春申君曰:楚之右壤,皆广谷大川,山林溪谷不食之地。说者谓自邓以西耳。今其地西控商、洛,南当荆、楚,山高水深,舟车辏泊,号为陆海云。秦之末也,沛公自南阳入武关。后之有事关中者,往往图武关,图武关而州为孔道矣。又自州而南,径指襄阳,两驿而近。南北有事,襄邓为之腰膂。三国之季,魏王昶为扬豫都督,以宛去襄阳三百余里,有急不足恃,乃徙屯新野。后魏盛时,亦置荆州于穰县,以控临沔北。其后宇文泰欲经略江汉,使杨忠都督三荆,镇穰城,而沔口以西,遂拱手取之矣。唐以襄、邓为重镇,恃以震慑淮、沔。至德二载,史思明遣兵寇邓州,鲁炅悉力拒守。炅时为南阳节度使,经年,贼不能陷。其后,炅以粮援俱尽,突围走襄阳。时贼欲南侵江汉,赖炅遏其冲,南夏得全。其后淮西拒命,兵锋辄及于邓州,及蔡州之平,功亦集于唐、邓。黄巢之入长安也,惧荆襄之军起而制其后,遣朱温陷邓州,遂据之以扼荆襄,事在广明二年。温旋为官军所败,引还长安。温既篡位,因置镇于此,以犄角山南,屏蔽荆、湖。其后襄沔有变,实恃此以挫抑之。石晋天福六年,安从进以襄阳叛,举兵攻邓州,败还,高行周等自邓州进击,遂平之。迄于晚宋,蒙古由此以倾金人之汴、郑,寻复道此以陷宋之襄、樊。虞允文有言:邓州,襄汉之藩篱,而实秦楚之喉嗌也。岂不信欤?。”
   邓林即今邓州市林扒镇。在1960年《邓县志》载:“林扒镇古称邓林镇。”骆立群《邓州古代史考》称:“今邓州市林扒镇古称邓林镇。邓墟、邓地、邓邑、邓国、邓县、邓州,一系相沿以‘邓’所为之名,即源于此地有古代传说中的‘邓林’。”
   二是有舜迁邓之墟。舜迁至邓之墟,在(宋)胡宏撰《皇王大纪》卷三、(宋)许月卿《百官箴》卷二、(明)徐元太《喻林》喻林卷三十四、(宋)江澄《道德真经疏义》、周·庄周《南华真经》、元·王守正《道德真经衍义手钞》、(清)吴士玉《御定子史精华》卷一百三十一、(宋)林光朝撰《艾轩集》卷四、(宋)李昉《太平御览》卷八十一、(宋)王安石子王雱撰《南华真经新传》中均有类似的记载。
   宋绍定庚寅庐陵进士欧阳徳隆撰《增修校正押韵释疑》载:“邓州,取邓国名。庄:舜三徙至邓之墟。”。《河南通志》巻五也称唐申邓之墟。
   由上载可知,邓之墟就在河南邓县(今邓州市)。骆立群《邓州古代史考》称:“舜伐三苗至邓墟,(墟,居也,有人居之处),有秀士七人,即:雄陶(雏陶)、方回、续牙、伯阳、东不訾(董不识)、秦宇(秦不虚)、灵甫,皆不辟而至,为舜之“七友”。后舜受禅,当了天子,七人皆走。今邓州市赵集乡朱岗王村一带,民国时期还叫“舜友乡”,并有“七友墟"的地名,村内有“大舜七友处”碑一通。”
   三是:邓姓的两个重要来源,出自河南邓县(今邓州)
   夏仲康封子于邓。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宗藩部会考载:“按路史帝仲康支子封邓”。《楼房子邓氏家谱》载:“昔在夏时,帝仲康有子孙封邓国,后世子孙以国为氏,遂称邓氏。夏之始祖大禹为姒姓,故邓姓出自姒姓,此其一也。”嘉靖《邓州志》载:“帝仲康封其子于邓(史记云:邓曼姓侯国,夏仲康子所封,邓之名始见于此。)”
   武丁封汤之裔孙于邓(另一说封地在河北)。明·王相《百家姓考略》称:“商武丁封叔曼季于邓,后以国为氏。”(宋)邓名世撰《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三十四载:“【邓】出自子姓商髙宗武丁封其季父于河南为邓侯别赐姓曼春秋时楚武王郑庄公皆娶邓女谓之夫人邓曼而邓侯吾离尝一朝鲁鲁庄公十六年楚文王灭邓祁侯子孙以国为氏”
   《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南阳[郡]十姓:[邓]州。张、乐、赵、滕、井、何、白、邓、姬。”下注曰:《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四:“邓,出自子姓,商高宗武丁,封其季父于河南为邓侯。……子孙以国为氏,而仕楚,……邓况始自楚迁徙居南阳新野。”《通志·氏族略》白、叶、翟、井、赵、姬、仇等姓有南阳郡望,《广韵》韩、邓、宗、岑等氏望出南阳。《元和姓纂》乐、韩、邓、宗、岑有南阳郡望。《太平寰宇记》南阳出十一姓,九姓见本卷,张、何二姓不见本卷。
   四是:战国楚秦邓穰县之设立和秦汉邓县之由来演变
   公元前678年楚灭邓国后,设县是为楚国邓县。清洪亮吉《更生斋文集》在春秋十国论一文中提到:“十二年郑伯对楚庄王曰:“使改事君夷于九县”杜预注:楚灭九国以为县,愿得比之。正义言:楚灭诸国见于经传者,哀十七年称文王县申息,庄六年称楚灭邓,十八年克权,僖五年灭弦,十二年灭黄,二十六年灭夔,文四年灭江,五年灭(缺一字),六又灭蓼,十六年灭庸,凡十一国苏氏沈氏以权为小国庸先属楚除二国外为九也”从而可知邓县设县在公元前678年楚灭邓国后,即文王县申息以后。时邓县属春秋战国楚。
   公元前312年归韩。骆立群《邓州古代史考》称:“韩、魏两国(梁启超《列国疆域形势》称:时楚北界,今“舞阳县以北属魏,内乡县以北属韩。”)乘楚军大败之机,乃南袭楚。韩取楚之邓邑,邓遂属韩。(《清乾隆邓州志》谓,“邓入韩”,而《史记》之《楚世家》、《韩世家》俱不载)。”
   秦昭襄王元年(公元前306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邓,置秦邓县。时邓县属战国秦。
   公元前301年秦寻攻韩,占领穰城。邓县归秦。
   公元前291年《通鉴纲目》:赧王二十四年,秦封魏冉为穰侯,公子市为宛侯,公子悝为邓侯。
   公元前280年楚献汉北及上庸地。〔汉北,谓汉水以北宛、叶、樊、邓、随、唐之地。上庸,曹魏新城,唐房陵郡之地。〕
   前279(周赧王三十六年,鲁愍公十八年,秦昭襄王二十八年,楚顷襄王二十年,齐襄王五年,魏昭王十七年,韩厘王十七年,赵惠文王二十年,燕昭王三十四年,卫怀君四年)。秦大将白起攻楚,陷鄢城(今湖北宜城)、邓城(今湖北襄樊)、西陵(今湖北宜昌)。
   秦在此年设南郡。同时置穰县。
   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合穰邓为穰县。
   从上述记载可知,神话传说《夸父追日》中的邓林,舜三迁至邓之墟,夏仲康封子于邓、商武丁封叔曼季于邓。都发生在河南邓县(今邓州市)境内。充分说明邓国之“邓”在河南邓县(今邓州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正如(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一书中说的,邓州(河南邓县),本春秋时邓侯国。秦为穰邑。汉为穰县,属南阳郡。后魏为南阳郡治,又于此置荆州。隋初罢郡,改荆州为邓州。大业初复改南阳郡。唐为邓州,天宝初改南阳郡,乾元初复为邓州。五代梁置宣化军节度。唐改威胜军。周改武胜军。宋复为邓州,属襄阳府。金属开封府。元属南阳府。本朝以穰县省入。足以说明,春秋战国时邓国在河南邓县(今邓州市)有史料可考。
   二、襄樊市以北汉水北岸的邓城是楚灭邓国后迁邓国人而建之城,称邓城。是原邓国的属地。
   (清)江永撰《春秋地里考实》称:“邓州,为邓侯国。以襄阳之邓城为邓国地。岂楚灭邓后迁其人于此,故有此城。与邓城南八里有鄾城,为鄾子国。桓九年传云:邓南鄙鄾人。杜谓:鄾在邓县南,河水之北。是当时鄾城仍属邓县,北望邓之国都。鄾正是其南方之边鄙,非以鄾城在邓城南八里,即谓之南鄙也。《汇纂》:因襄阳有邓、鄾二城,邓城即在鄾城北,遂舍南阳之邓州以襄阳之邓城为邓国误矣。”
   (清)髙士竒撰《春秋地名考畧》载:“晋志:有邓县属义阳郡。注曰:古邓侯国。又有邓城县属襄阳郡,葢分置也。”
   以上两条引文表明,襄樊市以北汉水北岸的邓城,是楚国在公元前灭邓国后将邓人迁入而建之城称为邓城,邓城原是邓国的属地。而邓国则在河南邓县(今邓州市)。
   三、河南邓县(今邓州市)为古邓国,襄樊市以北汉水北岸的邓城为邓国地史料记载情况
   1、记载河南邓县(今邓州市)为古邓国的史料有:
   《汉书》地理志记载:“南阳郡,秦置……邓,故国,都尉治。”应劭曰:“邓侯国”。
   (宋)潘自牧撰《记纂渊海》:邓“州沿革:禹贡豫州之域,春秋邓国地,后并于楚,战国属韩,寻属秦”。
   (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三十载:“邓州在府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本春秋时邓侯国,秦为穰邑,汉为穰县,属南阳郡。。”
   《大清一统志》邓州条载:“春秋邓国地,战国秦穰邑,汉置穰县属南阳郡,后汉因之。”
   (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邓州:“邓国,今州治。楚析隈,在州南七十里”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邓条下释:“曼姓之国。左传:‘楚武王夫人曰邓曼’。则知邓国曼姓也。前志曰:‘’邓县,故国。今属南阳。南阳郡、邓二志同。今河南南阳府邓州是其地。”
   (明)郭子章《郡县释名》载:“邓州,秦穰邑,随名,本春秋时邓侯国也。”
   2、记载襄樊市以北汉水北岸的邓城为邓国地的史料有: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郑庄公娶邓曼下注曰:“邓国,曼姓,今湖北襄阳府襄阳县有邓县故城,春秋邓国地”。
   (清)储大文《存研楼文集》在《襄阳论》一文中注称:“《楚志》:本春秋邓国地,唐置临沮县,又改邓城县”。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九:“邓城,府东北二十里。本春秋邓国地,楚文王灭之而有其地。”
   河南邓县(今邓州市)是古邓国,襄樊市以北汉水北岸的邓城是邓国地的记载,充分表明古邓国在河南邓县(今邓州市),襄樊市以北汉水北岸的邓城是邓国的属地。正如(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在鄾条下注曰:“邓国地也”,是说鄾是邓国的属地。如果说邓城为邓国地就是指邓国的都城的话,那么同理我们岂不是也可以说鄾是邓国的都城呢?显然不是。那就只能说明河南邓县(今邓州市)为古邓国,襄樊市以北的汉水北岸的邓城为邓国地。
   四、从公子悝封号可知,穰、邓均在河南邓县(今邓州市)境内
   公子悝。战国时秦国封君。秦昭王同母弟,名悝。封于高陵(今属陕西)。昭王十六年(公元前291年),改封于邓(另一说邓在河南孟州)。而对于公子悝的封号,在有关史料中有记载为封公子悝为邓侯的,也有记载是封公子悝为穰侯的。如:(唐)张守节撰《史记正义》卷四十五载:“穰,人羊反,邓州县也。郭仲产《南雍州记》云:“楚之别邑。秦初侵楚,封公子悝为穰侯。后属韩,秦昭王取之也。”《战国策》卷十八载:“穰侯魏冉为相;十六年,冉免,封公子市宛,公子悝邓,魏冉陶,为诸侯。冉传云,免楼缓而魏冉...于穰与陶,谓之穰侯,又封公子市为宛侯,公子悝为邓侯,从传。又谓三子之封,皆取于邻国……”。
   总之,无论公子悝封号是邓侯也好,是穰侯也吧。但他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公子悝的封地在秦时的邓县境内,即河南邓县(今邓州市)。
   同时下列记载也表明,穰邓实指一地,两者密不可分。如:1、(清)陈厚耀撰《春秋战国异辞》在:“十一年秦伐我取穰”后注曰【穰本楚邑秦取之封公子悝后属韩秦昭王取之也】。”
   2、(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三十一载:邓州“在府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本春秋时邓侯国,秦为穰邑,汉为穰县,属南阳郡……”。
   3、《御批资治通鉴纲目》载:“邓,古邑名,春秋时为邓侯之国,秦为穰邑,汉为穣县。”

共 738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春秋邓国”今何在?一篇关于邓国确切楚落于何处的恢宏大篇文献论述着实让人称赞,单这若干的取证论述认证“春秋邓国”故址已属于(河南邓县),毫无疑问,争之,必有意之,若臭名远驻,谁还不快弃之?“春秋邓国故址,”它作为华夏古文化的遗址,它代表着那时那代的社会文化繁荣发展特殊卓越的存在性,作为那时代背景历史创造了辉煌成就的文化特殊体系,与没有出现的其他地方相比,邓国有着更为突出的特殊性,从地方民主的心理性、文化性,思想性,经济性、政治性、伦理观念各方面来说:它都具有导向性,开拓性,因作为历史先驱者,它是肩负着一个民族时代发展性,开放性的,可在历史的滚滚排浪冲击下,无论是哪种文化,它的特殊性本身并不是一层不变,但历久弥新过后,我们回头反观最初的起点,总有一些民族英贤在承载文化发展取向选择基准上,做出了不菲的贡献,在漫长发荣滋长人类文化资源的共同认知认同中,都想纳贤归宗。感谢赐稿蜀秀蓉城,祝笔丰词健,冬祺安康!【责任编辑:上官蓉儿】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官蓉儿        2020-10-24 22:35:34
  我想对作者说,辛苦了,这样的文献真的是要花很多心血才能做出来的。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