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秋】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散文)
就在天的那边,很远很远,有美丽的月牙泉。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
——杨海潮《月牙泉》
一
盛夏七月,我从烟雨江南来到了河西走廊的尽头——敦煌,认识了弥久被传唱为“天的镜子”、“沙漠的眼”的月牙泉。
月牙泉,在天的那边。它是不朽的神话,更是不老的传奇。那里,高高的天空是蓝色的,厚厚的大地是金色的;那里,月亮以各种方式升起,星星以各种形态落下;那里,悠长的丝路驼铃千秋不息,消魂的阳关三叠万古回旋。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月牙泉,离我很远很远,与西出的阳关很近很近。从月牙泉出发,再往西南方向行走七十公里,便到了阳关的故址——古董滩。自此往西,前路漫漫,再无故人,惟有飞天的仙女在大漠的孤烟里“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岁月蹉跎,人生无常,我心如铁。在月牙泉,我的心被一汪碧水滆化了。顷刻之间,就凝结成一钩晶莹透亮的新月,泊在鸣沙山的怀抱中清波荡漾。
从此,我就不再迷茫混沌。因为,我的心灵,嵌入了天的镜子和沙漠的眼,从此变得空灵而悠远。
二
比心灵更悠远的是敦煌。
敦煌有八景,分别叫“两关遗迹、千佛灵岩、危峰东屿、党水北流、月泉晓彻、古城晚眺、绣壤春耕、沙岭晴鸣”。应该说,这八景或以历史之悠久,或以文化之绚烂,或以景观之壮丽而各具特色,驰名中外。
然,我则独钟于月牙泉。
月牙泉处在鸣沙山北麓、敦煌城南五公里处,古称沙井,俗名药泉。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而成为旷世奇观,与莫高窟九重楼和莫高窟艺术景观一起,被誉为敦煌城南一脉相连的“三大奇迹”。
日悬中天时分,我们一行八人,从敦煌来到了梦魂牵绕千百回的月牙泉。
古道黄沙,驼铃声声。
为了给旅程增添一些大漠色彩,我们是特地骑着骆驼去月牙泉的。导游一看我们都是一些只贪玩不计钱的主,高兴极了。
她是一个典型的西部女子,两腮镶着两抹浓浓的枣红色,一口嘶哑的风沙腔,老是拿那首《月牙泉》来说事。同行中有人提议,你别老是在说田震呀,自个来一段吧。她豪不客气地说,好的好的,下面我就模仿田震来一段:
“每当太阳落向,西边的山,天边映出月牙泉。每当驼铃声声,掠过耳边,仿佛又回月牙泉。我的心里藏着忧郁无限,月牙泉是否依然。如今每个地方都在改变,她是否也换了容颜……”
应该说,她的声线和田震颇有几分相似,歌声沙哑而苍凉,有一种忧伤和穿越时空的美。歌是老歌,岁月却是不长。与岁月相伴了千年万年的,是那一月牙儿的泉水。我听了,戚戚然。那句“她是否也换了容颜”,勾起了我无限的遐想。
与任何名山大川一样,月牙泉自然少不了古老的故事和传说。传说中讲,月牙泉乃佛祖释迦牟尼赐予雷音寺住持的一碗“圣水”所化。另有一说,当年唐三藏赴西天取经,途经敦煌,水竭食尽,难以跋涉。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从紫金瓶里滴下一滴金水,茫茫沙漠在瞬间就出现了一汪月牙似的清泉,此泉就是现在的月牙泉。
我对传说向来不当一回事,但导游却很当真。她说,大哥,我没有忽悠你,唐僧的传说可是真人真事哦,告诉你,当时那白龙马都渴死了,现在的“白马塔”就是唐僧安葬白龙马的地方,你若不信,我带你到白马塔去转转。我说,你说的都是真的,不过,下午我们哪都不去,就去月牙泉。
月牙泉,从亘古的风沙中走来,至今仍以绝世无双的姿容静泊在苍茫的大漠上惊艳世界,是不变亦不休的奇迹,亦是不朽的神话。
自古以来,有关它的存在,就是一个谜。对于月牙泉的起源,辟开传说,今人有四种解释:一曰乃古河道残留湖,二曰乃断层渗泉,三曰乃风蚀湖,四曰是人工挖掘。四种讲法,皆有一定的道理。对此,我就不较真了。我所关心的,是这颗镶嵌在沙漠上的名珠,如今是否浪漫依然。
“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之影幻游龙。”
据考,早在汉代,月牙泉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唐代泉内可泛舟荡舸,泉边庙宇恢宏壮观。当时这里水面辽阔,树木葱郁,泉光与山色相映,古刹与壁画互辉。史载,汉元鼎四年,汉武帝得天马于渥洼池中,后人疑月牙泉即汉渥洼池,遂于此立一石碑,曰“汉渥洼池”。
由此可见,在古时,月牙泉应该是一处烟波浩瀚的泉泊。在其极有限的史料记载和诗词歌赋中,人们可以隐约地窥测到,它一直是个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的“绝代佳人”。但最初究竟水域有多大,水有多深,谁也说不清楚。惟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万世沧桑,月牙泉正在历史的烟云长河中逐步萎缩。
据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有关部门仍对月牙泉进行测量,彼时的月牙泉,水面东西长218米,南北最宽处54米,平均水深5米,最深处7米有余。而今呢?我查了一下百度,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最深处约5米。什么是“近”和“约”,言下之意,就是现在的月牙泉长不到百米,宽不到二十五米也。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让人婉惜了,仅仅半个多世纪过去,月牙泉就少了半个月牙儿。
哦,月牙泉,你这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怎不教人牵挂和担忧啊。
三
踏一路黄沙,扬一路烟尘,洒一路驼铃,月牙泉终于到了。
来到泉之南,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月弯处一个大气磅礴的仿唐建筑群,名“鸣月阁”。
据史籍记载,月牙泉南岸原有一组古朴雅肃、错落有致的庙宇,从东向西计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雷神台等百余间,殿宇里并有彩塑、壁画无数。现在,上述的古建筑已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月泉阁、茗香斋、月到风来、山得水趣”等一群古韵唐风。一看建筑的质感,便知甚是些以嫩装老的“复古派”。
相比之下,历经沧桑的,是立于鸣月阁中的那座木塔。此塔年岁也不老,属民国时期产物。塔高四层,外呈八角,每层廊道廻环,雕梁画栋,翘檐斗拱,在众多建筑间犹如鹤立鸡群。立于四层的廊道之上,但闻清风习习,凉意阵阵,酷热暑气一消而去。于此闭目久立,可以好好体悟“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比木塔阅历更深的,是一株古柳。古柳长在泉角边的一沙坡上,内朽外青,生命力异常的顽强。导游说,古柳在此已经生活了二百多年。很意外,也很稀奇。细柳依依,拂花荡水,乃妩媚、婉约、柔美之象征,它应该生活在梦里的水乡、缠绵的江南,与晓月残月谈情说爱。此柳居然长到这沙漠上来了,真的令人惊讶。
当我看到月牙泉后,一切就不再疑惑了,这柳,是冲着月牙泉来的,而且还是一个后来又后来的后来者。
都说月牙泉有“四奇三宝”。
四奇不难理解,说的是“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三宝指的是生长在月牙泉的三样宝贝——铁背鱼、五色沙和七星草。
五色沙,我看到了。鸣沙山确实是一座会鸣唱的山,疾风袭来,流沙浮动,便窸窸窣窣,犹吟天籁。它的沙子果然是五彩的,红黄绿白黑,宛若一道道缤纷的斑马线,在沙山上堆积着,绵延起伏,斑斓了人的视线。
遗憾的是,没有邂逅铁背鱼和七星草。传说用铁背鱼和七星草一起煮了吃,是可以长生不老的。是时令不对?还是没有福缘?我想,肯定是属于后者。因为,我虽然心有慧根,却修行不够。这世上不可能会存在那么多的巧合,机缘总是属于少数人的。
在灿烂的阳光下,我曾以为自己已经看到七星草了。它就长在水的另一方,青青的芦苇边,有一片萋萋的绿草,开着淡淡的微笑、粉红的忧伤,从沙山脚下一直绵延到泉边,在风中梦幻般地摇曳着春的浪漫,夏的热情。
但导游说,那不是七星草,而是罗布红麻。罗布红麻是月牙泉边特有的一种“仙草”,听说药效异常的神奇,可以治疗“三高”,消除抑郁,改善睡眠质量。
一般来说,来到沙漠,会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耐渴的骆驼。不知咋的,在夏天的月牙泉,我却感到自己很想一头小象,一头离开雨林来到沙漠中奔跑的小象——身披丛林,心儿愉悦,遍体金黄,满目清泉。
说不清楚是欣慰?是释然?还是飘缈的悠远?就在与月牙泉相视的那一瞬间,我的内心是极其复杂的,既安详又波澜起伏。
四
那天下午,我独自一人,就一直静静地待在月牙泉边的一沙坡上,先是站着看泉,累了就仰躺在地上看云。
真的!我真的看到了天的镜子、沙漠的眼,看到了这天底下最清澈、最纯洁的灵魂——在美丽的月牙泉。
月牙泉,就那样以无比的淡雅、清澈和柔软涌入我的眼眶,然后在我的心海慢慢地荡漾开来,幻化出许多诗情画意。
它是一面天的镜子。在它深䆳而高远的时空里,飘逸着秦时的春雨、大唐的花露。它与大漠之风堪称知音,星转斗移,岁岁年年,长风缠绵着它,为它擦去尘与埃,却从不给它捎来一丝的沙与泥,用一曲千古不变的情歌,永褒它一双清纯的眼眸。
它是一面历史的镜子。通过它清亮的眼神,我仿佛看到:一个又一个飞天的仙女从它的瞳孔里掠过,唐僧牵着白龙马从它的身边经过;出使的张骞顶着汉时的寡月狂饮过它,丝路的驼队吹着羌笛喧嚣过它。
它是沙漠的眼睛。像梦幻,像精灵。鸣沙山的五彩之沙,把自己所有的精华,所有的情愫,所有的营养,凝聚成了一弯蓝莹莹的月、一汪清冽冽的泉,长出一只明亮的大眼睛。它深情守望着沙漠,凝视着自己的家园。它那深沉的眼眸里,充盈了多少的日升月落,烽火悲歌,朝代更替,山河改变呵!
都说沙漠荒凉残酷,冷血无情。
在月牙泉,我终于明白,事实和真相决非如此,沙漠也是有温度和生命的。在它冷漠的背后,亦有款款的一往情深,亦有春花秋月般的天真和浪漫。
月牙泉——天空的镜子、沙漠的眼睛、心灵的窗口。
黄昏临近,我依依不舍地与月牙泉道别。我不敢面对月牙泉的落日夕阳,尽管,月牙泉的夕阳壮丽无比,但我还是放弃了。因为,我担心那一轮如血的残阳,会把月牙泉煮沸、烘干。我担忧月亮因此而失去故乡,星星因此而失去沐浴的乐园。
让月牙泉永远保持青春吧!让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永远清澈闪亮吧!
至今,在遥远的江南,我时常在心底默默地祝福:月牙泉——你这个伫立于东西分界线上的倾城倾国的绝世佳人,愿你的眼神永远像清波碧浪一样,深情妩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