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在院背,回望一族血脉(散文)

精品 【流年】在院背,回望一族血脉(散文)


作者:石维 布衣,107.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41发表时间:2020-10-29 16:28:40
摘要:分列赣江东西,泷江、禾水水脉相通,道院、院背血脉相连。在胡忠简公祠里,我看到了一族血脉的生命走向。从公霸公的“贵司民牧”,铨公的“独立敢言”,到胡广的“效力始终不渝”,我看到一族血脉的为国情结。


   庚子初夏,应吉安县政协同仁晓忠、和德之约,我与几位好友驱车永阳,谒院背胡忠简公祠,访胡氏后人。观发展变迁,恍若完成一次与庐陵先贤的隔空对语,品味到一族血脉的水样年华。
   忠简,南宋爱国名臣,庐陵“五忠一节”之一胡铨谥号。胡铨(1102-1180),庐陵芗城(今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道院人。2000年元月,江西新闻媒体举办世纪之交“千年回眸”本省千年之中最杰出的十位历史名人评选,胡公被评为江西千年史上“脖子最硬的人”。据《吉郡芗城胡氏宗谱》记载,史上,在胡铨故里值夏道院和吉安古城习溪桥旁,分别建有“芗城胡氏宗祠”、“胡忠简公祠”。只是,因岁月流逝,两地遗址已片瓦不存。今之永阳院背胡忠简公祠,为吉安唯一胡公纪念专祠。
   永阳,临赣江支流禾水而兴,为吉安县“南大门”,系明朝游圣徐霞客笔下的“庐陵大市”。其原名“草市”,北宋嘉佑五年(1060)改名后,遂发展成为庐陵县的四大古镇之一。有意思的是,另三大古镇值夏、固江、横江,亦分处赣水支流泷江、泸水、禾水之滨,且徐霞客的“江右游”游历了四镇中的值夏、横江、永阳三地。
   院背,位居永阳闹市之中。南宋末年,胡铨五世孙咸淳进士胡埜从道院迁居于此,成为这支望族的开基祖。这里通三江,达四海,与道院皆为出发、归航的好码头。同样值得体味,道院、院背名中有个共同的“院”字,也许契合着一种家族基因或血脉传承。
   拜谒胡忠简公祠,也是我等值夏同乡后学的心愿。
   古朴端庄的“南宋世家”牌坊,临街面水而立,让人仰头便恍越时空。进门右侧,一尊千年古柏肃然苍劲,与牌坊内侧的“日月争光”四字相呼应。
   庭院深深。胡忠简公祠迎面端尘,气度非凡。这处2005年所列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前年经文物部门修缮,愈发惹人注目。外廊正中,阙楼高悬,重檐翘角,高贵壮美。阙楼中题“胡忠简公祠”五字,厚朴雄劲。正门上悬“兄弟尚书”匾额,既显家族荣耀,更恰到好处地链接起道院与院背的血统荣光。兄弟尚书为胡铨之孙胡椝、胡榘。《青原志略》记述:胡铨晚年归隐庐陵,择青原山南麓朱陵观安身著述,“建自雨亭,其孙椝、榘两尚书,皆下帷于此”。兄弟两人中举后,椝高就户部尚书,榘官居兵部尚书,着实不负祖父的一番教诲。而院背基祖胡埜为胡椝之孙,这组爷孙又一次诠释着胡氏家训家规家风的成功密码。“立身忠孝门,传家清白规。但愿后世贤,努力勤掌持”。一番嘱告,一番期待。这或是前些年中纪委网站重点推出解读胡铨家训的缘由之一。
   胡忠简公祠始建于南宋末年,现存建筑为明代万历年间重修。整祠占地640.8平方米,为三进二天井结构。祠内十余对圆柱皆择柏木,其质之硬让人想起胡公之脖。正堂高挂“会庆堂”木匾,旁分悬“正气风范”“源远流长”贺匾。后殿正中供奉胡公持笏坐像,像嵌楹联“忠铿古今功载南宋史,简明精彩文传澹庵集”,横批“忠胆铁骨”。坐像上悬红底金字的南宋孝宗皇帝御赞巨匾:“正直之姿,刚毅之色。独立敢言,施为有德。朱衣象简,笼冠貂蝉。惟像卓尔,清风息然”。南宋绍兴八年(1138),在国家危难之际,时任枢密院编修官的胡铨不惜以“冒渎天威,甘俟斧”的气概,写下著名的《戊午上高宗封事》,乞斩奸相秦桧,誓不与桧等共戴天,引得临安城内一时洛阳纸贵,也换来自身二十三年的贬斥流离,浪迹岭海。高宗养子孝宗的此番御赞,算是给了胡公一个欣慰评价。由此御赞,让我联想起《吉郡芗城胡氏宗谱》中,庐陵芗城胡氏始祖、时任南唐吉州刺史胡公霸公的像赞:“渊然其度,蔼然其容。贵司民牧,尔位靖共。吉州著绩,荣膺侯封。千秋俎豆,肃肃雍雍“。胡铨为公霸公九世孙,这族血脉,何其清纯,又何其煌煌!
   胡氏不仅为值夏、永阳名门,亦为庐陵望族。文章节义之邦著称的庐陵,以三千进士冠华夏。这三千进士中,胡姓占70位。值夏史上共出进士13位,胡姓占9位。永阳院背继基祖后,清代乾隆、嘉庆、同治三朝先后出胡盛栋、胡光烈、胡前逾三进士。赣水之滨、天玉名山脚下胡家边村的胡广为胡铨八世孙,这位明代建文二年(1400)状元,再一次让胡氏名扬朝野,引领庐陵众多的胡氏村落子弟弦诵相续、耕读传家,考取功名、成才报国。
   这众多的胡氏村落,180余户的院背算是代表性的一个了。这座开基七百多年,内分上中下三房的村庄,繁衍至今,文风仍盛。现当代有数十位教授、博士、工程师、会计师及政府官员建树于各自岗位。在与晓忠和德兄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圩镇所在地院背现居140户村民,其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已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嬗变为一纵两横三街道。绝大多数村民已洗脚上岸,活跃于圩镇的商贸业,奔跑于小康路上,人均只剩1分田。聊及胡铨等先辈先贤身上传下来的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60出头的村理事长胡钟陵不假思索回答:“是爱国。我们村的胡氏子孙特别听党和政府的话,有国家意识。除了镇里的城镇化征地,这次疫情防控,上面一号召,村里的党员干部立马带头,村民积极主动捐款,走在镇里前列。”从热心村务的胡钟陵的言辞里,我仿佛看到一幅生动的画面,走进一条暖心的河流。
   分列赣江东西,泷江、禾水水脉相通,道院、院背血脉相连。在胡忠简公祠里,我看到了一族血脉的生命走向。
   由铨公而埜公,铨泳椝焞埜,五代单名,偏旁金水木火土,代代相生,我看到一族血脉的文化表达。
   从公霸公的“贵司民牧”,铨公的“独立敢言”,到胡广的“效力始终不渝”,我看到一族血脉的为国情结。
   我渐次触摸到这族血脉的尊贵内核了。本缘徐霞客禾水游而来,却让我思考起另一条河流。
   我还在想着禾水北岸的“院背”二字。院背,一旁为永阳中学,另旁为永阳镇中心小学。院,书院?这个“背”,不仅仅是背靠,更是背负,背负着庐陵先贤爱国正气精神的弘扬赓续。

共 232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血脉就像一条河流,无论分支流派,只要是从这一脉中流出,不管流向何处,都能找到其源头。在作者的笔下,坐落于院背的胡忠简公祠,历经世代变迁,后世子孙的血脉,却没被时代的朝流淹没。文章先后讲解了胡忠简的生平及后世子孙所历,再写到现代胡忠简留在院背的那一族血脉,他们的人格与精神,从胡氏一族中流出,忠勇果敢,廉洁自律,生生不息。作者用《在院背,回望一族血脉》做题目,从古到今贯穿,不管从那个时间段,都能看到这一族血脉的源流及他们的活动轨迹。一篇近似于怀古类的散文,引经据典写出了一族血脉的特性,读后如临其境。佳作,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1105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20-10-29 16:29:44
  问好老师,感谢赐稿流年,期待更多精彩分享,祝创作愉快!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回复1 楼        文友:石维        2020-10-29 17:53:54
  谢谢临风老师!恭祝秋安!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