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香】宋金河(散文) ——故乡记忆之三
一
古老的郓城,古老的唐塔,古老的宋金河。象三位老人,坐落在黄土大地上,讲述古老的历史。我想应该是先有的宋金河,后有郓城县,再有的唐塔。宋金河是自然的造化,与人类提供了生存的基础,历代繁衍生息,聚集为城,逐步发展兴盛,筑城、建塔都是人文的体现。人文不可否认地反映了这个城市的历史。一条河的流域,演化出的风俗,有一种说法叫做“河风”,正像一山、一水、一片地域的文化,总打着地理的烙印。
宋金河,又名“宋江河”,位于郓城城东,自南向北,流向梁山东平湖。据县志记载:宋代时称为广济河,后周又称五丈河,明清以来民间又称为宋江河。清光绪年间,郓城二十里铺廪生张瑞瑾,根据济河为宋金粮道,广济河是济水故渍,所以又更名为宋金河。
当时是八百里梁山水泊的南出口,上游经过郓、濮、曹等州,直通东京汴梁,也是漕运皇粮的水上交通要道。梁山聚义后,英雄们替天行道,利用广济河,把官府的财物皇粮,夺取之后自用或分发给穷困百姓。因此群众便称之为宋江河。
之所以叫宋金河,也基于民间传说:当年高俅带军围剿水浒梁山,一路上搜刮了大批金银财宝。来到郓城,怕财宝外露,派亲兵挖地道通向河底,埋藏进几十箱子的金银。等镇压梁山义军后,在河上筑起拦河坝,排净河水,欲去取他的金银。挖着、挖着,挖出一个大黑洞,高俅喝开亲兵,亲自走进洞里。说也奇怪,洞中忽地窜起一股水柱。高俅和亲兵都被卷进了大水里,全部被水吞没淹死,为百姓所扬眉吐气,这一段佳话,千年流传。
老百姓的传说,总会附上美好的愿望,高俅当然是贪官奸臣,人们对他深恶痛绝。人不惩天惩,罪有应得。后来,高俅所埋的金银,化成丛丛芦苇和片片白莲,人们相信是上天显灵,是梁山义军显灵,把贪官的金银变成芦苇和莲藕,给当地百姓造福。所以,人们就把此河叫做宋金河。
二、
如今在河的东岸,有个村子叫七里铺,村里的老人非常自豪地说,他们村就是晁盖的老家东溪村,而对岸的三义村,则是《水浒传》中的西溪村。现在村里没有姓晁的,究其原因,是当年生辰纲事发,官府追究,晁姓族人连夜出逃,在正南十多里的地方悄悄安家。现在那地方叫作晁庄,晁姓人口近千,有三十二卷家谱为证。晁氏家谱中,没有晁盖,只有“晁盍”,说,晁盖是以繁体“蓋”字去掉草头入谱的,这叫“砍头入谱”,其寓意是:既没落下族中的儿孙,也是对“草寇”去其草,和对“离经叛道”族人的惩戒。
古人不懂的什么农民运动,也不赞成起义造反。“忠”的思想根深蒂固。安于其所,俯首称民的理念禁锢着族人之心。当然,其中也许有怕官府追查而受连累的意思。不管怎样,一代英雄的确无有力文字的印证,只停留在族人世代口口传授的自信之中。
老人还说,当年晁盖七星聚义,智取生辰纲的黄泥岗,就在顺宋金河南走,不足四十华里处,是现在东南方向的黄堆集乡镇,至今村东还有一个大黄沙土岗,上有明朝石碑一座,记载十分清楚。
早年,我有幸见过石碑,确实记载道:“为水浒南岸,世称黄泥岗,即此地也”。但,智取生辰纲之事没看出所以然。当地人对此事是深信不疑,有很多版本的民间传说。
宋金河千年流淌,水浒的故事,只是它厚厚历史的一页,远古的事情谁能知道多少?也难以考证的清楚?可近代的荣光却是有目亲睹的。
老人们常说起:1938年春,日军的铁蹄踏上郓城之地,当时的守军二十三师,在宋金河畔的八里河村,英勇阻击,仗打的非常惨烈,虽然没有阻挡住日军,也消灭了敌人一千五百余名,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后来刘伯承司令、邓小平政委,强度黄河,又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羊山集战斗。拉开了解放军由防御到反攻,解放全中国的序幕。
宋金河是一条光荣的河,融进了革命先烈的热血。现在修建一新的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旧址,就坐落在城东宋金河的西岸。是一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冀鲁豫边区红色旅游的新景点。
三
世界上,大凡著名的大江大河,都会孕育出著名的大城大市,宋金河虽小,同样孕育出小城郓城。千百年来,郓城的历史,象宋金河一样弯弯曲曲,彻夜流淌,经久不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到夏季。我们小伙伴,就相约来到宋金河的坝头桥,纵身一跃,一个猛子扎下去,出水已在十几米开外,特别畅快透爽。附近的村民收工以后,也来河中洗去一身的疲劳和汗迹。那时流水清碧,荷花飘香,鱼虾成群,午后和傍晚的河中十分热闹,洗澡游泳的人弄的浪花飞溅,岸边苇草丛中,很多水鸟嘁嘁喳喳,景色非常宜人。
零二年回故乡时,路过坝头桥,可惜,不见了碧水悠悠,多了些芦草荒凉,河水也缩小许多,发绿变臭。象一个老人,在秋风中喘息,也给我留下无限的感慨。长叹一声,无奈匆匆离去。
去年再见宋金河,一下子惊呆了,简直不敢相信。
“这是宋金河,坝头桥吗?”我一再问接我的外甥,让他停车,我想下来仔细看看。
外甥告诉我,现在已修建成南湖公园,大着呢,先回家,想看的话,明天你骑上电车慢慢地欣赏,才能一览全貌。
如今,经过综合治理和保护,宋金河不仅保留了原生态湿地,并且拓大水面,疏通了水源,使河水清澈,游鱼回归,荷莲碧浮,真是风月无边。
几年间郓城政府投入巨资,宋金河被修成了大湖、水库,在河边建成公园、广场,配置很多休闲锻炼设施。广植花木,修曲径凉亭。漫步其中,杨柳成荫,鸟语花香,呈现出一派风光。古老的宋金河,再次换发青春,同郓城人一样到处欣欣向荣。
老的坝头桥,也重新修建的辉宏壮观,桥上灯光霓虹,桥下碧流潺潺,站在桥中高处,远眺河景,微风吹浪,清风徐徐,芦苇与岸柳争翠,荷花与奇草争艳,紫燕掠水,蜂蝶趋花,蜻蜓巡河,鱼儿畅游。再远,亭尖微露,树木参天,曲径通幽,氤氲紫气。大桥和塑雕透出和谐的美,清风和水汽出一河灵秀。看城区,高楼林立,唐塔就隐在其中,虽然看不真切,但我知道它的方向所在,唐塔是郓城的城魂。
顺河岸曲径慢游,神清气爽。在一处凸向湖里的廊桥亭中,传来悠扬清脆的古筝声,弹的是高山流水,大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之妙,我不由的寻声而去。看到亭下一老一少正专心抚筝,老的,白发苍苍,仙骨道风,少的,不过十多岁,豆蔻年华,眉清目秀。看情形他们象师徒或祖孙。小女孩,一边弹筝,一边不时的拿眼瞟向老人。
筝声,余韵绕梁,如山涧泉语,似环佩响铃。空灵之声似乎带人进入深远的山谷,似乎闻到幽兰的雅香,仿佛御风在彩云蓝天之际,在广阔的空宇尽情飞翔。筝声时而温文尔雅,有如坝头桥下潺潺的流水,时而又热情奔放,如不远的黄河滚滚东流。
我不敢靠的太近,生怕影响到小女孩的心情,又不忍离的太远,天籁之音勾住了我的魂。稍远处,几个练武之人,虽然拳打的行云流水,威猛刚烈,但吐气不出声,击掌不见响,都是轻点而过,意到神到,好似随着筝声起舞,也象和着音乐练气。难道他们也是怕打扰这优雅的音乐气氛?此情此景,不由体味出文武之道,配合默契,必是此地此风和谐的溶融,也是文武张弛的完美合璧。
郓城是“武术之乡”、“古筝之乡”。我虽不精于此道,但从小耳濡目染。看到炼武的,也分得出,打的是洪拳、梅花或罗汉。听到古筝声,稍知道一点宫、商、角、徵、羽。
五音是远古先民的创造,后来知道,到了唐朝时代。又把五音叫做“合、四、乙、尺、工”。至今我也不明白,我儿时的玩伴,他是山东琴书世家,他父亲教他的古筝,是合、四、商、尺、工的古谱,没有“乙”而有“商”,究竟是哪个朝代遗传,不得而知。他父亲没文化,也不懂的简谱、五线谱,靠的是死记硬背,师传心授。口传的古谱父亲又口传与他(据说他现是非遗传人),虽不见经典,但弹的微妙,音如天籁,激扬动听。
一地风月一处天,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宋金河的前世今生,记载着悠悠往事,流淌着当地风情,河岸的郓城,流域的人民,不会忘记宋金河的养育之恩,也不会忘记宋金河的历史。
一般的大江大河,它们的支流总是归于主干,可黄河的下游偏偏反,所有的沟沟叉叉,皆是黄河主脉的分流,象人的血液,从心脏流向四肢,滋润着这片黄土地。宋江河水,自然来自于黄河,千万年来滋润郓城这片土地。黄河的乳汁养育了郓城人,郓城人的豪爽义气,继承了黄河精神,造就了梁山,造就了水浒,源远流长,根基深厚。悠久的宋金河历史,沉积下水浒精神,郓城人民千年传承。
宋金河的兴衰,正象郓城的沉浮,正像郓城人经历的沧桑。新时代的今天,宋金河再现辉煌,郓城小城,郓城人同样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