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赶圩猎奇(散文)

精品 【流年】赶圩猎奇(散文)


作者:哲理 布衣,255.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11发表时间:2020-11-05 10:43:13


   记得小时候,西场镇每三日一圩,圩日对于我们小孩来说,就像过节一样,乐此不疲。转悠一天下来,可以在圩日的街上,看到各种新鲜好奇的事情,让你一饱眼福。
   西场镇是一个千年古镇,在汉代“合浦郡”的时候,就是一个生产上等海盐的海边小镇,是合浦郡的“西部盐场”,明清朝代的重镇,它地处北部湾大风江咽喉,西部盐场海面,由两座炮台:安乐炮台和官井炮台把守,生产的食盐,上贡朝廷,下给民用。经历时代变迁,“西部盐场”演变成“西场”,西场镇由此得名。
   西场镇每逢圩日,这里的每一条街巷,都有固定的商品售卖,只要你需要某一类商品,走到相应的街道,就一定能买到。
   我们学校大门口外是“小猪巷”,专门售卖小猪仔,有白猪仔、黑猪仔、花猪仔和各种各样的小猪仔,小猪仔长得非常可爱,令人喜欢,看小猪仔、逗小猪仔玩,成为我童年记忆最深的趣事。一到圩日,农夫就来到这里,挑选喜欢的猪仔,买回家中饲养。农户买猪仔很有规律,要么一双,要么两对,很少有买单个的。“小猪巷”里有一家“阉猪”摊点,专门帮农户阉割小公猪,阉猪的师傅被称作阉猪佬,阉猪佬阉猪的时候,手脚非常麻利。只见他坐在小板凳上,左手从猪笼里提起一只小公猪,迅速夹到两腿之间,右手拿着一把短小锋利的阉猪刀,对着公猪屁股下方,轻轻划上一个小口,左手一捏,两个小睾丸直接往外跑,右手小刀一提,输精管就被切断,左手摘走睾丸,右手同时放刀,摸一把锅底黑灰和花生油,涂在小猪刀口上,左手抓着小猪脚丫,放回原来的猪笼里。动作之快,目不暇接,前后不到一分钟,就阉完一只小猪。小公猪为什么要进行阉割呢?一开始我也是不懂,去看多了,跟师傅熟了,我就问他这是怎么回事,他就直接告诉我。原来,小公猪没有经过阉割,养起来长得很慢,养一年下来也没几斤水。阉割后的猪仔就变成了“生猪”,容易长膘长大,半年多不到一年,就可以宰杀食用。另外,阉猪的刀口,涂上锅底和花生油,可以消毒杀菌,刀口迅速愈合。看猪仔,看阉猪,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很开心的。
   走到“缸瓦街”,这里有各种各样的陶瓷用品,小的有筷子碗碟,大的有口径一米多的“水缸”和“粪缸”。在海边村镇,每家每户都有一到两口大水缸,我们家也有一个大水缸。水缸存水的优点很多,将挑来的井水,直接放到大水缸里存储,井水中的杂质,通过一夜的沉积,变得清澈透明,甘甜可口。在那个年代,都不用烧开水喝,口渴了,芍上一瓢,直接就喝,从不拉肚,卫生实用。这一缸的水,就是我们家煮饭做菜,漱口洗澡的用水。那个时候,夜幕降临,有一个景象非常有趣,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挑着水桶,来到井边,说说笑笑,谈天说地,井边成了大家信息交流、沟通感情的最好场所。家中的水缸,每天换水一次,换水前都要洗缸,把前一次的沉积,冲洗干净,再放入新的井水。在农村茅房里,每家每户还有一个大“粪缸”,买回后,将它半埋在土里,缸口高出地面二十公分左右,再放上一块大木板,解手上厕所的问题就解决了。海边农村的茅厕都建在屋后外面,粪缸高出的二十公分,可以防止下大雨的时候,雨水漫进,流出粪便不卫生,这也是农民生活的一个妙招,既卫生又能积肥。
   往前走就是“鸡鸭巷”,是专门卖家禽的街道。从小鸡到大鸡,从小鸭到大鸭,从小鹅到大鹅,还有麻雀、斑鸠、山鸡等野生动物,样样都有。那个时候,跑去看小鸡小鸭小鹅,还有各种鸟类也是我的最爱。那些毛茸茸小动物,拿在手上,感觉特别舒服,爱不惜手。这里也有专门阉鸡的摊点,看师傅阉鸡也蛮好玩,但我觉得,阉鸡的观赏性没有阉猪那么强。阉鸡佬的工作反而让人觉得辛苦,不能坐着,只能蹲。阉鸡的时候,两个脚要踮着,一脚踩着一个鸡脚,一脚踩着两个翅膀,左手翻开上面一个鸡腿,右手拿着小刀片,从鸡腿根部划上一个小口,伸进去一个钓鱼丝做好的套子,套住鸡卵,一拉一提就把鸡卵根部切断,两个公鸡卵随着鱼丝提出,然后涂上花生油,完了还塞上一把鸡毛。小公鸡经过阉割,才能长成大阉鸡,大阉鸡肉质肥厚,鲜甜嫩滑,具有行鸡的鲜美,但比行鸡脆口,有嚼劲,更爽口,因此,深得人们的喜爱。两广菜谱里,白切大阉鸡是一道名菜,特别是宴席上,无鸡不成宴的“鸡”,就是指这个“白切大阉鸡”。
   晃晃悠悠,走到“菜街”,各种各样的食品琳琅满目,特色小吃非常鲜明,眼花缭乱。“千层米糕”是我的最爱,火热的夏天,搛上一碟洁白的大米糕,淋上当地特酿的酱油和香油,润滑爽口,弹脆香甜,清凉解暑,妙不可言。小时候,每次吃“千层米糕”,吃到我撑破肚皮,还想再吃。酱油素炒千层米糕,也是西场当地的名小吃,农夫们赶圩,中午时分,大家都来吃一顿酱油素炒千层米糕,只有这样,才算真正赶了一趟圩,否则不算。“千层米糕”的制作很特别,用一个三公分高,直径三十公分的圆形托盆,放在蒸笼里,先铺入一毫米的米浆,蒸几秒钟后,半熟状态,涂上一层香油,再铺上一层米浆,层层叠叠,不断蒸煮,直到铺满蒸盘。蒸熟后,从米糕中间切开,千层米糕一目了然,摆卖非常美观,顾客看着就想流口水。我认为,千层米糕配当地酱油和香油凉拌是绝配,现在做梦都时常想着,吃完千层米糕,一嘴香油的美妙感觉。
   圩日里,炸虾饼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街道上隔个三五步,就有一个炸虾饼的摊点,匆匆的行人,买上几个虾饼,边走边吃,谈笑风生,逛圩行街,喜形于色。看炸虾饼,非常有趣,炸虾饼的师傅,都是一些老妇,慢悠悠,轻飘飘,慢条斯理,井井有条。任由你大街欢闹喧嚣,我自岿然不动,专心做她的虾饼,正所谓慢工出细活。老妇炸出的虾饼,满街飘香,溢满整个圩日。炸虾饼工序简单,但讲究火候,过了苦味重,欠了又不香脆。制作方法是这样的,先烧开一锅油,但不能太沸腾,油面轻轻晃动就好,然后,在一个十厘米直径,一厘米高的平勺,放入半厘米的米浆,再放入带壳的虾米和花生米,在油锅中炸到八九成,撒入芝麻,取出后凉一下,再复炸一下,香脆得不得了。很多时候,虾饼是不放芝麻的,那样的虾饼,不是上品。虾饼里的虾子为什么要带壳?我也问过摊主,原来是因为不带壳的虾米炸过之后,只有鲜美,而没有脆爽的口感。
   走过菜街的另一段,是专门售卖各种糕点的档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叶子糕”,这是当地的一种药膳美食,特别是当地有名的“艾叶叶子糕”,很受妇孺的欢迎,艾叶叶子糕能祛除湿疹,杀死细菌,对暖宫调经有较好的作用,还能疏通内脏,畅通经脉,对颈肩、腰腿痛具有一定的疗效。很多摊点,都是现做现卖,既有观赏价值,又有食用价值,真是美色兼收。做“艾叶叶子糕”,讲究粘米和糯米粉的比例,粘米粉三分之一,糯米粉三分之二,参入适量的艾叶糊,搓成面团,打成均匀的剂子,摊开放入芝麻红糖馅,包好放在木菠萝叶子上,然后放入蒸笼蒸熟,即可食用。热吃最佳,冷吃也可,最好不要放入冰箱,冰过后形同嚼蜡,口感特差,除非重新蒸热再吃。
   转过身看,“小碗糕”千姿百态,摊点里做出来的小碗糕,个个半球形,摆在一起,五颜六色,胖乎乎,很可爱,让人食欲倍增。粘米蒸出的白米糕,凉拌酱油和香油,有点像“千层米糕”,清凉可口;红糖小碗糕,有点像马拉糕,Q弹香甜,经典食品;肉末小米糕,鲜美可口,充饥耐饿;蔬菜小碗糕,减肥消食,女士最爱。
   往前直走,便到“淋帽街”,街道上,摆卖着各色各样的竹制品。有椰子倒笠、越南帽、斗蓬、簸箕、鱼篓等等。最好玩的就是那个“海佬笠”,有一米多的直径,戴在头上,风雨不怕,再大的雨水,也淋不到身上。如果海佬笠和甘蔗斗篷穿戴在一起,看起来就像现在影视剧里的武侠,头顶斗笠,身挂佩剑,斗篷披肩,英姿飒爽,威风凛凛。有一个物件我印象最深,就是“鲲鹏”斗篷,它是竹篾夹竹叶做成的斗篷,有点像大鸟的羽翼,戴在肩上,整个人就像像一个巨大的鲲鹏,尾巴高高翘起,任凭飓风吹打,也不会有丝毫褪色。带上它在风雨中行走,寒风不能渗透,雨水不能入侵,简直威力无比。“鲲鹏”斗篷厚重结实,扛起来还有点费劲,田间劳作,风吹雨打不动摇,是农夫耕作时的最佳雨具。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有,现在这个东西已经很少见到,猜想可能已经失传,或许被军用雨衣所取代,那真是太可惜了,“鲲鹏”披肩斗篷,真的好美,好实用啊。
   走进中山路,这里有几个特色店铺很吸引人。首先是那个“拾面档口”,它就是现在的美容院,赶圩的女人都爱来到这里,“拾面”一次,容光焕发,白里透红,青春靓丽,看得人心旌荡漾。“拾面”很有意思,美容师的工具只有两件,一个是“拾面”的鹅蛋形白粉,不知是石膏粉还是什么,有点像我们现在化妆的粉底,另一个是一根粽线,就是那个包粽子的棉纱线。两样东西,合起来使用,比现在的美容院做面膜好上一百倍。“拾面”的工序也极为简单,先将鹅卵形状白粉涂在女人脸上,像日本的歌舞伎,白得像带上一个面罩,然后,“美容师”将粽线绕上几道,左手拇指和食指在绳子中间撑开,绳子的一头咬在齿间,右手拉着另一个绳头,贴着女人的脸庞,来回拉扯,把女人脸上的角质和汗毛拔光,剩下的是光洁的皮肤,村姑秒变美女。“立竿见影”这个词,用在这里最贴切,最合适。
   另外一个店铺就是“拉糖果”,这里热闹非凡,小孩最多,里三层,外三层,层层叠叠,围得水泄不通。拉糖果是小镇里小孩的最爱,香甜可口,入口甜绵,经得起咀嚼,久含不化,回味久久。拉糖果就是将一定比例的红糖和淀粉煮溶,凉冻到一定温度,烫手而不凝固,然后不断的、反复的在铁钩上拉扯,使糖胶起泡泛白,直到坚硬发脆,然后,用剪刀快速将其剪成小段,放在淀粉上,直接销售,或者,称成一斤一斤、一袋一袋摆卖。赶圩的女人,都爱来到这里,给自己的小孩买上一袋,带回家中。“拉糖果”的生意很红火,不一会功夫,就会抢购一空。
   最难忘的是那间“稻香脆皮狗肉店”,钦北防都很出名,秘制的狗肉,晶莹剔透肉鲜嫩,是享誉当地的美味佳肴。只要你从旁边走过,没有人不回头的,狗肉的香味飘过九条街,十里八乡的酒鬼,赶圩的目标十有八九就是来这里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家的狗肉,具有滋阴壮阳的功效,吃上一餐狗肉,喝上一顿小酒,就像神仙过的日子。现在在南北公路合浦段,上洋镇路上还有一家,顾客络绎不绝,走过路过,都带上一两斤,回家下酒。
   圩日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莫过于那些少男少女们,他们成群结队,盛装出镜,喜气洋洋。女孩头顶椰子笠,身穿花布斜盘扣短小贴身上衣,下穿宽大蓝布长裤,脚穿高跟新木屐,个个苗条高挑,风姿绰约,走起路来,一摇二摆三扭腰,尽显少女迷人的风韵;男孩则身穿白衬衣,袖子挽得老高,红色波褂打底,下穿绿军裤,腰扎军腰带,脚蹬解放鞋,白衬衣的纽扣敞开三四个,看得见红色波褂上“志在四方”“壮志凌云”的白色大字,英气逼人,威武帅气。
   来到解放路,一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我看见一帮少年,跟着心仪的一群少女,唱着山歌“撩妹”,女孩羞红着脸轻轻漫步走在前面,任由男孩在身后歌唱,时不时回头偷瞄,看看男孩,红扑扑的脸上放着光芒。突然,女孩们整整齐齐,排着队伍,回过身来,对着男孩,高声齐唱山歌。刚刚害羞的样子,一下全无,悠扬的歌声飘荡在圩日的大街上。一曲唱罢,男孩紧随,只见他们,你一问,我一答;你一唱,我一和;你调皮,我害羞;你大胆,我泼辣,尽情抒发爱慕之情。大街上,立刻变成了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引来老人和小孩起哄,年纪大的农夫会帮着小伙子出主意,年长的农妇则给小姑娘出点子。你来我往,歌声四起。一会打情骂俏,一会自夸自擂;一会唱唱家乡美,一会赞赞田园秀;一会抒发山河壮,一会描绘大海阔。
   不知过了多久,唱到高兴时,一不留神,青年男女悄悄地都溜走了,只剩下农夫和老妇继续对唱。只见得那些少男少女,互打眼神,相约来到街边的米粉摊,一双双、一对对,同吃一碟“素炒河粉”。同吃“素炒河粉”是当地青年男女的定情礼,每到圩日,男女“相亲”成功,都要坐在一起,共吃一碟“素炒河粉”。这是当地的一个风俗,经过“对歌”或媒人介绍,搭上线后,男子就会在圩日里,带上女孩一起赶圩,共吃一碟“素炒河粉”,表示长长久久,恩爱如初,一生一世。所以,每次男孩相亲完毕,旁人就会问一句“你炒粉了吗?”,也就是“你们谈成了吗?”,非常喜庆,蛮有意思。
   赶圩的日子其乐融融,三天一次,大幕拉开,尽享人间的千姿百态,还有各种美味佳肴。

共 492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作者的文章,让我直流口水。“民以食为天”,在童年的记忆中,家乡的小吃应该是印象最深的。作者的家乡有那么多美味的小吃,又在赶圩日集中呈现,想必是享足了口福。作者把它写出来,也让我们饱了眼福。作者在写家乡小吃前,讲到了西场镇的来历,讲到了圩场的设置。那种历史的纵深感通过街巷而变得具体,那些即将失传的技艺在作者的笔下似乎又有了生命。以一个孩子看世界,那里不仅热闹、稀奇,更有世间万象。作者写物质的美好只不过是为人性的美好做铺垫。在赶圩的日子,“对歌”、“素炒河粉”都 具有特定的意向,承载了诸如爱情、家庭、生活大主题。作者文字细腻,细节描写细致,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推荐阅读!【编辑:梅子青】【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1112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梅子青        2020-11-05 10:45:28
  作者的文章细致生动,感谢赐稿!最近较忙,编发较迟,请谅!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2 楼        文友:哲理        2020-11-06 11:21:14
  谢谢老师赏识和鼓励,继续努力创作!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