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忆】渡船,难以磨灭的记忆(散文)

精品 【柳岸•忆】渡船,难以磨灭的记忆(散文)


作者:廖英富 布衣,128.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77发表时间:2020-11-06 07:22:42

【柳岸•忆】渡船,难以磨灭的记忆(散文) 我的家乡位于县城莲塘东面16公里处的水岚洲,境内有一座气势恢宏、横跨抚河干流东西两岸的塔城大桥。近二十年来,这座大桥就像一头老黄牛,日夜默默承载着熙来攮往的车流人流,是家乡人民与河西外面世界沟通的交通大动脉。每当人们目睹此景,就会发出由衷的感慨:“要不是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哪有这座大桥?我们至今还可能在靠渡船过河嘞!”听了乡亲们的感慨,我甚为赞同,因为我是这座大桥诞生前后的见证者,也经历了多年靠渡船过河的种种艰辛。
   水岚洲东濒烟波浩渺的青岚湖,西傍终年川流不息的抚河干流,北倚这两大河流汇合之处,仅南面与进贤县架桥镇接壤,三面环水,地势低洼,形似“孤岛”。改革开放以前,家乡的人员及物资进出仅靠水上运输。枯水季节,抚河干流两岸沙滩长达二、三华里,帆船常常搁浅停渡,人们只得弯腰驼背、肩挑手提物资在沙滩上艰难跋涉,走三步退两步,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若遇狂风恶浪,帆船便不能通行,否则将有船翻人亡的危险。期间,有多少患急病的乡亲因过河延误治疗,有多少外出回乡的游子忽遇大风大浪困在河西,尽管家乡近在咫尺,也只得望河兴叹。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随洲上近百名同学过河到位于河西的塔城中学就读初中,直至每周六傍晚放学后才能回家一次。那时,我住在公社当干部的父亲单人宿舍,吃、住及课余学习环境比在学校的寄宿生优越得多。岂料一个月后,父亲去外地搞路线教育,一个月难得回来一次。这样,我的生活难以得到父亲照顾。更让年少的我为难的是,我每周末放学回家一次都得遵父嘱挑一担近百斤重的煤炭,以给常年有饮茶嗜好的祖父做燃料。这可难住了我,每到周六傍晚时分,隔了一周未回家的近百名同学齐刷刷云集码头,只等船只一靠岸便蜂拥而上,人员一满,船工立马开船。可想而知,像我这样挑着两箩筐沉甸甸煤炭的少年根本无法上船,只能站在一旁干瞪眼,往往要等到第二船甚至第三船人数少了才能登船。可船头又高,好不容易将一箩筐煤炭提上船,又得赶紧下船去将另一箩筐煤炭提上船。有一次因上船人多拥挤,将正在提煤炭上船的我撞倒在水里,但为了保护煤炭不掉进水里,我赶紧爬起将已沾水的箩筐提上船。上岸后尽管全身在滴水,还得吃力挑着煤炭往2.5公里元的老家赶路。正是这渡船过河的艰辛,加之在校寄宿生活清苦,村上7名同学初中毕业后便仅剩下我和戴国荣同学升读高中部学习,其他村庄因过河困难而辍学的同学也不乏其人。
   我高中毕业后的次年春节后即进入乡办企业工作,后又转入当地国营单位工作。故我工作的地方常常成了乡亲们投靠的中转站、寄宿处。清晰记得那年,双脚严重溃烂急需回家养护村民廖国民、两次带妻儿回家的儿时玩伴二头、带两位同事回家玩的龚国金兄……均因遇天黑船工停渡或遇大风大浪不能摆渡等原因而留宿我处。而在市区当教师的国金兄与我打交道则更多,他每周末回家的自行车因上下船困难一直是放在我处,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将家眷带去学校才停止,时间长达近十年。最刻骨铭心的记忆是1980年冬天,作为新郎官的国金兄于结婚当天才回家,却因遇大雪冰冻船只停渡,不能过河与新娘在午时前完婚,急得我们这些为他贺新婚的数十人一直站在河这边望眼欲穿、望河兴叹。幸好我父亲用公社电话机频繁打到河这边的总机给我们传递信息,才得知国金兄早在河对岸焦急候船。得知此情,身为船工的他父亲便邀了几个船工强行撑船过河接人,但此时整条船只已冰冻,光溜溜的船板俨然光滑的玻璃,莫说撑船要用力,就是轻轻地走动也十有八九要滑倒,而想撑船渡过近800米的河面更是难上加难?然而,接人心切的他们硬是顶着湖面上凛冽的寒风,咬紧牙关站在光滑的船沿上撑船,跌倒了又爬起,爬起又继续撑船,终于好不容易将船撑到了对岸。
   改革开放后,当地党组织开始着手改善水岚洲渡口运输问题,将原有的大帆船全部改为机动船,并选调了多名行船技术较高的船工承担水上运输,这不仅大大便利了村民进出及物资运输,还避免了帆船被狂风恶浪颠覆的危险。但这种机动船也有它的局限性,一是枯水季节船靠不了岸,即使是严冬时,人们也得脱去鞋袜下到冰冷刺骨的水中上下船。二是在严冬时发动机容易出故障。记得那年冬天,也是国金兄的两个妹妹及其妹夫一行四人打着赤脚发抖来到我单位住地。我一看就知个中缘由,便赶紧将现有的两瓶开水分作两盆先给他们泡脚御寒,随后再烧开水添加,众人脸上才渐渐露出笑容。
   1985年初我结婚的那天,也遇上大雪纷飞的天气。当一行人乘车从幽兰将我的爱人迎娶到塔城街道时,因要乘船过河到我老家,只得统统下车,两人一组的扛着岳父家陪嫁的嫁妆向沙滩河岸码头艰难走去。此时,呼啸的寒风裹着鹅毛大雪漫天飞舞,许多来客经不住河边肆虐的狂风大雪,一味浑身发抖,步态踉跄,但为了保护嫁妆不致被狂风掀翻损坏,即便是鼻涕流的好长也无暇去抹一把,闹了不少笑话。数十人就这样在沙滩上艰难跋涉了一里多路才到达河岸登上机动船。不料机动船行驶到河中心因天寒地冻而突然熄火,即便船工使出浑身解数也启动不了发动机。无何奈何之下,在河中心冷得瑟瑟发抖的我们只好齐声向东面河岸呼救,直到十几分钟后才被一只前来救援的机动船接走。
   交通闭塞、人们生活艰辛,牵动着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心。1996年,当地党政顺应民意,把兴建塔城大桥、贯通两岸交通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并于当年底动工兴建。经过四年艰辛努力,这座长787米、宽8米、耗资1500万元的钢筋混凝大桥得以竣工。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家乡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终于实现了。大桥通车典礼那天,数以万计的家乡人民一大早就扶老携幼聚集在一河两岸和通车典礼现场,掌声、欢呼声伴着惊天动地的鞭炮声、锣鼓声及通车的轰鸣声,搅得比过年还要热闹,那场景犹如获得“第二次解放”。
   大桥兴建,加上后来的移民建镇,家乡人民从此彻底告别水患,百年沉睡的穷乡僻壤终于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当地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和加工事业,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产品经塔城大桥源源不断地销往省内外,有的远销韩国和日本等国。近年来,家乡人民围绕乡党委、政府提出的“精心打造水岚洲,全力建设新塔城”思路,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高潮。同时,发挥生态环境优势,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之路;以特色产业(产品)来拉动地方经济,扮靓秀美乡村,
   如今,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从省城南昌乘车经塔城大桥只需一小时就可到达家乡,可谓快速便捷、来去自由。更为欣喜的是,2012年7月11日开通的151路公交车从市内经塔城大桥直达水岚洲,152、153路公交车则每天均有多趟班次从塔城车站经塔城大桥开往水岚洲的北洲村和南洲村,村民可在家门口便可上车去县城。徜徉在气势恢宏的塔城大桥上面,飞驰的车流从耳旁呼啸而过。放眼眺望,金灿灿的沙滩上聚集着难以计数的大雁、白鹤等候鸟。不远处,由冲积而成的湖心森林带,葳蕤葱茏,犹如一处风景独特的岛屿坐卧于水中央。每当夜幕降临,大桥两边护栏彩旗飘扬,华灯璀璨。漫步桥上,听流水潺潺,看渔舟唱晚,还有头顶上那一阵阵北雁南飞归巢的悦耳吟唱,实是乡亲们休闲娱乐首选的好去处。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春风化雨,让家乡发生了今非昔比的沧桑巨变,而渡船作为那个年代的特定产物,已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它早已在乡亲们的视野中消失,但留存在人们心灵的记忆却难以磨灭。
  

共 298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渡船,难以磨灭的记忆》,讲述了家乡水岚洲在党的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从过河靠渡船摆渡到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文章回忆了青少年时期靠渡船过河的种种艰辛,那时候交通闭塞、人们生活异常艰苦,始终牵动着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心。改革开放后,当地党组织开始着手改善水岚洲渡口运输问题,将原有的大帆船全部改为机动船,上世纪九十年代又兴建了塔城大桥,更好地贯通了两岸交通,再加上后来的移民建镇,家乡人民从此彻底告别水患,百年沉睡的穷乡僻壤终于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如今,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从省城南昌乘车经塔城大桥只需一小时就可到达家乡。这篇散文用美丽的文字,美好的情怀,描写了作者亲身经历的点点滴滴的艰辛故事,讲述了留存在人们心灵难以磨灭的记忆,歌颂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春风化雨,让家乡发生了今非昔比的沧桑巨变。作者思路清晰,文笔沉稳,语言精致生动,前后交相呼应,写得既有张力,也有浓浓的乡情乡谊,今昔对比,边叙边议,使文章有了特殊的效果和积极向上的意义。问候作者!热情推荐文友共赏。【编辑:安平静好君】【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1115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20-11-06 07:23:55
  拜读佳作,问候老师!
   欢迎您投稿柳岸花明社团!
2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20-11-06 07:25:29
  文章贴近现实生活,文情并茂,展示了时代的大轮廓。
   祝福写作快乐,生活美好!
   期待佳作连连,再次绽放柳岸!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