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故乡的味道--腊肉(散文)

编辑推荐 【心灵】故乡的味道--腊肉(散文)


作者:yangxuemei 秀才,2285.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735发表时间:2020-11-07 06:10:41

我的童年,几乎没有什么特别好吃的让我印象深刻,可就是那飘香的腊肉,让我惦念了几十年。
   腊肉,通常是在农历腊月腌制,所以被称作腊肉。每年的“小雪”前后,小山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腌制腊肉。将一家人辛辛苦苦喂养的肥猪宰杀,即使没有养猪的家庭,在年关将近的时候,也会想方设法去古镇上买几刀上好的五花肉。腌制腊肉的方法大致相同,将花椒、八角、粗盐,全部放在锅里,小火慢慢炒,炒出香味,待晾凉,再将这炒过的盐均匀地抹在肉条上,尤其是刀口处要擦透盐粒,双手用力按捏揉搓,别看这抹盐是件很平常的手头活,腊肉腌制是否成功这可是关键的一步。擦盐要均匀,厚薄要恰到好处,盐擦得太厚,味道会太咸,影响口感;太薄肉又容易腌不透变质腐烂,可不能小视马虎。然后将这抹过盐的肉条,铺在早已准备好的大缸里,每铺一层,都要撒进一些高度白酒提味增香,直至将肉条全部腌好铺完,再按紧实。三四天后,上下层就要调换位置,将大缸里的腌肉翻过来倒过去,上面的肉翻到下面,第二天再将下面的肉翻过来,否则上面的肉吸收不到盐分,从而导致肉腌不透。如此反复,肉才会香。大约一星期左右,盐和酒香慢慢渗入肉里,猪肉基本上就入味了,下面就是通风晾晒。首先将肉条挂到通风的位置,经风吹干水分,三两天功夫,就可以挂到外面向阳的地方,经太阳慢慢晒干,当然少不掉风的陪伴。腊肉腌制的好坏,最主要的是取决于晒。这时候你可以看见,家家户户晾衣的竹竿上;门口果树的枝杈上;还有朝阳的老墙上,一溜排都挂着腊肉,其中还夹杂着家养宰杀腌制的鸡只鹅鸭,咸鱼腊肠,长长短短,大大小小,不自觉地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经过往返多日的风干晾晒,腊肉外观规整清洁,肌肉紧实,切面色泽鲜红,肥膘稍有黄色,具有腊肉固有的风味。这时候,呈现出的不仅仅是一道食物,更是沉淀在岁月里的情结和生活的记忆,浸润着时间的味道,飘溢着一抹山野的风吻过的腊香。
   前些时候,读到知堂先生谈吃的文章:“腌鱼腊肉是很好吃的东西,特别我们乡下人是十分珍重的。”看来知堂对腊肉也是情有独钟。腊肉从鲜加工制作到存放,肉质不变,长期保存香味,有久放不坏的特点,成为别具一格的地方风味食品,是平凡生活中最好的舌尖慰藉。放到过年乃至春三月,滋味就更浓了。这当然取决于自家养的猪,按现在的说法是千真万确的土猪肉腌制,才有这味道醇香的美食。记得有一年腊月头,家里杀了一头养了一年多的年猪,当然这里有我的辛苦劳作,上学之余就拎起大竹篮,那时也不过八九岁,去山上打猪草;炎热的夏日,去稻棵田里捞浮萍,那个热啊,是无法用文字描述,等到竹篮捞满了浮萍,一头从稻棵田里钻出来,浑身上下都湿透了,也不知是汗水还是田水,脸颊上还挂着泪水。现在想起来,还是那么的记忆犹新。那年,不光杀了猪,还有母亲辛劳饲养的家禽,除去母鸡下蛋的,都将其宰杀,一并加以腌制,留待过年和日后慢慢享用。母亲将这些风干晒透的腊货,小心翼翼地放进“猫叹气”里,高高地挂在厨房的大梁上。所谓“猫叹气”,就是一种专门储存腊货的篾制品,中间肚子大,上面口小下面底窄,有盖子,还有拎攀,椭圆形的“猫叹气”,因为通风透气,常用来盛放这些腊货。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农家好不容易杀了一头猪,腌制一些腊味,馋猫闻到了这香气,就抓耳挠腮围着那个装满腊货的“猫叹气”直转,整天对着那个大肚子叹气,为此也就有了这“猫叹气”的称谓。母亲特地让做篾匠的小舅舅给我家编了一只大肚子“猫叹气”,就是为了装这腊肉。自从腊货装进了“猫叹气”,整个房屋里都飘着浓浓的腊香味,这不仅在叼我们小孩子的胃口,也使得家里养的那只大花猫整天愁眉苦脸,不去抓老鼠,而是一有空就昂着头,对着“猫叹气”咪咪地叫个不停,有时还试图往上猛蹿几下,可总是望而生叹。腊味悬挂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幅画,是乡村那一缕缕袅袅的炊烟,是生活的情趣,是母亲的身影。“猫叹气”里那飘香的浓浓腊香,历经岁月的凝练,在远方游子的心头,千回百转,弥久留香。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母亲从半空中,那只晃晃悠悠的“猫叹气”里,剪下一小块一小块醇厚甘香的腊肉,给日子增加滋味。冬腊月里风雪弥漫,水瘦山寒,可庄户人家那一串串悬挂在灶膛的腊肉,充满了年的律动和温暖。在彻骨凛冽的寒风中,母亲喜欢将肥瘦相间肌红脂白的腊肉,与萝卜白菜一起炖,红炭泥炉里咕嘟咕嘟,香味缭绕,整个清寒的屋子里,即刻升腾起无限的暖意。家人围坐一起,沉甸甸的爱融汇在一锅美味之中,简单朴素而又满溢着深深的幸福。腊味,在我的故乡,成为冬天里最有深意的美味,那特有的浓浓的腊香,无疑是慰藉暖胃的佳肴。无论是煮饭还是炒菜,都是一道绝佳的美味。煮饭时,切几大片厚厚的腊肉,铺在米饭上,和米粒一起蒸煮,待到米饭煮好了,这饭头上的腊肉,也熟了。揭开锅盖,一股扑鼻的香气简直让你招架不住,腊肉晶莹透亮,油脂渗透进每一粒米里,使得米饭顶在碗上,颤巍巍的,越发让你欲罢不能。吃的时候,母亲每人只能给我们碗里夹一小块,用两颗门牙,轻轻咬下一小条放进嘴里,口腔里那让人目眩的软糯缠绵,还有腊肉细小颗粒状那香香的油脂,在牙齿间迸裂,让你有一种不忍咽下去的快感,一时间,米饭和腊肉融合在一起,在舌尖酝酿,散发,令人有一种别样的滋味。无论经历多少年,都清晰地在我心头萦绕。
   腊肉吃法多种,炖、炒、蒸着吃,都可以。在我家乡大都喜欢隔水清蒸,或者放入水中直接煮熟即可。将腊肉用温水浸泡清洗干净,然后将整块腊肉放入铁锅中,注入没过腊肉的水,大火烧开,改小火慢煮,当你闻到腊肉那扑鼻的香气,揭开锅盖用筷子轻轻戳透就好。待到腊肉晾凉,再切片装在白细瓷的盘盏里。你可以看见腊肉红白相间晶莹剔透,瘦肉颜色殷红,肥肉白如羊脂,天生一股热乎劲,那特殊浓郁的咸鲜味,让多少人难以忘怀。这时最适合三两好友,一边品着小酒,舌尖慢慢砸摸腊味,一边山南海北地聊着家常,在乡音的缭绕中,跟时光一样,讲述着曾经的过往,这时你会感到自己的心软软的,不自觉地就想起了故乡的一些人一些事,淡淡的哀伤就涌上心头。腊肉在我的心里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之情,尤其是故乡深山里农户家的腊肉猪排,还有一年四季悬挂在厨房柴火灶上,一直不舍得吃的老腊肉,就像是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随风飘过来的一阵清风,在心灵深处泛起一缕抹不去的怀旧感。不管是大隐于市的佳肴,还是散落江湖的美味,都抵挡不住故乡的味道。令人难忘的滋味永远在自己的家乡。这些独具品格的传统食物,总是令我们神往。写到这里,不觉让我想起前些时候,记不清在哪里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台湾的一位老兵,在相识的朋友家里,得到金华火腿的一块蹄尖,他如获至宝,拿回家按照小时候母亲炖煮腊肉火腿的记忆,熬了一锅汤而引发的哀伤。只不过是一锅汤,却如同一场淋漓的秋雨,洗净了老兵心中的灰尘,露出了依然簇新的伤疤,连剜痛的感觉一起唤醒了,于是,他看着那一锅火腿熬煮的浓汤,一股痛入骨髓怀念故土的伤感涌上心头,仿佛听见离家时母亲那一声声唤儿的呼喊,好不凄凉,竟然嚎啕大哭……
   记得老家上屋村有一位方姓老人,退休教师,通文墨,儿孙满堂,儿女孝顺,是位有福之人。老先生身体康健胃口尚好,一辈子就喜欢吃炖菜,尤其喜欢腊肉炖竹笋。老人有一只家传的炖吊,由于年代已久,炖吊已经釉色深谙,失去了原来的色泽,可上面的喜鹊登梅图还栩栩如生。炖吊里放入清水,几片生姜,摔进三四个打好的葱结,把洗干净切好的大块腊肉放进,置温火炭炉上。火光暗红,就像人,不轻易表露自己,内敛低调,且不露声色。那一年分田到户,生产队也将房屋后面的那片竹林,也分给了社员,这不,顺便去屋后竹林里挖回来几棵刚冒头的春笋,扭掉外壳,一破两半,切成滚刀块,冷水下锅煮开,去除涩味,捞起备用,炖吊里的腊肉改用小火慢慢炖到五六成熟,再加入竹笋快,煮至熟透。菜园地里拔把大蒜,蒜叶切碎,撒入炖吊里,那白花花的汤里,漂浮点点翠绿,好看养眼。这腊肉炖竹笋,汤白汁浓,肉质绵软,笋香脆嫩,鲜味浓厚。苏东坡有一首打油诗:“无竹令人俗,无肉令人瘦,若要不俗与不瘦,除非天天笋烧肉。”看来竹笋烧肉是一道美食,那竹笋炖腊肉,更是美味极致,难怪老先生就好这一口。
   清明节,回老家上坟。亲戚们虽说相距都不远,但因为各自都忙,见面的机会也少之又少,正好利用清明上坟,难得来一次大家族聚会。上坟的具体事宜都有老人安排,所有上坟的细节,都不要我们操心,自有一套祖传下来的规矩。然后按人头付纸钱,这钱可不能客气,一定要自己付。既是上坟祭祖,又能满足一下去乡下踏青,欣赏那层层梯田的油菜花,还有那满山遍野的红杜鹃,如果运气不错,还能采到几枝小兰花。最能诱惑我的是今年的午餐在李大姐家,少不了去年冬天腌制的腊肉。她是位好客之人,平时舍不得自己享用,总是细细地保存着,就等着这天,会有城里的姑娘、姑爷为此劳顿颠簸而来。攀走在曲折蜿蜒的山道,穿行在枝叶茂盛的荆棘树丛中,老老少少一行人,深深浅浅的血脉相承。哥哥嫂嫂,叔伯堂兄,都在岁月流逝中一年年苍老,渐渐地发现,他们白了发驼了背,时光正悄悄地在他们、我们的脸上刻下无情的印痕。
   午餐真的是丰盛,算得上地道的土菜,大碗小碟,摆了满满一大桌,一大海碗蒸渣肉,块块足有手指头厚,横卧在大碗里,看着就让你杀馋;一大盘红烧土公鸡;黄澄澄的大盘蒸鸡蛋,还有从自家菜园里现拔上来的时蔬,简直让你眼花缭乱。最显眼的,当是那桌子中间,深深的白瓷蓝花大碗里,堆得像小山似的腊肉,闻一闻那香味会让你瞬间回到过去,回到童年。我恍然悟到,所谓喜好的食物,总是牵系着浓浓的亲情,还有那深沉的怀念。就算你在外漂泊一辈子,儿时记忆中的那些口感,被岁月发酵后愈发的浓烈,成为你经年永远的情结。
   如今,腊肉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物,可它独特的味道就像是被岁月风干的一桩桩往事,始终浓浓郁郁缠缠绵绵,在你的心头最柔软的地方萦绕。穿过烟火小巷,是浓浓的乡愁,更是那悠久绵长挥之不去的故乡味道……

共 400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洋洋洒洒的美文“故乡的味道--腊肉”,读来令人眼亮,品着让人口馋。对故乡的怀念少不了美食,而腊肉却是当之无愧的精品,最能体现故乡的味道。作者用灵动的笔触,优美的语言,形象、生动地介绍了腊肉的腌制方法,烹饪技巧,食用过程。作者仿佛一位技艺娴熟的画家,描绘了一幅幅特色鲜明的乡村图画,令人目不暇接,大饱眼福。不仅如此,文章始终围绕着对故乡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乡情、亲情凝结着故乡的味道,主题突出,意境升华。被时间酿制的不仅仅是腊肉,而是对故土的记忆,时间越长久,味道越浓,记忆越深。一顿值得品味的饕餮大餐,倾情推荐共尝!(编辑 黄皮人)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皮人        2020-11-07 06:12:26
  确实是一篇美文,拜读了!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回复1 楼        文友:yangxuemei        2020-11-07 12:45:36
  黄老师您好!远握!谢谢您一大早就给这篇拙文精心编辑,雪梅在此敬上一杯家乡的兰花茶,以表谢意!
2 楼        文友:黄皮人        2020-11-07 06:13:39
  我也是南方人,对家乡的腊肉情有独钟,即便在北方,每年都腌制腊肉。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回复2 楼        文友:yangxuemei        2020-11-07 12:47:55
  哈哈!原来黄老师也喜欢腊肉,看来这腊肉还真是一道美食啊!
3 楼        文友:黄皮人        2020-11-07 06:14:22
  问好!期待更多佳作!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回复3 楼        文友:yangxuemei        2020-11-07 13:15:50
  黄老师精美典雅的编按,给这篇小文增添了光彩。其实美食也是一种文化,既有舌尖上的触感,又有心的满足和幸福。但愿这腊肉的香味传达给喜欢的读者,让美食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滋味。问候黄老师!谨祝您创作丰收笔健!
4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0-11-07 10:51:11
  腊肉绝对是儿时最美好的记忆。那时节,城市的所有生活物品都得靠供应,腊肉也是一样。每到腊月,人们都会把平时里舍不得吃的肉腌好,晾干,然后就是熏制,这是腊肉是否好吃的关键。现在回想起来,那香味依然在身旁缭绕。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回复4 楼        文友:yangxuemei        2020-11-07 13:23:04
  感谢秋雨老师抬爱雅评!是的,不知怎么,喜欢吃腊肉的朋友还真是多。我们家乡腌制腊肉,没有湖南人繁琐,腌制晾干后还要熏制,相比之下,家乡腌制的程序要简单多了。问候老师!远握!遥祝笔健安康!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