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写手奖励赛】梓州草堂——杜甫最后的避风港(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写手奖励赛】梓州草堂——杜甫最后的避风港(散文)


作者:泉坞山人 布衣,471.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69发表时间:2020-11-11 11:12:33


   这个深秋,我去了三台梓州杜甫草堂,走进了这个“诗圣”最后的避风港。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据史料记载,公元762年,弃官入蜀的杜甫又遇战乱,无奈之下,他只好再次踏上颠沛之路,由西川节度使治所的成都流亡到了东川节度使治所的梓州。
   梓州,这个山城小镇,因为“诗圣”短暂一年多的停留,从此发出万丈光芒,在这里,杜甫用他150多首诗作,完成了其诗歌生命里的一段绝唱。
   走进梓州杜甫草堂,大门横匾上“杜甫草堂”四个大字熠熠生辉,为我国著名书法家舒同先生所题,字体庄重典雅,气势恢宏。两边挂有楹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是清代大学者顾复初所撰,当代女书法家于立群所书,道出了后人对千古诗圣的爱戴与崇敬。
   杜甫当年寓居梓州的草堂早已荡然无存,现在的建筑是1984年至1990年间,三台县政府在明代潼川州知州张辉南曾修建的工部草堂遗址上重建而成的。是殿堂与园林相结合的仿古建筑群。这里树木阴翳,禽鸟怡然,绿竹小径环和,亭台回廊勾连。人行其中,心旷神怡,生动再现了杜甫《上牛头寺》诗“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之意境。
   我踏在一座小桥上,看阳光艳丽到处流淌,河里的鱼儿随意游荡,脚下的步伐是轻松的,心情是快乐的。一阵微风袭来,我却瞬间有了恍然隔世之感,不难想象,在1258年前的那段日子里,一个伟大诗人也曾漫步于此,他面容消瘦,目光深邃,历经战乱纷争,颠沛流离,辗转到了梓州,却位卑不敢忘国。他抱着爱国、怜国之情怀,同情底层民众,却难以施展抱负,只能将一腔热血付于诗文之中。
   抚摸着灰白的石头桥栏,我轻轻地叩问诗人,在那段居无定所,情无所依的的日子里,你的生命里究竟承受了多少的困惑?当屋上的茅草被秋风卷起,散落到池塘洼地,被一群孩子肆无忌惮地抱走时,你那无奈的眼神里充满多少生活的酸楚?在官兵告捷,你慷慨激昂地写下了“天下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憧憬着回归故里时,却囊中羞涩,举步维艰,所有的美好,幻成了一场幽梦,那梦醒时的伤痛是否打开了你内心最沉重的忧伤,黯然化为了你两鬓上的丝丝清霜。
   为了更加了解诗圣,我们走进了园林最核心的地方——诗史堂。
   诗史堂为木结构抬梁单檐歇山顶殿堂,屋顶为卷棚式,盖纯一色的筒瓦,正脊两端置鳌鱼装饰,中心塑有龙戏珠火焰宝顶,面积大概400余平方米,是三台杜甫草堂整个园林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核心建筑。
   据说,这个古建筑从安居镇整体搬迁而来。里面陈列了铜质杜甫坐像,各期咏叹诗圣的书画名作,还有宋、元以来历代各种版本的杜甫诗集、杜甫研究专刊和研究成果以及有关杜甫游踪的珍贵图片资料。
   拾级而上,我缓步走进诗史堂。殿堂正中上方是斗大的金碧辉煌的“诗圣”二字,下面是杜甫的塑像,使人肃然起敬。我双手合十,弯腰鞠躬,完成了一次与天府之国的奇妙邂逅,一次与伟大诗人的心灵之约。
   殿堂两侧玻柜里,陈列着杜诗各种版本及历代研究杜诗的论文、专著。杜甫诗作博大精深,不仅传承了古典诗、律诗的优良传统,还开创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诗体,打破了旧有格式,更加地贴近生活。
   爱好诗歌的朋友都知道,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可以这么说,杜甫的诗,是中国文学及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它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几乎就是大唐王朝有盛转衰的演变史,这样才有了“诗史”的美誉。著名的诗篇有《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弃官,又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染病去世后,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的船上,时年59岁。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在梓州作的最后一首诗:诗文如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诗正是诗圣寓居三台时所作,为唐代宗广德元年(763)的春天,当时的杜甫已经52岁,得知安史之乱平定,可以返回故乡,对于一生处于忧患与悲愁之中的杜甫来说,可谓是喜出望外。这首诗,就是一张“千古诗圣”留给梓州杜甫草堂的“永久名片”。
   在梓州杜甫草堂,游客是自律的、安静的。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盈满了淡淡地诗意中国的清凉之味。我或走或停,或观或思,轻轻吟诵着杜甫诗句,突然一阵风响,几滴细雨落了下来,这诗意的雨儿,是如此地轻盈,迷迷离离,如烟似雾,把整个草堂拢进了秋意蒙蒙的梦里。
   杜甫走了,迈出了他生命里的最后避风港,但他所留下的诗歌,穿越千年的迷雾,愈久弥新,依然在这里流淌。当风儿把一滴落雨送到我的唇边,我轻轻地咂了咂,品了品——那味儿是那么地轻柔,干净与醇美。
  

共 222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小编觉得游记易写,写好不易。作者如果对于旅行地的景物、建筑与相关人物做不到了然于胸,就会犯流水账叙述的通病,更别说能写不出一份沉甸甸的厚重。这篇文章作者讲述的游记三台梓州杜甫草堂无疑避免了俗套,在游历草堂的过程中,作者不仅仅让我们领略到了杜甫草堂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散发的“淡淡地诗意中国的清凉之味”,作者更是夹叙夹议,穿越古今,娓娓道来追忆了杜甫的坎坷生平及其才华横溢的创作成就,真情地表达和寄托了作者对这位诗圣的无限敬仰和赞美之情。作品非常的细腻朴实,给人无限的触怀和回味。一篇佳作,极力推荐赏阅。【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20-11-11 11:14:43
  一篇精致的游记,通过作者的旁征博引引古论今,让我们对杜甫草堂有了了解,更对一代诗圣杜甫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缅怀伟大的诗人,向他致敬。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泉坞山人        2020-11-11 16:15:24
  感谢叶老师点评,敬茶!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