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河●秋】泉林探秘(散文)
朋友假日游玩归来,兴奋地说到泗水神秘的泉林,并极力鼓动我前往一游。引得我满腹好奇,便产生了前去一下探究的想法。对于名山秀水,我的确特别向往和钟情游玩。
秋末,我专程来到泗水,开始对泉林进行探秘。
我随着前来观光的游人一行,缓慢地走进大门,穿过甬道,怀着对未知的想象,开始留心地逐步探访。走进景区,第一个看到的便是那方形的红石泉。因水从底部能喷出红砂,于阳光的照耀下,红光四射,故名红石泉。扶栏俯身向泉池望去,清冽透明的泉水中,细小的水泡串串相接,汩汩喷出,可谓名不虚传。
看过红石泉,于幽林雅静的园中信步不远,就来到了泉群处。
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淘米泉,正喷出像米粒般大小的黄沙,状如淘米,非常形象。与淘米泉相连的就是双睛泉,所谓双睛泉,是由其形犹如眼睛的闭合而得名。相邻的珍珠泉,水质晶莹透亮,泛出的珠泡类似于珍珠,十分艳美。再往前看去,很有特色的鱼鳞泉,就像无数条鱼在争相吐泡,鱼鳞在阳光下栩栩生辉,很是活泼可爱。还有那些声名显赫,泉眼大小不等、泉泡形态各异,很难用文字逐一描述的众多泉源组成的泉群,确实难以细述。景区里名泉多达七十二处,形成一定规模的大泉就有数十处,那些遍及泉林锦园各处的小泉就更多了,多到无法计数。
如果说,泉林五步便为溪、百步即成河,这是一点都不夸张。
与其他来观赏的游客有些许不同,他们是看景色,我却在查泉源头。
我仔细地观察着那些泉眼,有一些溢于石窦间潺潺而出,滔滔不绝,十分引人注目。另有一些,则是从可辩色彩的沙砾下面冒出,潆洄着波涛,且水质澄清如晶,让人遐想联翩。我盯着泉源望去,只见足有两三米之深的泉底水藻,竟然一目了然,那些青翠如梳,身姿素雅的青色水藻在随波飘荡,摇曳多姿。一条条水藻的细丝都看得十分清楚,足见其泉水明净清澈,令人心旷神怡。
还给我留下印象的是水岸边的古画坊,遗迹尚在,古风犹存。顺阶梯踏步而上,便可看到一座被林木掩蔽的小山岗,这就是著名的陪尾山了。来之前,我就被告知,观赏泉林,必达陪尾山。而述及陪尾山,还有一个不为大众知道,也很少有人去探听的传说。
稍把这个凄美的传说梳理一下,大意是,某年,山东曲阜之地大旱,孔夫子率弟子去舞雩台祈雨,回返路上,见一条蛇被孩童们击打,蛇已经奄奄一息,孔夫子当即心生怜悯,遂将受伤的蛇带回家医治。当伤好的蛇被送回河中时,河水波掀浪惊,其竟化为一条小白龙,原来是龙王的太子。为感谢孔夫子,小白龙私自召集水族,欲去曲阜施雨。被夜叉发现,状告玉帝,玉帝怒命雷神相阻。小白龙尚未及降雨,便被雷神击中而亡。小白龙虽死,难忘孔夫子恩德及曲阜重旱,其魂魄化作山丘,即陪尾山。从陪尾山下石缝中涌出的缕缕泉水,就是白龙的灵血化水。
我当然不会轻信这些泉源就是小白龙吐出来的,只是,内心里很是不解,这些喷雪涌玉的泉水究竟是从哪流出来的呢?后经查询才得知,原来,泉林所驻地带为石灰岩层和砂岩层组成,呈断裂结构,地下水透过石灰岩溶隙及砂岩断层,在陪尾山麓下端涌出,形成了岩溶裂隙泉群。
没有一点山模样的陪尾山岗上,皆是茂盛的林木,最引人眼球的是那棵呈众星仰拱之势的古树。乾隆到此观泉所立的观泉亭,就在陪尾山腰处。出亭前行,来至泉林中最大的黑虎泉。黑虎泉的泉眼深处有一个如虎口状的幽洞,泉水翻腾着浪花喷涌。两侧还有趵突泉和白石泉,以及众多未曾署名的小泉眼,水流汇合在一起,形成一条小河,直奔南方汇入大江,这里就是著名的泗河源头。
高达十二点六米的御碑亭,就在黑虎泉的近旁。
御碑由驮碑的赑屭、碑身、碑帽三个部分组成。整个石碑看起来厚重典雅,高大威严,蔚为壮观。由此御碑要特别说及的还有清乾隆皇帝在南巡时,曾多次驻跸泉林,并在泉林建有行宫,修设了御桥、文桥和武桥,以及至今保存完好无损的石船浮槎等。我都一一地走访了一遍,臆想着一番古时的情景,也算是圆了文武韬略、官运亨通的醉梦了。
在泉林内,留存有许多乾隆的题咏和碑刻,这都是值得探索的文化遗产。
让我震撼的是御碑亭西侧的那棵雄性古银杏树,据说是在北魏时种植的,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树龄,至今依然枝繁叶茂,令人叹为观止。
其间驻足时间较长之处,是武桥西边的响水泉。在响水泉,我学着众人的方法,用力地拍手和使劲地跺脚,响水泉里便会随着响声而升起一连串的水泡来,此起彼伏。为此,我还专门去问了一下守园的那位上年纪的老人。据老人家所说,是因为石头压住了泉眼,在人们鼓掌跺脚和呐喊时,会让石头震动,随着石头的震动,石下的泉眼就会从缝隙里冒了出来,这大概也属于物理的共振作用吧。
这些传奇故事色彩的泉眼,让我顿时浮想联翩,产生了许多的美丽幻觉,感觉就像在真实的神话里。更让我深感诧异的是,都说水往东流,而在这里,泉水经汇聚后,曲折蛇行,形成倒流水,背其道而行地由东向西流去,成为一个很独特的景象。
人们常说的“南有桂林,北有泉林。”这个泉林指的就是这里。
这里之所以能被誉为中国的泉乡,亦有“天下奇观泉林”之美称,皆因此处独有声誉的名泉荟萃,且泉源之众,众如密林,泉眼之多,多如牛毛而得名。其中,最经久不衰的一泉一石、一碑一坊,还有记载着古老逸事的石舟紫锦和古卞桥,一同在演绎着世事变化,叙说着悠久历史的沧桑。
恋恋不舍之时,也捎了一箱曾作为礼品进贡清代皇室的泉林扁蛋。此扁蛋非彼变蛋,我事先从朋友那里品尝过,泉林扁蛋香味浓郁,食之感觉有鱼虾味道。虽然,这并不在我的探秘计划之内。
这次的泉林探秘,既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更让我感慨祖国河山的壮丽和历史文化的悠久,真个是博大精深。
描写形象,生动!令人赏心悦目!?(?•??•??)?
“ 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淘米泉,正喷出像米粒般大小的黄沙,状如淘米,非常形象。与淘米泉相连的就是双睛泉,所谓双睛泉,是由其形犹如眼睛的闭合而得名。相邻的珍珠泉,水质晶莹透亮,泛出的珠泡类似于珍珠,十分艳美。再往前看去,很有特色的鱼鳞泉,就像无数条鱼在争相吐泡,鱼鳞在阳光下栩栩生辉,很是活泼可爱。还有那些声名显赫,泉眼大小不等、泉泡形态各异,很难用文字逐一描述的众多泉源组成的泉群,确实难以细述。景区里名泉多达七十二处,形成一定规模的大泉就有数十处,那些遍及泉林锦园各处的小泉就更多了,多到无法计数。
如果说,泉林五步便为溪、百步即成河,这是一点都不夸张。”o(* ̄︶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