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冬】扫墓(随笔)
又到了祭拜的日子,先生准备好祭品,我们准备去扫墓。最近几年我建议先生扫墓不用冥纸香烛,改用鲜花水果之类的,可以减少空气污染,先生也表示赞同。
平民的扫墓活动很简单,就是准备一些约定俗成的祭祀用品。不过,值得表扬的是,随着人们意识形态的提高,和对生活环境的高要求,扫墓已经变得很理性化。很多地方已经不烧冥纸纸钱之类的祭祀用品,这些东西既污染环境又容易发生火灾,放弃这种扫墓形式的祭祀是正确的。保留好的习俗,去除不良的习惯应该大力提倡。
我们住在市里离墓地很远,怕路上塞车,我和先生早晨五点多就出发了。天还没有亮,路灯的光昏黄暗淡,恰似老人的眸子,慵懒而浑浊。
树木和房屋躲在夜暗的深处窥探着这个尘世。初冬的天气并不冷,但早起的人很少。路边卖早点的铺子忙碌着,油炸食品的香味和着茶叶蛋的气息弥漫开来,刺激着嗅觉和味蕾。
离开市区后路开始不好走,到处在施工,路面坑坑洼洼,颠簸得厉害。老天爷逐渐睁开了惺忪的睡眼,道路上的车辆陆陆续续多了起来,全新的一天开始了。天灰蒙蒙的,太阳躲在云层的深处,不肯出来。雾气笼罩着这个世界,道路两边的法国梧桐无精打采,顶着斑驳的叶子在冷风里摇曳。树叶偶尔有那么几片随风飘着,在空中几个旋转后才落下,仿佛卸下一个秋天的哀愁。 远处的山和近处的楼房迷蒙而萧瑟,万物被雾气敷上灰噗噗的颜色。
离墓地越来越近,墓地建在半山腰,望着那凄怆的墓地,生出了“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感觉。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异样的气味,那是冥币燃烧后混合着泥土野草的味道,很难闻。总是有一些人,还在用传统的祭祀用品,祭祀祖先,使墓地周边的空气浑浊不堪。到了地方,停好车,我们拿着用于祭祀的东西,开始爬山。山间的小路荒芜而颓废,墓地里稀稀落落的树木垂头丧气,似乎厌倦了空气里弥漫的异样气息,我们怎么也找不到通向公公墓穴的小径,那条小径被后修的坟墓掩盖。这片游离于城市以外的墓地,虽然有常青树,有一池碧水,还是无法逃避荒凉和颓废。
行走在凄凉的墓地里,让想我起小时候迷路的经历。我当时应该是五岁多,正是酷热的夏天,哥哥们去捉雀子我也要去,父母千叮咛万嘱咐要哥哥们照顾好我,他们答应的很爽快,说一定能照顾好我。我们去的是离家几里地远近的柳树林,那里有一条称不上小河的小河,是各种鸟和燕子的栖息地。
哥哥们忙着下夹子、轰鸟儿,我一个人追逐蝴蝶玩。我被一只美丽的蝴蝶吸引,拿着柳条跟在后面追赶它,那时候小也不记得跟着它跑了多远。后来那只美丽的蝴蝶没了踪影,等我意识到不妙,大声地呼喊:“哥哥、哥哥……”哪里还有他们的影子!我吓得哇哇大哭。后来是父亲找到了我,把我背回家。
从那次以后,我就怕看到墓地,孤零零的坟包会让我生出不安和恐惧。虽然我是无神论者,也很理性,但是身体的本能,还是让我无端产生恐惧感。
回忆被拉了回来,经过一路的磕磕绊绊,我们总算找到了公公墓穴的位置,孤零零的坟墓被野草无情的覆盖,一阵难过涌上心头,让内心生出无限感慨。人活着的时候,有血有肉,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昨天。而死去后,物质被大自然吸收,化作虚无,只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思念。是否有灵魂一说,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古老的祭拜习俗一直延续着,我对于这一切,不赞同也不反对。
在我的观念里,孝顺老人应该在老人活着的时候多做点事,多陪老人说说话,让他们晚年不觉得孤独寂寞,心里充满天伦之乐,这才是最好的孝顺。人类有史以来,一代又一代,大部分老人对子女都是无怨无悔的付出,我还是认为,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多陪陪,多说说话,会更好。
说起公公,老人家挺不容易的,活着的时候总喜欢和我讲过去,讲他父亲去世以后,姊妹几个随着他的母亲讨饭来到青岛,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在他七岁的时候,有一次赶海,被日本鬼子抓童工,偷偷带去了东北,在日本人的兵工厂干活,见证了日本人欺压中国人的罪行。
他十四岁的时候,兵工厂里的地下党组织发展他成了最年轻的党员。后来兵工厂里的地下党被叛徒出卖,公公的上级把和组织联络的暗号给了公公,他逃出兵工厂,联系上部队。当时部队不知道去兵工厂的路线,是公公给带路,炸了鬼子在长白山里的兵工厂。
公公参加了这只抗日队伍,开始了他的抗日战争之旅,经历了无数战役。建国后回到青岛,照顾老人,养育儿女。而如今却也没能逃脱宿命,孤寂地睡在这荒郊野外,与大自然共呼吸。
清除干净野草,祭祀完,从墓地出来,祭祀的人陆续多起来,那股纸灰的烟火味和干草的焦味,夹杂着断断续续的哭声,使人的心情郁闷沉重。
我们逃也似的离开墓地,驱车往回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好的传统应该继承,不好的就应该抛弃。希望以后的扫墓活动更加理性,墓地里有更多的鲜花开放,更多的绿树成荫……
(原创首发)
社长好文拜读,欣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