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看点】百天补记之天台上(散文)

编辑推荐 【看点】百天补记之天台上(散文)


作者:天外陨石 白丁,59.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41发表时间:2020-11-19 07:34:02
摘要:为了不忘记天台上

【看点】百天补记之天台上(散文)
   家住26层楼的第26层,走上十几级台阶就到了楼顶,平日里我们都把它叫平台,只因港片常常在楼顶上演绎各种悲欢离合、生死对决,而他们将楼顶称之为“天台”,听上去颇为高大上,所以,借用之。
   我说的天台坐落在武汉的一环内,南北朝向,确是一个难得的观景之所。
   向东看去,有一个大广场,为纪念首义而建,从立有孙中山铜像的红楼开始,两个广场跨过一条路相连,一边广植松柏,一边有类似神道的存在,毫无疑问,这多少有些纪念先烈的含义,须有些肃穆。却被游人们玩成了热闹的场所,晚上六至九点,最为壮观,小至婴儿,老到耄耋,汹汹涌涌,摇曳多姿,此时,只要你不裸奔,咋干都没事!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妖艳的男人、涂脂抹粉、捻着兰花指,跳着红绸舞,远远地观看,在夜的背景下,倒也有几分风姿绰约,只是不能近观。
   最喜欢还是在清晨去广场,那时车不多,空气尚好;人不多,耳根清静。无雨无雪时,广场上总会有一群风筝放飞者,在广场上空秀着他们心爱的纸鸢。最是蓝天白云和风时节,十数只纸鸢大鸟般浮在海般的天空,白云点缀其间,心胸便如海般的宽阔,恨不能随纸鸢在空中翻飞!
   放风筝的大都是老者,每日无论有风无风都要在广场相聚,一边放风筝,一边聊天,太阳将他们的皮肤油成小麦色,广场便成他们的乐园!对他们来说,放风筝,已成为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然而,从去年9月到今年5月,他们的这一乐趣被生生地剥夺。先是9月迎世界军运会,搞了一个“净空行动”,历时两月,不许所有能在空中飞行的物件上天,其中,就包括风筝!不许无人机飞,尚能理解,不让放风筝,就有些奇怪,也许是怕有人如郭靖郭大侠一样,绑在风筝上,去破坏世界军人大联欢?真乃匪夷所思!
   好不容易盼到“净空行动”结束了,没等把心爱的风筝轮着透个气,又封城了!比起“净空行动”封天不封人,这次来得更狠,“非必要不得外出”,自然,放风筝便属于“非必要”之列了,他们也只能宅在家中重复着拆、装风筝、一遍遍清理轮子和线,在脑海中放飞!
   到了5月,终于在平台上有看到了一只风筝,在广场方向的上空孤独游荡!第二天早晨,我便去了久违的首义广场,树木绿绿地飘浮于城市的天空,广场边高大的路灯上空,有纸鸢凝在蓝天。走进广场尚无如织的人流,许是这儿无景亦无游乐场!一名保洁员扛着扫帚匆匆划过广场,她所去的方向聚着些人,便是空中纸鸢的放飞者。平日他们常常很早就在这儿,以前上班时总经过,虽不认识,但也依稀记得他们的容貌,见少了几张熟识的脸,祈愿他们仅仅是当日未来,并没有被新冠带到另一个国度!但,几天后,我终于知道,那几个真的再也不会来广场了,不知那个国度还能否继续放风筝?!
   天台的北面原是最有特色的,某种意义上讲,当时看中这儿,就是因为北面的山与楼。那山原是“龟蛇锁大江”的蛇山,那楼则是“昔人已乘黄鹤去”空余的黄鹤楼。只是十几年过去,高楼林立,蜿蜒的蛇山被遮得仅剩只鳞片爪,昔日高高耸立的黄鹤楼,可怜地龛在水泥森林中。
   作为武汉地标的黄鹤楼并不被武汉人乐见,据说,三个武汉人只有一个登过楼。气喘吁吁爬上楼顶的大都是外地人,就像岳阳楼少见岳阳人一般!春和景明时,一辆辆大巴车拖着来自各方的游客、跟着导游旗、一窝一窝地撒到景区,煞是壮观!每逢节假日,黄鹤楼便会点亮彩灯、用光勾勒那山、那楼,在夜的背景下,倒也十分璀璨!
   封城的那段日子里,黄鹤楼的灯每夜都亮起,照亮没有游客的楼、照亮没有行人的街,本意是想增添城市的鲜活,不料却更凸显城市的冷寂。亮灯的决策者也许忘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道理,街道上没有人流,即使再亮的灯也抹不去城市寂寞的阴郁!
   百天中,我在天台北面流连的时间最多,也最长。倒不是忘情楼与山,而是,在北面不到一公里的地方、住着我年逾九十的父亲、年届九十的母亲,还有行动不便的姐姐!平时只需十分钟,就可以走到,当下,却如同阻隔有万重山。唯有站在天台、趴在围墙上,向他们所住的方向眺望,久久地、久久地看!直看到眼发涩、脚发麻。有时,就在哪儿和他们通话,一边听他们的声音,判断他们的身体状况;一边闭着眼,想象他们在做啥。电话中,老人们总说:“我们都很好,吃的,喝的都有。药也有。你们不要担心,不要出门,不要来看我们。”
   老人住的地方是个老小区的一楼,虽然方便出行,环境自然要差些,毕竟这儿没住达官贵人。疫情期间这里是高发区,社区的书记和工作人员无一例外都被感染!这消息还是通过一篇表扬某街道工作得力,迅速下派干部的报道才得知。这让我心头一紧,马上打电话,老人却表现得云淡风轻:“知道,几天前就知道了,没告诉你们,怕你们担心,怕你们冒着风险过来。”我的眼眶一阵阵发热。本应马上过去,只是当时老妻整晚整晚地咳嗦、经常喘不过气来,虽判断是陈年老疾,但害怕是那日到超市中标,若是传染给老人,岂不是大大的罪过!可不敢冒险啊!也不能让老人知道我们的现状,让他们担心啊!于是,我也装得若无其事,只是叮嘱老人小心,有事就说。心,却一阵阵的疼!
   直到5月1日,武汉做完了核酸检测,我俩的健康码显示为绿色,方带了些菜去看他们。见面没有电视播的那么感人,作为典型的中国人,我们的情感不那么外露,只是浅浅的笑、木木地做些事。老妻为父母细细地理了发,他们摸着新剪的头发、看看镜中的自己,孩童般的笑了,我们大家也都如孩童般的笑了,那天,阳光太好,刺得有些东西往外涌。
   天台的西边可看到长江和汉江,还有“芳草萋萋”的鹦鹉洲,以及江上三座造型各异的桥,看得最清楚也最漂亮的,当属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虽然它的年龄最老!龟、蛇二山,被它牵在一起,显得那么和谐!桥下,江水如一匹绸缎,在阳光下旖旎地铺开,没有肆意的奔腾,没有浩荡的波澜,唯见静静的流淌,即所谓静水流深,那便是孕育武汉人成长、培育武汉人性格的源泉,是武汉精神之所在。
   武汉人爱水,爱在江水中嬉戏,勇敢者还会横渡长江,去体验“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感觉。在毛主席他老人家曾经畅游的地方,活跃着一些江泳爱好者,他们一年四季都喜欢在江中游泳,也曾救起过不少不慎落水者和轻生的人。他们以江水为友、为医、为伴!他们有个观点,不舒服时,到江中游游便会好,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自然就好起来!
   我的老妻也混迹其中,偶尔也去享受江水的抚摸。他们队里有个姓王的队长,是个身板硬朗的老汉,不管风吹浪打,他都坚持下水。今年初,一次聚会后,感觉有些不得劲,他便想到江中一泡,以解其困,彼时公交已不通,便央女儿送到江边,不料,却是他最后一次江泳。新冠把这位救过几条性命的老汉带到了另一个国度,江水也为之呜咽!
   武汉是多水的城市,氤氲的水汽笼罩着城市,独特的地理及气候,使得这座九省通衢的城市四季分明,冷时北方人怕这儿冻,热时非洲人也要逃离。武汉人因之变得爱憎分明,喜欢直来直去,武汉人称为“割直板子”。依水而居、因水成城的武汉人颇有水的性格,既可温文柔情,亦能硬实如冰;既可静默无声,亦能咆哮如雷鸣!
   那位从泉城来的书记大人,不识得江,也不识得江城人的本色,因大领导视察时,有人喊了些不同的声音,弄得他颇为不悦,便发了在武汉进行“感恩教育”的训令。这让还封在家中的武汉人出离的愤怒,一时民声沸腾,如江之潮涌。面对这汹涌的舆情,书记大人不得不出来重复钟院士的话:“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是英雄的人民。”而“感恩教育”也就无疾终了!
   朝向南,是中国人房屋送择的最爱,是好风水,然而,我的天台南边看到的,却有中国风水中煞气最重的存在:一个医院,一个公安局。不过,若换个思路想想,他们都是生命的捍卫者啊,如此,也就释然了!
   南边可看到一个大工地,正在建设一条新的地铁,和一条新路。春节前这儿是个热闹的所在,铁器的碰撞、机器的轰鸣、打桩机的闷响及工人们带着乡音的呼喊交汇一起,让26楼的我们颇多腹诽。封城后,这儿便是死一般的寂,开膛破肚的路,如大地撕裂的伤口,沉寂的机器立在哪儿,如末世机器人坟场。生命顽强的野草倒是茁壮地涂抹空地,一片一片地掩饰那些狼籍。
   工地旁,有块小空地,本是老太太们三五成群的聚集地,疫情期间,成了为附近老房子的居民发放物质的场所。每当团购物资或爱心菜到了,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便提着喇叭通知:“请某某巷居民来社区领菜。”不一会儿,就有人从不同的巷子口走出,向空地走来,汇集在一起,只是人与人之间都保持着一米五以上的距离,哪怕是平日里喜欢挤作一团的大妈们,此刻比其它人隔得更远!
   从天台上俯瞰这一幕,让我有些恍惚,仿佛以前见过这场景,只是不知是在哪!直到在万能的朋友圈看到一条视频,我才恍然。那条视频所拍场景与我所看到的十分相似,也是俯视的角度,也是一群人从不同的巷子口走到一起。不同的是,这位脑洞大开,为视频配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音乐,画面与音乐神一般同步,真是完美!只是,电影里,人们面对的是法西斯的枪口,现实中,人们要面对的是新冠病毒。
   在社区斜对面的巷子里,有一条小路,小路的尽头有扇铁门,铁门通向的是医院的太平间,平日里,人们就是在这条道上送别他们的亲人,经常在绝早时热闹的锣鼓家伙震醒了熟睡的人,那是为驾鹤西行的人演奏的送别曲。疫情期间,没有了这些声音,不是没有死人,而是,那时死去的人被迅速送去火化,他们死时没有亲人在旁,化成缕缕青烟时,也没有亲人送行。待亲人见到时,已是盒中冰冷的一捧灰!这样也好,亲人们没有看到他们临终的痛楚、没有看到烈火焚身的瞬间!但亲人们的心头终会留下烙印,会时不时隐隐的疼。
   那医院,有十几栋楼,逶逶迤迤占了多半条街,天台正对面的那栋,须仰视方能看全它顶上血红的“人民”二字,每个字都有两层楼高。入夜,这两个字便会点亮,染红天空,直到次日。作为武昌最大的医院,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门类,只是在那疫情最严重时,这儿被设为专门收治新冠病人的重点医院,其他非新冠病人都不得不离开,大部分只有放弃治疗,回家静养,这其中就有些其他重症。我的一位同事患有肾衰竭,须定期透析,恰逢疫情紧急,无法如期完成,以致延误,在开禁后数天,他倒下了,不再起来。成了新冠疫情次生灾害的受难者!
   站在天台,环顾四周,武汉三镇尽收眼底。回看天台,是另一番景色,西南角,有片小园子,拉拉杂杂的有些花,还有野草,那正是我家屋顶。我爱花,更爱种花,养盆景。虽然多数花养不过三年,盆景大都变成根雕,但我依然乐此不疲。当初看房时曾犹豫要不要顶楼,售楼小姐姐说了句:“平台上还可以种花呀!”才促使我们下了购买的决心。
   搬家后,便在自家房顶上摆上了大大小小的花盆。老婆喜欢种些草花,便用些旧砖围了块地,铺上土,种了花。两年后,顶楼的毛病就显现了,家里天花板上斑斑点点,酷肖大大小小的眼睛,那是天台渗透留下的水渍!倒是那片铺了土的下方没漏,想必是那层土缓解了屋顶水泥地的热胀冷缩,保护了天花板。于是,在楼顶重做防水后,我们持续开展了“楼顶造田运动”,经过两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在我们屋顶铺满了约20公分厚的土,楼顶防水兼花园初步建成。
   因害怕根系发达的花木会穿过天花板,所以园子里种的大都是些草本花或浅根系的木本花。在楼顶结构梁下的阴影里,种的是一片耐荫的杜鹃花:在阳光斑驳的地方,种了些菊花和百合花:在了无遮挡的土里,种的是喜阳的芍药和太阳花。我喜欢的月季、梅花等木本花、柑橘、石榴等果树以及对接白蜡、金弹子等盆景依然种在盆中、缸中,以便时常挪动,防其根乱钻。
   早就耳闻因在平台种菜而引发邻里纠纷,所以,我们虽辟了一块地,也没想着种菜改善生活,毕竟,小菜钱还是有的。只是,去年隔壁来了新租客,主角是个小小读书郎,随行伴读照顾生活是位大嫂,许是从农村来,一见天台上的那片地,眼睛便亮了,对我们有田没种菜,颇有些诧异,待熟识一些,她便请求种些葱,没奈何便允了。之后,她便得寸进尺,不断用菜来蚕食我们的花园。
   去年10月,花园里的草花大都凋谢,大嫂自作主张把地细细地翻了,购了些育好的红菜薹苗种下,又撒了些大白菜、小白菜的种子在空地里。花园生生变为了菜地!转眼间,红菜薹长得郁郁葱葱、大、小白菜们也冒了头。而小小读书郎放假了,大嫂也要回家了,临行时,她反复叮嘱:“记得浇水啊!”
   及至封城,红菜薹已开始抽苔,大、小白菜们虽瘦弱,亦勉可食用,在一片萧瑟中,这些茁壮的绿色,给了我些许的慰藉。每天,我都要去看看它们,浇浇水、拔拔草、扶扶苗,期待着收获、憧憬着成果!然而,有天我却发现,菜薹地一片狼藉,刚抽出的苔悉数掐光,菜叶被扯得七零八落、还有的根都露在外面。我们的红菜薹被洗劫了!

共 633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百天补记之天台上》写得很有生活的烟火味儿,艺术范儿自不必说,烟火生活味显示了主要特色。或许封城百天不止发生了这些故事,还有着更加惊心动魄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截取了天台上养花种菜这个横断面来展现武汉人在封城期间的生活见闻。相比较而言,作者倒是得天独厚地拥有一片楼顶花园可以消遣,应该算是非常幸运而又幸福的了。想想那些住在中层楼中的武汉人,他们只能老老实实地宅在家中,每日里看看电视刷刷抖音,要几寂寞有几寂寞。作者至少还有个排解寂寞的去处,没事时到楼顶去给花草盆景浇浇水除除草,郁闷的心情可以得到片刻的排解,几好?!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20-11-19 08:19:00
  在疫情封城期间,作者能够拥有楼顶花园这么一个好去处,当真是很幸运而又幸福的。欣赏佳作,问候天外陨石老师!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天外陨石        2020-11-19 08:42:50
  的确是这样,比起那些只能宅在家中的,我不知道要好多少倍!我住的这栋楼的居民在疫情期间都喜欢到楼顶放放风,看看景。
   感谢武戈老师点评,顺致秋安!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