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深秋静夜闻雁鸣(赏析) ——兼谈卢纶《塞下曲》一诗的生活真实性
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卢纶写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以其言犹尽而意未穷的艺术境界,表达了中唐时代戍边军人不畏严寒,列队欲出,雪夜追敌的英雄气概。每每读到这首诗,都会引起我于家乡期间关于雁的一些有趣的回忆。
我的家乡在东北松嫩平原,那里早年传诵着一首人人皆知的民谣:“南吃雁,北吃蛋,中间抻着脖子看”。意思是说,大雁冬天在南方过冬,南方的人们可以捉到雁吃。大雁夏天在北方,北方的人们可以拾到雁蛋吃,而中间地方的人们,只能仰着脖子看着春去秋来的大雁从空中飞过,那情景真是既令人惬意又令人嫉妒。那时候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恩赐,看作是一种意外收获,不知从哪个朝代口耳相传下来变成了人们对生活幸福的一种向往。在我小时候生活比较困难,所以人们常常想到吃。
大雁秋天南飞的时间,一般是在仲秋,也就是平原上收割庄稼的时候。人们在地里收割谷子、玉米、大豆和高梁时,常常从空中传来“咯嘎”的雁叫声,正在劳动着的乡亲们,听到雁叫后,也不时地停下来伸伸酸痛的腰,仰望湛蓝天空中一排排南飞的雁阵,那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那清脆而悦耳的叫声,令人赏心悦目,疲惫也似乎能立刻消除几分。也有一些因长途飞行而疲劳饥饿的大雁,就落在离人们远一些的玉米码子或谷码子旁,边休息边觅食,享受人们的劳动果实。遇有这种情况,乡亲们也不去驱赶它们,任它们吃足后飞走,因为乡亲们对雁一直充满着好感。他们经常教育散漫不守纪律的孩子说:“应该向大雁学习,看它们多么守纪律,在那样广阔的天空中飞行,还自觉地排成整整齐齐的队伍。”于是,孩子们便学会了,每天上下学的路上都排成整齐的队伍走,还边走边背诵着:“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向南飞,一会儿排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但是,大雁南飞的时间也有例外。或因大雁过于贪恋北方的生活,或因天气聚变,常常在寒流袭来大雪纷飞的时候,仍有群雁或失群的孤雁,冒着风雪严寒,振翅疾飞。它们为了躲避恶劣天气的袭击,只好昼夜兼程。因此,当深秋或初冬,人们在晚上到户外活动时,还偶尔能够听到夜空中传来的南飞大雁那种焦急而凄婉的叫声。由于农村的初冬,秋收冬藏已经完成,夜深人静,有时坐在静静的屋内,也能听到空中的雁叫,那阵阵“咯嘎、咯嘎、咯嘎、咯嘎”的叫声,令人怜爱,令人牵挂。
更有惨者,是有的雁群惨遭骤然而至的风雪袭击,未及南归而中途被冻饿至死。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北平原的天气非常寒冷,雪也格外的大。记得那年一个初冬的夜晚,突降大雪,足足下有尺八厚。一个村民一大早晨起来去邻村办事,从一片庄稼地中的小毛道穿过,他发现路边隆起一些小雪包,用脚趟开一个,发现雪下面埋着的是冻僵的大雁,再挨个雪包趟起来,足有20多只。秋天的雁很肥,一只有10多斤重,他想拿又拿不动,于是,便将这20多只冻僵的大雁拣起来摞在一起,然后跑回村里去套车来拉。待他张罗着从10里外的村子里将马车赶来时,那里只剩下4只刚刚苏醒过来还未及飞走的雁。原来,那些冻僵的大雁经摞在一起,由于体温的相互作用和刚刚升起的太阳照耀,逐渐暖了过来,挣扎着飞走了。由于这些北方生活的亲身经历和深刻体验,我在后来每每读及卢纶的这首“月黑雁飞高”的边塞诗,都为作者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力以及善于捕捉形象和时机,适时入诗的艺术表现力而叹服。
可是,对卢纶这首诗,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直至近几年,曾有人不断写文章进行质疑。先是1981年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发表了一首诗进行批评。华罗庚在诗中写到:“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华诗的质疑似乎不无道理,但是,华诗中讲的是普遍规律。北方大雪时,大雁应是早已南归了。月黑天高处,也确实看不见雁飞。然而,事物往往都有其特殊性。如上所述,那些晚归的大雁不也是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吗?晚上看不见雁飞,从大雁的鸣叫声中,不是也可以判断出空中有雁在飞吗?华文还说,对卢纶的这首《塞下曲》,经过“反复思考”终于挑出了错。事实上,对文学作品的质疑,只靠“反复思考”是不行的,应该以实际生活即“生活的真实”做为标准,离开实际生活去挑错,常常会弄巧成拙。
卢纶为中唐诗人,其官职由乡尉累迁至监察御史、元帅判官、检校户部郎中等。做为一名戍边将领,他亲自率兵作战,对军旅生活和边塞风情是有着深刻体验的。他的诗,收入《全唐诗》中的共有5卷320多首,其中包括这首《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在内的边塞诗占很大的比例。由于他将边塞风情和将士们的战斗生活有机地融入诗篇之中,因此,他的诗深受人们的欢迎,不仅朗朗上口,还广为流传,成为中国诗歌宝库中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瑰宝。(作者:修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