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神舟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神舟·神采飞扬】黄河岸边是我家(散文)

编辑推荐 【神舟·神采飞扬】黄河岸边是我家(散文)


作者:秋原 童生,901.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01发表时间:2020-11-23 12:58:38
摘要: 一次次步尘风雨历史,犹如相牵。撞耳处,依是酥颤。我续接、重温了四十年断层的历史,浸润了黄河故道的风,清风遍布我身,由记忆加注的骏马,在黄河滩的大平原上嘶鸣高歌。

【神舟·神采飞扬】黄河岸边是我家(散文) 一座几百口人的村庄,面南而坐,东南有亘古绵延的大堤环抱;村西,一条河流由南向北穿越,曲折一弯,绕过村北背后的剪影,向东滔滔不绝。肆意我第一声哭泣的村庄,在河道半包围的旋律鸣奏下,吟唱着岁月的歌谣,起伏跌宕着四十个春秋的摇变、离殇,欣喜与希望。
   四十多年前,我背井离乡。四十多年间,一次又一次无数地回归,耙犁于四季的过往。站在黄河大坝的高处,屈身梦境中家的屋檐,我多次解盔撂甲,心解纽扣,坐在返老还童的地方。
  
   一、黄水泛滥守家园
   汹涌的河流汨汨流淌。附耳洗听,飘飘摇摇,奶奶的三寸金莲总是无声,盘坐成家院屋后的一座雕像。
   奶奶坐在被房台拔高而又被黄水漫延得摇摇欲坠的屋山西北角。向西是被黄水隔绝得近乎几个世纪的祖坟,那儿埋葬着二十九岁就牺牲了的爷爷的英魂;向北是被汪洋吞噬了的属于我们家的自留地。
   七十年代末的秋天,雨水很大,黄河泛滥。夜间,村口的铁铃摇着雨点,魔鬼般响彻整个沉寂的夜空,穿过各家各户。幽黑的四合院被奶奶一束微弱的黄色手电筒光挑起。
   秋夜无眠。空中的雨点变本加厉,一线连天。村西河水带来的暴涨引起的惊恐,窒息了人们零碎、慌乱的脚步。
   乡亲们在黑暗的摸索中奔走相告。奶奶无语,矮小的黑影在院外胡同内不停地移动,穿梭……鼓点般急促地穿梭,移动……被裹几十年而又放开的,残缺蜷曲的三寸小脚,挪破、摇碎了一个完整的夜。
   洪水肆虐,灌满了张着大口的沟沟壑壑,又汹潮狂涌般攻袭着家园。乱树枝咔啪咔啪的折断声,土麻袋沉闷的砸地声,夹杂着铁锨泥挥舞的泥土声,在汗与雨的交织下夯实。在几个胡同道的主要关口,瘦小的奶奶像汉子一样与乡亲们竭力奋战,修筑着一道超过各家房台的小堰。
   无眠之夜带来的恐慌,在风雨摇摆中,徒增了隐隐约约的鬼哭狼嚎。大人们警戒的眼线穿破深邃的黑暗,在逐渐垫高的小堰上,我们未经世事的心狂跳着,急切等待、迎接着外界的救援。
   风雨凄啸,苍水寒立,悲鸿嘶鸣,天地合一。
   东方的水面泛出微白时,我们才看清被粗布蓝衫裹紧矮小身躯、上下流淌泥水的奶奶,几缕花发紧帖深深辙痕的额头,她眼神混浊,布满血丝络网。
   被黄水吞没了脖颈的一棵棵庞大的垂柳,像一个个被暴徒扼住了喉咙、蒙蔽了双眼、在黄水中飘浮着发髻、做着垂死挣扎的女人。
   浮白的汪洋中,由远而近游来许多怪物似的东西:大的木柜,小的瓢盆,各种家什破户而出;油腻滑腰、流转飞梭的青水蛇,灰眉贼眼的老鼠时有隐现。在苍天泣鸣的悲悯下,河水猖獗无恐。
   在一声熟悉的寻呼喊叫中,我们久盼的眼神被激起亮光,刺破了远方的黎明,我们急不可待地扑向那只摇晃着灵光、鼓动着白衫摇影的小船。
   欣慰的眸光从奶奶血红的眼丝里透出、弥漫开来,搀扶我们跃上颤抖摇晃的木船,离岸。奶奶渺小的身影久久矗立在一夜修筑的小堰上。远了,模糊了只有奶奶独自守望的家院。
   多年后,留守在村庄的叔叔大爷们说,在洪水稳定后的日子里,奶奶的身影每天都会静落在屋山西北角,直到夕阳斜下,暮合,与爷爷安眠的地方融为一色。
   奶奶每天凝视着北方养育着我们体魄的自留地,从汪洋,到沼泽;从沼泽到这片土地复苏,再次泛出新绿的亮光。
   大水褪去,在黄水淤灌、流沙沉淀的重重包围下,村庄缩膀抖肩地露出头部;我们的家院,跌坐在凹陷的盆地。
   到了读书年龄,我们追随家父迁至城里。偶尔周末、寒暑假期前往村庄,看望不肯离家的奶奶。
   由于土壤沙质,连续天气干旱,虽近靠黄河,却也难以引流、灌溉,奶奶一年四季田地里奔波,辛勤劳作,所获粮食不足裹腹,我们还得依靠微薄的国家救济充肚。
   一年麦收季节,我们回家,奶奶在盆地里端出她辛苦一季收获了不足一瓷盆的瘪黄麦粒。
   西方的夕阳,火红照映了天空,每天都像火烧云在燃烧、燎烤着干渴的村庄。河水汤汤,听大人们说,河对面火红的地方就是濮阳油田。
   村西有座破落、遗弃不用的学屋,村里不知谁发现,竟然有一条大蟒盘踞,威风凛凛,招惹了村人的好奇,引发了许多关于神神乎乎的传说。奶奶也不例外。
   但当村人都去叩首膜拜,祈求老天降雨,苍天并未解救土地的干旱时,学屋逐渐被村人冷落。可奶奶,每天下午,粗布蓝衫里裹紧一把焚香,拖着不肯停下的飘摇惯性小步,在浑暗土灰的破屋里,燃香、跪拜、叩首,打坐,竟成了她半天净化身心的泅渡。
   烟雾袅袅,飘向上空,苍天应知;香味弥漫,奶奶苍茫心中盘踞着的大蟒也应感知;可香火隐燃了奶奶的粗布蓝衫,她却钝觉,直到燎洞伤了皮肤,有了灼痛,奶奶方醒。但以后,还是没有改变前往焚香跪拜、苛求苍天降雨解旱的虔诚。
   奶奶不识字,在过新年时,门框上,奶奶贴上的对联是倒着的,我看到“人寿年丰”中的“人”字,在奶奶认真的抚平下,像树杈样向上长着,开在木门框沿。我小声嘀咕:奶奶,你贴倒了。奶奶神情严肃地说:人都是要向上长的,哪有向下的?
   我们从未见过爷爷。听老人们说,爷爷1938年2月入党,在反帝反封,特别是在抗日反蒋及建设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抛头颅洒热血做出了巨大牺牲。奶奶刚强不屈,默默站立在爷爷身后,甘愿付出。
   爷爷是在新中国即将诞生前的黎明黑暗中被国民党残余势力杀害的。当时,开明绅士袁子超先生买棺为血肉模糊的爷爷收尸,并亲自到我家为之安葬。由于当时的恶劣环境,奶奶扶老携幼逃难外地,度过了艰难的拉锯时代。此后返乡,再未离开过乡土。
   奶奶一生劳碌,含辛茹苦教育子女勤奋读书,以继承父辈遗志。奶奶虽然个矮,但她像个男人。奶奶没有女人的温柔,因为除了一双手,她没有任何外来的力量来支撑、抚养一大家人的生活。
   她不娇惯我们,她不喜欢我们哭,我们也从未见过她流泪。可是在爷爷牺牲几十年后,奶奶得知开明绅士袁子超先生病逝,她不顾及远途的奔波,一人前去礼葬。谁知到此,袁子超先生已经入土为安,奶奶疯样追寻到墓地,把随身所带的烈酒扬洒空中,双膝下跪,白头捣地,嚎啕哭声惊悸四野,天地动容。
  
   二、黄河故道尽沧桑
   黄河长水有条不紊地绕村由西北方向,向东而去。从东南环抱村庄、绵延东西的大堤离村庄不足二华里。这短短的距离,在那风沙肆虐的年代,却阻挡了乡亲们外出归家的航向。
   汛期后,村庄的河水褪去,黄河滩被淹死的树木,一棵棵被乡亲们深挖刨去。由于沉沙淤积严重,原来凡是有树的地方就会留下一个深深的穴坑。
   有风的日子,黄沙飞扬,长空弥漫,附近、远处的村庄无一不被笼罩在一片苍茫之中,漠漠大荒,你看不清头顶的日光。
   沙质的土地经不起狂风的袭击、剥蚀,风雨却永远也阻挡不住习以劳命奔波为常的人。
   四叔是一个不甘于适闲的人,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他是饲养牲畜的好能手,更是田间地头出活的好劳力。
   农闲时节,他是闲不住的,套上毛驴车到一百多公里之外的嘉祥县城去拉石头,然后送给离乡镇不远的黄河修防段,用以砌筑、坚固黄河坝头是他的家常便饭,以此也挣得一些零用钱来养家糊口。
   出门前,怀孕身子逐渐笨拙的四婶总是为他备上一天的干粮,往粗布布袋里塞满十几个黢黑的窝头,窝窝头沾上磨碎的盐辣椒,会给四叔一天的行程充满无限的热量。
   四叔经常奔波于两个县城之间,一个即将当爹的汉子,风雨对他来说,就是一路陪伴、注入他精神力量的源泉。来回二百多公里的颠簸,一般是不会阻挡他回家的步伐的。
   可有一次,他却被困在不远的村外。
   四叔在坝头卸下一车沉重的石头,拖着一身疲惫,走下横亘东西的大堤,正是风起的时候,天色灰暗,前路模糊一片。河滩里存活稀少的树木孤助无援。随后,风舞龙卷,掠过细沙,漫天遮蔽了远处的村庄,自己的村庄也逐渐看不见。
   沙漠中的回村小路与天地浑为一色。
   四叔把持着地排车车,赶着他的毛驴,在感觉离村头越来越近的地方,风沙迷住了他的双眼,步履维艰。许是一天不曾停歇的毛驴累了,四叔心急火燎的吆喝,并没能加快它一点快速向前的步伐。
   “呜呜——呜呜——”一声声狼嚎的呼啸漫过,风势不减。四婶带给他的窝窝头早已入肚耗尽。此时,他又渴又饿,想到即将到家,还有腹中的孩子,四叔疲惫了一天的躯体豁然得到了毫无支撑的舒放。
   他倒下了,倒在沙漠中,倒在到家不足一华里的路上。
   当刺眼的白光耀亮他面前时,已经是第二天的清晨。在风沙漫流的老树坑穴里,四叔竟安然酣睡了一晚。风平沙静的黄河滩之上,依然端坐着我们风尘仆仆的村庄。
   满仓提前出生了,出生在四叔又去百公里之外拉石头的一天上午。
   四叔临行前给四婶说好的,凑村上人去大堤几里外的乡镇集市上赶集,让他们捎来一斤小米和红糖,以备孩子出生时填充能量。四婶没听四叔的话,从娘家嫁到黄河滩,她还没有走出过村庄嘞,还没有迈过二华里之内的大堤,更没有去过乡镇的集市。
   她想看看集市上到底什么样,她想让他们的孩子以后会拥有集市上所卖的东西。
   四叔是在黎明前套上他的小毛驴,带着窝窝头出发的;四婶是在阳光斜照在西屋的窗棂上走出家门的。
   沿着村口通向大堤的沙土路,四婶听到了鸟儿的欢叫,隐隐约约感到了车水马龙的集市。
   许是一种昭示,带着她的孩子,四婶加快了脚步。她感觉着每向前一步,腹中的孩子就会加重,越来越沉。
   她看到了高高的黄色大堤,横挡在眼前不远的地方。越来越近,一种下坠的感觉却从头顶袭下脚底。
   高高的大堤像是一位慈眉善目的黄皮肤老人,阻挡了她的前路。老人似有一双巨手挥挡着,告诉她:你不能过去!
   四婶的额头急得沁出汗珠,抬起酸重的双腿,刚向前继续迈步,一股热流顺腿而下,一个肉滑的东西随之下冲……
   孩子出生了,出生在阻隔四婶去乡镇集市上的路上,出生在大堤根下。她脱下上身外穿的布褂,裹住满是鲜血的满仓向村口的方向一步、一步挪去……
   满仓出生后,直到两岁,他还是只对着人笑,不会说话。
   风沙岁月刮过了许多年,黄河泛滥一次次淤积抬高了房台。黄河不改故道,一直由西向北,弯过村庄的背后,日升暮落地向东,执着地滚滚流淌。
   四婶生下满仓后落下一身病。满仓四、五岁的时候,才会蹦出一句话。那是四叔套着驴车出门,四婶在四叔渐渐远行的背后对满仓说:爹走了,你喊爹。满仓憨憨地笑着,目送。
   在背影消失的尽头,四婶转身回院时,满仓忽然一句:“娘,娘,驴尾巴……”
   当《春天的故事》蕴育、响彻在祖国的大地,回荡在古老黄河滩区的上空时,拖拉机轰鸣的耕作已经进入了沙土地,机动三轮车如鱼入海驶进了黄河滩的大平原。
  
   三、滩区迁建换新天
   黄河给滩区人民带来了灾难,因频繁被淹,为避水患,房台一家比一家高。乡亲们盖房要先垫一个个高高的土岗,一层层夯土填实,为安全起见,往往是竭尽所能地垫高、再垫高,盖房成本是滩外的两倍多。一场大水冲塌后,还要继续再筑,每户人家都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一辈子往往要建好几次房子,在这种不断地重复中,有的乡亲们越过越穷。
   时光荏苒,几度风云送春秋。四叔身体开始显得衰老,不能再干重体力活,村里人说是四叔年轻时把力给出过了;四婶的四肢开始浮肿变形,有时疼痛难忍。不知不觉间,满仓过了结婚的年龄。
   秋月是在四叔、四婶对孩子婚姻感到绝望的时候,嫁给满仓的。她从小镇上嫁到我村时,她娘哭得鼻子一把泪一把。秋月从小聪明伶俐,若不是因为幼时患小儿麻痹症未能治愈而留下腿疾,怎会从喧闹的集镇上下嫁到偏僻的黄河滩房台上来,把一生交给比她大十二岁、只知道干活、憨笑而不语、木讷的满仓呢?
   有次雨后,秋月不小心从土岗子上跌倒下来,摔得她头晕了好几天,直到如今,想起此事,她还心有余悸,念念不忘。就此不敢迈下高岗一步。在他们结婚后的十多年间,高高的房台之上就成了秋月唯一的世界。哪怕是跨过大堤,到镇上去走一趟娘家,也是天方夜谭。
   他们住在房台上的两间西屋里,家徒四壁,屋顶露天。秋月娘隔堤来看女儿。夜晚老鼠唧唧吱吱、满屋乱蹿;噗噗嗒嗒的尘土打落在头顶上方扯起的床单上。老娘悔恨不已,止不住热泪纵流,只哭把亲闺女送进了火坑。
   一年后,秋月生了个大胖小子,为他起名“伟康”,以此寄托了一种美好的心愿。
   2015年,为了滩区群众防洪安全,国家在山东开展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工程,作为国务院确定的172个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我村在第一批搬迁之列。从此乡亲们离开了夜枕涛声面对黄堤的滩区生活。国家给滩区人民每人补助28400元,秋月一家四口补助113600元,自己拿出16400元,全家搬进了乡镇新村。从沙尘飞扬高高的河滩土岗,搬到134平米,亮堂、宽敞的二层别墅区。秋月老娘再次看望女儿时,脸上笑出了一朵菊花。她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有腿疾的闺女一下子从地狱进了天堂。
   二十年前的婚姻决定了秋月不可更改的人生方向,而这次搬迁却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九年前,四叔因病去世,四婶受不住打击也随之瘫痪在床,孩子尚小,秋月行动不便,满仓也不能抽身外出打工,照顾老人的担子就落到了她俩口身上,生活十分拮据。搬迁至乡镇新村,镇政府免费为她提供了烤肠箱灶、电动三轮车。满仓木讷、老实、少言寡语在家照顾四婶,只有儿子伟康回家后,满仓才能腾出手来,去外面帮别人干零工,一天三十、几十元的不等。秋月在照顾好四婶的情况下,凑空就到学校门口、集市等人多的地方摆摊烤肠零售。
   问她利润如何时,她笑不拢嘴:还是政策好,如果没有政府的帮助,咱这样子咋着也不会住进钢筋混凝土的楼房,以前想也不敢想。18岁的儿子伟康在城里读高二,客厅墙上贴满了奖状。提到孩子,秋月喜不自禁地拿出县地税局某中心税务所一位匿名同志结对帮扶他们的一览表。她一直感恩畅怀在生活中帮助过她的政府和每一个人。
   如今,四婶已经81岁,瘫痪在床十年,政府免费为她提供了一套25平米的平房居住。秋月十年如一日与满仓照顾四婶的生活起居、饮食。秋月只有小学文化,她说咱们都有老人,也都有要老的那一天。受妈妈的影响,伟康周末回到家,为奶奶捶背、喂饭,还经常帮助妈妈为奶奶抠屎、接尿。孩子的懂事让秋月甚感欣慰,看着面前逐渐长大、英俊懂事的孙子,四婶僵硬的老脸也催开了柔缓的笑花。她盼着呢,盼着伟康早日能给她带来一个俊媳妇。村人说,秋月在小镇上已经准备好了给儿子成家的新房。
  
   风云变幻四十载,多灾多难的黄河人都依次搬进镇上的高楼。一条高速桥跨架新村南北,横空穿越古老悠久的黄河。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们村年轻人也闻风而动,像自由的鸟儿飞出了家门,扑向外面多姿的世界。黄河滩的小麦大馒头在京城叫响。
   广袤无垠的河滩生发出无数个大棚,一年四季,温暖如流,葱茏流翠。光伏发电网也在黄河滩老村遗址安家落户。麦浪熏热风,金黄聚宝时,四轱辘向前,屁股后冒烟的谷神浩浩荡荡,挺进了拥有二百多年历史而覆为平地的古老村庄。这儿有奶奶凝望不到,祈求不到,她梦中想也想不到的蓝图。
   花香满径有佳园,一缕烟波总含春。
   且敬往事进杯酒,幸有国风可安魂。
   一次次步尘风雨历史,犹如相牵。撞耳处,依是酥颤。我续接、重温了四十年断层的历史,浸润了黄河故道的风,清风遍布我身,由记忆加注的骏马,在黄河滩的大平原上嘶鸣高歌。

共 611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秋原老师运用自己高超的摄影技巧,多角度、多层次地挥笔描绘出了自己故乡黄河滩区村庄四十年的历史:黄水泛滥守家园,奶奶虽然个矮,但她像个男人,没有女人的温柔,一生劳碌,含辛茹苦教育子女勤奋读书,抚养一大家人的生活。黄河故道尽沧桑,沙质的土地经不起狂风的袭击、剥蚀,风雨却永远也阻挡不住习以劳命奔波为常的人,四叔一家的苦难生活就是全村人的缩影。滩区迁建换新天,多灾多难的黄河人都依次搬进镇上的高楼,四叔一家也为孙子伟康在小镇上已经准备好了成家的新房。村里人都过了幸福的生活。秋原老师通过描述自己故乡四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热情地歌颂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此篇美文,立意厚重,主题饱满,描写细腻,叙事沉稳,用四叔一家作为切入点,以小喻大,由点说面,充分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神舟编辑:孙巨才】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孙巨才        2020-11-23 13:02:56
  感谢秋原老师投稿神舟文学社团,您的赐稿使我感到特别荣幸,编辑您的稿件是我很好的学习机会,神舟文学社团期盼秋原老师更多的来稿、更多的精彩!祝秋原老师心情愉快,身体健康,佳作连篇,创作丰收!
回复1 楼        文友:秋原        2020-11-24 06:14:54
  孙老师谦卑了,谢谢您的编辑和精彩编按!香茗敬上!
2 楼        文友:孙巨才        2020-11-23 13:13:19
  秋原老师不但是个摄影家,而且还是个女诗仙,因此这篇散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如诗如画!秋原老师拿笔作为摄像镜头,多角度、多层次地摄取一个个富有诗意的精彩画面,一幅幅画面无缝连接,就构成了自己故乡黄河滩区村庄四十年发展变化的历史长卷。
回复2 楼        文友:秋原        2020-11-24 06:18:35
  孙老师的目光犀利,就像我身边熟悉的师友,我们似曾相识很久。是文字拉近了距离。祝孙老师万事胜意!
3 楼        文友:孙巨才        2020-11-23 13:22:05
  秋原老师的写作技巧值得称赞!要写黄河岸边的家乡,要写四十多年来的变化,面儿宽,事儿杂,头绪很多,从何入手?秋原老师以小喻大,由点说面,用四叔一家作为切入点,充分表达了自己故乡四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复3 楼        文友:秋原        2020-11-24 06:20:30
  再次感谢孙老师不惜笔墨的鼓励!遥祝冬安,幸福快乐永相伴!
4 楼        文友:夜梦如烟        2020-11-23 14:56:43
  问好老师,这篇文字贴近生活,文字里写有过去的沧桑,有浓浓的亲情,也有源源不断的新希望,文章读来感人,拜读学习。感谢老师投稿社团,期待更多好文,祝您创作愉快!
回复4 楼        文友:秋原        2020-11-24 06:22:28
  谢谢老师的精评留言和鼓励!我们共同努力!
5 楼        文友:峥嵘岁月        2020-11-23 17:42:29
  感谢秋原老师投稿神舟文学社团,您精湛的文笔功底,细腻的描写,奶奶为了养育儿女的付出……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大饱眼福,向老师学习了。期待老师笔耕不辍,再创佳作,继续投稿神舟。问候老师!遥祝冬安!
峥嵘岁月
回复5 楼        文友:秋原        2020-11-24 06:25:18
  谢谢老师的分享留评,您的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祝福老师冬安快乐!
6 楼        文友:筠萍天下        2020-11-23 19:06:28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一黄河,终于迎来了中华民族的腾飞。感谢老师的美文让我们记住历史,珍惜当下。遥祝冬安,笔润文丰!
我的天下,我的江山
回复6 楼        文友:秋原        2020-11-24 06:30:35
  谢谢老师赏评。珍惜当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忘初心,用笔为历史畅言,回馈这个时代。遥祝老师冬安,幸福快乐!
7 楼        文友:秋原        2020-11-24 06:32:49
  在老家,满打满算生活了也就七、八年。可忘不了河滩,忘不了已经久逝了的黄土高岗,更忘不了那悠长深深、炊烟牵云的小巷,我抛头颅洒热血的爷爷走出来了,我经历了血风洗雨的小脚奶奶,风生水起地用倔强带出了子孙一片,还有渴望走出沙滩而最终又回归故里的父亲。多次站在已被覆耕的老家遗址,似乎还能听到久远了的呼唤……因为爱,故乡永在,我们的家园。
喜摄影,爱文学,倾心尽力打造自己的江山!
8 楼        文友:樱雪        2020-11-24 19:52:36
  发生在黄河岸边的琐碎事,构成了特有的乡情。文章以“我”的视角,将黄河流域的乡土人情展开。奶奶、四叔、四婶,这几位典型人物的身上,均折射出黄河赐予的种种。
   文章的画面感很强。非常给力。欣赏。
一个人的KTV,自己唱给自己听。
回复8 楼        文友:秋原        2020-11-25 07:55:46
  谢谢老师光临留评!香茗敬上!
回复8 楼        文友:秋原        2020-11-25 07:57:09
  谢谢老师光临留评!香茗敬上!
9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0-11-24 20:41:41
  又见校友一篇家乡历史之力作,感动故乡变迁巨变,记得友爷爷牺牲的很悲壮,我村亦有一他们同时代人,被反动派割舌后活埋,具体不太清楚,不知是否为一个事件。我说的人,好像叫霍怀米,鄄城烈士陵园有名。欣赏此文,祝安校友。
回复9 楼        文友:秋原        2020-11-25 08:06:56
  谢谢老校友光临寒舍,精心留评。我爷爷四七年被国民党反动派用乱枪挑舌杀害,在前面【丹心碧血铸忠魂】一文中有详细记载。顺祝老师文丰墨香,万事胜意!
10 楼        文友:石尖        2020-11-25 06:47:19
  这是一篇非常棒的散文,语言优美,叙述老练自如,生动形象的细节,感人的内容!作者黄河岸边为原点,写出来三代人的黄河岸滩的生活往事!此篇可摘精品!石尖大赞!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回复10 楼        文友:秋原        2020-11-25 07:59:35
  谢谢老师鼓励、抬爱!秋原捧茶敬上!顺祝老师商祺,万事胜意!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