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神采飞扬】朝圣(随笔)
天气阴冷,坐地铁赶到阜成门,已经下起了蒙蒙小雨。这样的天气,想的是鲁迅博物馆一定闭馆了吧。
居然开着。
怀着朝圣的心态,沿着指示牌,我走进了这座曲径通幽的院落。
博物馆里人不多,三五个,都静静的不说话,在展窗前观看拍照。
我从先生的家谱看起,出生、读书、外出求学及以后的工作写作,每个时间段有先生的思想箴言来统领,布展的统筹的确让人折服,用心且富于艺术美。
我的脚步放得很轻,生怕惊动了先生,叨扰了先生。
一幅幅展品,一张张影像,记录着先生日常的点点滴滴,记录着先生痛斥丑恶针贬时弊的文字和活动痕迹。展览以时间为序,以先生工作的地点划出框架,从绍兴到日本求学,从北平到广州,从厦门到上海,先生或慷慨激昂发表演讲,或奋笔疾书呕血创作,那些图片及文字记录了先生希图改变社会启发民智疗愈人心的整个历程。
尤其下到地下一层的时候,越到最后,看到先生抱病还在写作,心疼啊。再看看那一排罗列的著作,短短五十六个春秋,先生写了那么多书,编了那么多书,翻译了那么多书,可以说,单从数量上来说,先生也是文学界的劳模了。更何况先生的文章穿透人心,解剖社会,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独特的文学价值真是让人叹服。
我喜欢先生《野草》的幽美深邃,上面的文章我背诵过。喜欢先生小说思想和人物的独特,《呐喊》《彷徨》单是书名就让人浮想联翩。更喜欢先生杂文的犀利和深刻。先生的散文和杂文集《朝花夕拾》《南腔北调集》《坟》《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等,一本接一本地看,每篇文章都写得极其好玩,读了只有一个字,爽!而且,因为读了鲁迅,对任何杂文都挑剔苛刻起来。报纸副刊上也常有一些杂谈,看了以后不是不得要领,就是闪烁其辞,感觉是一杯温开水。
先生的小说,读了总是让人伤感,不知为什么,那种伤感的气氛在心中萦绕不去,现在想起来还是如此。说到先生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无疑那匕首一样的杂文更有力度更痛快淋漓。若论其深刻性当首推小说。他的小说直接深入人的灵魂,把人的灵魂深处的懦弱、卑污,通过简单的对话,精炼的白描揭露出来,含蓄有力。他的笔,触及的地方,不是绚丽的光明所在,而是种种麻木的、卑劣的、浸染着毒液的将要死的肌骨,要解剖这样的病痛,先生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也许我永远也无法真正理解这位孤独的战士,文化界的巨人,但鲁迅先生给予我的滋养却是实实在在的。认识鲁迅先生也有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每个年龄段的人,对鲁迅的认识和理解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只有敢于审视自己的人,才有希望走近鲁迅。
读过先生的不少著作了,也读了人们写的回忆文章和生平故事,没想到看了展馆里的图片和文字,依然让人惊心动魄。这种“惊心动魄”的感觉是对我多年来的平庸麻木的一种反馈。这么多年,听到的,看到的,体验到的浮浅庸俗让我失去了勇气,失去了信仰,被甜腻的东西改变了口味。今天犹如朝圣的参观,仿佛一道光穿透了我虚空的心,让我有了一种跳脱现实的清爽。
在玻璃展柜里,有一套先生用过的刻刀和装订书籍的针线,这组展品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这曾经带着先生体温的一组工具,简直就是先生精神的一种象征。
先生的文章有时就像那刻刀一样,把社会上那些腐败烂肿的东西切开给人看,对看到的恶,不藏不掖。
我常常在想,面对那些恶和弱,面对那些不堪,换作一般人会隐忍不发,不同流合污也不愤起抨击。但先生不,看不惯就要说,不回避不留情。
先生的一支笔有力,先生的一腔血有温度。但是,文明古国灿烂的文化夺目璀璨不假,但积重难返的种种病态弊端也沉重啊!可是,先生怎么会因为这沉重而放弃呢?先生真的是太累了。
先生最后的那些日子,肺病的折磨,从照片上看人已经消瘦不堪,但他最后仍在写作直到逝世。最后的倒计时,写了先生最后的挣扎,展示了先生留在这个世上最后的影像,倒数三天,倒数两天,倒数一天,最后是大大的“民族魂”三个字,先生去了,英魂犹在。看到这里,我的眼泪下来了。
布置展厅的匠心让人动容,没有对先生深切的爱戴,没有对先生辛苦一生的理解,难以如此的用心。
“鲁迅先生不死,中华民族永生!”借以此联表达我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