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盘点一下我用过的那些“豪车”(随笔) ——暮年絮语之一
我是三十九岁那年才学会骑自行车的,四十年来换过五六次“座驾”,其中有几任简陋得让人难以想像,我曾将它们戏称为“豪车”。
学骑车之前,我们那里因为水网密布,出门全靠木船,基本没人会骑车。父亲那一辈人都将自行车叫“千里追”,我曾寻思过“追”可能应该就是“车”,因为下象棋的人都将“车”叫“追”但我还是觉得用“千里追”更形象生动些。
我用的第一部自行车还真的算得上是豪车,那是一辆上海产的“凤凰”牌!那种车在市面上是需要好些“工业券”才能买得到的。那一年,上海市特供了一批紧俏的工业品给我们县,听说是为了答谢这些年我们给他们调拨了大量的粮食。我们公社也分到了十部凤凰牌自行车。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公社上班的我也有幸分得了一辆。
有了车,新的问题又来了,因为全公社都没有能骑自行车的路。田间的路大都是些羊肠小道,宽一点的只有二尺左右,窄的只有尺把宽,而且两边都是水田,对一个刚学会骑车的人,难度可想而知。因为好奇,我曾骑着那辆新车从公社回过几回家,十多里小路,每次花一个多小时,虽然跟步行的时间差不多,但却比步行要费力得多,因为有许多地方车子要骑人,还要扛着车子上渡船过河,有时还会将前轮滑到水田里,弄得狼狈不堪。后来有了一条土公路,骑车的境况比以前好了些,但那条路平时坑坑洼洼,雨后泥泞不堪,还有许多大缺口,需要扛着车子跨过去,有的缺口宽达一米多,弄得不好会连人带车摔到沟里,骑一趟也并不比走路省时省力。不过,那种恶劣的条件却让我骑车技术有了不小的进步,不但能在狭窄的巷子里穿行自如,还能在只有一米多宽的水泥桥上骑得稳稳当当。而且,那种简易水泥板桥的桥面上还有缝隙,一不小心就会将轮子陷进去。那时傻大胆,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等到几年后有了正规的砂石公路,我的那辆车子也就面目全非了。
我的第二任“座驾”是一辆报废了的摩托车,记得是从从一个收废品的人那儿淘来的,只花去一百元钱。车子小巧玲珑,是那时常见的小“嘉陵”。在电瓶车还有没时兴起来的那些年,小型摩托车是“摩登”人士的首选。不过,我的那辆“豪车”只骑了一年多就被升级换代了。原因很简单,虽然刚买到手后又花了二百多元,换掉几样主要部件,骑行在路上风驰电掣,威风八面,但噪音十分剌耳,还特别难启动,有时蹬上好一会儿它就是不买账。
我的第三任“座驾”比它的前任又高级得多了,那是一辆“建设”50型的轻便摩托。市面上买一辆那种牌子的新车需要二千大几百元,相当于我那时的三个月工资,但我却捡了个便宜,只花了三百元就从一个用摩托送客的人手中买了回来,连整修总共才用了五百多元。后来,那辆车表现很好,物超所值,陪伴了我退休前后的七八年光阴,至今仍让我怀念那位老伙计。记得特别好启动,轻轻一蹬,立马得到响应,就连半大的孩子都能将它鼓捣得放声高歌。车形也不像“嘉陵”那样猥琐,最高时速可达五十公里,而且还能带着老伴比翼双飞!
过了七八后年后,我终于花了三千多元骑上了一辆新车。记得那年我六十六岁。那是一辆70型的摩托,记不得是什么牌子了,就是大明星巩俐做代言人的那一款。虽然那辆车在我的骑车历史中算得上是“豪车”了,电启动,方便好用。但只用了三年多就将其半价转让给别人了。原因是年岁渐长,不服老也得服老,一个过了七十岁人驾驭那种时速五六十公里的单车,万一发生了意外,那就是自不量力,咎由自取了。在此期间,我还买过一辆26型的轻便自行车,那辆车特别轻巧,主要用天锻炼身体或者就近出行。
为寻求安全性能好一点的替代品,我在六十九岁的那年,有了我的第六任“座驾”,那是儿子们送给我的生日礼——一辆无锡产的“雅迪”电动车,是最大最笨重的那一款,弟兄俩花去三千元。车子是我自己选的,之所以选择那么一个笨重的大家伙,主要是为了能带老伴,怕单薄的车身经不住两个胖子三百多斤的的重压。后来实践证明那样的选择是对的,因为那家伙开起来特别稳当,最高时速也能达到四十公里。我们经常骑着它“远征”六七十里路去县城女儿家玩。
今年夏天,因有事去南京小住了几日,放在楼道里的车子被人掏去了电瓶。这副电瓶才换了不到二年(先前那副随车跟来的电瓶竟然用了整整八年)。要说这副电瓶的剩余价值,顶多也不过二三百元。损失不大,也没感到多少婉惜,潜意识中还觉得可能是一次“塞翁失马”,因为我已经打算再过年把就淘汰这辆车了。原因是它太重,太快,一个快八十高龄的人,早就应该跟它说拜拜了。
接下来我便开始物色起我的第七任“座驾”了。我理想中的继任者是一辆电动三轮车,它必须要有两个座位,能让同龄的老伴“夫唱妇随”。一打听,那样的车子市面也得花三千元左右。听人说在网上也能买到这样的车子,到拼多多上逛了下,发现不但有多种款式,价格还特便宜,于是便下单买了一辆,才花了一千九百元!车子到手后,觉得特别满意,尤其是设计构思方面非常精巧、科学,它有高、中、低三档速度,手刹加脚刹,可以倒车,后面的一个座位不带人时还可以缩进去。大喜过望,我将它戏称为“宝马”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一转眼四十个春秋过去了。不知道我还有没有机会再换一回“座驾”?答案是机会不多了,纵然有,极有可能是一辆电动轮椅。不过,在我离世的那一天,儿子们也许会请人替我用纸糊一辆“大奔”“林肯”之类的“豪车”,让我到那边去得瑟一回。哈哈,想得太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