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浪花】酵母义嫂(散文)

精品 【浪花】酵母义嫂(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0222.2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31发表时间:2020-12-01 06:46:30

【浪花】酵母义嫂(散文)
   我的妈妈有一个雅号,叫“酵母义嫂”,她做得一手好酵母,我爹的名字最后一个字是“义”,故人称“酵母义嫂”。
   金灿灿的秋色,黄金般的色彩总是多情地落在我家的小院子里,近老屋檐下的石条上,摆满了高粱秸做成的圆盖子,盖子上撒满了亮晶晶的星星,如纽扣,似黄玛瑙,看一眼,就是喜相逢;嗅一下,就是秋天里的国色天香。那是妈妈做的酵母。
   老家的门槛被父亲锯掉了,当然是为了将小推车推进院子,可老街的邻居女人们都说,是为了她们而锯掉。入秋后,几乎每天都有邻居女人进门喊“酵母义嫂”的,无论辈分,就叫“嫂”,妈妈总是笑盈盈相迎,接过邻居手中那瓢玉米面,嘴里嘟囔着:看你见外的样。
   秋天,是收获季,农人很忙,妈妈也多半时间到队上的晒场去做些活,她的装束总是一方退了色的蓝布头巾,打着很多补丁的衣裤,晨起,总要花点时间打扮自己,每日要用两根棉线打成细绳,拧紧,在脸上反复地拉来拉去,去掉汗毛和皮肤角质,用粉扑轻拍几下。她说,人家来我们家,灰头土脸的,就不是“敬”(尊重)着人家的样子了。来咱家求“引子粑粑”(酵母)的都是捧着满满一瓢面,有的甚至端着笸箩盖来,里面盛着玉米面或麦子面,妈妈对每个人都笑容可掬,嘴里只说“见外”两个字,接过来,要多少酵母,随来人取,有的只是拿几枚酵母的,妈妈过意不去,就进屋将早就准备好的葡萄端出来,“压着”人家的家什,妈妈说,日子换来换去才活了。那年月,谁家都不富裕,能够互换的,就是些不起眼的农产品,但在妈妈看来,互换是一份和睦向好的情感,妈妈说空话连篇换不来真情实意,一点意思,不值钱,可把人拉近乎了。我常常想,那时我家的日子捉襟见肘,妈妈为何脸上总挂着笑,还那么喜欢打扮自己,坦诚交流,可能就像生活的酵母那样,是发酵情感的面团。妈妈说,人家多回(何时)能用得上咱,脸上一点阴天都不好。是啊,被人需要,在妈妈看来是莫大的幸福。
   我家的两分自留地,除了一季小麦,每年必种的是玉米,就连庭院周围,也见缝插针,点几粒玉米种子,为的是秋收玉米做酵母。爹常不满,黍子、高粱等小粮就被压缩了,妈妈还是坚持,说邻居端着瓢来要“引子粑粑”,我总不能让人失望而归。语气不容商量。每到玉米收获,我家的屋檐下每颗钉子都挂着金灿灿的玉米穗子。每晚饭后,妈妈就踏着梯子揪几个穗子,舍不得点煤油灯,就抹黑用钻子刺下米粒,第二天,趁着大中午的日头最亮的时候,在院子里翻晒。妈妈说,阳光钻不进玉米粒里,做出的“引子粑粑”就没有味儿,妈妈这样一说,我也觉得日光就是扑着我家的玉米粒而来,小院不大,玉米照射的光,亮得耀眼,我曾跟妈妈说,变成满院的黄金该多么好。妈妈笑了笑说,农家日子靠金黄的玉米过得好,金子可不能吃。常言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在妈妈的心中,玉米的黄,比金子的光还温暖,还亮堂。妈妈不是不喜欢金子,而是不敢奢望。
   家里有两盘石磨,屋内的石磨碾磨细面,屋外的小磨则用来拉玉米大碴子。妈妈有她的打算,“引子粑粑”里七成玉米面,三成小麦面,大碴子则随意添加一些,说,用“引子粑粑”和面,蒸出的饽饽里夹着大粒的黄,那叫“咬着金”,小时候看小人书,知道一个叫程咬金的,手持长槊,骁勇善战,佩服得不得了,我总是重复着妈妈的说法,连喊“程咬金”。妈妈对食物的要求,不仅仅是“色香味”几个字,还看重“意”,咬着金粒,让日子充满希望,即使在最贫困的时候,也都不沮丧,也给了我奋斗的梦想。家庭教育,最根本的不是什么知识性的,而是人成长需要的营养,是做人的教育,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话一点不假啊。
   夜晚,妈妈将火炕烧得暖暖的,用盆儿盛着发酵的面团,盖上雪白的粗布,太热,怕半熟憋死;热气不足,发酵不充分,怕“冻死”。有时半夜起身用手拭温,用不着温度计,妈妈的手,尽管粗糙,但最敏感。我们的祖先不知世界上还有什么微生物的概念,完全靠着敏锐的味蕾来尝试感觉,“引子粑粑”被发酵,胀满了面盆,裂出口子,就像咯咯笑的胖娃娃,妈妈揭开蒙着的粗布,喜欢看着和发面团对笑。一丁点儿快乐,都给与呼应,这是妈妈的性格。
   我曾经问妈妈在哪学得这样的手艺,妈妈笑我傻,说,发面谁都会,老祖宗传下的。不过,她还郑重其事地说出了酵母的秘密。
   妈妈随爹闯荡过朝鲜新义州,在那开菜园做小吃。最拿手就是做发面大饼和发面糕。曾经试着用“老面”发酵,味道泛酸,卖得不好,于是就想起老家的“引子粑粑”,不过,朝鲜邻居告诉妈妈,做酵母的玉米面太细,不出彩。妈妈便做一些玉米大碴子掺进去,果然,蒸出来的饼和糕的色相不一样了,卖得也好。妈妈说,估计是玉米粒藏香,咬在嘴里就像咬碎了一颗糖果,甜香而不腻,绵软溢香。
   后来妈妈试着将浸泡一晚的玉米大碴子直接洒在面里,果然不一样,金灿灿,香喷喷。那些年,我父母在朝鲜也挣得了满满一桶金,靠的是发酵这门手艺。
  
   二
   多年后,再想父母的创业史,与“乌龙茶”的诞生有一点相似。福建安溪西坪乡有一个叫“乌龙”的人,一日入山采茶,猎得山獐,回家后只顾得处理山獐,竟然将背篓里的茶叶忘记了,搁置了一晚,茶青已经凋萎,有的叶子的边缘都变成了蔫红,但散发出一股清香气味。不舍得扔掉,赶快炒制,用水冲泡,浓郁芬芳,味醇甘厚,又无苦涩味,别具一番风味。于是一个名扬中外的茶品“乌龙茶”诞生了。
   美国诗人爱默生说,智慧的可靠标志就是能够在平凡中发现奇迹。我想说,真正的智慧是不断探索下一次怎么做更好,不放弃,很用心。
   出了名的“胶东大饽饽”,依然延续着使用传统的“引子粑粑”发酵米粉的做工工艺,口味独特,口感地道。真正可口的“胶东大饽饽”并非全用雪白的小麦面粉发酵做的酵母发酵,还是用引子粑粑,尽管掰开后看见有一点点黄色,但当地人觉得这不是瑕疵。那些快递外卖的大饽饽则是一色的雪白(不了解怎么发酵馒头,就不大明白掺杂在白面馒头里的金黄是什么),而口感还是差了一点点。
   妈妈做胶东大饽饽的手艺,在村里可以说首屈一指。出锅的大饽饽,一定是笑开了十字,妈妈说,那是兔子嘴,出锅时,赶快用植物红色料点上个红点,妈妈叫“笑笑红”。邻居之所以喜欢妈妈做的酵母,就是因为蒸出的大饽饽都是不差样,个个笑。其实,这个标准在史籍上就有过,西晋时,就有发酵面食的记载:“蒸饼上不坼十字不食。”坼,训为裂。裂就是笑。酵母菌的物质转换十分神奇,我的妈妈并不懂得这些化学原理,但并不影响她是“巧妇”的称号。东方饮食,是一门自成体系的文化,更是一种探索精神。如果我的妈妈还活着,她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
   味道,看不见,却是舌尖上的灵魂,细微的差别,在中国人的舌尖上都分辨得清楚。在胶东,有自留地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喜欢在地边种上一些红高粱,包粽子,煮高粱饭,农妇们尤其看重的是高粱秸,除叶去粗,做成盖子,每年,妈妈都要使用新砍下的高粱秸做成盖子,就为了晾晒“引子粑粑”。高粱秸还是湿的,泛绿,高粱的香,已经渗透进秸秆了,用麻绳穿起做成盖子,盖子上沾着满满的香气。邻居总是做盖子送给妈妈做酵母,妈妈提前采一些茉莉花,摘一些经霜而紫红的柿子叶放在盖子上,摆上扁圆如星的酵母。一定要一个中午好太阳,强劲的光,将盖子上的高粱香、茉莉花香和柿子叶的秋香析出,渗透进小小的酵母。所以,妈妈做的就味道特别,蕴含了各种混合的香气。邻居的女人们常称赞妈妈做的酵母说,经过“义嫂”的手,才得五味香。
   酵母晾干后,妈妈总是让我端着一盖子酵母送给那些当初做盖子的邻居(妈妈在盖子上一角都做了记号),不敢在邻居家逗留,松手就跑,生怕邻居再找东西来个“礼尚往来”,妈妈总叮嘱我,别去等着人家舀一瓢面,添点回赠。妈妈崇尚的是经典古老版的“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情怀,有的邻居一直追赶我到家,埋怨妈妈总是“一头的意思”,不允邻居打点孩子。妈妈总笑着说,多大点事,吃着好,明年还做。有时妈妈就是一直笑着,也不知说什么才好。我想,一旦能够说出来的,都不够美好吧,真正的美好,都是无言,就像睡眠,总在甜蜜的时刻走进梦之乡。善意是可以让人抱成团的,金黄的秋,是我们母子感到最暖的时候,所谓“秋日胜春朝”就是这样吧?
  
   三
   上初中了,我读到鲁迅的《故乡》,认识了一个叫“豆腐西施”的女人,想起了邻居喊妈妈是“酵母义嫂”,两者无法划等号,前者是一个外号而已,而邻居送我妈妈的才是品味极高的雅号,于是心中才释然。一个“义”字,蕴含着妈妈对邻居的一番浓情厚意,是啊,邻居用了妈妈的“引子粑粑”,吃着劲道而透暄(方言,绵软)的大饽饽,想着好日子里还有妈妈的一份辛劳,心中感激,就足够了,我想,妈妈也会这么想吧?不必义薄云天,唯在缠绵盈香,妈妈用心发酵生活,精心诠释着“义”的内涵。
   发酵是一个很美的词儿,让艰难的生活在小小的酵母里发酵,盈满粮香,溢出芬芳,满足口福,香抵人心。妈妈早已仙逝,不能再吃妈妈制作的酵母发酵的大饽饽了,但当年酵母的香依然驻留我的心间,无论辈分,我也喊妈妈一声“酵母义嫂”吧。
   早就想给妈妈做的酵母写一篇文章了,始终没有捕捉到酵母的灵魂。时间发酵了我的心情,终于明白了,平凡的日子,因妈妈的酵母而发酵出浓浓的香味,就像一段平常的路,有了精美的诗句,于是就出现了远方的样子。
   妈妈早已走了,妈妈的故事还留在我的心底。生命中某些珍贵的片段,其实都来自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妈妈的香,已经远去,但她做的酵母还可以留住。一枚小小的酵母,说不上怎么精致,但饱含人情的温暖。每当我咬一口胶东大饽饽,一股妈妈的香便溢出,香盈齿,醉心间。
   我仿佛看到了妈妈听到儿这样称呼便羞赧一笑的模样,双手又做团“引子粑粑”的样子,两手颠来倒去,嘴里呢喃着,不知说的是什么。
   妈妈,你用温暖发酵了生活,生活才那么富于情调。我还想调皮地再喊你一声“酵母义嫂”,好吗?
  
   2020年12月1日
  

共 399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回忆母亲的散文。文章不是无情物,此作品溶铸了作者内在情感,用真情浇灌的一篇佳作,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作者紧扣主题“义”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明,血肉丰满,淳朴智慧,乐观向上,重情重义的“义嫂”形象。作品主要讲了妈妈跟爹闯过朝鲜,开过小饭馆,妈妈自己研发了一种用玉米做的酵母,回到家乡后,为了满足乡邻们的酵母需求,压缩了其它农作物的种植,见缝插针,到处种上玉米。乡邻们也记着妈妈的好,收回来的高粱秸做成圆盖,送给妈妈晾晒“引子粑粑”,妈妈更记住大家的好,都做了记号,不忘“礼尚往来”,并再三交待“我”放下就赶紧跑,不要等人家“拿回礼”。文章以平常朴实的“家长里短”铺就而成,运用灵动的笔墨,抓住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以情达意,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了邻里之间那种友爱共处,相互礼让,浓情厚意生活场景,具有了浓郁的农家日常生活气息,给人有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妙感。文章边叙边议边抒情,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穿插其中,收到散而不乱的整齐效果,并有深远的蕴意。笔法或干白直叙,或情感真挚,细腻流畅,娓娓道来,闪耀着贤惠善良,淳朴而高尚的人性之光,给人亲切,读来令人感动。可见,作者不但有扎实稳健的文字功底,并有丰富的学识,积累了人生的底蕴,从小有认真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文章也显示了作者对母亲的浓浓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家乡人民的热爱之情。好文!力荐品读,感受精彩!问候老师祝安!【浪花诗语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1201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12-01 06:56:34
  感谢投稿浪花,辛苦了!老师的妈妈热情、善良、智慧、淳朴,能干,是个好妈妈,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愿这位天堂里的母亲幸福!我想,会的,她一定在笑,因为有人爱她,怀念她!遥握问好老师,谨祝一切安好!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12-01 07:26:31
  谢谢湘莉老师精美而富于深情表达的编按。辛苦了!母亲对儿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很多东西,回忆起来依然暖暖的。母亲身上充满着人性的光辉,这是照亮我们做人道路的一盏灯。没有什么可以送给母亲的,41年前,母亲就是在12这个月份走的,今年写这篇短文,来怀念她吧。问候湘莉老师冬暖,谨祝笔健,期待您的佳作。
2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0-12-01 07:52:05
  母亲不仅仅是人间最暖的亲情,她还是一种味道,刻骨铭心的味道,不管走到哪里,母亲的味道永远都挥之不去。又读老师的好文,母亲的形象那么的朴实无华,却又高大挺拔。家里的普通制作,让这些食物升华起来,是不容易做到的,往往越普通越简单的食物是最不容易制作的,母亲的这样的平凡之中,所创造出来的不平凡,令人敬仰!老师的文写母亲很多,感觉母亲的形象在老师的笔下永远都写不完,那根笔中一直都饱含着对母亲深沉的爱,让这支笔永远都不想停歇!致敬母亲!致敬天下永远爱您的人!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12-01 07:59:06
  是啊,母亲的味道,是儿一辈子都喜欢的味道。我们手中一支笔,为伟大的母亲作传,记录她们的纯洁的品行和善良的心底,用来濡染自己的情感。酵母,是母亲的手艺,更是她和邻居交往的信物,母亲身上流露出的情感和故事,都是儿子成长的营养。我怀念她,想她。谢谢孤独老师入心的美评,遥握,谨祝冬暖,期待佳作!
3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12-01 09:16:52
  “义嫂”太多优良品质值得我们新一辈人学习!自己的日子并不丰盈,但心里总装着他人,总想着为他人多付出一点。自己穿的衣服都是补丁,可晨起还能想到打扮自己,收拾自己的心情,以阳光的笑脸迎接生活中的每一天!读罢此文,真得让人陷入深深的思考,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我们心里知足了吗?是否存在了幸福感?我今天“打扮“了吗,笑了吗?这是一篇启迪人心的佳作!湘莉再次留言点赞,遥握问好老师!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12-01 10:50:22
  谢谢湘莉老师的肯定。我母亲身上的品质令我难忘,也让我高兴。在艰难的日子里,她始终有着对生活的美好心态,用给与别人更多,赢得美名和称赞,活得有滋有味,可惜,老天不怜,华年早逝……谢谢湘莉老师的肯定,遥握。
4 楼        文友:罗莲香        2020-12-01 12:07:47
  酵母义嫂,多么温暖多么好听的称呼!艰难的岁月里,作者的妈妈擅长制作酵母,进而做成的饽饽吃了都说好,满口盈香。将酵母送给邻居,无私奉献;让左邻右舍分享五谷美食,邻里亲朋在苦涩的日子里也品尝到了生活的好滋味。作者的妈妈勤劳善良,淳朴厚道,令人无比敬重!怀才老师写此文,应是想妈妈了,极尽表达思念缅怀之意,同时也充溢幸福和自豪之感,这样的好妈妈,很了不起,且教子有方,怀才老师能有今天的成就,与妈妈的耳濡目染息息相关,深切相连。一篇深情的美文,叙事写人抒情等自然交错,毫无违和感,极具感染力!好文,大赞。问候怀才老师午安!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12-01 12:25:02
  是啊,我想妈妈了。41年前,12月,临近过新年,我的妈妈走了。她留下的酵母之香依然在儿子的心中飘动。想妈妈的往事,留住那份动人的情感。谢谢罗老师美评,您懂得我。遥握。
5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0-12-01 12:42:32
  今读到老师这篇温暖文字很感动,“酵母义嫂”很有深意的称呼。怀才老师的母亲也是位善良和蔼可亲的母亲。她不但干净利落纯朴勤劳还是个热心肠的人。就如同“酵母义嫂”雅称中的“义”字意喻相彰。酵母义嫂朴素勤劳,施乐好善,亲和温暖,深受街坊四邻尊重。有这样一位母亲,不用想怀才老师小时候也是个幸福满满的孩子。其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往往当时只道是寻常,但是,不论时间过多久回想过去记记忆依然深刻恒久萦怀,令人深深的感动。全篇通读方言可亲,形像贴心读着亲切,很有地方特色。让人深深感喟于传承于一代代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之伟大。温暖的笔触更彰显母子情深,一段岁月回忆悠长。美好的光阴镌刻在读者心灵的天幕上。我们依然渴望淳朴的回归与传承。一些善良与真诚久远的时光,温馨的岁月,困苦的年代,只能在回忆里想起时光不远,余音犹在……拜读真情文字感同身受!问候老师冬祺顺遂!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12-01 14:25:54
  若雪老师所评,符合我的内心。从小,我曾经也跟着街上的邻居女人吆喝“义嫂”,惹得女人们哈哈大笑,妈妈也是笑,笑而无语,摸摸我的头,算是认可了。从小就知道,妈妈可能很喜欢这个称呼。妈妈对我的人性的影响可能很大,那些思品的教科书,可能都失色。方言,是温暖的,母亲慢吞吞地说,让我想想就发笑,笑掉了泪。很暖的过去,回忆真好。人说人老了就剩下回忆了,也不全然,每每回忆,当下就有劲了,回忆是为了当今。希望看到若雪老师写的母亲美文,期待着。遥握。
6 楼        文友:一文独秀        2020-12-01 19:25:49
  读了老师的文章,我想起了以前母亲也为我们做“发粑”,用荷叶、米粉,首先要有“酵母”,也是向邻居家要的,谁家有都行,那时候的人多么淳朴。好文,写出了母亲的能干、热情、大方。已经拜读。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12-01 19:28:29
  谢谢独秀老师精彩留墨。母亲的事儿,留下的都是满满的暖意,温馨一刻,在于回首的一眸。遥握,谢谢你抽时间点评。谨祝冬暖。
7 楼        文友:圈圈是句号        2020-12-02 08:33:36
  很久没有读怀才老师的文章了,坐办公室偷闲仔细品味。简简单单的酵母让怀才老师的妙笔写出了妈妈为人处事的百转千回,爱和意是妈妈的,也是怀才老师的。
随性而活,性如流水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12-02 08:45:03
  很长时间没有看到句号老师的影子了,最近可是安好?谢谢你赏目了。母亲,是我们说不完的话题啊。从母亲那里汲取我们的生活能量,是写作本文的目的。遥握,问候冬暖!
8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0-12-03 17:01:47
  细腻温婉的感恩文字,一团酵母里,蕴藏这善良和睿智的。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12-03 17:04:27
  谢谢轻舟老师精彩而诗意的点评。遥握,让我们在江山的花园里也绽放成一朵花。问候冬暖。
9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0-12-03 19:52:18
  怀才抱器老师的文字情真意浓,温暖心灵。母亲的勤劳、朴实、善良以及对生活的热情让人感动,发的不仅仅是面团,更是发酵生活,让生活更美好,更有香甜的味道。母亲羞赧一笑,是幸福的模样。好文章欣赏学习了,祝老师冬日安暖!
淡淡的云彩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12-03 20:20:08
  非常感谢云彩总编到访留墨鼓励。母亲即使已经走了,她所留下的依然是我生活的温暖。很喜欢看到你的佳作,期待之中。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