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浪花】兰花根(散文)

精品 【浪花】兰花根(散文)


作者:李湘莉 举人,5092.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12发表时间:2020-12-03 09:08:41

【浪花】兰花根(散文)
   “兰花根”是我小时候吃的一种点心,用糯米粉与白砂糖、红砂糖搅拌通过油炸而成。它的书名叫什么,我至今仍然不知。我们乡村人亲切地称之为“兰花根”,就像称呼“铁蛋”“富贵”一样自然亲切。在此,我依然称它为“兰花根”吧。
   提起兰花根,满是色香味,尽是形意美。在心灵深处,我认为制作兰花根的人,是在为所爱的人制作一份快乐与温情。有时,兰花根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是美食背后的人情世故;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兰花根也记载了一个时代的“风景”,而且,这风景至今依然不衰老,不褪色。
   连日几天的阴雨,把气候一下推向了寒冷的冬天,我身披一床薄毯,蜷缩在沙发上看《舌尖上的中国》,不知什么原因,突然有种奇特的感觉,也许是一种滋味,或一阵气息,或一个旋律,于是,昔日的生活情景便从我的心底涌现出来。
   在八十年代初期,还没分田单干,每家每户的日子过得都很紧巴,但也不会因为紧巴而让“年”显得寒碜。对待“年”,爸爸妈妈总是很虔诚,再忙,也要抽空置办一些“年货”。正月里家里来拜年的客人会来一拨又一拨,每当客人来时,那七个格子的点心盘总要装得满满当当。因此,兰花根,成了年前必做的一道食品,也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招待客人,兰花根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在现代人的眼里,兰花根根本不算什么美食,用料单调,做工简单,不值一提。可在70年代、80年代就另当别论了。所有的土地都很金贵,却又出不了多少粮,种糯谷那是奢侈品,农人是不舍得的。还有那菜籽油,真的很金贵,一般情况下,家里炒菜,是没有多少油星的,不然怎么会有“贵如油”的说法呢?如果不是逢年过节,谁家用糯米做些点心,用油炸个糕点,一定会认为他家出了一个“败家娘们”,会被人“嘲讽”的。但过年就不同了,人们想方设法把年味推向极致。
   做兰花根,妈妈会提前两天浸泡好糯米,到时找来大簸箩,滤干水后,在后屋里吱吱扭扭地转动着那盘石磨,石磨发出“吱吱”的响声,洁白如雪的糯米粉顺着磨盘四周纷纷扬扬地溢出,如绽开了一个洁白美丽的大花环。每当这时,我总想伸手过去摸摸,想像着它有花粉一样的甜蜜,沾上一指头放在舌尖上舔舔。
   爸爸早已生好了一盆旺旺的炭火,端进了厨房,把厨房烘得像春天般温暖。饭桌上,摆好了干净如新的簸箕,妈妈把糯米粉倒入,加入适量温开水,然后掺上一定比例的白砂糖,妈妈不忘加几勺红砂糖,让洁白的糯米粉有了鲜艳的色彩,多了一份喜庆。是呀,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想着创造一份美感,让生活多一份喜气的气息,对生活多一份积极的态度。妈妈的做法,撞击了我的心灵,给了我很大的启迪。
   站在旁边的爸爸已经卷起了衣袖,帮着搅拌,搓揉,直至糯米团表面光滑柔软而且不沾手。我看见妈妈找来了擀面杖,擀成一张薄饼,然后在薄饼上均匀地洒上一把芝蔴。
   其实,我们这做兰花根是不需要加芝蔴,可妈妈亳不吝啬地洒上一把,来回再擀几下,芝蔴牢牢地镶嵌在薄饼上了,这些芝麻就像闪烁在薄饼上的星星,顿时有了生机与亮点。妈妈总喜欢将整张薄饼轻轻提起,面露喜色,对着阳光照照。我想,此时的妈妈不只是检查饼子厚薄的分布,是不忘把日子仪式化,想把生活美丽的细节拉得的很长,很长,让日常生活得到升华和艺术化吧。
   爸爸拿来菜刀把薄饼切成一指大小的根状。妈妈把根状捏成一个个小花瓣,再拼接在一起,组成一朵朵美丽的小兰花。
   做兰花根日,是孩子们最快乐的一天。我和两个弟弟围在爸爸妈妈身旁,抓把糯米团,又搓又捏,来一个“也傍桑阴学种瓜”。我和弟弟的脸上、衣服上都沾满了糯米粉,像从石灰窑里爬出的人儿。每当这时,爸爸总是故作生气的样子说道:“瞧你们几个……滚一边去!”然后把头转向了妈妈,妈妈朝我们三姐弟相视一笑,不再说什么了。
   锅里的菜籽油烧得滚烫,冒着热气。妈妈把切好的一盘兰花根倒入油锅中,油锅顿时沸腾了,翻腾着无数的油浪,像绽放的一朵大金花,并发出“吱吱”的声响。足够点亮人的眼睛啊!妈妈用漏勺在锅中来回翻搅着,“大金花”显得生动活泼。油锅的上空轻盈地飘渺着一缕缕淡淡的油蒸汽,朦胧而温馨,让整个屋子都溢满了清香。灶膛里的火苗以优美的舞姿蹿出灶口,映红着妈妈的脸,妈妈的脸显得更加清丽,慈祥。也映红了整个厨房,厨房像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泽,极致地演绎着一幅无比温馨的画卷。
   这幅温馨画卷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是吹不散的最美人间烟火味呀。
   洁白的兰花根在油锅中来回翻滚,逐渐变为浅黄,转为深黄。妈妈捞出一个,放在灶台上,等稍微凉了一下,用手掰开,看看兰花根里面的成色,估摸还要炸多久。兰花根从油锅中捞出,油光可鉴,真是焦黄如金。拿一个放在嘴里咬一口,齿动则碎,甜中带香,香脆盈口,让人感觉这是世界上最精致的美食。
   每一个制作美食的人,都是在为所爱的人制作一份快乐与满足。这是我吃兰花根得到的最真实的感受。
   每年的大年初一清晨,妈妈会在香案上摆好供品,有鸡、鱼、肉,其中还有兰花根。其它零食是没有这样的“殊荣”,只有兰花根才上得了香案台面的。妈妈一边点燃三炷香,一边烧起一把纸钱,嘴里念念有词。此时的兰花根,它不仅仅是美食了,是美食背后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我和两个弟弟因为兰花根曾经挨过妈妈的一次打。现在回想,不是痛苦,而是满满的幸福感。
   每年正月来家里拜年和串门的客人很多,一直要延续到三月莳田的时节,这是我们当地的风俗,当然,这与当地淳朴的乡风与乡村人热情好客有一定关联的。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妈妈总是满面春风地倒上茶水,然后拿着七个格子的点心盘,来到房间的橱柜边,满满当当地盛满七种小点心。
   在八十年代初期,我们的家庭条件并不殷实,但妈妈总是克己待客,永远都不会让客人发现我家的穷酸样子。
   对于家里的小点心,为了客人随时来随时都能拿得出手,妈妈保管得严严实实,很少让我们这三个还没懂事的孩子拿着吃了,妈妈把兰花根装在一个酒坛里,用牛皮纸封好,倒置在一个墙角的地面上,妈妈得意着自己藏货伎俩的高明。可她,真是小觑了孩子的智力。
   当再一次来客人时,橱柜里的兰花根没有了,妈妈搬出酒坛,当把手伸进酒坛子里,里面的兰花根空空如也。
   晚饭后,客人散去。妈妈找来了一根荆条,把我和弟弟叫进房间,一进房门,妈妈用非常严厉的口气训斥着我们三姐弟跪在地上。妈妈举着荆条审问着我们。我把头垂得很低,因为确实是我和弟弟偷拿了,我没有资格叫冤或者喊痛,虽然妈妈打得好凶,但我还是没有勇气承认,可在我内心深处我知道错了,我默默地说着,下次再也不敢了。
   事罢,妈妈红着眼睛搂着我们三姐弟。我知道,此时妈妈的内心是痛苦的,她感到的痛楚比我们更为久远更为悠长。由于家庭条件并不丰盈,在妈妈的教育下,平时家里来了客人我们很少上桌拿吃的,包括吃饭,也是客人吃完了,我们才会上桌吃。妈妈心里总感觉亏欠着我们三姐弟。我知道,妈妈是多么不愿意打我们,但这次是关于“偷盗”,不是简单的毁坏某样东西,或淘气划破衣裤……这些,妈妈都不曾打过我们。妈妈要让这些肮脏的品质与我们永远隔绝,她必须要我们接受“法则”,为了让我们记住并终生遵守,妈妈不得不打了我们。
   如果不是这次偷拿兰花根吃被妈妈体罚,也许我们三姐弟不会过早地懂得什么是“法则”,什么是尊严,什么该存敬畏之心。虽然当时对妈妈的打有点不满,但现在回想,我们是多么幸福的孩子呀,如果当初没有妈妈的严厉管教,如今,我们还能如此有尊严地站着?这真的不好说了。
   家里的物质条件并不丰盈,但妈妈那颗向善的心没有丢失。
   每年做的兰花根,她情愿紧着自己孩子的嘴,也不忘这家送点,那家给点,给的最多的是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不为别的,只为让别人尝尝鲜,大家一起沾上喜气。如果别人夸赞一下妈妈的手艺好,妈妈总是乐开了花。
   其实,兰花根之前是叫“喇叭根”。说起这个“改姓易号”的“兰花根”,还真有一段令人开心且得意的故事。
   因为我学着大人的样子在糯米团上又揉又捏,我亳无意识地把糯米粉翻来覆去,乐此不疲地捏成各种样式。一直在埋头揉面的妈妈看见了,我以为妈妈会责备我一番,可出乎意料,妈妈显得分外惊喜,不但没有责备我,反而表扬了我。妈妈一改以前单调的一成不变的“根状”喇叭根做法,把它做成了“兰花状”。当正月来客人时,妈妈盛上兰花式的“喇叭根”,客人赞不绝口,表示以后也做成兰花状。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从此,“喇叭根”被叫着“兰花根”。
   我不敢说我妈妈懂什么美学,是什么美学家,但我敢说,她是最用心追求美的人。在我心里,她就是传播美的使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独特的小吃品类,体现着当地的特色,也最令人回味。我不敢说兰花根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具有什么地位,但我敢说它浓缩了我们这一带的风土人情,成为了别致的地方民俗符号,体现着当地物质及社会生活的风貌。
   在大量的中式糕点中,兰花根,至今仍然是老百姓人情往来不可或缺的馈赠佳品,它像一面镜子,折射着时代变迁和人情礼仪。可以说,兰花根伴随着我们那代人走过一年四季的喜庆日子,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一种艺术,一种情怀与境界吧。
   日月轮回,岁月流逝,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工业得到了前所末有的发展,乡村里的年轻人都进城务工了,经济得到了发展,变得宽松富裕,各种大大小小的超市雨后春笋,各种“高档”食品琳琅满目。从此,兰花根这种“土货”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可我吃着这些“高档”食品,总觉得没有儿时吃过的兰花根来的香甜地道。
   也许幸福的岁月是那失去的岁月吧。岁月什么样?我急于想抓住某种东西,以某种方式把它们保存,今日,我把岁月里的曾经部分移到我的文字中来,我想用文字留住许多的好滋味:爱,欢乐,痛苦,温暖……当然,当年的痛苦都不是事,相反化作了爱的记忆,温暖的回忆。唯有记忆,能把童心调动起来,唯有这种书写的过程,才可熨帖我的心房。
   在回忆的引寻下,我突然想为孩子们做一回兰花根。
   我移步厨房找来相应的材料,孩子们觉得新鲜,也围了过来,撸起衣袖七手八脚和我一起做起了兰花根。此时的场景与我小时候和家人一起做兰花根是何其的相像啊!
   我要拿出最细腻的手法,搓揉着糯米粉,把简单的生活方式想办法折腾出最柔美的工艺来享受,让其蓄满人间最美的烟火味。
   对了,我还要跟我孩子讲兰花根的故事,当然也包括我和弟弟挨打的故事,让她们懂得什么是可耻,什么是敬畏,什么是尊严。
   当我炸好的兰花根出锅时,我盛上一盘,叫孩子给隔壁张阿姨家送去,让孩子领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
   确切地说,我在从岁月深处打捞着做兰花根那种温馨的感觉。
  

共 429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江西的民间炸兰花根,大约就像我们北方的炸面鱼、油卷、油花、麻花扣之类吧。根据作者的描述,我觉得差不多,不过作者笔下的兰花根好有诗意,好浪漫,我向往了。在作者笔下,做兰花根,那是一个时代的赞美饮食风景,这道风景,来之不易。在八十年代,日子并不富裕,怎样招待来家的客人呢?那就做代表热情和好客的兰花根吧。大家都懂得,这是一种奢侈,而着奢侈,才尽显热情。做兰花根的过程很复杂,浸泡糯米,磨糯米粉,搅拌,擀饼,撒芝麻粒,那一道工序都是充满了艰辛和智慧的。炸兰花根是一家人最快乐的时候,也是最富生活仪式感的时候,那是一幅快乐的年画,是无与伦比的人间烟火。作者回顾起偷食兰花根而挨揍的情境,这段细节很精致,也很深刻,作者懂得了怎样尊重法则,知道什么是可为什么是不可为。作者的母亲做兰花根还有所创新,显示了劳动者的智慧,而且表达出劳动美学的深刻观点。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也懂得过去,知道传统劳作的艰辛,懂得怎样创作自己的美好生活,作者要为孩子们表演一次做兰花根的手艺。这篇散文,明显参考了舌尖上的中国的某些表现手法,将古老的手工艺术推向我们的眼前,还原那时的风土人情。文章画面感强烈,感悟深刻贴切,能够以散文的方式,记录传承炸兰花根这个古老的饮食精华,难能可贵啊。文章语言精彩,无论是默默场景,还是感悟生活,都显示了娴熟的功底,引导读者不断获取美感。文章结构精致,行文波澜起伏,表达情感真切动人。力荐佳作,一读为快。【浪花诗语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1207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12-03 09:14:00
  一道乡间美食,一段时光的风景,在这种笔下神奇复活。兰花根根啊,听着这名字,不吃也先醉了心啊。传统的美食,朴素的情感,温暖的生活智慧,在作者笔下熠熠生辉。投稿投稿浪花,浪花因你而精彩。问候作者冬暖,谨祝创丰笔健,不断推出佳作。
怀才抱器
回复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12-03 09:53:36
  深谢老师在寒冷的日子里为小文精心编辑润笔,编按精彩生动,给小文添彩增色!辛苦了!敬茶,遥握问好老师!从老师的文章里得知你那里下雪了,天冷,注意保暖,谨祝冬暖一切安好!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12-03 09:27:38
  想起来了。我们胶东一带,在五六十年代,炸的那个面食,还叫“老雁屎”,太俗了吧?那东西药着酥,嚼着脆,而且外层一些白糖,放在嘴里一阵甜,入心的那种。我们出门的时候,母亲都用纸张包一些,放进包袱里,送给亲戚。甜美的记忆,因为兰花根而生。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12-03 10:03:30
  我的兰花根能唤起老师小时候甜蜜的回忆,真是不胜荣幸啊!看来,还是美食有诱惑力呀,以后多写一些美食,让我们沉浸在甜蜜的岁月里,哈哈。再谢老师的鼓励与扶持!问候老师!
3 楼        文友:岚亮        2020-12-03 09:38:16
  很久没留言了,不是没读文,是因为内心的感觉不好。看了儿时的兰花根,被细腻的文字,甜蜜的回忆,真挚的情感所感了。少时候,留给我记忆最深的美食是琵琶梗,用料、做工几乎与兰花根一样。现在街坊的糕饼师仍在制作。超市里有与之相似的,叫什么油枣。好文美食总是诱人的,拜读学习了,问候老妹!
回复3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12-03 10:25:23
  深谢老哥百忙抽空到访留玉鼓励!湘莉看到你的留评真的好感动再谢!兰花根在我们这退出很多年了,最近两年乡村里又兴起做兰花根,估计吃来吃去还是觉得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最实在吧。遥握问好老哥,谨祝冬暖愉快!
4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12-03 09:39:14
  深谢老师精心编辑,费心润笔,倾情编按!辛苦了!敬茶!遥握问好老师!从老师的美文里知道你那里下雪了,天冷,注意保暖!谨祝冬暖一切安好!
5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0-12-03 13:41:13
  在那个年代里,普普通通的吃食都是弥足珍贵的,读老师的文,不由也想起曾经的岁月。我们这里也有这样的习俗,都是在春季前,家家都做这样的面食,只是没有“兰花根”这么美的名字。老师的文非常的温馨啊,一家人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度难关,普普通通的吃食却又不普通。中国的家庭就是这样的有人气,暖融融的热心热肺,热气腾腾的吃食不仅温饱肚腹,还滋育精神!品读好文,犹如那热腾腾,香喷喷的美食已经大快朵颐到了。赞一个!
回复5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12-03 15:41:37
  深谢老师到访留墨鼓励,你的解读好温暖,唤醒着我的回忆,回忆着小时候的年味。遥握问好老师,同时期待能读到老师家乡的美食佳作,来个美食盛宴,哈哈!谨祝冬暖,再谢老师!
6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0-12-03 16:20:29
  湘莉老师的文字有她独特的个性,通过这篇文章也展示的她热爱生活的态度。对于吃食首先是好吃,其次是背后的文化!“兰花根”只听名字就那么勾起人的食欲了。这种用糯米加工制的的糕点由其湘莉老师母亲的巧手煎制而成,必定是有别精致的外观内在的美味和蕴藏的。其实南北地各域都有不同风味的小吃食。农家自制糕点自然别具特色。虽然说民间小食品。可在那个物制贫乏的年代这些小吃也是上极品了。湘莉老师家乡的兰花根就是既纯正又美味的上好极品。通读佳作愈发觉得湘莉老师笔下袅袅蒸腾着着一股人间烟火香气, 她所写的不仅是食物,最重要的还是普通人的生活。感谢老师这篇接地气帖心文字,人间烟火味。最慰凡人心。好喜欢!向湘莉老师学习!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回复6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12-03 18:25:44
  深谢雪儿老师到访留墨,你的深情解读让湘莉感动啊!感恩遇见,感恩一路相陪,有你真好!遥握问好,谨祝冬暖精彩纷呈!
7 楼        文友:温莎的梦想        2020-12-03 23:01:48
  已经拜读,受益匪浅。祝老师创作愉快。
回复7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12-04 09:17:43
  深谢老师到访留玉,遥握问好,谨祝冬暖一切顺意!
8 楼        文友:罗莲香        2020-12-06 20:39:47
  兰花根,好有地方特色的美食,是节日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风景,莉莉的童年是幸福的,有心灵手巧的妈妈做的美食填充肚子,真好,虽有偷吃挨打的经历,也是另外一种收获。艰苦的日子早已过去,忆苦思甜,和孩子们同做兰花根,分享故事,多么睿智,多么充实,多么有趣!温暖的文字,赞!问候莉莉晚上好!
回复8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12-07 10:55:42
  深谢香香老师百忙之中抽空到访留墨,你的深情解读让湘莉感动。再谢!遥握问好老师,谨祝冬暖,期待老师佳作,一睹为快!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