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古镇茅庐情(微小说)
江南春,桂东山区一个古朴的小镇,濛濛细雨。古井旁的山毛榉下,站着一个托钵僧。芒鞋竹杖,一领旧袈裟。
他痴痴地望着不远处临街对面的那扇木栅门,一根草绳绕在它的立柱上,檐槽稀疏的瓦片间已经长出了青草。
他迟疑着走近那家低矮的茅庐,敲响了他的钵。
“可怜的和尚,请到别处去化你的斋饭吧,”从屋子里走出一个拄杖老人,他敲打着路面的石板。“你看我俩的日子过得差不多,我拿什么周济你呢。”看样子,他是一个瞎子。
这时,从房间里跑出一个活泼的小女孩,十二三岁,她在托钵僧的钵里投下一个铜板。
哗啷,托钵僧用手盖着钵,摇了一下,变出一块银元。
“阿弥陀佛!小施主莫非佛前童子,有此灵验。烦你去街里买一点酒菜,让我们一叙缘分。”
老者将僧人请进茅屋,须臾,女孩提一竹篮跑着回来了。
一壶米酒,几碟小菜。
托钵僧端起杯:“小僧观老翁一派佛像,似有两个玉女童子陪伴左右,今日如何不见长者?”
“唉,我那大孙女,被县官抓走了,诬她私通红军……听说过几日示众之后,还要押解长沙。”老人说完低头再不言语。
“唔,唔……”僧人亦不语。他遍尝所有菜肴之后,起身告辞:“小僧四方游荡,以求佛为宗,今见施主善人,佛光熠熠,容小僧一拜。”说完,告辞,走了。
“爷爷,我认出他了,虽然他现在一脸胡子。他就是那年在我家养伤的红军哥哥,姐姐侍候过他……”僧人走后小女孩对爷爷低语。
“休要胡说,他不过是个游方和尚。”
“我看见他颈上的伤疤,他还流了泪。爷爷,你看……”女孩从桌脚下拾起一袋银元。老人拿在手里,摸了摸:“不要花它,也不要声张。”老人眼睛湿润了。
三天后,一条小船沿郴江顺流而下,一个舟子,一个渔夫。他们不疾不徐地尾随一条小客船。号子响了;
郴江——呐哈——幸自哟吼唉——绕郴山哟噢,
为谁呀哈——流下哟吼——潇湘去耶——噢咳——
在一个转弯的急流处,二人跳上客船,枪响了……
第二天的长沙日报刊发一则消息《两个强人在郴江劫持了一名女共犯》
如今,在郴州革命博物馆还能看到红六军团的遺物:草鞋、土枪、军号……
说明牌上,白漆小字:
“西征,是长征的序曲。1934年,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组织两支部队北上和西征。其中西征红军为红六军团,由任弼时任军政委,肖克为军团长,王震为政治委员,全军团有九千余人,在1934年的8月7号,从江西遂川出发,连续突破四道防线,在11号突围进入郴州的桂东县。红六军团在郴州转战了十九天,而后经过湘中等地转向湘西发展,与红二军团汇合建立了湘鄂川黔苏区。”
但流传在民间的这一则故事,却没有记载。整整八十年的岁月过去了,神秘的木栅门永锁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