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城管与菜贩(随笔) ——暮年 絮语之三
我住的那个地方离农贸市场较远,每天清晨都会有不少附近的农民到这里卖菜。卖菜的大都是一些七十岁以上的老头老太,他们骑着一辆锈迹斑斑的人力三轮车,车上装着他们亲手侍弄出来的瓜果蔬菜。品种不少,量不大,看那鲜翠欲滴的样子就知道是刚从地里采摘上来的。精明的主妇们可以在这里跟菜农们讨价还价,甚至连抢带抓地沾点小便宜。她们有时还能淘到一些野生的鱼虾,那些零星的水产品是老农民们用五花八门传统的捕捞方法从河里取上来的,价钱自然要比跟鱼贩子买便宜得多。每当此时,自发形成的马路市场上人声鼎沸,购销两旺,城市的早晨也有了一点烟火气息。
不过,这情景不是一天到晚都要能看得到,它只能出现在早晨六点至八点左右的这个时间段里。等到城管队员上了班,卖菜的老人们就只能无奈地放弃“阵地战”,转入“游击战”(或者叫‘巷战’)。混乱过一阵子后,马路上就又恢复了所谓“文明城市”的常态。
最混乱的一段时间是在城管刚上班时。那时,有的菜农已经差不多卖完了带来的货,正在迫不及待地贱价甩卖;有的还正在交易中,突然发现“鬼子进村了”,他们会本能地警觉起来,一边继续与身边的顾客周旋,一边留意着那个刚出现的城管队员离自己有多远,是不是正在往自己这边走来?。等到值勤的城管全部到齐,大街上随处可见戴着大盖帽穿着“执法”服的身影,猫儿逮老鼠的游戏就差不多结束了,卖菜的那些老人大都遁入了小区,或者不得不遗憾地带着没有卖掉的菜回乡下。当然也会有一些不识时务的“顽固分子”他们不甘心起早摸黑采摘起来的菜蔬就这样带回去倒掉,他们还想孤注一掷继续与城管队员“躲猫猫”,这些人就很有可能酿成一场城管与菜农之间的恶性事件。
客观地说,这里的城管“执法”还是比较“文明”的。虽然这里算得上是市容管理方面的“重灾区”,部署的“兵力”比别的地方密集些,但这些年可没发生什么诸如城管打死打伤菜农,或者是城管遭到群众围殴的恶性事件。顶多是没收掉菜农的几把杆儿秤,或者是当场将秤一撧两段。那些老头老太们遇到这种情况,除了哀声求饶,大都不敢有什么过激的反抗举动,即使是骂上几句刻毒的话也不敢大声,怕被听到了以后更没得好果子吃。他们在回去的路上,自认倒霉地嘟囔着:“早上没烧香,出门遇到鬼。”如果碰到有人要跟他买菜,他只能论堆贱卖,并且会恨恨地告诉人家:“没得秤秤了,秤被‘孙子’拿走了。”
老朽曾想到,这可是当今社会上的一大矛盾,一方面,郊区的农民已经没多少粮田可种植了,他们在零星的菜地上侍弄出一点瓜果蔬菜总不能全留着自己吃,总要有个场地让他们变出一些零钱来。一味地堵,矛盾就必然会激化。另一方面站在城管部门的角度上讲,他们也有难处,他们要想工作有业绩,就注定了要在“执法”过程中“凶狠”“横蛮”一些,不可能温良恭谦让。而且,没收“不法经营者”的工具是有章可循的,算不得出格。问题在于那些菜农和城市低端人群中的小商小贩算不算是“不法经营者”。
老朽认为:要解决这个矛盾只能靠“疏”不能靠“堵”。
今年,四川成都首开先河放开地摊经济,两个月增加十万人就业,五天内受到李克强总理的两次点赞。与此同时,国家文明办也发文称:在今年的文明城市评选指标中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考核内容。由此可见,这项举措对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惠及民生意义重大。放开,势在必行。何必还要墨守成规,动用那么一支庞大的城管队伍如临大敌似的与弱势群体作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