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书香南北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书香•韵】义和团(随笔)

编辑推荐 【书香•韵】义和团(随笔)


作者:刘开阳 秀才,1951.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91发表时间:2020-12-06 14:12:11

这段日子,我一直在想义和团带给我们的启示。从形式上来看,它是中国民众一次自发的抵抗外侮运动,从思想层面上来看,它是中华民族的一次觉醒。然而,当我们把国家看成是一个有机体,那义和团就是晚清时候,整个国家上下血脉不通所形成的血栓。
   在十九世纪最后几年,当这个蹒跚的巨人因为清除血栓而被强行推到手术台上,然后进行开膛破肚等一系列手术的时候,虚弱的身体再也受不了这通折腾,各种并发症一起发作起来。终于,在12年之后,这个几十年前在世界上还是领土面积第一、人口第一、GDP第一的国家轰然倒下。
   晚清时候的爱新觉罗氏,努力过、奋斗过、变革过。然而,因为变革是片段的、局部的,是走走停停、瞻前顾后的,所以这些努力并没有成功——它无限接近成功,也无限接近失败。于是,那个拿着平衡木走钢丝的人,只是身子稍微一倾斜,就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那时候,旧的道路无法继续,新的道路阻隔重重,关键是整个国家的民心都崩塌了,排外与媚外,自卑与自负,无望与幻想,深深交织在一起,让广大民众不知所措。而雍正、乾隆时期就出走的民意,在寻找到缺口之后,更是汹涌外溢,再也无法凝聚到黄龙旗之下。
  
   (一)
   前几天读到一篇文章,内容是1896年《纽约时报》对李鸿章的访谈实录。大家都说弱国无外交,但是穿着长袍马褂,一身旧时代气息的李鸿章,在面对记者采访时却表现得不卑不亢、可圈可点。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在那时候,李鸿章能够成为满清国家名片的原因。
   不过,李鸿章的表现再优秀,也无法弥补中美之间巨大的鸿沟。那时候的美国,立国已经超过100年,总统换了24位,民主制度有声有色。那时候的美国,工业、科技、文化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美国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是,它远离欧洲,远离战争旋涡,而且自身疆域辽阔,人口却不算多。欧洲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向前发展时遇到的那些束缚它都没有,连劳工纠纷、工人罢工都很少见。应该说,老天对美国还是偏爱很多的。
   那这时候的大清帝国是什么样子的呢?甲午战争刚刚结束,日本,这个倭寇国家在中国大地上耀武扬威;英美德法等国,看到中国的虚弱之后,如同饿狼一样猛扑过来,彻底去掉了过去的虚假斯文;俄罗斯,成为中国北方的梦靥,它张口血盆大口,撕扯下北方的领土,吞进自己的腹中。除此之外,满清政府和满清人民还背负着五千年漫长历史的沉重负担,有用的工具被抛在一边,陈腐的镣铐反倒被擦得锃亮,然后用尽最大力气去捆住当时的国家、政府、民众……
   新时代的民主,旧世纪的政府;新时代的蓬勃向上,旧世纪的陈腐落后;新时代的人尽其才,旧世纪的奴颜婢膝;新时代的长枪短炮,旧世纪的大刀长矛,新时代的思维方式,旧世纪的固化僵硬,新时代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民众,旧世纪抱残守缺的臣民,所有这些要素形成鲜明对比。中美两国,像从不同维度的世界而来,然后因为时空乱流而相遇,奇怪地并立在同一个时间平面上。关键是,所有这些因素形成的优势,已经化为罪恶之手扼住中华民族的喉咙,在吮吸这个国家的体液和生命力。
   如果我们仅仅把外来者描绘成魔鬼,恐怕会让许多人不服。应该说,自由烂漫的西洋人,带着自己自由烂漫的个性来到中国,将自由烂漫发挥到极致。有人希望能帮到中国,让中国尽快从中世纪的状态摆脱出来,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看看那时候兴建的医院、学校、教堂等设施,就知道很多洋人确实有菩萨一样的心肠。还有些洋人坚决要把中国人踩在脚下,特别是1900年的八国联军,对圆明园的破坏,对紫禁城的破坏,纯粹是野蛮的泄愤行为,更是对全人类文明的践踏。还有些人,对这个古老的文明古国充满好奇,专门去探索文明的渊薮,无人的荒漠,高峻的山峰。
   其实一直到今天,我们中间很多人也搞不清楚外国人的态度。一直到今天,许多媒体、杂志还在引用美国人的话来驳斥美国人,而不是使用自己的语言。如果我们连自己声音都讲不出来,又靠什么去说服别人,说服自己?
   直到今天,他们这种习性也没有改变多少。美国A议员说伊朗违反人权协议,立刻就有B议员跳出来说,其实这几年伊朗在这方面有很大进步;小布什总统说伊拉克有生化武器,特朗普就来揭老底,告诉公众,其实,那就是一包洗衣粉。两个月前,美国因为发生警察打死黑人引发骚乱,不但黑人在骚乱,很多白人也加入到黑人的行列支援黑人。所以,黑人的骚乱维持不下去,因为身边的白人就让你神经错乱。同样因为美国人内部杂乱的声音,让黑人充满了幻想,觉得自己身边的无数人是如此“理性”,也许不用自己动手,仅仅靠“以夷制夷”就能达到目的。
   一直生活在美国的黑人都跳不出这个圈子,何况是晚清众人?
   无数人很容易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当美国政府感到自己利益受到侵犯,动手的时候一定是毫不手软的,自从美国建国就开始的无数次对内对外战争,无不充分印证这一点。至于那些说“不合时宜”的话的人,在战争期间会偃旗息鼓,何时战争结束,或者战争变得不利,那些“理性”的声音才会再次“占据上风”。
   当然,不止美国是这样,西欧人差不多也是这个德行。大家都知道法国作家雨果谴责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事情,很多人一次次引用雨果的话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可是对于火烧圆明园这件事,雨果所起的作用是什么?除了给人“大部分西欧人还是好的,坏的只是极少数人”这一感觉之外,还有什么用处?那些人会来修复圆明园吗?会归还被偷窃的珍宝吗?
   我们应该认清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些“坏蛋”才是最有行动力的一部分人,而且这些坏蛋在破坏的时候,根本不会顾及“好人”的感受。
   近十年来,我一直生活在国外,一直在观察外国人。我发现,大多数外国人也许是好的,但这些“好人”只要走上相应的位置,立刻就会变坏。立刻会成为“顽固不化的反动分子”。
   “温柔的永远是小三,强势的永远是正室!”这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欧美人这种看似充满矛盾的政策,其实非常实用、非常有效,直到今天,这种政策仍然无往而不利。这种策略除了能给对方带来虚假的幻觉,还有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随时可以从不利环境里撤身。例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对越南的战争,当美国人觉得自己能胜利的时候,就使劲鼓吹,当形势不利的时候,“唱反调”的人就会上台,让外人看上去,问题主要还是在美国“内部”解决的,而不是因为什么外来力量的影响。
   欧美这些国家,不论什么问题,都是红脸白脸一起上,就像泰国供奉的四面佛,哪张脸最合适,就用哪张脸对人,最大限度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比起欧美四面佛式的外交政策,晚清的外交政策,甚至国家政策都单纯得多,简单到让人一眼就能看穿。因为没有辗转的余地,所以也就很少有回旋的余地。在外人和自己人看来,就是一败再败、直至一败涂地。
   郭嵩焘在评价晚清晚清外交政策的时候说:一味蠢,一味蛮,一味诈,一味怕——因为愚蠢而行蛮,行蛮不成则使诈,使诈失败则跪地求和。
   郭嵩焘能总结得如此到位,想来当时很多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可是在那种境况下,谁能有更好的办法?当所有朝臣一举一动都要顺从太后老佛爷旨意的时候,只能是蠢、蛮、诈、怕四种表情轮番呈现在自己脸上。要想四种表情同时出现在同一张脸上,几乎是不可能的,就算晚清最高明的外交家李鸿章,最后也只好沦落为投降派——为了保持与“洋人”良好的关系,他不得不经常投降。
   西洋文明本来就比晚清先进,加上意识形态如此具有迷惑性,来到中国之后,自然能大展拳脚。整个满清政府,想坚决抵抗,却下不了壮士断腕的狠心;想投降又不甘心。于是,从1840年开始,对外政策更多是在原地兜兜转转,并没有前进多少。
   工业化的西洋人,还在无形之中把当时的中国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以李鸿章等为代表的上层官僚,他们几乎天天跟西洋人打交道,见识到了西洋文明的先进之处,这些人当中,当然也包括慈禧与光绪,他们清楚或者相对清楚地认识到中西之间的差距。
   另一部分是生活在自己老旧范围内的普通百姓。在他们心中,大清还是天朝大国,或许某些地方战争失利,也不过是将帅无能,是这些人在使用祖宗留下来的一字长蛇阵、二龙戏水阵的时候,运用得不够熟练而已。如果有岳飞、杨再兴那样的将领,照样能把洋人赶出国门。
   朝堂里面闹闹哄哄,洋人的枪炮一直高高举起,全新的世界迎面扑来,各种思想和主义大行其道。原来铁桶一样的大清帝国,忽然成了透风的筛子,狂风一次次席卷而来,吹的这面筛子东倒西歪、不知所措。
   在这时候,一种满族人原本不那么在意,或者表面上重视,暗地里不屑一顾的东西变得重要起来,那就是民意,老百姓的意愿。
   也许会有无数人对这种说法怒气冲天,几千年前的孟子就说过‘民为重,社稷为轻’,你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
   笔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满清早期的历史就是这样的。翻开史书看看,满清入关时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剃发令”等事迹,你还认为清朝政府多么在意民意吗?清初的几个皇帝,只不过是把属于人民的社会资源重新分配了一下,顺利把民众中间的精英分子离间出来,加上迅速结束了明末全国性的动荡,于是,见惯了朝代兴亡的民众,就心不在焉的,或者顺水推舟地接受了满清。
   中世纪的老百姓,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情形都差不多,只要活着就已经很好了,要是活得相对舒服一些,统治阶级就可以宣称是“盛世”。普遍的贫困,让大多数中国人无法接受最基础的教育,衣不蔽体、易子而食,还是当时社会的标签。
   因为受教育程度不够,个体很渺小,所以很多人发不出自己的声音,只能是一腔血勇,或者人云亦云。
   别说那时候的清朝老百姓,就是在英国、法国,这些文明程度已经很高的国家,普通人的声音也非常渺小,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人被某些“议员”、“要员”代表了。翻开英国历史,口袋议员、口袋选区,才是那个时代选举的主流。个体声音真正变强,是传媒业高度发展起来之后,那些媒体人为了追求媒体传播流量,才让普通百姓有了发声机会。
   欧美人在面对我们的时候,经常以“先进”、“富庶”自居。很多同胞也经常因此仰望欧美人。其实,就像中国人改革开放之后才变得富裕起来一样,上个世纪70、80年代以前的大部分外国人并不富裕。而到了今天,很多国家更是被中国抛在后面。为什么这样?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只有等到中国这样的国家,把廉价的产品卖到全世界之后,那些国外的普通人的物质生活才变得丰富起来。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但参照这些,会对这个世界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民意为什么在晚清忽然变得重要起来?因为政府发现,这种民意可以利用。当西方列强耍横,己方没有足够理由搪塞的时候,一些人就把民意抬出来了:“民意不可违,你们也不希望整个国家底朝天吧,如果那样,你们连勒索的人都找不到,大家可就一拍两散了!”
   其实,民意,或者更确切的讲是汉人的意志,在乾隆后期就变得重要起来。之所以变得重要,是因为在那时候满族人族小人少、底蕴不足的缺陷充分暴露出来,面对疆域辽阔的帝国,几百万满族人,根本不可能满足全面统治国家的要求。并且随着生活的安逸,满族人整体陷入平庸族群的陷阱,只剩下皇帝、铁帽子王等寥寥数人在苦苦支撑局面。
   在这时候,强盛时候对汉人疯狂迫害形成的仇怨,从伊底重新泛滥起来。而越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族人就越发不知所措——越发堕落的八旗子弟,自我收缩的统治风格,更加大了这种恐惧。到了晚清,这种氛围越来越明显,朝廷对民意越来越小心,包括很多地方出现的暴乱、暴动,清廷都是采用安抚的手段,而不是施以雷霆之威,并且经常揪出一些贪官污吏来平息民愤,而不是袒护他们。
   现在,让我们翻开晚清的施政日志,会发现无数仁人志士的意见都得到了实施,很多英雄豪杰都获得了施展自己抱负的舞台。从接受民众意见方面来说,晚清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之前的任何一个朝代。
   当然,这种民意不是今天铺天盖地的网民意见,能够左右法官的判决结果,能够影响国家的政策,能够揪出贪腐的蛀虫。这种民意,更多是乡绅的意见,那些拳头大的人的意见,同时还有最可怜人的呼声。
   在这种古怪的氛围里,义和团有了兴起的条件。这种兴起,不是指义和团被政府创建起来,而是指政府允许义和团“参与到”国家生活中来。
  
   (二)
   晚清末年,是中国又一个人才辈出的时期,文化、艺术、军事、政治,都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这就是中华民族,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族,越是乱世就越是英雄辈出,然后这些了不起的人站出来拯救国家,拯救民族。然而不幸的是,在那时候,满清的统治依旧强大,这些仁人志士首先被困在僵化的制度之内,越是想有所作为,产生的非议就越多,越是有所担当,获得的骂名就越多。

共 14874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是洋洋洒洒的一篇长文,以义和团为起点,全面剖析了中国近代史。文章引经据典,举例内外,笔峰辛辣,有理有据,剖析的不是浅表,而是根源,从历史发展,到封建瓦解,有其必然因果,从人文人性,到思想传统,一针见血,落笔有声。皇权与民众,官府与仕途,制度与天理,私心与大义,虽是一家之言,然合理入情,抨击入木三分,评论真实全面,辩证认真。文笔老辣,织文顺畅,用词准确,语言精练,有见识,有思想,有立意,有内涵。具有社会警示意义和社会正能量,倾情推荐文友共赏!【编辑:北方天马】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20-12-06 14:14:56
  首先欢迎刘开阳老师大作支持书香社,谢谢!刘老师的作品立意高远,引经据典,有理有据有观点有能量,在具备了很好的文学性的同时具备了很大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实乃一篇很难得的好随笔作品!问候老师!期待很多佳作!
著文写诗,记录生活,更是记录人生!
2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0-12-06 14:37:01
  读中国近代史,有一种沉重感,政治腐朽,社会落后,思想陈腐,理念守旧手,人民生活艰苦,国家受尽欺辱。今读老师文,这些问题似乎找到了根源,从里到外的剖析,真实客观的辩证,我相信这才是历史的本色。对错与否,作为一家之言,了不起。问候老师,顺祝冬安,欢迎常惠顾书香,遥握。
3 楼        文友:梦姑        2020-12-06 22:37:30
  这是一部历史教科书啊!
   讲解详细,分析到位,跨越时空,不得不服。
4 楼        文友:刘开阳        2020-12-07 12:45:41
  感谢三位老师点评,希望咱们社团越办越好
5 楼        文友:铁禾        2020-12-10 21:14:45
  极具深度考析的文章,读来感受甚深。
铁禾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