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神采飞扬】李定国 (随笔)
(前言:李定国是张献忠的义子,南明永历朝的抗清主将,最后为国死节,作者一直对他很感兴趣,敬佩他的一生,也为他的命运叹惋,于是起了剖析其悲剧命运的念头。)
李定国是张献忠的义子,张献忠死后,李定国又成为南明永历朝的柱国大将,死后传说成为滇缅一带的雨神。在明末清初那段历史中,以善战知兵而论,可称为翘楚。李定国临终时遗命其子:“任死荒徼,勿降也!”至死仍忠于南明。其时永历帝已被吴三桂害死,李定国仍旧坚持抗清。古人特别执着于忠义气节,有“三军可以夺其帅,匹夫不可以夺其志”之说,依此看李定国其志可嘉,其情可悯。可时乘运蹇,在乱世的漩涡中,任其有诸葛之才也无能为力。
明末四杰中,郑成功名气最大,与满清仇恨最深,其父郑经虽然投降仍被处死,其母据传在扬州十日时,被乱军所污。张煌言和阎应元二公,在抗清的执着上为一时楷模,但二人名声不显,与李定国一样,南明那段轰轰烈烈的斗争中,三人的身影都被国姓爷的光环遮住了。按现代来看,四杰中只有郑成功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从荷兰殖民者手中夺回了被占领的台湾,这是历史上需要被永远记住的重要事件。其他三人虽然都在那场民族征服中,保持了忠贞坚定的气节,誓死捍卫汉家衣冠的代表南明小朝廷。但战争必然要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破坏,从尊重生命的角度讲是否值得,就值得商榷了。
洪承畴随多尔衮入关时,向其建议:“今宜先遣官宣布王令,示以此行特期于灭贼,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谅财物之意。”清军占领江南后,洪承畴采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策略,及一系列减轻百姓负担、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尽量避免过多的武装冲突和流血,为促使国家迅速统一和安定社会秩序起了积极作用。如招抚、举荐大批明朝降官,请求清政府蠲免钱粮、停征漕运税等,缓和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促进形成安定局面,使许多地方免遭兵火洗劫。
清初之后的相对稳定,国家得到了发展,老百姓得到了安定,那些抗清义士的热血,从哪方面都显得过于悲凉。清朝的皇帝和北宋一样,是仅有的两个没有什么变态昏君的朝代。满族人拜孔子和关公,同样用四书五经治天下,将自己一样看做华夏子孙。金庸小说中,顺治告诉康熙那句“永不加赋”,实在是让人感慨万千。
李定国的故事与重要人生,也应从1644年说起,那一年李自成灭了大明,大清铁骑入关,张献忠在四川建立了大西政权。宿命一说的阴魂贯穿了整个中国史,大明灭亡了,李自成与张献忠这两个明朝最大的敌人,也先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1645年李自成被害湖北通城九宫山,1646年张献忠也在川北不幸战死。同样巧合的是,皇太极死于1643年,1644年是顺治元年,这一切似乎都应合着除旧迎新之象。此时二十多岁的李定国,站到了抗清斗争的风口浪尖上。他文武双全、勇比关张、智如诸葛,而且意志坚定,可是命运却向他开了悲剧式的玩笑。
在李定国的坚持下,大西农民军的首领孙可望,无奈地选择了联合南明抗清的发展战略。同样惊奇地是,李自成的侄儿李过,带领大顺农民军几十万余部,先接受了南明的招安,站到了抗清的最前线。可悲可笑的是,李过的老对手,清军的主力居然是左良玉死后降清的旧部。孙可望和李定国与南明议定联合细节时,李过已经身死,以大顺农民军为主力,掀起的第一次抗清高潮,在南明军事统师何腾蛟这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官员领导下失败了。何腾蛟为官清廉、肃秉忠义,最后宁死不屈、为国死节,虽没什么功绩,还是受到了包括清军将领在内所有人的敬仰。
李定国与清的仇恨,应该主要来源于养父张献忠的死,这不同于与明的战争,那是农民与官僚地主之间的阶级战争,那是不可调合的矛盾。其后南明朝廷中,包括何腾蛟这种好人好官在内,都对受招安的农民军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排挤与陷害。南明的内斗,应该让蒋介石感慨有这么多理解他的同志,攘外必先安内啊,再说内斗很正常吗,清朝顺治不也正在与多尔衮这个权臣间争个你死我活吗。但肯定不一样,新生的清朝是年青健康的,肌体自我恢复再生能力太强了,内斗不影响他的发展。南明则不同,只是在一次次回光反照中苟延残喘,看看它名义上掌握的主要军事力量都是什么角色。左良玉集团在南明弘光朝,是最大的军阀,不听调也不听宣。南明小朝廷在向北防御清的时侯,在南京西部也修建了关寨防备左良玉。左良玉死后,其八十万部下由明军变成了清军,这大概是最后一枝大规模明朝正规军了。此后南明的军事主力就变成了郑家的海盗军团,大顺和大西的农民军,这些明朝体制的破坏者,最后成了继承明朝国柞的南明小朝廷的死忠份子。
不在那个历史环境下,真的不能理解那时人的想法,打了20年老多手消失后,农民军余部和南明走到了一起。李定国在这个期间充分发挥他的军事才能,以他的军队为主力掀起了第二次抗清高潮。可是有孙可望这个野心家和搅屎棍,李定国失败了。不管他两蹶名王也好,还是后来的血战磨盘山,都是回天无力,胜了也阻挡不了清军前进的脚步。不知道张献忠怎样对待李定国的,看来父子感情很深,这让他与清斗争从不妥协。李定国与南明应该没有什么恩义基础,他的军队都是他自己攒的家底,永历帝还要靠他罩着呢。按我的想法,南明是汉家的代表,要在与清斗争中拿到大义,就只能保南明。张献忠复活过来会怎么想呢,自己的义子保了仇敌的子孙,应该会再被气死吧。张献忠对明的仇恨大,还是对清的仇恨大呢?按通常的想法,人应该恨老对手多一些,相互争斗纠缠了那么多年,不是可以轻易化解的。
我始终理解不了李定国为什么不走另一条路?孙可望就没什么心理负担,坦坦然、愤愤然地投清了。人就算不忠君,但杀父之仇总要顾虑吧,孙可望可以这样做,那么李定国做了也未尝不可。另一方面,既然义父与大明都消失了,就选择一条对他个人来说光明的道路,不是很好很正确的选择吗。可是他将儒家的一切道德完美地演绎了一遍,这只能说是儒家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太深了,李定国这样的完美主义者,抱着他理想的正义败走南荒。
崇祯朝的战争主要集中在山陕一带,另一块阵地就是辽东,可以说整个北方都处在战火之下。北方人民饱受战争的蹂躏,当清军打过来,农民军向南逃跑后,北方人民就当了清的顺民。20年血战,北方人民打累了,剃头就剃头,换装就换装,爱怎么着怎么着吧。和平的南方不干了,那些正义的官绅和读书人跳了出来。张煌言与阎应元就在此时走上了历史前台,领导着大量不惜性命的群众,走上对抗清军炮火的城头。同样的20年过去了,南方的一代人也打累了。既被清军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吓破了胆,又被降顺人民的安定生活所吸引,最主要的习惯成自然,老百姓哪管得了那么多,反正不是我当皇帝。
李定国还有孙可望、甚至李过等辈,应该是有抱负的年轻人,不想就这样平淡地过一生,北方没有反抗暴政的仗可打,那就到南方打一场维护民族不被异族统治的战争。如果他们的战斗百分百是正义的,那清末那些死读孔孟之书的遗老遗少们,又算什么呢,他们分不清满汉之防吗。1662年,这时只剩下了李定国和白文选还在折腾,白文选退缩了,选择了投降。李定国可能是一个死要面子的人,选定的路就不能再改,他此时也应该明白大势早去,只是为了坚持而坚持。不管怎么说,为了一个认定的正义事业,李定国用生命坚持到了尽头,从哪方面讲,都是个值得敬仰的人。
我一年前就对李定国产生了兴趣,不仅仅是他的英勇善战,也因为正是他的坚持,才保住南明永历朝存在了十多年。这期间其他的抗清义军,全都无所作为,郑家退守台湾,张煌言始终在沿海骚扰,李来亨的夔东十三家困守孤山等死。李定国一死,其他三家也随之风流云散,可以说是李定国一人支起了南明抗清的大局。
在伤心吊祭一个英雄的时候,总想为他说点什么,可是总是找不到论点,只有一股怨气郁闷于胸,还有一大堆的疑问。不久前我看了周浩晖的小说《恐怖谷》,书中李定国的末日故事贯穿始终,1662年云南边境的悲剧,再一次激起了我的兴趣,才终于完成了本篇的评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