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香】乡愁在画中(随笔) ——画聊
乡愁在画中
一一画聊
在朋友圈中看到梁云山老师的一组书画作品,令人耳目一新,犹如在寒冷的冬里一抹温暖的亮色。
清新明快的画面,漂亮实用的村寨吊脚楼院落,小船、石拱桥、清澈的小溪流都活灵活现,立体感非常强极具视觉冲击力点缀在画中。展现了独特的湘西民俗地域文化,也突出人与自然和谐之美。村庄在溪边、溪在村庄边。
时光不居。十一前,偶然的机缘认识了喜欢戴顶礼帽的梁云山老师。也曾携幼儿到其家中拜访,当时看到梁老师家中的书画满是惊喜,对于书画艺术,我是一知半解,但对作者崇拜之至,而梁老师也不嫌弃我,耐心的给我讲解,也顺便聊了聊他的艺术道路和求学经历。
生活虽艰难,但梁老师不屈服命运的折磨,在没钱买纸买笔的日子里,凭借持之以恒的毅力,自学+拜师,在艺术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力拼搏、循序渐进,艺术技巧日臻完美,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也给了:天道酬勤,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励出,这些励志名言最好的诠释。
性格随和不随俗的梁先生步入老年后,作品被市场看好,随多收藏爱好者也已看到了商机,但梁先生有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气,不喜欢随波逐流,不希望作品被用来炒作,只希望真正识画有缘的人收藏!
凭借记忆,一年逾古稀的梁云山老师艺术地再现乡愁,常言道: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
梁云山老师出生工作都是在洪江市托口镇,清水江畔的托口镇乃千年古镇,地处湘黔两省五县交界之处,有着浓厚的码头文化,逢场赶集讲各地方言的商贩汇集于此,停靠岸边码头的船口多时几百艘。现因修电站已沉静于近百米多深的湖底。据说托口电站曾被孙中山先生写于其《治国方略》,独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可见一斑。
而巧的是我也在托口工作过。
托口派出所,我入警第一个单位,在那工作时间虽然短暂,但给我人生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
记得是板栗成熟期,我搭乘安江至托口的农班车,一路颠簸,坐了近四个小时才来到古镇托口。当时派出所易所长,大概年长我4岁吧,但给人成熟老道,我却如入职菜鸟,他也是我人生第一位师傅,热情接待了我。派出所共有二位民警,六位合同民警+一名司机,肥壮豪爽的邓化平,稳重热情的匡绍望,精明强壮的杨学……
当时的派出所是五亩地左右的四合院,正门口一栋四层楼的办公大楼,左侧是二层楼的宿舍,后面是食堂右侧是果园,条件在县里应该是一流的,记得局长对我说:让你到一个大所去先学习锻炼下,那所长是科班生,年富力强。当时派出所有一辆北京吉普,一台边三轮。
报到当天,所里邓化平请我吃了一餐托口名菜托口板栗炒鸭,带我进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以后的日子就是逢集去农贸市场反扒因为我是新来的。平时则看看案卷,跟着下下村。
许多的故事留存在了大脑芯片。
托口古镇街道有两条街,街道很长,赶集非常热闹,河边各个码头都是人声鼎沸,船来船往……客商有贵州的会同的芷江的……
当年12月,我接到通知去参加省公厅举办的第一期为期一年刑侦痕迹技术培训班,培训实习结束后我被调往刑侦队便离开了美丽托口古镇,而随着托口电站的修建,托口古镇也沉没清江湖底,只能凭记忆回忆了。
正是:青春年少入托口,多得众多贵人助。似水年华时间逝,第二故乡情永存。
梁云山老师时时不忘生于斯,养于斯的故乡,对故乡的山山水水是那么熟悉,是那么的眷恋,更是以独特的视角欣赏着村村寨,一砖一瓦,赞美着那儿辛勤劳作的父老乡亲。
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世界万物也是在时间的流趟中发生着变化,但继承与发展永远是不变的主题。
现在的托口已是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是一座斩新的新镇,有闻名遐迩的五星级农庄一一群红农庄,有民族新侗村一一三里村,有着二水汇聚波光粼粼的清江湖,有着新农村建设标准村的王家坳。
勤劳的托口人民凭天时地利,在脱贪奔小康路上一刻也不停留。
发展栽种有有老少皆宜,闻之流涎,望之生津解渴的大于乒乓球的托口东魁杨梅,每年杨梅节,商贾云集,游客如织,前来品尝购卖东魁的车辆每天上千台,可谓车轮滚滚。
有着可酸可辣可甜的托口生姜,有着大小均匀,油光四色的托口板栗。
一幅幅精美的水彩图画,是一份份对故乡的寄托与祝福。
可谓:人在看画画在看人,看书画乡愁有话。
祝梁云山老师健康长寿创作更多精品。
文中有两别字 一 年逾应改 已 年逾
脱贪奔小康 应改 脱贫 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