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神采飞扬】冬至阳生春又来(随笔)
冬至,在二十四节气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它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降临了。这一日夜晚最长。民间有语:“冬至当日回”。意思是说,此时虽是至寒至阴,但阳气已开始萌生,来年万物的欣荣也已从这一日孕育。
中国的阴阳哲学充分诠释了盛极而衰,循环往复的理论。冬至就是这样的节气——“阴极之至,阳气始生”。阳气在阴气最重的时候盟生,并且逐渐强大。与其它节气一样,冬至也有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意思是说,蚯蚓是“土精”,对地气感应最灵敏、最早,阴气极盛之日,蚯蚓蜷曲如结。而麋鹿的角则在冬至阳气渐生而脱解。封动的泉水,这个时候,虽然冰上不觉得变化,可冰雪之下已经开始流动了。
古人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周代元旦节就是冬至,新年从这一天开始,汉代设有“冬至节”,唐宋时,称冬至为“亚岁”。现代民间一到冬至,有吃饺子,吃羊肉等驱寒、进补等习俗。老人还要教孩子们《九九歌》:“一九二九关门闭首,三九四九冻破茬口,五九六九隔岸观枊,七九八九光屁股娃娃拍手,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跑。”这八十一天被称为小九九,第一个九天,为“一九”,依次相递,直至“九九”。歌的意思是,数九寒天实际是阴阳消长的过程,至九九日则是至阳之日,大地会迎来东风,故又称“九九消寒”。
古时,在宫庭和民间,都有制作消寒图的习惯。晚清溥仪宫中就有用阴阳鱼图案制作的九九消寒图,以九方格为栏,每格中有九个圆圈,每日画一圈,共为八十一个,冬至启用,九九完毕,内容与形式巧妙结合,阳阳鱼图案以黑白二色表示阴阳,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充分体现了“万物负阴而抱阳”的思想。而民间则有在冬至这一日,将一张宣纸叠分出九格,用笔帽蘸取墨汁,在每格拓九个圆圈,再根据民摇相传的规则,每天填涂一个,这首民摇是“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这种九九消寒图往往是家中祖辈或大孩子带领幼童制作,成为一种家庭游戏,大家每日观察天气,共同填涂,蕴含着浓浓的亲情。
清代后期,京城还盛行“写九”:选择一句每字都是九个笔划的九言诗句,在井字格中双钩成幅,再日涂一笔,如同学生在“描红”,每填完一字,便过“一九”,句成而八十一天终,这种消寒图,文人气息浓厚,最初起于宫庭。后来,这种“写九帖”经清道光皇帝等的推崇,每见岁相沿,遂成定中之事。传到宫外后,在每笔的笔划上都涂上了小楷字,记录天气、农事,成为了个人日记。
古代冬至这天,耕读商旅皆歇,甚至战争也会休兵,所以冬至又是一个安宁之日,团聚之时。所不同的是,因为中华地大物博,南北习俗也不尽相同,如食尚,如祭祀等都有不同。宁波吃“番薯”,“番”和“翻”同音,寓意将一年霉运全部“翻”过去。杭州则吃“年糕”,意思是“一年更比一年高”。而广东人则吃的是不停地翻炒而成的糯米饭,寓意“蒸蒸日上”。重庆人则有“冬至到,羊肉俏”的说法,问及原因,最齐整的回答是:“吃起热火!”
不过,话说回来,天下通食是饺子。在我的家乡,冬至又称冬节。民间有“晕冬节,素腊八”之说。冬至这一日,除了吃饺子外,还有吃肉食过节的习惯。
离我家不远的山丹祁店村,就有冬至吃“牛娃子饭”的民俗传统。“牛娃子饭”的做法很讲究,做面师傅把和好的面揪成豌豆大小,再将其放在洗净的梳子上,摁成有梳纹的面花面卷儿,像个中间大两头小的“花牛犊”。做好的面食加上菜、肉等烩在一起,就是一大锅“牛娃子饭”。只见数十口大锅热气腾腾,炉火正旺,礼乐声声,人头攒动。十里八乡的人们顶风冒雪从各地纷纷赶来,只为了赶一场独属于冬至这个节日的压轴好戏——吃“牛娃子饭”。对于山丹人来说,没吃“牛娃子饭”,就等于没过冬至。吃过了“牛娃子饭”,另一边的“祷老爷”表演已经登场了。
冬至,是小雪、大雪之后的节气,又可称之为一个传统节日,这样的话,诗人对冬至自然不会放过,纵观古代林林总总的“冬至诗赋”,既反映了这一节气的风俗,也传承着浓浓的人文精神。
最有名的莫过于杜甫的《小至》了:“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枊,山意沖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读着这诗,冬至饮酒作客,快乐无比,字里行间是何等的春风得意,舒畅惬意啊。可与他所写《冬至》一作比较,一种潦倒失意,贫病交加,好景不再跃然纸上。其诗是:“年年至是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独吾老,天边风俗自相亲……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白居易也有不少冬至诗,其《邯郸冬至夜思家》可谓一首名篇,诗中写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半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唐代冬至是重要节日,诗人其时正好游历河北邯郸,这样的节日,朝廷要放假,大家要互相祝福。可这个时候的诗人却只身一人在驿站,“灯前影伴身”,“抱膝”想亲人。浓浓的乡愁溢于言表。他寻思,此时此刻亲人们也会坐在灯前念叨我这个远行人吧。这与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感情是何其相似啊。
苏轼也有这样的感怀之诗。如:《冬至日逛游吉祥寺》等,其诗曰:“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吉祥寺乃杭州名刹,风雨萧萧,花草枯谢的冬至日,先生雅兴大发来游古寺,洒脱的气质可见一斑。
细数写冬至的诗词,多的无以数计,可我认为,元代尹志平为最,“六阴消尽一阳生,暗藏萌,雪花轻。九九严凝,河海结冰层。二气周流无所住,阳数足,化龙升。”好就好在,古人的诗情词意不但道出了冬至的自然规律,时令玄机,更阐明了冬至的深意和本质。
过了冬至,阳气回升,“五九”日,已驱尽地下阴寒的阳气破地而出,这天就是“立春”。立春过后,整地保墒,农民们就渐渐忙碌起来了。冬去也,春又来,草绿花红竟开颜。
马克•吐温说过:“世界上有一种太平,一种宁静,一种无忧愁、无烦闹、无困惑,一种对一亿年的节日的欢欣和满足之情。对此,我无限地向往和渴望,希望机会一到,便能再享受一次。”面对冬至和其它传统节日,乡愁也罢,亲情也罢,这种节日确实给我们平添了无尽的人文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