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五少州记(散文)
多次提“笔”,欲为吾之组(生产队)题记,反复思索,却不知以何记之,方不负长辈之重托。盖因五少之地之艰辛,等等,导致吾之心情复杂,难以言表。吾资质愚钝,学浅才疏,更恐有辱先民贤名厚德。然,吾之拳拳爱乡情怀如同炙热火焰,且长辈殷殷之语犹在耳边。
念至于此,生活琐事涌上心头,纷繁而刻骨。
五少州在南山北侧之坡,上与白岩溪为邻,下和竹园角、阳庄坪毗连。东有独榨山,北有马虎界,两座高山将视线阻挡。惟有西边视野开阔,天地之间一片苍茫。
依山傍水的五少州山高坡陡,生活资源十分有限,居民生存条件很恶劣。
为后人建房,吾辈之父母曾到马井岭取材。
马井岭,海拔八百米之顶天高山,距家路远兮如长征,翻山越岭兮似过鬼门关。取材地原始兮藏猛兽,人不能回兮眠林下。盘木兮暴雨倾盆,爬五少州坡兮硬咬牙。房架起兮,号子声声震天惊山谷。
为求活命兮,父母曾上悬崖垦荒,岩壁洞里沐月光,种一坡地,到头来只得两担粮。
上溯祖辈,及至他人,莫不如此。
想当年,吾辈之鼻祖李云山公为求生存,修路、造田、背木、放排、烧炭,硬是从原始地盘中开出一块新天地,他艰苦奋斗之精神至今还被后人口耳相传,令人不胜感慨。
之后,云山精神一直在延续,五少州人个个勤劳持家,德才兼备的前辈也大有人在。
五少之说,不知是何人之“杰作”!虽然如此,纵然再少,五少州不少一样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奋斗精神!
只要锐意进取的精神在,人之灵魂就在,美好的生活就有希望!
幸改革开放,惠民利民,今五少州有志者,皆有所得。虽然方方面面难以逐一圆满,但是生活之注脚本就是如此。
审视、反思五少州厚重、沧桑的历史,岁月如泣,更如歌。
胸怀宇宙,放眼世界,每每想到诸位先民顽强之精神,吾之情绪激动,犹如涛浪汹涌澎湃。
五少之山陡兮,吾辈当为警钟努力奋斗。五少之山高兮,吾辈当顶天立地为儿女。
五少州,根兮魂兮,吾之朝思暮想。老屋东头山岗树梢上的圆月,是何等的皎洁,令人永生难忘!老屋西边倒下的古梨树还没有远去,它仍然徘徊在吾之梦乡。马兰里的桐子花、茶花总会悄然盛开,庙岗东边红彤彤的蜜蜜儿在树上好像挂满了。文公垴绝壁下的稻田里,阳鹊声声犹在耳。晨雾缱绻,萦绕在心头。溪水潺潺,流淌在心间。父母早早生起的灶火似乎依然在熊熊燃烧……一切的美好仿若彩霞满天,掩盖了所有的不愉快。
吾之思乡,更思本组渊源。
五少州的发展史起始时间,上溯可至元末明初。
根据阳庄坪李氏治通公碑文记载,他是明朝洪武年,即公元1369年到达红土坪。
之后,红土坪李家由于人口众多,曾分成“四房土”,居民散在附近各地。据拙园证实,大房土、二房土、三房土,分别在栗子坪、中坪、毛塔坪。四房土(未证实),理当是在五少州一线。据此,红土坪李氏本是一脉相承,同祖同源。
李维尊公在明朝永乐年,即公元1403年建祠堂,供奉的先人是李治通公。
之所以建祠堂,自然是使分房后的宗亲勿忘祖宗,联络感情,促后人上进,光耀门楣,希望李氏家族香火永远旺盛。
建祠堂的时间,和李治通公到达红土坪的时间,相差只有34年,而明朝享国276年,所以不仅仅是五少州人,红土坪所有李氏宗亲都是在元末明初垦荒发展。
吾辈鼻祖李云山公,应该是五少州开荒拓土之元老。他垦荒时,五少州荒芜的程度,可以从整个红土坪的原始状态来推论。
从红土坪所有遗留下来的房产来看,老木房子中柱尺寸基本上都在2.0以上,质量均属上乘,属于名贵木材,说明这一带曾属于原始森林带。
其他很多迹象也同时表明,红土坪早年是蛮荒之地。由此推断,当初该地肯定是森林密布高耸,豺狼虎豹常有出没。在解放后七十年代,红土坪的猛兽还并不鲜见。可以想象吾辈之先民创业是何等的艰辛!砌田坎的那些巨大、黝黑的堡石;铺路所用的沉重的,或条石,或石板;一座座水碾、旱碾、油榨坊……要消耗先民们多少汗水和精力!光阴荏苒,古迹遗物,或消失,或还在,都是先民们艰苦创业的见证。
五少州作为红土坪的一个组成部分,跳动着一样的脉搏,同呼吸,共命运。如今,没有几个人知道李云山公为开荒拓土,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艰难!
五少州历史沉重、坚定的足音,在吾之耳畔久久回响,时时刻刻不敢忘却。它在告诫吾辈珍惜当下,珍爱生活。
往事如烟,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时常追思常令吾辈肃然起敬。
岁月匆匆,愿后人秉承先民们之奋斗精神,立业兴家,感恩社会,感恩生活。
权以此文记。
(作者注:原创首发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