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芷师时光录(散文)

精品 【菊韵】芷师时光录(散文)


作者:壮溪 童生,769.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92发表时间:2021-01-07 08:45:39

【菊韵】芷师时光录(散文)
   芷江师范,虽不是什么名校,但于我胜却无数,因为她赠予我今生一个饭碗。遥想两载的青涩青春,被岁月裹成茧,不时破茧成蝶,翩舞在梦里边。
   十六岁的我,肩着行囊,于秋光里,懵懂走进一个坐北朝南的偌大院子。进门不远处,一排低矮歪斜的灰瓦木屋,也许,就是当年晏阳初老先生创立乡村师范的幸存物。那是芷师一群老师的窠巢。我们31班的语文老师杨汉津,住两间小房。他是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的高材生,“文革”遭劫,返回故里夜郎国。冬天,我和毛哥等曾在他家,烤着圆盆炭火,喝着白开水,聆听他讲做《人民日报》文艺副刊编辑的故事。煤炉子上的炊壶嘴,呼噜噜地响,冒着股股白汽,一室皆春。第二年修环形跑道,都拆掉了。
   院子西边,是几栋青砖黑瓦的两层教学楼。从北往南数,31班的教室,在第二栋的二楼最东头。因为靠着操场,上课时传来的聒噪,三毫米的玻璃,无法抵挡,我们先是烦躁,偶尔当催眠曲。杨汉津老师的声音,老是低低的:“瞌睡虫,考试时你们就要傻眼的啰……”伴着他用粉笔敲打黑板的声音,也是低低的,颇有几分优雅。我至今也不知道,他是如何被学生炒鱿鱼的。他的字写得很规范;辅导作文有心法;作文点评颇精到。后来每遇上他,叫一声“杨老师”就跑开了,总觉得他的目光,依然像冬日的炭火一样温暖。
   武昌艺专(湖北美院前身)出身的冯伟老师,可不是软柿子,铁青着脸,语音浑厚,抑扬顿挫,批评人的话语,很有嚼头,让你耳脸发烧,细思有理,催你奋进。他的绝活,是弹掷粉笔头。上美术理论课,谁吃了瞌睡虫,他的粉笔头,使命必达,“瞌睡虫”就怯怯飞走了。
   如果在菜市场碰上刘萍老师,分明是个老大妈:身子发福微驼,花白的妈妈头,圆脸炯目阔嘴,一口的宝庆腔。平常慈祥的她,遇上哪个上课走神,便口沫四溅,黑板刷子在黑板上,拍得山响。一下课,她仿佛忘了拍黑板刷子发飙的事,又和你讨论起上课的内容,口沫子纷飞。一天晚餐时,我和“太宗”端碗饭,路过她的木板厨房,她正在做青椒炒肉,瞧见我俩,追着馈各人一铲,身在异乡的我,泪汪汪的,细嚼慢咽,感受着浓浓的母爱。
   接替杨汉津老师教我们语文的老师,名头响亮,他叫向晓寒,曾为北大中文系高级讲师,作家;其叔叔向陪良,现代著名作家、剧作家、中国现代戏剧批评之父。皆为黔阳人。向晓寒老师的散文集《春水》、小说集《锈剑》,解放前由香港中华书局出版。封面素简,竖版繁体,书韵飘香,同学们竞相传阅。我一星期读罢,浪漫的青春气息,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情愫,至今不能忘怀。
   我很喜欢他那沙哑的安江口音,中气十足,不知疲倦。上课不时端正下眼镜,气质儒雅,谁也不相信,他是六十几岁的老人。残疾的手,铁骨青筋,反手掌执粉笔,滴滴嗒嗒,黑板若跑马场;力嵌黑板的粉笔字,如一匹匹白色的小骏马,鬃飞蹄动,列队雄视。那本薄薄的师范语文教材,只是他讲课的引子,常常生发开来,似黄河壶口瀑布,汪洋恣肆,多少次下课铃响了,师生皆还沉湎其中。后来,他干脆自己刻钢板,复印讲义,我们有幸遇如此之良师,比其他班级学生获取了更多的知识。人生漂泊辗转,师之心血凝结的讲义,已不复存,我愧之,痛惜!
   我们都不会忘记,向晓寒老师那几场开讲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盛况吧!
   素常布满灰尘岑寂的大礼堂,座无虚席,过道上,门窗外,都挤满师生。向晓寒老师每次开讲,三个多小时,全场站立,俨然又置身于昔日北大中文系讲堂。他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先秦散文、两汉辞赋乐府民歌散文、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再至唐诗(我的记忆中只讲到初唐“四杰”),常常是侃侃而谈,一时兴起,推开讲义,洒脱自然,热情洋溢,或歌或诵,营造情境,纵论阐发,魅力无穷。记得他讲到屈原的《离骚》时,便从“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背诵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突然停下不语,怅望着大家,满堂沉静。我坐在第三排,看得见他的眼角润然,稍后他又念道:“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像喃喃自语,此时他可能联想自己的人生沉浮;我以为此刻,他更像愤懑的屈原在质问楚怀王、子兰等:“美政是多么难行!这不正是你们所需要的吗?”此时,师生们起立,全场掌声雷动……我想,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博识,是很容易打动人,文学经典的思想艺术感染力,更是不可抵御的。我文学梦想的种子,应该就是那时悄悄种下的,几十年被我弃置冷落;甚喜,近几年经春风唤醒,萌芽了。
   我们属“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三届,有社会青年,也有应届高中毕业生,年龄悬殊较大,相处和谐。一个不起眼的师范学校,然而学生求知若渴,学习氛围很浓厚,尤其大哥哥、大姐姐的学习劲头,令我感佩。他们上课用心,笔记工整,晚自习熄灯后,在寝室秉烛夜读;操场右侧路灯下,他们执一卷书,或蹲或立,蚊虫飞舞纷扰或叮咬,无所影响;有的学兄学姐数理化基础差一点,攻坚莫畏难,课上主动提问,课下分析讨论,不断刷题,进步神速。有次考数学,我只得了八十多分,被刘萍老师狠狠批评:“你吊儿郎当,要好好向学兄学姐学习!”
   那时上课,我还是比较轻松的。我的兴趣在图书馆。正北方是四层办公楼,图书馆在一楼的左侧,上三级台阶,进朱漆门,一间小房,有管理员把守,我们凭学生证可借书或阅读。阅读室,好像有两大间,互通的,水磨石地面很光滑;中间摆长木桌和矮凳,靠壁窗陈放着书籍和报刊。对于一千余师生的学校来说,着实太局促,开放期间,门口人群拥挤,真是一座难求。我耍点小聪明,老是提前到门口候着,总能占个位置。过道上,站立着许多看书报的同学,眼睛斜睇,只要你稍离开,就被其占据,所以,大多都有忍渴憋尿的经历。
   我最爱看的报纸是《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等,尤其是文学副刊作品;刊物是《十月》《散文》《小说月报》等,那时就熟悉了王蒙、汪曾祺和刘绍堂等著名作家,阅读了其不少作品。我借的第一本书是刘鹗的《老残游记》,管理员说我是借阅的第六人,颇有点不屑,我硬是把它啃完(其实并不难读),对“清官”误国害民,印象深刻。我还借读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如《高老头》《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战争与和平》等数十部。大家阅读都很用心,常携笔和本子,我算懒人,也做了六、七本笔记。
   因为夜读赖床,曾被管后勤的丁副校长逮过。同学们在做早操,我窝被里滋润,他却吹着哨子来捣窝。有一回,听着他上二楼,我与“将军”等蹑手蹑脚,躲进厕所,还是被他一窝端了,罚扫厕所。他一平头哥,脑门心耸一撮白毛,我们就给他取个绰号——“丁白毛”,迅速在同学中传开。每忆及此事,颇为歉疚。
   我们读书的日子,待遇尚好,每期学费五元,不用交生活费,每人每月,还享有几块伙食尾子钱。肚子总是空落落的,上午和下午最后一节课,喉咙里就伸出手来,饿得心慌。下课铃一响,如过江鲫,涌向食堂。食堂按学号顺序编席,每桌八人,两铝盆饭,一盆四份,每份四两米的饭。若男生凑一桌,七双蛤蟆眼,紧盯分饭人化勺为刀,在饭盆刻画标准的十字架,稍有差池,立即集体纠正;谁吃饭磨蹭,可能就给他留下一个精致的四面体饭团——四两米的饭,瘦成二两米的。我的缘法好,和家莉姐等七女同学聚一桌,她们斯文,我顿顿菜足饭饱,邻桌男同学的目光,透着羡慕嫉妒恨。早餐的包子,个大肉多味香,我从不急着吃,先喝米粥,再倚梧桐细细品尝。每周早餐,须吃一次薯粉馒头或干薯片,她们吃得罕少,我用报纸裹回寝室和室友零食。星期天,倘去县城的实习餐厅,尝三毛一碗的三鲜面,那是无上佳肴。亚哥和宏森师傅,请我去过好几回,那是我至今难忘的滋美小吃!
   大礼堂后边的锅炉和石井,是我们每天必去的地方。冬天,大伙早晚去排队接热水,做早操去,便由铁桶占位——灰黑的锅炉前,一长排铁桶,甚是壮观。为了鉴别,有刻暗记的,也有用油漆书字的。我刚读了李贺的《秦王饮酒》诗,便借了家宝哥的黄油漆,在桶外壁写“骑虎游八极”,可第二天,那桶就在锅炉边消失了。我吓一跳,想:虎是你骑的么?我再置一桶,号上我的名“启发”二字,从此无虞。
   石井,在锅炉南边狭长的水泥地。井沿高五寸许,上留绳痕数十道,大大小小,深深浅浅,道不尽岁月悠悠,人事沧桑。
   石井,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水源。每天都有许多人,从井中取水,桶上桶下,欢声笑语,或聚或散。
   家乡壮溪冲,没有吊井。山前道旁,随意一汪水,很甘甜,我们称“井塘”,男女老少,随可舀用。俯视着那口掏不尽的老井,水波微漾,深邃神秘,我执绳的手颤动,无论如何也提不了水。我开始吃水用水,都是毛哥帮我提上来的。其实,也不止我犯傻,没有打水经历的,都有过如此窘况。从数丈深的井底打水,还真是技术活。毛哥告诉我:放绳落桶近水面,腕力抖绳把桶颠,覆桶入水,方可舀满;列胯发腰力,稳手收绳索,一气呵成,滴水不漏!念着毛哥的要诀,多次试手,果然不爽。
   星期天,井边和近旁的两个水泥洗衣台,挤满男女同学,洗衣洗鞋,洗蚊帐被单,刷子搓得嗦嗦响,肥皂沫四溅,好个热闹。毛哥和朝霞“肛门”(即家门。湘西会同话,“家”与“肛”音同),热心肠子,光赤脚丫片,帮着大家打水,打捞断绳落井的水桶。他俩不断倒水上台子,冲洗蚊帐被单的肥皂沫,台桌四面吊着水挂,姐妹们惊叫着,接着她们又嚯嚯刷着。我们这些小懒鬼的蚊帐被单,都是家莉姐、小英姐她们那么洗净的。阳光下,横七竖八的铁丝、尼纶绳上,展挂着被单和蚊帐,白生生的,明净晃眼。
   夏晚秋夜,或酷热难当,或清寂无聊。子夜时分,我们著短裤提桶,来到井边打水,兜头冲凉,泼洒台面和井口周围水泥地。水涩无味,止渴尚好。喝饱水,结伴伏在井口,发现天坠井底,月亮和星星,被井水浸洗得素洁晶莹。抬头看看天,又看看井里几个黑脑袋和天,大家都无语,爬上水泥台仰卧。月华流泻在屋顶瓦檐,在锅炉水泥地,抹满我们的躯体,各自静静想着心思。不知谁吟诵起《静夜思》,我们跟着诵。戛然而止,月华在我们眼角,凝结成了水一般的晶滴。
   毕业前夕,在寝室里,一个颇低调的同学,把厚厚的诗文稿给我看。嚼着他珍藏在黑化肥袋的炒米,品读那富有哲思和激情的诗文,我感觉他的胸膛里,岩浆在奔突;那颗貌似普通的头颅,充满智慧。他定当前途无量!我在心里,感谢他对我的信任。
   当天夜里,我俩并坐在石井旁的洗衣台上。明月当空,草虫啾啾,他把我当对象,尽情倾诉着……
   三十九年犹一梦!母校并不遥远,匆匆归三回,回回有“近校情更怯”的彷徨。归一回,却一回心悸。恩师多寥落,同窗渐遗失!天上已添了好几颗星星,怅惘的夜里,我不敢仰视星空。
   母校名几改,但永记着她养育我时的姓名——黔阳地区芷江师范学校;惊闻母校搬新地,似去“远远乡”!我不愿识她现时的容颜,可永记着她旧时的模样——她牵着我的“深深肠”!

共 430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非常欣赏壮溪老师的精美散文。怀念母效,怀念摇篮,怀念曾经培育过我们的学校,知道感恩,铭记心怀,都是一个真正中国人的美德。壮溪老师这点做得很好,不仅怀念,还写出文章。芷江师范,虽不是什么名校,但她赠予我今生一个饭碗。民以食为天,因为人给自己挣个饭碗很不容易。有了饭碗,就可以走向成功。作者满怀真情,详细记录了十六岁在芷江师范两载的读书学习生活,对老师尊重,对学习钻心,那破茧化蝶翩舞的梦在学校孕育。文章文笔优美,对学校外景的描写,对老师形象的刻画,场面描写,和对自己学习生活的诸方面都写得细腻生动,富有感情。“文以情动人”。作者几十年忠于职守,钟情讲台,成为文学作家都是师范学校的熏陶,作者不会忘记学校,不会忘记培育自己的老师。“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博识,是很容易打动人,文学经典的思想艺术感染力,更是不可抵御的。我文学梦想的种子,应该就是那时悄悄种下的,几十年被我弃置冷落;甚喜,近几年经春风唤醒,萌芽了。”多么刻骨铭心的话语,一片真情在文中。作者还回忆了学校的生活,“读书的日子,待遇尚好,每期学费五元,不用交生活费,每人每月,还享有几块伙食尾子钱。”以艰苦为乐,这种美德,值得现在的学生学习。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作者不怕艰苦,所以成长很快。散文贵在“形散神聚”,壮溪老师这点也做得好,文中还动情描写了家乡壮溪冲,“井塘”的甘甜水,养育大众乡情,星期天男女同学,洗衣洗鞋写得很有生活气息。“近校情更怯”,三十九年犹一梦!母校并不遥远,就在作者的心里。她牵着我的“深深肠”!美文鼎力推荐精品欣赏,谢谢作者,问好新年,期待精彩不断!【编辑:黄金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10112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01-07 08:46:30
  真情洋溢的精美散文,不来看就是可惜!推出!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1 楼        文友:壮溪        2021-01-07 10:49:32
  谢谢黄老师精美编按!天寒地冻,辛苦了!祝您健康文丰!
2 楼        文友:叶雨        2021-01-09 22:32:59
  不管学校咋样,都是走向社会的起点,所以难以忘怀,想想学校,想想教师,想想一起学习的同学们,无不感慨万千,这就是学校情谊师生情深同学情长。好作品,赞一个!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回复2 楼        文友:壮溪        2021-01-13 10:53:46
  谢谢叶社到访。我们农家子弟得个饭碗,是兴奋的,当然忘不了赠与的学校——那校,那人,那一段岁月!
3 楼        文友:天池山        2021-01-11 14:55:01
  美文荐读
  
   时光不居
  
   一一赏析壮溪《芷师时光录》
  
   打开链接,就被编辑匠心独运的编排所吸引,可见对该文的重视。
   作者壮溪撰写此文也备足了功课的。借用文学,准确而又美丽的表达了自己。
   读罢此文,耐不住它字字珠玑,句句经典 段段精彩,重又复读二三遍。短视频流行的今日,此篇散文定会让你领略文学的魅力,更显示了文学的传承生命力。
  
   一 壮溪的文笔在文学创作的道路已爬坡上坎,早已登上座座高峰,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已经炉火纯青,可谓是厚积薄发,靶向发力,弹无虚发,
   “食堂按学号顺序编席,每桌八人,两铝盆饭,一盆四份,每份四两米的饭。若男生凑一桌,七双蛤蟆眼,紧盯分饭人化勺为刀,在饭盆刻画标准的十字架,稍有差池,立即集体纠正;谁吃饭磨蹭,可能就给他留下一个精致的四面体饭团——四两米的饭,瘦成二两米的”
   。“毛哥告诉我:放绳落桶近水面,腕力抖绳把桶颠,覆桶入水,方可舀满;列胯发腰力,稳手收绳索,一气呵成,滴水不漏”
  
   简洁明快的描述,把校园 食堂吃饭,吊井打水两件事呈现在读者面前,让首经参与者笑中带泪。作者是读过不少文学著作,也是非常有心用功的,当初他在读书馆捧读文学作品,在教室聆听良师解读唐诗宋词时,他也许无意读记,但几十年后如少儿吃的饭菜早已化作他的骨肉,壮溪芷师毕业回家乡 从村小到中心小学 再到中学校长 执鞭三尺讲台16年后,投笔从警,办公室 治安大队 派出所 法制科 又已近25年,当初所学的文学知识早已破茧成蝶,可以翩翩起舞了,当初埋下的文学梦的种子早已悄然发芽 已蓄势待发,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是身缘此山中。
  
   二 作者选题选材是小中带大的。这篇散文,经他呕心沥血打磨,才与读者见面,可谓十年磨一剑,慢工出细活。芷江师范,当初可是怀化屈指可数的。历史上是会被重重记录一笔的,恢复高考时考入该校的也是凤毛麟角的,而从该校毕业的学生为怀化的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也是可歌可泣的。
  
   三 壮溪 提笔时,也是多处考证和细心回忆的。文中,饱含深情忆起昔时的恩师及同学都是极其认真对待的。老师 毕业哪 哪些专长与作品都是准确无误的。
  
   真情实感是此文的灵魂,而叙事有章有序是作者的谋篇布局的功力,遣词造句,词句优美却是作者千锤百炼后的 厚积薄发,如辛勤的小蜜蜂 采百花而酿成的一滴蜜。
  
   想必壮溪 在芷江师范的师哥师姐 学弟学妹读罢此文恐怕会欲罢不能,唏嘘不已的 在回忆往事中不忘给作者不断点赞的。
  
   该文应该是作者壮溪文学创作的一个里程碑。
回复3 楼        文友:壮溪        2021-01-13 10:56:59
  天池山老师经常鼓励我,用如此的篇幅给拙作捧场,我只有更加努力!
4 楼        文友:瘦马        2021-01-13 21:56:18
  因琐事缠身好久没来江山了,今天忙里偷闲来转转。没想读一来就读到老师这么好的作品,这是一篇看了让我走心,让我动容佳作。点赞!
回复4 楼        文友:壮溪        2021-01-14 21:36:24
  谢谢瘦马老师到访鼓励!老师的散文、小说,都是我的最爱!祝冬祺文丰!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