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神舟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神舟·神采飞扬】地瓜颂(散文)

编辑推荐 【神舟·神采飞扬】地瓜颂(散文)


作者:万鲁岱 白丁,3.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10发表时间:2021-01-08 17:40:48
摘要:这是一篇围绕地瓜所写的纪实散文,作者通过叙述地瓜维生、银镯换馍、凌晨惊魂、他乡圆梦、拾零情趣、骑车历险、柳暗花明几个生动感人的亲身经历的故事,既还原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困难时期鲁西南农民与地瓜的情与缘,展示了地瓜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其地位的变迁,同时也告诫年轻一代人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自不易,必须不忘初心,努力奋斗,继续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推向前进,实现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梦。

【神舟·神采飞扬】地瓜颂(散文) 咋看这篇文章题目,人们可能不理解。或许说,名不见经传的地瓜何以值得歌颂;年轻人还会认为作者是犯神经、小题大做。然而,你还别说,作为我们这些六七十岁的老年人,由于大都饱受过生活困苦,一般对地瓜还是独有情钟的,特别是我们这代鲁西南人对地瓜有着割不断理还乱的情与缘。这是因为在经济困难时期,是地瓜维系了我们鲁西南地区农民的性命;每当我看到地瓜或想到地瓜时,就不免勾起心头深处的酸痛;有许多难以言状和令人伤感的故事,至今仍常在我脑海里浮动。
   地瓜维生
   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当时我还是一个五六岁的玩童,由于自然灾害和苏修逼债导致我国经济十分困难,俺万庄村的农民生活也极度贫穷。那时生产队兴吃大锅饭,就是所有农户在家一律不动锅灶,每个生产小队一二百号人的吃饭问题,集中在一个地方支立几口大锅,明确几个炊事员统一做饭,到开饭点人们到那里去吃,或每户去一人前去领饭拿回家去吃。
   可那时生产队没有粮食呀,只好瓜菜代,若是在冬季连青菜也没有,只有少量的地瓜干、地瓜秧和窖存的地瓜,于是地瓜系列就成了乡亲们仅有也是唯一的生计,一天三顿饭全由地瓜系列做成:早晚煮的是地瓜叶和地瓜面熬成的稀饭,中午饭是用粉碎的地瓜秧面掺熟地瓜蒸成的馍团团。以那时乡亲们的风趣话说就是”早晚喝汤,中午吃糠(意指用粉碎的作物秸秆或下角料做的馍)”。即便是这样的饭,还要按大人、小孩限量供应,早晚稀饭大人一碗、小孩半碗,中午馍团团大人两个、小孩一个。
   我年龄虽小可饭量不小啊,用地瓜秧面做的馍团团固然没有什么好吃的,可因为掺了熟地瓜其味道却是甜甜的,所以口感还不错,然而不吃这又能吃什么,所以一个馍团团拿到手用不了几口我就吞咽下去了。那时,母亲看我吃不饱,总是省给我吃,久而久之,母亲饥饿成病,脸色蜡黄,连走路都很吃力。
   我记得,有一天我姐姐看母亲又给我吃偏饭了,就想让我给她吃点:“弟弟,你这一小块给我吃吧”。可我小嘴一噘,就是不吭,扭过头去狼吞虎咽下去了。“看,我记你一辈子!”姐姐当时说的虽是气话,但在我长大之后每当想起自己那么自私,总觉得羞愧难容。这不,去年春节给姐姐说起话来,我还鼓起勇气给她道歉呢。她说,“啥啊,没这回事,我咋不记得了”。我知道,姐之所以这么说,是故意不想让我难堪的。
   银镯换馍
   记得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办了一件常人不可能办的傻事情。有一天吃过早饭,我背着母亲给我精心缝制的小书包,戴着自己刚出生时姥姥送给我的小银镯子蹦蹦跳跳地去上学,镯子闪闪发光,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可到校见一大龄女生坐在教室里的板凳上在吃地瓜馍。她一点一点地往嘴里填,慢慢地品尝着,似乎故意地发出滋滋的响声,那种味道似乎比现在的大鱼大肉都香,饥饿的我,竟馋得呆在那里象只木鸡,两眼发楞,直淌口水。“想吃馍拿银镯子换!”那女生看透了我的心事,故意卖弄,说着一只手伸向我的银镯子。面对如此情景,幼稚的我竟想都没想,摘下银镯子顺势递给她,接过块饼两口吞了下去。回家后我担心露了馅,没法向母亲交代,就故意躲着她。可躲过中午躲不过晚上啊,下午放学后还是让母亲发现了,问我银镯子咋没有了,我很害怕,只好道出实情。母亲说,孩子你太傻了,你上当了,这副银镯子得换好几个馍呐,再说呢,你怎么可以把姥姥送给你的纪念品随便送人呢?你姥姥若知道了会伤心会生气的。
   当天晚上,母亲领着我跑到村西头找到那女生家,可她和她父母说啥都不认,不还便罢,反倒气势汹汹:“谁收你们的银镯子了,来这里讨,休想!”没办法,我们只好认倒霉了,这件事至今我仍深感愧疚呢。
   凌晨惊魂
   那个年代,饥饿的人们为了填饱肚子,为了生存,有些沿袭多年的社会美德和村规民约也不顾及了,以致不知道发生过多少不幸的遭遇。记得一个隆冬沉睡的凌晨,嘈杂的叫骂声打破了胡同里的宁静,一下把我从睡梦中惊醒。父亲赶忙帮我穿好衣服,领着我前往看个究竟。真不容置信,那惨状实在是令人震惊:原来是两个中年男子偷了生产队里的地瓜,被人们打得鼻青脸肿,全都跪倒滚趴在地。其中一人大小便失禁,棉裤都湿透了,脸和鼻孔鲜血直流。他哭泣着向人们求情:您别打啦,别打啦,我不该偷乡亲们的“命根子”,俺知道这是报应,这是报应……。
   事情刚过几天,我又遇见了一幕更令人心酸的场面。那是一个东方刚露鱼肚白的早晨,我跟父母去村西头的石碾坊,想把从地里捡的一点冻地瓜干轧碎用开水呿着喝,还没走到,远远望去石碾坊旁边的两棵柳树上各捆绑着一位年迈老人,我胆怯地不敢看,下意识地扯住母亲的衣襟躲在她身后。走近后生产队长告知我父亲,两位老人也是夜里拿了生产队里的几块地瓜,让值班看地瓜窖的群众抓住了,念他俩上了年纪没打他们,而是绑在树上让他们丢人。那场景真是让人惨不忍睹啊:两位老人背靠柳树站立着,两只胳臂反绑着,由于时间过长,他俩累得冻得两腿直发抖,战战兢兢,浑身哆嗦,嘴唇发紫,脸色铁青,眼泪和鼻涕流在一起,并且时不时地发出低沉惨痛的呻吟声。他们太可怜啦!这件事给我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总觉得这样对待两位花甲老人,也太无情了吧,他俩此举不就是为了保命吗?不就是拿了生产队的几块地瓜吗?人间的冷暖就应该是这样的吗?当时我就想,人们生存太不易了,啥时可以不愁温饱问题啊!
   他乡圆梦
   1962年,距家乡200多公里的安徽省太和县地瓜丰收,给相对近邻的鲁西南灾民带来福星。这年深秋的一天凌晨,天刚蒙蒙亮,父母把我从睡梦中推醒,说是要领着我大姐、二妹和不满周岁的三妹去安徽省太和县逃荒,由一个老乡介绍,到那里靠近公路的一个闫营村头开饭铺,而我因为正在读小学,不能随往,只能暂时寄养在我隔墙(实际上围墙已经倒塌)邻居文祥堂哥家。没办法啊,仅有10岁的我,那天虽然没有哭没闹,但眼泪还是止不住的往下流,我十分无奈地眼巴巴地目送着亲人搭乘村人前去拉地瓜干的地板车远行。
   从此我寄人篱下,过起寄养生活。尽管堂哥家庭经济状况比我家好些,哥嫂照顾我也非常用心,但由于思亲心切,常常以泪洗面,三个月后我硬是闹着搭乘前去拉地瓜干的地板车去找父母。堂哥堂嫂见此情景,也不便阻拦。
   400多华里的路程啊,近门照雨叔拉着地板车让我坐在上边,日夜兼程,渴了就喝点凉开水,饿了就吃点地瓜叶馍,夜里实在太晚了,照雨叔就让我睡在地板车上边,他铺个空麻袋睡在地上打个盹,天不亮又要赶路。就这样3天多时间才赶到目的地。
   我记得,这三天多,我俩也包括一起去的同村另外三辆拉地板车的乡亲们,为了省下钱买回瓜干,除了买点水喝,没有给沿途饭馆和旅店打一次交道。也真是的,父母真不容易,但也不简单,果然在异地他乡开起了小饭铺。小饭铺地处县际公路旁,原有两间土坯房,里间算是仓库并供我家人住宿,外间支立两口锅灶和一个茶炉,主要是卖熟地瓜、地瓜粥、瓜干馍、瓜干饼和开水,有时也配制一点蔬菜烩瓜干饼。这样一来,既方便了前去拉瓜干的老乡,又圆了我们一家人饱吃地瓜的梦。同时饭铺院子里又搭建了一个大帆布棚,供往来拉地瓜干的老乡留宿。
   我记得,那个小饭铺几乎成为我们菏泽几县拉地瓜干老乡的前哨站和落脚点,大家一到那里先歇息吃饭,然后就打听哪个地方瓜干质优价低路顺。晚上好多人留宿那里,我常听到父亲给大家报信息、啦家常、讲三国和水浒故事,有时乐得老乡哈哈大笑。值得一提的是,就是在那种环境下,父母仍托人让我在邻村小学插班上学,使我的学业没有中断。
   为此我也不负父母的期望,很快与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融通了感情,学习成绩也一直比较靠前,在一次全校学生大会上,校长还展示我的作业本,要求“大家一定要象从山东来的这个同学这样,学习认认真真,作业板板整整”。记得那时为了维持这个饭铺,我们全家人经常在夜间或早晨到闫营村的石磨坊去磨地瓜干面,我虽然是一个10岁的小孩子,但也不示弱,抱不动磨棍就套在肩膀上一根绳子拉磨。现在想起来还挺辛苦的。不过当时觉得挺开心、挺幸福的,因为能与父母和家人在一起了,而且不愁吃的喝的。不是吗?地瓜粥随便喝,熟地瓜或者地瓜馍随便吃,上学有时还能从钱罐里拿点零花钱。
   拾零情趣
   由于生活困难,打小我就养成了勤劳持家的好习惯。比如,生产队耕翻后的地瓜地啊,有时会散落极少数小地瓜或破损的地瓜及地瓜根茎露在上面,一般来说耕地人会先捡拾一遍,可个别还有遗漏的啊。于是,每逢见到生产队耕翻地瓜地,我就扛着个小背篓,拿着个小铁铲,去寻找小地瓜。我的眼睛很尖的,哪怕是有一小地瓜根茎路在上面,我也能看到,用小铁铲一剜,有时还真能带出个小地瓜来呢,此时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这还不说,尤其感兴趣的事,就是在已收获但还没有耕翻的地瓜地里用抓钩翻找地瓜。不过,在哪个年代,一般生产队是不容许个人在没有耕翻的地瓜地里翻找地瓜的,需要偷偷的进行。因为我人小目标小,不容易让人看见,所以一有机会我就下地翻找地瓜。记得有一天,比我大一岁的照景叔领着我去村北地瓜地,每人拿一短把小抓钩,我俩藏在隐蔽的地方翻找地瓜。因为大灾之年,人们很珍视地瓜,基本上都收获的干干净净,成块茎的几乎没有,可我俩不放弃呀,把目标放在顺延地瓜毛根上。因为我俩记住老人说的一句话“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边”。我们一个劲地顺着毛根刨啊,刨啊,有时还真能刨出个小地瓜来呢!结果一下午时间,我查了一下竟然收获了七八个小地瓜,另有一大块地瓜,加起来足足有二斤多重,我开心地笑了。但脸色忽然又沉了下来,怎么拿回去啊?最后我们想到个办法,背篓上面放上青草。可走到村口时放松的心又提上来了,原来大队会计照灵叔在街边站着。怎么办?扭头跑吧,会引起他的怀疑,害怕追赶我俩并翻我们的背篓。到底还是照景叔比我大一岁胆子也大,“别管这些了,径直走,啥话也别说”。哎,还真行,照灵叔没在意我俩小孩子,到跟前还真没问什么,我俩就庆幸地走过去了。傍晚,母亲把地瓜洗了洗煮熟了,一家人解了解口馋。
   骑车历险
   1970年春,我家的生活依然十分紧张,而那时听说距定陶70余公里的商丘市地瓜干比较便宜。于是父母就确定拿出家里所有积蓄,并向亲友借取10元钱,让我跟鲁俊堂兄和秦家西元爷爷骑自行车到商丘去买地瓜干,以弥补口粮不足。那时我虽然刚学会了骑自行车,可我家里没有也买不起自行车啊,只好到公社铁工厂上班的老世交朋友李瑞芳哥哥那里借来他的破自行车。准备就绪后,我们利用近一天的时间骑行进入商丘市,夜晚没钱住宿就露宿在交易市场的街头,3人各将一个空麻袋铺在地上和衣睡下。说实在的,我哪敢熟睡啊,唯恐身带的那点买地瓜干的钱丢了或让人偷去、抢走。天亮了,我们各自吃了一块从家里捎来的地瓜饼饼,每人买了一碗油茶。这是我有生第一次喝到的油茶啊。它名为茶,实际是粥。主料为麦面,配有少许花生、芝麻、香油、山药和葱花、茴香、花椒等调料。味道美极了,我简直陶醉了。吃过饭我们赶紧买下瓜干,绑上自行车就返程回家。没想到,回家的路上,曾遭遇死神先后两次向我招手。一次是骑至黄河故道大堤向北下坡时,由于坡长且陡,我骑自行车的技术又差,自行车突然失灵,闸也闸不住,我十分慌张,自行车惯性很大,飞也似的往下冲,三拐两拐把我连车带人摔倒在路边。还好,由于装有地瓜干的布袋支撑着,车没摔坏,可我摔得胳膊大腿又紫又青,手臂鲜血直流。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没办法啊,用纸擦擦,用手巾包包,继续赶路。祸不单行啊。在我们即将进入定陶境内的时候,太阳早就落山了,眼前一片漆黑。我们只好借着沙子公路的微黄弱光艰难地前行。谁知一辆吉普车从北方迎面赶来,刺眼的车灯照的我们睁不开眼。当时路面又窄又滑,西元爷爷靠右前行,在距我俩约50米处带路,我和堂兄在后,也是靠右。按说我俩慢慢地前行就行呗,可我堂哥由于恐慌突然失机,他竟向公路左边骑去,汽车司机见此情景,风驰般的驾车向我这个方向冲来。我急忙往右边打把。好险啊!汽车擦身而过,自行车应声倒下,吓得我瘫坐在公路旁边,欲哭无声……
   柳岸花明
   寒冬过后便是春,农民生活转光阴。七十年代中后期,我们家乡生产队里大种地瓜,而且是年年大丰收,每人每年都分到上千斤甚至更多的的鲜地瓜,人们吃不了就及时晒成地瓜干,每逢地瓜收获季节,大田地里就变为银白色的海洋,到处是晾晒的一眼望不到边的地瓜干,农民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了。八十年代初,家乡相继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鲁麦一号小麦大丰收,白面粉又成为人们的主粮,地瓜则无人问津。没想到,如今地瓜又成为香饽饽,什么抗癌之王了、绿色食品至尊了,甚至进了超市,上了高档酒店招待贵宾。这真是:抚今追昔感慨深,地瓜对俺有大恩,一辈子喜欢吃地瓜,实现小康也忘不了这个根。
   (作者简介:万鲁岱,男,汉族,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中共党员,先后任原定陶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县农委副主任兼县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主任、县乡镇企业局局长兼县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局局长、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兼农工委主任等职,系中国沿黄诗联学会副会长,菏泽市诗词学会会员、菏泽市作家协会会员,定陶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陶风》文学期刊副主编。本人酷爱文学,其诗词、散文、报告文学、小说等文学作品散见于报刊。
   邮箱wld2005@126.com;
   联系电话:13561352893;
   微信号:wxid_xz0q71hzog;
   住址: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陶都新韵南区8号楼1单元501室;
  

共 540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万鲁岱老师的这篇散文语言精练,描写细腻,故事情节描写真实,让人看后回味无穷。那个年月艰辛的生活历历在目展现其中,为了一块地瓜馍,竟然把外婆送给的银镯子换成地瓜馍吃了。妈妈发现之后找去,可人家不认账只得认栽。这件事让人看到人的本性,孩子不懂事,大人能为了个银镯子没了人性,实在可恶。文章以地瓜干为主题,环环相扣,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为了充饥,拿生产队的一块地瓜,轻者绑了罚站,重者遭受毒打,那样的年月想起来就让人心酸落泪。买地瓜干的经过让人揪心,为了生活想尽办法,但日子还是过得十分紧巴……现如今政策好了,地瓜不再是充饥的食物,它成了防癌有营养的美味。好文佳作!鼎力推荐此文!【神舟编辑:峥嵘岁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峥嵘岁月        2021-01-08 18:10:14
  万鲁岱老师第一次投稿就来神舟,我十分感激!我代表神舟社团谢谢老师!老哥哥精湛的文笔功底值得赞赏,为老哥哥点赞支持!感谢老哥哥诚心实意投稿支持神舟社团!期待老哥哥再创佳作继续展现神舟,分享神舟读者!问候老哥哥!热茶敬上以表小妹心意!谢谢!
峥嵘岁月
2 楼        文友:万鲁岱        2021-01-09 07:08:28
  谢谢总编妹妹峥嵘岁月的关照和鼓励!我很看好和欣赏神舟社团,因为有一位经历坎坷、阅历丰富、才华横溢的才女总编。以后会将自己的作品陆续发到贵社团,敬请总编妹妹和各位文友多多指教。在这里真心祝愿总编妹妹和各位文友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胜意!
3 楼        文友:万鲁岱        2021-01-09 16:20:00
  看到本人贵网发表的本人纪实散文《地瓜颂》,好多亲朋好友都给予了及时关注和高度评价,其中定陶区经信局袁文颇局长还吟诗作对,诗曰:
   抚今追昔感慨深,
   不忘地瓜救命恩。
   满纸都是辛酸泪,
   初心使命皆有根。在此,我谨向所有文友、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江山文学神舟社团的厚爱和支持!
4 楼        文友:孙巨才        2021-01-09 17:37:00
  我和您一样都是同时代出生的退休干部,有着共同的经历与感受,因此对这篇文章倍感亲切,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共鸣。拜读学习,热烈点赞!
回复4 楼        文友:万鲁岱        2021-01-09 18:16:21
  是的老师,我们都有共同的经历和磨难。不过那时生活虽然困苦,但人们对毛主席的感恩、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并没有改变和动摇,而最多的是记恨于当时苏修对我国的经济制裁,遗憾于三年的自然灾害。
5 楼        文友:万鲁岱        2021-01-09 18:23:07
  是的老师,我们都有共同的经历和磨难。不过生活的困苦并没有改变人们对毛主席的感恩,没有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理想的信念,而最多的是记恨于当时苏修的背信弃义和对我国的经济制裁,遗憾于三年的自然灾害。
6 楼        文友:王义尚        2021-01-09 20:57:39
  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地瓜是农民的主要食物,也是救命粮,我就是吃着地瓜和用地瓜干面做成的窝头长大的。就那,每逢春天还吃不饱哩,还需补充些树叶或野菜来充饥。直到七十年代中期,我参军到了部队才真正的吃饱了饭,刚入伍时身高只有1.66米的我,竟又长高到1.70米。文章真实细腻,文笔老练,学习点赞!!
王义尚
7 楼        文友:石尖        2021-01-10 07:49:29
  地瓜承载了多少人的回忆!那是艰苦岁月的见证,是困难生活中的最宝贵的食粮!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了那段“地瓜生活”,从几个角度,撷取了几个故事,读来津津有味,是原汁原味的生活感悟和回忆!石尖问候作者,祝创作愉快!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8 楼        文友:万鲁岱        2021-01-10 09:40:30
  谢谢文友石尖先生关注鼓励和祝福!同龄人一般都有同感,适逢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又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国际上苏修又从经济技术多方面制裁中国,人们生活困苦程度可想而知。但我们中国人还是挺过来了,相信以后人们生活会越来越好。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