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走进古镇的老巷道(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走进古镇的老巷道(散文)


作者:黄金山 进士,7527.5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6发表时间:2021-01-09 20:03:05

据史料记载,家乡的石龙寺始建于元末明初,距今已经有七百多年历史了,屹立在石龙寺前边的高大银杏树可以作证。今年的十月,为了编写一部关于当地的文化发展的历史大书,编辑部决定要把石龙寺作为一个典型收录进去,指派我在再次去石龙寺做一番考证。那天一早,我穿过新建的大街,走进了集镇后边的一条老巷道,准备从老巷道的石梯路上进入石龙寺。
   比起前边的热闹的新街来,老巷道真是很冷清,古老的青石板上,摇晃着我的孤单身影。我一个人静静地边走边看,边看边想,竟然发现自己是穿行在历史之中。
   巷道两边居民的住房不算华丽,好多人家还是斑驳陆离的土砖墙房子。门大都关着,上面还挂着一把老式铁锁,只有几家半开的或虚掩着的。我看看那墙壁,那老式铁锁,就像在抚摸历史的斑痕,踩着脚下的青石板路,就像踩着岁月的沧桑!
   一束阳光穿透下来,把老巷道照得豁亮。一家门口有一个老婆婆,坐在木质椅子上,一边享受冬日的阳光,一边泰然自若的忙着手中的活计,做着老样式布鞋。
   我发现有人,还是老人,就想过去打探一些情况。走近一看,老婆婆已经是满头银发,额头的皱纹简直像山地里纵横的沟渠。老婆婆的左边小凳上,摆着几双做好的布鞋,右边的麻篮里则堆放着一些零碎的花布,还有几双鞋面、鞋底等。老婆婆专注地纳着鞋底,没有发现我。而我觉得眼前是一副难得的美画,就连忙掏出照相机来摄取镜头。老人瞥见了我的举动,但是没有显出一点意外,也没有惊讶和热忱,只是平淡地说:“要看我的鞋和拍照可以进屋里去,里边的鞋子多地是,或许有合脚的,你还可以带一双回去穿穿!”
   我灵感的一下理解到“带”字的含义,倘若你不“带”,老人一定会生出许多遗憾来。于是我就带着欢笑的脸进入屋里。天啊!眼前简直是鞋铺一般,三块门板上整齐地排着新布鞋,起码有上百双。“都是您老做的?”我问。
   “是的”。老人回答,“我十二岁就学做布鞋,如今八十二岁了,还舍不得放手。”我感叹老人的手艺,连连拍了几张照片,还把老人做鞋的姿态拍了个特写。
   老人笑起来,说:“你挑一双合脚的吧!”我一看布鞋真的不错,就挑出一双合脚的拿在手里。“你老卖多少钱一双?”我问。
   “我到集市也只卖50元一双。生意挺好的,每月可以卖出二十多双,收入千把多块钱,真得好!”老人显得很是满足。
   我把布鞋装进挎包,走出老婆婆的大门时,掏出一张50元的钞票递过去。
   谁知老婆婆顿时不高兴起来,说:“我叫你带上我的布鞋,又没叫你给钱!你带上我的布鞋,就是没有嫌弃我这古老的手艺,一给钱就当别论了。再说,凡是来我老巷道里的人,我都会叫他带一双走的……”
   老人说得很是坦诚,我没法解说和拒绝,只好收回钱,心想:我下次再来时,一定给老人带一些好吃的糕点来。
   我继续穿越老巷道前行,一股浓烈的酒香扑鼻而来。侧目一看,是一个简易的煮酒作坊。一个古老的灶台,一个大木甑子,灶孔里燃烧着木柴,甑子里冒着昂昂热气。这场面,与我们乡下煮酒人家全部相同。我没有想到在繁华的集市里还能看到如此传统的酿酒工艺,就靠近去看。煮酒师傅一头白发,身体很健壮,人很随和,爽快地让我拍下照片。我拍完照。煮酒师傅哈哈一笑说:“我在这个老巷子煮酒30多年了,今天才来第一次有人来给我拍照片。”接着,煮酒师傅用玻璃瓶给我装了一瓶新煮的酒。“来!带回去尝尝,这是我家祖传一百年的手艺,看有没有陈酿的味道。”
   我联系前边布鞋的事,也理解出这个“带”字的意思了。于是我没有推脱,接过酒就装在挎包里。
   “好!爽快!我的酒又多知音了。”酿酒师傅微笑着说。
   在巷道尽头处,一个木门里传出“嗡嗡吱吱”的纺车声。我探头一看,一个包着红布头巾的老太太正坐在纺织机上纺着棉线。老太太脚踏踏板,手摇纺车轮子,动作娴熟,她的面前已经摆着几十个纺好的棉线穗子。我停步下来,看那老太太像弹琴一样,操作着这台古老的纺车。我觉得太难得了,就举起相机,准备拍照……
   谁知那老太太立即停止手里的操作,还起身挡住我的照相机,连声说:“我这里不要照相。”老太太一把拉下头上的闳红布头巾,露出花白的头发,“我从来就不喜欢外人来舀学我的手艺。”我顿时显得很不自在,就问她的邻居。邻居说:“这老太太就是有点倔,他都90岁了,还保守着她的技术只传女儿的旧习,连儿子媳妇都不准去学的。”我顿时明白了,原来是那老太太是怕我“偷”走她的真传。我也再不好举起照相机了。但是老太太那娴熟的纺车技术动作却深深烙印在我的脑子里,我也绝对相信,她的纺线技术绝不是作秀,而是在摇动一段旋转的古老历史!
   我带着敬仰的笑容,说声“得罪”,向老太太道别,老太太见我是去石龙寺的,也就没有再说什么。依然回到她的纺车上去,那“嗡嗡吱吱”的声音又传了出来。
   走出这条老巷道,登山去石龙寺的石梯路,我回顾着刚才在这老巷道里的经历,摸着挎包里的老式布鞋,闻着那酒香,猛然感到在这人世间,人是最经不起老的,只有那种真正的传统技术和古文化,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只要是真实的对人民有用的东西,无论是沧海沉浮,还是遭遇劫难,都会得到有效地保存和长久地流传……

共 208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欣赏散文,走进古镇的老巷道 :这哪是去石龙寺采访,分明是从古巷道走回一段历史。分明是利川古镇的历史遗留的再现。让读者熟悉一段历史,晓得曾经我们的祖辈人是怎样生产生活的,那些古老的生产技艺,怕是在博文物馆也难看到了!那纯粹的古代民俗民风,以及乡民的淳朴情操,恍若隔世,还有点格格不入。这些才是我们大中华各族人民的淳朴无私的真实写照,没有象老师一样的遵循历史的笔触,亲临其境,哪来的第一手材料供稿呀!此作难能可贵有幸领略其情,得惠于扑面而来的乡民地淳朴民风,这些都有赖于老师的作品,懂得者知珍贵,思考者,利千秋,因为它是我们的文化民风的国粹。敬茶!致冬安!【编辑:飞云流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飞云流瀑        2021-01-09 20:04:09
  请欣赏佳作,定会开卷有益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01-09 20:17:54
  午夜编文,实属勤劳,天雪地冻,很是艰辛!走进老巷道,就是怀念传统工艺,怀念淳朴民风!编按精粹准确,辛苦了!
活到老学到老
3 楼        文友:叶雨        2021-01-09 22:14:40
  古城若没有这些老人们的绝门手艺,还真称不上古城了,会老手艺的越来越少,只有不断地发展广大,才不会失传。很好的一篇散文,记录这古城的昨天和今天。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回复3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01-10 10:20:07
  谢谢来访!老巷道里有真人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