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依然一笑作春温(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依然一笑作春温(散文)


作者:沈若尘 白丁,22.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64发表时间:2021-01-11 18:53:19

“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阔别四十余年的老同学童言,在2019年故乡上虞古城的元宵游园灯会上意外碰面。久别重逢,相谈甚欢。悲欢离合,嬉笑怒骂,两人真想一股脑儿如数倾吐,求一个酣畅淋漓的快意。
   童言家的老屋就在不远的街边小巷内。街边略停片刻后,片言只语无法慰藉久别重逢的滔滔离情,童言欣然邀请我前往他家:
   “老家的房子现在空关着,爸先走,老妈也不在了!”童言的声音有点哽咽。“去家里坐坐吧,那么难得的见面,泡杯茶,慢慢聊!”
   “见到老房子里空荡荡的,我一想起父母在时候的热闹情景,就会无端地生出一股凄凉来。”童言在前面带路,絮叨着过往。
   “我也是昨天才回来的,实在是因为太想家了。”
   “到了家里,看到这了无生气的破旧样子,又感到难以遏制的凄清,真想找个人一起说说话哈!唉,总算是遇上老同学了,我也是在想,当年那些同学、朋友都到哪里去了,街上全是我不认识的人?”童言这时候才有点兴奋起来。
   一条小小的巷弄,容不得二人并排行走。童言在前面带路,一路自言自语的;我紧跟在他后面。童言的身材颀长挺拔,姿势潇洒,不减年轻时代,看着这并不陌生的身影,心里暗暗疑惑,这背影、走路的姿势、音容笑貌,像极了几十年前他的父亲。刚刚在大街上的时候,我远远地看到童言的身影,误以为是童言的父亲。都说岁月是风刀霜剑,但我不相信还真能把人雕刻得如此逼真。
   童言,是我读书时的同桌,素来喜欢写写画画,吟诗作赋,书生气十足。他推开老屋台门,刚一踏入门槛,随即转身抬手相迎:“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一副酸酸的书吏之架势,逗得我哈哈大笑。
   我知道,因为有我的到来,童言的思乡之苦可得以倾诉,心情瞬间由阴转晴。他开心了。
   来到堂屋,虽然时序已经冬尽春来,没人住的房子依然阴冷、潮湿,还飘散着一股淡淡的霉蒸气味。
   童言找来两个凳子,又从衣柜里找出几件旧衣服垫在凳子上。然后又去端来开水,给两人各泡了一杯茶。
   落座以后,我出神地看着忙忙碌碌的童言,又看几眼挂在堂前墙壁正中的童言的父母遗像,止不住感慨万分。
   看我盯住他父母的照片在看,童言的眼眶也开始发红。我不禁感叹:“真像啊!你与你的父亲真的太像了。”
   我讪讪地说:“刚才我都差点把你认成是你父亲,再转念一想,
   早就听说过你父亲已经不在了,我这肯定是认错人了。哈哈!”
   童言嘿嘿一笑:“别人也说我与父亲长得非常像。”他接着说:“父亲的命运不济,人虽然很能干,文化水平也不低,但是他的一生却非常曲折坎坷。苦尽甘来,终于可以安享晚年之福的时候,却早早地离开了人世。”
   “你父亲的一生这么艰辛?还真的没有听说过呢!”童言的父亲,在故乡商界上也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人。好奇心驱使,我不禁追问起来。
   说起他父亲,童言的情绪亢奋起来,似乎有一肚子的话:“假如你不急,我可以给你讲讲我的父亲。”
   “父亲出生在杭州,他的父母在西湖边的四维里开了一家有六间两层楼房的客栈,父母有姐弟二人在膝下承欢,一家四口也算是一户小康殷实之家。1937年12月24日,杭州在抗战中沦陷。杭州著名的抗战大逃亡开始上演。最多的财富都得舍弃,最安逸的生活都得放下。父亲一家四口,让一个病怏怏的爷爷,携妇挈子,不顾一切地逃离杭州,只是为了活命,根本没有顾及此后如何摆脱战争的罹难。家里的两个男人,爷爷慢性病缠身,父亲刚刚初中毕业才16岁。逃离杭州,摸黑偷渡钱塘江封锁线之际,爷爷被日本人的探照灯和机关枪,吓得半死,从此一病不起,命陨逃亡途中。”
   “钱塘江一封三年。受了逃离时的惊吓,经历了死亡威胁的几个女流之辈再不敢去触碰那条犯命的封锁线。
   父亲年仅十六岁,本该是饭来开口,衣来伸手,衣食无忧的小少爷,却被日本人害得流离失所,亡命江湖。
   所幸父亲所学文化不低。祖母在做保姆的家主,是余姚县政府的冯先生,介绍父亲参加了几个月的抗战战时培训班。从此,开启了父亲的职业生涯,也埋下了以后几十年受苦受难的种子。
   战时培训短短几个月,很快结束了。父亲立即被招募进抗日民间武装‘苏浙义勇军’第三支队后备队担任文化教员(当时称指导员)。”
   我在想,十七岁,人生还是一页洁白无瑕的纸,什么也不曾经历过,现在却将他投入到如此艰难、复杂、纷繁的社会生活当中,若不是有生存的坚韧信念在支撑着,也真的难为了这位父亲;若不是有生命的永恒期许,谁会有这么坚强的毅力。不说童言为父亲所感动,此时涕泪沾襟;作为旁听者,我也被强烈震撼,潸然泪下。
   童言继续着他的诉说:“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举目无亲的父亲,当时正值青春年少,迷惘之中绝处逢生,确实使他欣喜若狂。把生存作为第一要务的他,此时迫切需要的是比较稳定的工作和可以糊口的经济收入。可是他一定想不到,此后几十年,命运将会带给他一种怎样的结局。
   自发组织的民间武装队伍,松散杂乱,在残酷复杂的争斗当中缺乏战斗力、应变力。在因此在1942年底的一次部队失利后恋恋不舍地离开,开始经商、开店。”
   我听童言叙说着。这些以前只在小说书上才可看到的情节,居然也真实地发生在身边人身上,显得既曲折又离奇。心下暗叹,人生在世,贵在关键时刻的选择。一步走错,全盘皆错。不禁顺势插了一句:
   “你父亲要是能坚持到抗战胜利多好,也不至于后来有那么多的麻烦事。”
   童言无可奈何地说:“兄妹几人并不指望父亲可以带给我们财富和地位,让我们可以在众人面前炫耀,只求父亲能扶持着我们,一家人在人生路上平安前行。”
   “表面上看起来,父亲阳光、帅气,积极上进。实际上是争强好胜,不甘落于人后,喜欢显示、表露。1949年5月上虞解放时,父亲已经从单帮行商发展到店面营业。”
   童言说着站起身来,拿来一把热水壶,给两人都添了一点开水。继续说:“解放以后,父亲对社会工作的热心超乎寻常,把店里的事情丢给我母亲,自己则工商联,村民委员会,忙得不亦乐乎。”
   “1951年下半年,抗美援朝需要全国人民捐献飞机大炮。父亲带头捐了,把自己多年生意积蓄换成的金条,都捐了出去。但是看到街上那些百年资深老店,却只提着一小篮铜钱去捐献时,他却管不住自己的嘴,按不住一颗鄙视他人的心,一味责怪人家捐少了。不得不说父亲是年轻气盛,阅历浅,与街上那些老谋深算的老商人没法比。
   “1953年12月开始的‘三大改造’中,清产核资,清缴私企所得税,直接触及每一家商户的利益,父亲不但自己带头清产核资,认真如实申报,又把眼光盯在了那些偷奸作怪的商户头上。……”
   “是啊,你父亲太直率了,这样岂不得罪人?常言道生命是篇充满遗憾的文章,写错了,她就不会给你机会,让你再修改病句的。”我在一旁听得有点急起来,连忙插嘴进去。其实,时过境迁,早已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你说得没错,后来的遭遇,看起来与这些积怨都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童言也是这样认为。
   “1958年以后,因为父亲那三年半说不清楚的历史问题,被下放到后山火神庙,供销社自己办的畜牧场,与商街上的同业同仁一起饲养生猪。因为争强好胜嘛,能干嘛!这次人家叫他下河去捞革命草,专供猪食。他学会了撑船。一个人在秋冬之时光身泡在河水里捞草,上船只用一条大手巾布在腰上一围,撑船换个地方继续捞。每次捞满够数,他才回场吃饭。回去迟了,往往只能吃一些残羹冷饭,更有恶作剧的,把别人吃过的碎渣混入剩菜,充当好菜卖给父亲。”
   “父亲知道,这些人前几年他曾经得罪过。可是,自己觉得并没有错。”
   “父亲的身体也是在这个时候留下的后患,后半生类风湿心心脏病,关节炎,一直折磨着他,到离开人世。”说到这里,童言的双眼发红,眼眶里噙满了晶莹的泪水,强忍着不让它流下来。
   人到伤心处,自然会流泪。虽然没有经历过那么多,但是看到、听到过不少。人的一生当中,或许总会有那么几个痛苦的瞬间,而在那些一再而再的生活跌宕,逼得人不知所措的时候,才明白一生所有的期许,经不起岁月的反复研磨。
   童言开始有了一点轻松的表情:“父亲原来一直担心说不清楚的问题,在1978年以后,慢慢有了答案。五六十年代经常拷问、责令他彻底交代的‘为什么不是国民党员?’‘你既然是指导员,不可能不是国民党员!’父亲竟然不知如何辩驳,因为他根本说不清楚当时情况下谁是谁。他们只是为了抗日才走到了一起。苏浙义勇军既不属于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的队伍。而且当时他这个指导员仅仅是一个文职教员的职位。党史办对这支部队的定性,从开始的‘灰色部队’到后来的‘友军’,再到80年代后期的‘民间抗日武装’。现在,父亲不再为三年半的军旅生涯而羞于启齿。”
   “1983年以后,1942年与日伪军冲突中失散的几个队友,陆续有了联系。上虞县委党史办邀请张正邦、楼越崖、赵武胜等五位老先生,对党史办正在编写的《上虞革命斗争史大事记》有关部分,征求修订意见。他们在上虞盘桓了五天,也为寻找失联的战友带来了契机。
   “1984年10月,已从浙江省轻工业厅领导岗位离休的原支队长张正邦,带着原支队六名战友,应上虞党史办邀请来到上虞。这次他们不想打扰党史办安排食宿,计划先来一个旧时驻地、旧战场的重游,顺便探访失联的老队友,然后再去党史办。”
   童言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心情显得比刚才平静多了。反倒有了“云开日出见太阳”的喜悦。
   “一行六人也来到我家,就是我们现在坐着的地方。一色的耄耋老人,一式的白发苍颜,父亲激动的像小孩,一时不知如何相认。面前是昔日的战友,心里有着他们熟悉的名字,但面对的却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父亲只是呆呆地极力辨认着进屋的每一个人的音容笑貌,母亲则急急地为客人递茶倒水。老支队长张正邦这时候先开声说话:‘四十多年都没有见过一次面,文启兄写信给我,说起我在麻岙临时驻地时他向我辞行的情景,我都已经模模糊糊记不清楚了,后来还罗东坡说起他的情况,我才记起当时后备队那个叫文启的青年才俊。我马上给他回了信。哈哈哈!一转眼青年也已变成老太爷了。’一边张正邦给我父亲分别介绍了到场的其他几个队友。父亲仿佛从梦中醒来一般,有一位像极了黎岙的黎大善先生,好生面熟,可是又咬不实,不敢贸然出口,只能不停地哦哦着与他们招呼,混浊的双眼噙满了泪花。”
   这些从战场上离散的战友,久别重逢以后,他们最想说的是什么?我好奇地询问童言。
   童言稍微顿了一顿,感慨地说:“听说他们都是从单位领导岗位上离退休的老人,感觉战争年月的事件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老战友相聚,话题始终离不开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他们谈论着战争话题。激动时,就像回到了当年的情景,一如年轻人似的手舞足蹈。”童言描述绘声绘色地说着这些老人回忆他们在战争年代的点滴故事:
   “1941年10月上虞沦陷,全面抗战爆发。我们在谢家塘洋楼共举抗日大业,拉起了抗日大旗。那时候大家意气风发,同仇敌忾,还以为短短几个月就可以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
   “蔡山头的一场伏击战,打得真够解气。把日本‘道盛部队’的快船打得屁败流风。我们有好几挺机关枪架在四十里河岸边上的乱草岗上,等快船一露头,我就一阵‘哒哒哒哒’机枪猛扫。赵璧一边说,一边装着开枪瞄准的动作,兴奋地回忆。
   “道墟全俘伪军,东乡动员民枪,沥东鏖战伪军邓部……”
   童言一边描述着那天老战友重逢的精彩瞬间,也为他们那种大无畏的精神所感动,口中不停地嗫嚅着对我说:“想不到啊!前辈们的胸怀这样宽大。”他是确确实实地被当时的情景感动了!
   也许,这些正是前辈们的共同语言。这之前的十多年里,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各种各样委屈,但他们的家国情怀却更让他们瞬间沉浸到昔日驰骋疆场、热血沸腾的戎马生涯里,激情澎湃。真的是“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

共 482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品读散文,以愿踏遍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为题,详细叙述了与同学不期而遇的故事。作品立意清晰,叙述层次分明,与读者共回味,也许都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故事需要倾述,表白,得到释然。而作者写的就是一篇这样的作品,引人深思发人深省。以同学 童言 的老屋相聚为脉络,以同学回味曾经点滴,层层展开,那当年同学地才十七岁的父亲,因日寇而家破人亡的遭遇,在民间组织的队伍中父亲因为识几个字作了队伍的文员,也曾打过几次胜仗,终因乌合之众而被打散,也为父亲以后的日子带来麻烦,因为说不清当时隶属啥组织,加之父亲心直口快不知不觉中得罪了很多人,多年后,在曾经的战友找来之时不白得以澄清,人也耄耋之年了!也许这就是百变人生,祸福焉知,耿直获难,圆滑得福,谁做剖析,何以证言,在回味中,作者,历者共同沉浸在昔日喜怒哀乐中,为不幸而泪落,为正名而欢欣。为今天的福祉而回味曾经的不堪,感知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当家做主,共同走向富强。推荐佳作欣赏,欢迎此稿菊韵,致冬安【编辑:飞云流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01-11 20:33:17
  历史厚重,文章厚重,读来感动!好文
活到老学到老
2 楼        文友:飞云流瀑        2021-01-11 21:31:59
  推荐阅读,回味发人深省,
3 楼        文友:沈若尘        2021-01-11 22:26:47
  谢谢飞云老师辛苦编评!顺致冬安!敬茶。谢谢金山老师阅评!敬茶!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