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念】一所老去的小学(散文)

精品 【星月.念】一所老去的小学(散文)


作者:红尘一莲 举人,5094.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96发表时间:2021-01-19 10:46:33


   时光无情,岁月有痕,记忆生香。革故鼎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旧交替,是时代进步的标志。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一边在失去,一边又在收获,不管过程怎样,最后结果都是向着美好和光明的方向前进。那些老去的物件,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过初生的喜悦,有过耀眼的辉煌。然而当时代进步到一定程度,它们便会如同一树的繁华,在秋风中慢慢凋谢,它们唯一留下的余香也只有曾经与它有过陪伴的人才会记得。也只有文字,才是对它们曾经来过的最好证明。
   从灵台到泾川的二级公路旁,有一块上书“南沟”二字的路碑,沿着路碑下水泥硬化路向西约二百米处有一户人家,他们家是时下农村最典型的“三合院”模式,再往前又是一条上下相通的大路。这家人的院子处曾是先前一所小学的大门位置,他们家的后面有一些泥土结构的大瓦房,是这所小学当年的教室。中间是有条大路分隔,左右各三排,最后面还有依稀有形的零散房间,这是当年老师们的宿舍。这些房间的墙面都是泥土打成的,房顶上的瓦已带上古董色的蓝,窗户和门还泛着海水似的墨蓝,木门上隐约都有“铁将军”把守,年长日久,门窗们都似乎完好无损,只是有些窗户上少了玻璃而已。院落里堆满了杂草,荒凉得也只剩下了荒凉,除过大门口有些生气外,其它地方似乎再无人打理,连鸟雀也是。这便是我曾经就读过的小学,现在已经被人抛弃的“老庄小学”。
   这里起先是没有学校的,也许就是一块耕田。就我知道,我们村最早的那个学堂应该是在村子下面的几个窑洞里,由于我们村有个二郎爷庙,很久以前,是有庙会的,而且学堂也在那里,所以,学校也叫“二郎殿学校”,估计父亲是在那里读书的,父亲在时,我没在意,弄丢父亲之后,这些虽无从考证,但应该是准确的。我的记忆是从这个瓦房学校开始的,所以这所学校应该和我是同时代的,也许它比我来得更早,好在它老去了,我还不算太老。
   我只记得,那个叫做“二郎殿”的学校搬到瓦房内,便成了“红卫中学”,听这名字,应该就是“文化大革命”中诞生的,不可能更早。由于我们家距离学校很近,加上父亲不知何时也成了那所学校的一名“民请教师”,所以我时不时会找个借口跑进去凑个热闹,后来由于远在他乡的表姐上中学不方便,也转到了我们学校,住在了我们家,心里更是增添了对这所学校的神往。那时候,学校有小学和初中,有多少班多少学生,我无从知晓,只是觉得老师很多,而且个个吹拉弹唱样样在行,学生也是忙忙碌碌,一边读书一边帮家里干活的。也就在那个时候,我们村里走出了许多大学生,有些还成了以后的大领导呢。
   当时学校是没有学前班的,更谈不上幼儿园,而且进入一年级读书时年龄差距很大,有些差到了七八岁。由于父亲在这个学校,所以我读一年级时,六岁还没过,是班上年龄最小的一个。我在“红卫中学”念了不到两年,这里的中学就搬走了,繁华随之也就跟着去了,人数猛减,规模变小,便更名为“红卫小学”。随着年龄的递增,我的记忆能力增强,我便对“红卫小学”的生活有了清晰的印记。
   那时候,老师冬季烤火是用煤和泥,麦衣合成的煤块,床板下也是用灰埋着燃烧的煤。不知有多少次,我起床后两眼发黑,头昏脑胀,恶心呕吐,但只要坐在外面院子里,新鲜空气入口,症状才可慢慢减轻,有时一整天也在昏迷中,现在想想真是命大,那时还以为是感冒,当时和父亲住过的那个房间似乎还在。到了冬季,老师便让学生从家里带上几块用土锤成的基子,再拿个铁掀,泥笔和一些麦衣,然后用土基和泥糊成一个四方大土炉。炉子做好后,就组织学生做煤快,基本是煤和土对半搅均,有时为了节约来之不易的煤,也有加麦衣的,待煤块做好晾干后,便整齐地列队在教室后面,专门等待着寒冷。为了更加保暖,老师还会动员学生,拿来麦草,绑成小捆,然后利用梯子,彻底堵上屋檐下的椽眼,以防北风吹透。那些年的条件是艰苦些,连北风也很势利,对我们这些缺衣少穿的人总是冷眼相待,冰冷刺骨。
   “红卫小学”的门牌不知何时又更名成“老庄小学”,名字换来换去,学校还是原来的样子。我们冬季里最好的活动便是站在教室外的屋檐下“挤油”,一下课,大家心照不顾地跑出教室,穿着肥大的棉袄,双手将棉衣袖口自然无缝对接,然而站成一排,你挤我,我挤你,挤着挤着就挤走了冬天,只剩下高兴过后的面红耳赤,待到老师一出现,又会鸟雀般飞进教室,各坐各位。如今,当年坐过的教室,当年挤油的地方还在,只是死了般的沉寂。后来,我毕业了,这里的“老庄小学”还在,弟弟妹妹可以做证。
   再后来,我去了乡上的初中,很远的高中,由于时间的匆忙,很少再去关注这个小学校。终于,有一天,由于这所学校的学生人数急剧减少,加上原来在这里上学的邻村学生也有了自己的小学,这个“老庄小学”也就更加瘦弱了。于是,乡镇府考虑到实际需要,便把下边的一个小学和“老庄小学”进行了合并,地点选择的是下边那个小学,名字却用的是“老庄小学”,这好比夫妻给孩子起名,都想参与其中,平分秋色。
    至此,我曾就读的这个“老庄小学”就真的被遗弃了,学校的大门,教室门一直是上锁的,每次从校门口经过,我都会看到当年的情景。就这样摆设了几年,村上看着实在没用,就低价卖给了现在大门口盖房的那户人家。至于其它的教室所在的地方不知为何没拆,原因我不太清楚。我们这里人常说,学校所在的地方都很硬,也就是盖在许多坟墓之上的,一般人家是镇不住的,大概与这个有关吧,或者这些教室实在还是很用。
   就这样,我就读的小学算是彻底失去了它活下去的理由,现在虽还大概保留着原貌,但我明白,终究是会夷为平地的。为了永远留住这样一所小学,唯一的方法就是趁着还有模样,用它唤醒部分记忆,趁着还有记忆,把它放进文字里,也唯有文字,才能延续它的生命。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任何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东西都会被摒弃,包括人类自己。但新旧的传承总是需要载体,不管这个载体有多么卑微,生命有多么短暂,它总是有过万丈光芒,它总会点亮一些人的心灯。

共 240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现在全中国这样的小学都闲置起来,有的被老百姓买去做了养殖业,或者开了小工厂做加工用了。见证几十年自己曾经上学的小学或者中学已经成为历史,再过几年可能连遗迹都不见半分。唯有用文字将它存在的模样描写出来,带着文字温故那段岁月,有心酸也有为社会的进步而开心。人生最美的记忆便是小学生活,情感上无瑕疵,单纯而可爱。那时候的生活虽然没有现在富有,但是心是自由的,时间也是自由的,周末上山爬树,伤了不哭,自己悄悄处理了伤口接着淘气。我们可以几个人相约上山采山菜捡木耳,或者追着野兔子不要命地跑……那时候上学时和同学打打闹闹,或者小大人似的低头沉思,比一比谁先算出难题的做法来。学校,一个孩子最美最向往的地方,就这样随着时光溜走,也在悄悄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回忆里一道亮丽的风景。作者文笔娴熟,叙述条理分明,让人感同身受,好文,推荐共赏!【编辑:江南柳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10201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江南柳烟        2021-01-19 12:17:38
  我家乡的学校也是背弃了,那院子里的荒草长了老高也无人打理。
回复1 楼        文友:红尘一莲        2021-01-19 14:17:12
  用文字留住记忆是对过去最好的怀念。谢谢柳烟,辛苦了!
2 楼        文友:江南柳烟        2021-01-19 12:19:01
  这样的学校有很多,各地方仅留了乡里的学校有学生和老师。
回复2 楼        文友:红尘一莲        2021-01-19 14:17:49
  就是,这样的结果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