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野】虚妄的希望 ——读鲁迅先生《野草》希望篇
当我翻开鲁迅先生《野草》之作时,看到希望篇,我停下了,想从中赏得希望的火花,燃起我这苦闷、忧伤的心灵给以光泽,看到希望,进而奋起。可一展眼却是: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
我一时顿住了。此时的心情,却融入这哀淡的情中,好像写我一般。时代的相隔竟情似相同,不止怀幸看去:
“我大概老了。我的头发已经苍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颤抖着,不是很明白的事么?那么,我的灵魂的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白了。”
人性化的比喻引入思性,这“老”、这“苍白”,还不是灵魂在颤抖么?那么,这以前,青春又会是怎样呢?热情奔放的年华,像花一样开放,奔向希望?而是这样的:
“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而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陆续也耗尽了我的青春。”
事实不是如此吗,我在想,哪个青春不伴随时代的变迁哪?是的。
“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
啊!他在呼唤世上的青年。弦外之音弹得多么激昂有力。等听,接着他用一篇匈牙利爱国诗人的“希望”之歌来搭配,讽刺所谓“希望”:
“希望是甚么?是娼妓:
他对谁都蛊惑,
将一切都献给;
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
你的青春——她就弃掉你。”
但诗人“为了祖国而死在可萨克兵的矛尖上”。“也终于对了暗夜止步,回顾着茫茫的东方。”他说: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虽然诗人看不到希望,但爱国之心,却在绝望之中驱使他投入战场而牺牲。多么可歌可泣!
可笔者其反思有念曰:
“徜使我还的偷生在不明不暗的这“虚妄”中,我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身外。因为身外的青春徜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
又其何等无奈呢: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
看到这,我只觉得茫然而空荡,自默叹然。
希望的火花熄灭了。
可当我淡然而忧伤的合上书时,那死在矛尖上的爱国诗人的形象又历目在前,又不由得激起我对祖国的深情。然而,他的诗句: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却在我心灵中徘徊,久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