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野征文梅花纷争又一春】还寻湖湘路(散文)
这几天“冠状新型病毒”侵袭江城,波及其它省市。95岁的婆婆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先戴上老花镜看疫情报告。我们知道她最关注的是哪里,目光最后锁定的是哪里。
这些天婆婆每每看完疫情分布和发展情况,就会双手合十说:“相信党,相信习主席,灾情一定过去。”识文断字的婆婆,虽已耄耋之年,视听不大清晰,但思维没问题,葆着关心国家大事的热情。这些天我们全家为疫情焦虑。婆婆每天为家乡祈祷。
我们原本计划全家大年初二南行的,这是自公公离世20多年间,我们的惯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出行偃旗息鼓。
爱人的原籍湖南邵阳。1998年公公因病离世后,陷入悲痛的婆婆被我们说服,来沈阳和我们一起生活。头些年婆婆每年都要回邵阳小住几次,她惦记着夫君。阴阳两隔,婆婆说:“你爸爸在墓园虽是不错的地儿,但太寂寞,我得常陪陪他。”还有,她也挂念着老宅,想着街坊邻居。我们理解和满足她老人家的心思,那时婆婆身体还硬朗。
这些年,婆婆年岁渐渐大了,精神由矍铄近龙钟,只得由我们呵护回老家湖南邵阳了。我虽是邵阳的媳妇,却是那的“客人”。以前每年随爱人回去,暑期去度假,寒假去过年。
公公七十多过世,我对他老人家的了解从婆婆那里获得的更多些,毕竟相处时间有限。尽管相处时间不多,但老爷子清瘦的身材,高高个子,声若洪钟,行若劲风,性子耿介,一股子正气凛然的父母官形象难忘。
公公不到20岁入党,当过会计,小学教员,村支部书记。公公高小毕业,他奋发向上,年轻有为,早早在社会上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他说一生最崇拜的远些的是曾国藩,近些的毛泽东。虽然这两人是中华民族集体敬仰的人物,尤其毛泽东,他的伟大早已跨越种族国界。但作为故里人,对这两位湘乡,公公可能更是给予特别的崇敬。公公一生喜欢阅读这两个人的文字,曾国藩的《冰鉴》百读不厌,毛泽东的诗词爱不释手。当年,全家相聚父子聊天,每每他总会拿曾国藩“说事”,他说曾国藩论聪明算不上佼佼者,也并不是强闻博记之人,但为什么判人断事那么准,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正一品。主要是个人修为到极致。公公说曾国藩是律己修身的世人典范,以德求官的标杆。礼仪为先,以忠谋政,铁肩担道义的优秀践行者。最终在官场上获得巨大成功。公公说毛泽东是智慧和雄才大略的化身,高山仰止,从他的诗词可见一斑。毛泽东诗词,随便拿出一首,公公都能背诵,朗朗上口,铿锵有力。这不得不使我惊呼。
高小文化,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算是一个几百户村庄的高材生了。说起公公能念到高小,是命运厚德。那年头家里孩子多饭都吃不饱,孩子们打小就闲不着,“也傍桑阴学种麻”。上学读书,对穷人是幻想,手艺人人家,日子过得宽绰的才可谈论。有个铁匠,作坊开得挺红火,置地二十多亩,吃穿自是不愁了,衣食足后知荣辱,记起老祖宗的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来。过完年,春暖花开打算送十来岁儿子去镇上读书,那孩子嚎叫了好几天,一提上学就打滚。公公与那孩子同龄,也是放牛砍柴的伙伴,平时的玩伴。两家还沾亲戚。铁匠一家也喜欢公公,说比他们儿子脑瓜好使。
铁匠来找公公的父亲,他说舍得让二小子念点书不(公公排行老二,上还有大三岁的哥哥),铁匠了解公公家的状况,他说:“钱我出,让老二跟着我家小子上学吧。”爹妈何尝不希望孩子肚里有点墨水?铁匠给拿钱,他们当然喜出望外。“钱你就先垫上,等有了还。”爹妈异口同声(几年以后陆续还上了)。有了伴,那孩子不再哭闹。有点像古代陪读的书童,公公他们上学了。像人们说的,公公是块读书的料,成绩总是高出那孩子一大截。初小毕业那孩子就不愿念了,在全家努力下,公公读完高小。
高小毕业回村,十几岁就做了会计,由于做得好,几年后又抽调区里。全国解放后,农村各个村子都建起了小学,村里原来有公办教员,是县里派来的,但不太敬业,常常晚来早走。本家村支书是长辈,他劝说公公:“大侄子,先放下会计吧,孩子们学习要紧,回村教学去吧。”已对会计工作入门上道的公公没有犹豫,他要教村里的孩子知识,让孩子们受到好的基础教育。村支书还给公公极高的待遇:记高工分。
公公由会计转行做教员,这一做就是十五年。公公干一行爱一行,他教学肯钻研,业务能力节节升高,他管理教育学生特点是严厉,甚至“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名言也是公公为师的座右铭。他教的学生学习素养好,成绩高,升学率高。在周围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后来,公公被政府看中,这样人才当“孩子王”屈材料了,应当做群众干部。就这样,公公由第一线教师又“晋升”为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直至年逾古稀才退下来,但仍在村里做扶持辅助年轻干部工作。
公公做村支书,多年被评为工作突出的农村基层干部,荣誉证奖状贴了满满一山墙。听说有一年雨季来的早,六月就遭连雨天,雨频雨大。一天夜里,人们在熟睡中,突然又电闪雷鸣,“哗、哗、哗”,如注的大雨又下起来了,地面本已雨量饱和,一会就沟满壕平雨水四溢。这多余的水就成了“祸水”。公公见势不妙,披个斗笠就冲进雨夜。他来到村部广播站用高音喇叭喊:“父老乡亲,由于雨来势凶猛,村子马上被淹了,赶紧出来,迅速往高岗处撤离。”果不其然,水进了庭院,灌进房门,没了炕泡着房墙。公公随后组织群众转移。婆婆当时是村里妇女主任,公公出去后她也携儿出来冒雨招呼村里姐妹撤离。他们扶老携幼涉水迁移,排浪前进。山洪爆发如困兽。许多建筑物在倾盆大雨里倒塌。但大家安全撤离了。雨季过后,公公又夜以继日运筹乡们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事宜。事后乡亲们感谢公公婆婆亲民护村的高尚人品。尤其公公,多年带领群众发展农业,振兴乡镇企业,使一方人早富,获得百姓推崇。婆婆说:“你爸爸这辈子芝麻粒大的官,竟扛着西瓜大的事了”。晚年的公公积劳成疾,哮喘风湿侵袭着他的身体。
说起婆婆,有点传奇。婆婆娘家在绥宁,她十四岁才有机会上村里学堂,因年龄大了,更主要是学习好,跳级学,上一年没多久就上二年,然后直接上四年,毕业时比同班同学都小。婆婆小时出过麻疹,脸上留下几个麻坑。他父亲怕嫁不出去,给定了婆家,婆婆也是个倔强的人,她不同意。妇女成怼。怎奈小胳膊拧不过大腿,父命难违。正在惆怅时,有亲戚来家,和父母闲谈里,婆婆得知有个地名叫北大荒,要开垦农场,招全国各地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个性强势的婆婆有了向往。但黑龙江北大荒可谓天南地北。婆婆靠采春茶悄悄凑路费。在她母亲支持下婆婆一路向北。许多年后她调侃说,那是寻找诗与远方去了。经过辗转,婆婆终于到了黑龙江,找到了北大荒农场。
北行的最大价值是邂逅了爱情,一个男人撞入了她的心怀。所谓的一见钟情就是他们的样子。那男人就是公公。真是近在咫尺不得认,远涉他乡遇家人。说来很有戏剧性,身为教员的公公,放暑假学生回家他不回,他要上村委会里工作,有重用。湖南很多地区盛产马铃薯。马铃薯栽子(种)特点是“移地丰收”。那时马铃薯常常是从黑龙江弄来。那年公公被派,远往黑龙江购土地栽子。正值马铃薯收获季,来到田间薯地挑选收购装运。
一样的湘语,一样的来途,谈吐融洽,心息相通。在我需要一个人时,正遇到了合适的你。“你不嫌我脸上有麻子”婆婆问。“不嫌。”公公说。
不久,婆婆随公公回了家乡。公公牵着婆婆勇敢地去提亲。婆婆的父亲见到这样精明强干的小伙子,满意还来不及呢。父女消除怨怼,情人成眷。结婚后夫妇俩安居乐业。公公教书育人,婆婆在生产队劳动,后来当上了村里妇女主任。那时的婆婆芳华正盛,飒爽英姿,带领社员们侍弄一大片黄花菜,是巾帼不让须眉的“黄花女”
“政治运动”中,是“激进青年”的公公,遭遇麻烦,要批斗游街。当时村里“舞文弄墨”的人不多,婆婆听说会写大字报能写宣传稿的吃香,原本有点粗浅文化,结婚后在公公帮助和自学下,有一定阅读和书写能力,还练过毛笔字。在危机时刻,她毅然毛遂自荐说,我会写大字报我会写发言稿,只要别处分我男人。她留心报纸广播新闻稿开头中间结尾内容。琢磨写法。为“上边”写了好几篇稿件,一时成了不可多得的人才。公公也免遭劫难。这一写还使婆婆文笔有了长进,当年没少给乡亲们代笔给他们亲友写信。
婆婆生了两个儿子,兄弟俩都秉承了父母的聪慧、性格和气质。大哥退休前是大学中文教授。曾参与编写《屈原文化研究丛书》。大哥的文学理论专著《古人“贬谪”文化现象》曾获鲁迅文学奖。“贬谪”是自屈原时代起,以后开始常见。贬谪人士多数是具有济世治国报复的耿介性情,但往往生不逢时霉遇昏暗浑浊时代,权力角逐的宦海风波。因此免不了“犯法仵旨”,被逐出朝廷,终结政治生命。但这些不一般的人,又在文学创作上重塑,重求心理平衡。于世界,奉献了灿烂的文化。比如屈原。屈原一心追求革除弊政,挽救楚国,使之走上富强之路。怎奈抱负不能实现,孤独的人生,超绝的才华,浪漫的诗心,它们一碰撞,华夏就有了《离骚》《天问》《九歌》的不朽。屈原把他的风骨和爱憎都注入进他的伟大诗篇里。这似乎以另一种形式完成了抱负,抖抖风尘,没了牵挂,更有清流是汨罗,他迎它而去了。有了屈原们,华夏的文学丰厚了,文学的命运也获得促进和发展。大哥说,作为屈原的“老乡”,他有责任把曲子文化和中华文脉追寻下去。
大哥的学识和成功一直是家人的骄傲。但大哥说,没有父亲从小的“严苛”,就没有他的今天。上中学生,大哥曾受“读书无用论”影响,一度厌学想跟几个同学辍学做买卖“挣大钱”。那时学校刚刚恢复学习走上正轨。公公给大哥一记响亮耳光,直打得大哥头晕目眩。“把书给我念完了再合计别的!”一巴掌把大哥打回学校,一年没回家见父亲,直到高考发榜,看到“金榜题名”才进家门。虽然感情上过不去,但理智上大哥承认父亲常引用曾国藩的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是真谛。多年后公公曾问大哥记恨爹不,大哥说永远记得,但不是恨是深谢,耳光是真正认识人生的发轫。人一生无论做什么都不能一叶障目。
我爱人是师范大学毕业,虽没回故里着业,但湖湘文化濡染出的开拓创新精神,让他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校长。几十年如一日恪尽职守。这不,因病毒疫情,虽“蜗居”在家,学习却更认真。研读教育管理学书籍,读书笔记快成一厚本了。
“你们捐款没有?”婆婆问我们。一定是看了新闻资讯各地捐款的消息。“你们在沈阳捐多少不管,老家那边还要捐,湖南病例70多了,位卑不敢忘忧国啊”。可爱的婆婆,会说话的婆婆哟又在下命令了。我们已参加了学校员工集体网上捐款活动。我告诉婆婆:“妈你放心吧,家乡我们再捐一份。”婆婆看看我们笑着满意地点点头。“那年泥石流你爸爸把家里积攒的袋子都拿出来装上沙子筑坝,后来那些袋子都留在坝上了。你爸爸这辈子哟也是舍小家顾大家的人那。”婆婆又在怀旧,念起公公。
“妈,你没听政府告诉咱们,等疫情过去,春暖花开再出门,咱们春暖花开回老家!”爱人说。“不急,不急。”婆婆点点头。“妈你再给大家烙黄花白面饼啊!呵呵!”我说。“行,行。”婆婆咧嘴笑了。
我们都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