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追】宗山,宗山(散文)
从帕拉庄园去江孜县城。跨过年楚河北行不远,路西广场上,一座山顶盖满宫殿的小山巍然挺立,山前那座白色纪念碑上的红字特别醒目:江孜宗山英雄纪念碑。
依山就势,和小山浑然一体,山顶的宫殿平静地俯瞰着脚下的年楚河和岸边平整的江孜平原。这座比江孜县城还要古老的宗山古堡,正是电影《红河谷》中西藏人民抗击英军入侵的重要战场。
◎富庶的古堡
尽管海拔四千多米,但宗山仍只是江孜平原上一座一百多米高的孤山。
高原从来都不是平坦的。青藏高原以其凸起的山峦,黄土高原则用自己凹下的沟豁,向人们展示着高原生活的不易。好在,青藏高原东南的雅鲁藏布江峡谷地带,还有一片平整的土地——江孜平原。这块有年楚河冲积而成的平原,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空气湿润,水草丰美,盛产青稞和油菜,被称为西藏的粮仓。
富绕之地,总会引起统治者的关注。早在唐朝的时候,西藏的吐蕃赞普后裔白阔赞已经开始在宗山上修建宫堡,统治年楚河流域。
元朝末年,为统治者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拉萨、日喀则等富庶地区,政府设置了十三个宗。江孜宗就是其中之一。宗是县级地方行政机构。出于安全考虑,所有的宗都像布达拉宫一样建在山上。原来驻扎防守的要塞,变成了江孜宗的行政驻地。
原来的城堡,已经破旧,一切需重新来过。宗山的表面,都是坚硬的水晶岩,正适合做地基。宗本办公室、经堂、佛殿、仓库、监狱、炮台,所有的建筑都是依山而建。和布达拉宫一样,房间的底层窗户都设置得很高,窗小且向南开,让人无法外面看到里面的情景。建筑物之间,用私密的窄窄通道连接。外人进去,就会晕头转向,如是敌人,很容易就被制服。
宫殿外的围墙,也很坚固。西坡的山势陡峻,就随山就势,在崖壁上用石头垒砌一圈厚一米的围墙;其余地方平缓一些,则用石头砌成高五米,厚四米的围墙。每隔一段还修一个小碉堡。
高踞山顶,鸟瞰大地。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堡建起来了。弓箭,乌多,根本不可能攻破堡垒;再先进一点,火绳枪,也别想。宗山就是一座铜墙铁壁的堡垒。
元朝之后,强盛时期的清政府对西藏的统治步步深入。顺治时,赐予五世达赖金印、金册,正式规定了“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在西藏设立地方政府,推行噶伦制度并驻军;雍正向西藏派驻最高行政长官,设立了首位驻藏大臣;乾隆皇帝把雍和宫改成了藏传佛教寺庙,让雍和宫成了西藏的“驻京办事处”。还给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地六世班禅建造了福寿之庙。确定达赖、班禅转世灵童人选的“金瓶挚签”制度也产生了。
在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保护下,宗山一直是平静的。年楚河在山前静静流过。沿岸的田地里,青油油的青稞随风招展;金黄的油菜花沿河盛开。夏天,天上的白云变换着形状,不时带来一阵清凉的雨;冬天,皑皑的白雪覆盖着宗山,把高原上的古堡装扮得圣洁端庄。古堡后白居寺的诵经声好似天籁之音不断传向四周。宗山周围,县城的居民越来越多。江孜已经成为拉萨和日喀则之外的第三大城。
那条源自四川雅安的茶马古道,以拉萨为中转站,向南通到几百里外的边境古城亚东,最后连通了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孟哲雄(锡金)、尼泊尔。除了商业用途,那些和西藏有着共同信仰的山国信众,也不时通过古道来到江孜宗山,再由此去往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拉萨的布达拉宫礼佛。
遗世独立,岁月静美,几百年眨眼而过。青藏高原上一派安宁。
◎惨烈的战场
十七世纪,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已被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控制。
一直在觊觎西藏的矿产和羊毛。十八世纪中叶,东印度公司派秘书波格尔来到日喀则拜访班禅,企图利用班禅的影响在西藏建立类似于东印度公司的商业机构。
图谋被班禅识破,波格尔没有达到目的。不过他却发现了亚东峡谷中那条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茶马古道。也发现了江孜平原的富裕,日喀则、江孜宗山城堡里大量的物资,扎什伦布寺、白居寺里不尽的金银、玛瑙、绿松石……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英国加紧修建印度连接亚东的铁路,他们要抓紧时间去攫取西藏的财富。
已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中国沿海,又蚕食了尼泊尔、不丹、孟哲雄(锡金)。再用武装骚扰试一试,西藏会怎样?
西藏地方政府一直在抵抗,清政府却一味忍让。和谈的结果,亚东被开为商埠。
强盗的逻辑永远是得寸进尺。1903年秋,荣赫鹏率领万人武装使团翻越则里拉山口,向亚东峡谷挺进。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下令全藏僧侣人民与侵略军决一死战,清政府却仍坚持和谈。好在冬天的暴风雪迟滞了英国军队继续北上的脚步。一个冬天,清政府也没找出有效的策略。第二年春天,英军继续北进。
得知曲米辛果以北的纵深地带有藏族军民布防,英军统领麦克唐纳和荣赫鹏提出与藏军前线指挥谈判。把骑兵摆在正面的平地,与藏军陷入对峙后。荣赫鹏建议双方卸去枪里子弹以显示谈判的诚意。随后,英国人率先把子弹退膛。藏人不了解英国人武器的先进,也灭掉了火绳枪的引信。计谋得逞的英国人随即把下一发子弹推入枪膛。谈判进行着。而英军的步兵营已从藏军左翼迂回,抢占了山头,机枪和炮兵也隐蔽部署到了藏军的右侧。
谈判自然不会成功。对藏军的三面合围形成后,英军突然开了火。完全暴露在杀人机器马克沁机枪的枪口下,所有的藏军都被杀死,英国人却无一伤亡。意气风发的荣赫鹏继续率军北上。江孜寺庙里的金银宝石在等待呢。而且,拿下江孜,就打开了通向拉萨的大门。
没想到江孜竟无防守,宗山上的炮台也无人看管。英国人喜出望外,洗劫开始了。宗山里的物资,白居寺的宗教经典、神像、器皿……要用几百头骡子才能运回印度。只是,在抢劫江孜西北的紫金寺时竟遭到抵抗,僧人们杀死了几十名英军。荣赫鹏下令开炮。僧人全部战死,紫金寺大殿毁于炮火。
占领江孜后,荣赫鹏留下五百步骑兵,驻扎于年楚河畔的江洛林卡。麦克唐纳率领其余部队撤回春丕边境。5月3日,荣赫鹏安排一百七十名士兵驻守江洛林卡,自己带领三百多人进犯卡若拉。那是去往拉萨的必经之路。
曲米辛果屠杀、江孜失守、紫金寺劫难。善良的藏族人民愤怒了。政府不抵抗,那就自己来。趁驻江孜的英军分兵东犯卡若拉,集结在日喀则一带的西藏军民于5月4日晚出动一千五百人,重占江孜,控制了宗山;来自东部林芝的贡布兵截断了英军回撤亚东的通道乃宁寺;来自那曲、林芝的援兵则夺回江洛林卡附近被占领的村庄,包围了英军驻地江洛林卡,并于夜间发起突袭,几乎全歼敌人。正好,进犯卡若拉的英军也受到阻击,死伤惨重,只能返回。江洛林卡的英军力量得到加强,但仍在藏族军民的包围之中。一夜之间,英军士气低沉。
连续的胜利,让藏族军民的士气重新高昂起来。他们清楚,离拉萨只有几百里路,一定要让宗山成为拉萨的屏障。
难以想象英印度公司总督乔治•寇松是何等的气急败坏。前不久,想和达赖喇嘛商谈合作却被拒绝,他已在给朋友的信中表达过自己的愤怒:“这真是世界上最稀奇古怪、不可理解的事情,在离我们边境只有二百英里的地方,竟然有一伙赤手空拳的和尚敢于长期蔑视我们。”难道藏族僧民比清政府还难对付吗?
紧急组建了一只一万多人的队伍,装备了火炮、机枪及大量穿甲炮弹。乔治•寇松派麦克唐纳带援军增援江孜。
先是攻占被林芝援军控制的乃宁寺,让自己无后顾之忧;又控制了已被洗劫一空的紫金寺,切断江孜与日喀则的联系。麦克唐纳与荣赫鹏会和,英军从东、南、西北三面包围了江孜宗山。
7月5日,在炮火的掩护下,英军对宗山发起猛烈进攻。依托坚固的围墙,藏军用火绳枪、弓箭、乌朵向英军还击。英国人在当日发动的七次进攻,都被藏军击溃。继卡若拉之战后,藏族军民再一次把敌人重创。
当地的百姓、白居寺的僧人也来支援,偷背粮食、弹药,从宗山后边的悬崖上山。可惜英军发现了援军,随后用机枪把道路封锁。宗山的补给被切断了。
关键时候,重型山炮的威力显示了出来。连续进攻了两天之后,英军用穿甲弹炸开了宗山东面的山墙。冷兵器时代的坚固堡垒,还是抗不住威力巨大炮弹的反复轰击。
惨烈的肉搏战开始了。战事的激烈,把荣赫鹏的翻译鄂康诺看的心惊肉跳,他曾在后来的文章中记述:宗里的每一个枪眼,每一块石头都好像喷着火和烟,石头从斜坡上推下砸在进攻者的身上。
可惜,最关键的时候,让人痛心的事情发生了。一名藏兵操作不慎,竟引燃了自己的弹药库。剧烈的爆炸让藏族军民伤亡严重。抗击虽继续进行,弹药却已经耗尽。众寡悬殊,敌人已如蜂拥至。再看一眼不远处的江孜平原,仅剩的五百多藏兵没有丝毫犹豫。他们全部跳下悬崖。7月7日,江孜宗山最终失陷。
几天后,从江孜率军出发,荣赫鹏再一次扑向拉萨。
◎抗英的遗址
1904年9月7日,布达拉宫前后布满英军大炮,签订条约的大殿里站满了荷枪实弹的英军士兵。
知道要面临城下之盟的屈辱,明智的十三世达赖喇嘛早已避往蒙古。坐在荣赫鹏对面的,是一直坚持和英国人和谈的驻藏大臣。英国人的目的终于实现,新签署的《拉萨条约》约定:西藏一切对外交往都必须经英政府批准;增开江孜为亚东之外的第二处商埠。
当时的欧洲,英国已于德国失和,正忙着和法、俄签订条约。一场世界大战已在准备之中。也许英国人已无力兼顾其在西藏的利益;也许傲慢的荣赫鹏认为已实现了对西藏的战略目的。荣赫鹏于占领拉萨四十九天后带英军撤回。
其实英国人心里明白,未经清政府批准,也没有达赖喇嘛的签字,《拉萨条约》是无效的。清政府趁机与英国谈判,重新续订了条约内容:用三年时间赔偿英国入侵西藏的军费,英国从亚东撤军。
三年后,英军从亚东撤军,只留下少量兵力和十几名警察。这些人,后来被改为商埠卫队。二战结束,印度与中国建交时,也同意了周恩来总理的看法:英国政府与旧中国政府缔结不平等条约而产生的特权,已不复存在。印度支持取消英国人用武力在西藏获得的所谓特权。印度政府撤回了在亚东、江孜的武装卫队。
1961年,江孜宗山抗英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为永远缅怀那段西藏军民英勇抗英的历史,政府还修建了英雄纪念碑。
在宗山遗址前的小广场上,我登六步台阶走上纪念碑的基座,来到纪念碑前。从导游的口中知道,碑的高度是十九点零四米。六个台阶,代表与英军战斗的天数——六个月;十九点零四米的碑高,代表着抗英的年份——一九零四年。
纪念碑碑体白色,采用了独特的三面碑体样式。背面的碑身分别用藏文和英文书写,居中朝南的碑身上,刻着鲜红的汉字:江孜宗山英雄纪念碑。
在自己的国土上,用汉藏两种文字还容易理解。为何还要英文书写呢?从山上下来,和西藏的朋友谈起这个问题。他说:英国是侵略过西藏的国家。虽然贪婪,毕竟强大,英国曾经占有、掠夺过这块土地。那是一段难以磨灭的历史;现在,中国强大起来了。因为强大,我们也有了自信。决不让英国人再以侵略者的姿态重返西藏。
听完朋友的介绍,我心中释然。用英文纪念一下也好,让英国人和中国人都记住:西藏,永远都是中国的领土。
2021年2月15日首发江山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