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故园的腊梅树(散文·外一篇)

编辑推荐 【家园】故园的腊梅树(散文·外一篇)


作者:太行飞剑 举人,5871.8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42发表时间:2021-02-16 18:08:31

【家园】故园的腊梅树(散文·外一篇) 故园的腊梅树
  
   在我的第二故乡烟台芝罘奇山小区,有一片小小的腊梅园,占地面积不过300平方米,小巧玲珑的景色。每年寒冬腊月雪花纷飞的时候,腊梅园里就出开出一片娇艳又倔强的鹅黄。
   第一次和腊梅相遇,是搬进小区的第一个冬天,那年烟台的雪窝子特色又表现出来,不紧不慢的鹅毛大雪飘了一个月,都上了北京的中央电视台了,每天都报道烟台的大雪行情,除雪车忙得团团转,各个机关、学校、工厂,都加入了除雪的队伍,各扫门前雪,不留死角。高速公路上都是撒盐的车辆,为了防滑,使用了不少的粗盐呢!
   我在家里放寒假,憋在家里好几天没有出门,那天突然想吃冻豆腐,就走下楼,去超市买豆腐。走着走着,偶然一抬头,发现了满园春色,梅园里的腊梅开花了,纯净的鹅黄色,每一枝上都有花蕾,在白雪的映衬下是那样的清新淡雅。干干的树枝像铁做的,树干又像是铜制作的,不由得我想起歌词里的话“枝如铁杆如铜,蓬勃旺盛倔强峥嵘,崇高品德人称颂……”这些描写松柏的诗句,现在用在腊梅身上也有几分贴切,那真是逢灾受难,经磨历劫,伤痕累累,瘢迹重重,只是腊梅除了硬汉一样的树干,还有美丽动人的花朵 。
   我举起手机拍摄起来,拍了整个梅园的全景,拍了三五成群的腊梅组合,拍了一株独秀的角落中的腊梅,还拍了被积雪压在底下的腊梅。她们在雪景的映衬下都是仙境一般的美丽。回到家里,我在电脑上进行了后期制作和剪裁,然后用彩色打印机打印出来,把它们装进镜框里,配上诗词在旁边。那诗词是请我老伴儿书写的,他的毛笔字苍劲有力,显得梅花更加清秀。记得那首诗词是毛泽东主席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老伴儿说,咏梅的诗词有那么多,许多诗人墨客都写过梅花,是啊,在百花凋谢,飞雪飘零的季节,梅花能够独自盛开,其傲视冰雪的气质,与文人自身的清高与坚韧品质相类似,于是文人墨客自然而然地将梅花比作了自己。但是我最喜欢毛泽东主席写的咏梅。
   经过这一番和梅花相遇的故事,我们一看墙上的北极星挂钟,晚上七点了,肚子饿了,老公问:“你买的豆腐呢?”我忽然想起来,只顾得给梅花牌拍照片,忘记了买豆腐。我又犯了“花痴”的毛病。老伴儿说,只管吃“精神食粮不行啊,咱们还得要吃人间烟火啊。”于是乎,我们拿出冰箱里的冻饺子,煮饺子吃,每人一盘,吃得有滋有味儿。
   从此以后,每年腊月,雪花纷飞的时候,我都会和老伴儿一起去拜访梅园,这已经成了我们退休生活的保留节目。可今年冬天,老伴儿走了,永远不能陪伴我赏梅了。我也来到杭州越冬,虽然说子孙绕膝,也是享受天伦之乐,毕竟不是前几年和老伴儿一起来的心情,有时候盯着窗外傻傻地想:也不知道故乡梅园的腊梅怎么样啦?
   吱吱吱,手机振动了,打开一看,满屏都是盛开的腊梅花儿,原来是我的朋友李老师发送来了故园腊梅图。久违了,我的腊梅,久违了,我的故园,久违了我故园的腊梅树……
   经历了人生风雪的磨难,我终于找到了坚强的理由,风雪中的腊梅可以迎风傲雪地开放,我是一个坚强的女子,怎么不能面对人生的磨难而坚强地活着呢?我一定要像腊梅一样好好活着,阅尽人间春色……
  
  
   ​正月初七“揽小人”
  
   自从我嫁到烟台市芝罘区,我就从婆婆那里听说了烟台街的许多老讲究,其中正月里的三顿面条饭叫我这辈子忘不了,这就是:“正月初七揽小人;正月十七揽中人;正月二十七揽老人”。
   我是正月初六办的婚礼,婚礼的第二天婆婆家吃面条,我问:“吃面条是不是祝愿新婚夫妇长长久久啊?”我婆婆振振有词地跟我说:“今天是正月初七,吃面条是为了揽小人。”揽小人?我不懂啥意思。婆婆说:“过去,医疗卫生条件比较差,也没有各种预防针,小孩子很容易感染疾病,成活率低,为了提醒当父母的,当心自己孩子的健康,也是图个吉利,正月初七吃面条,意欲着留住孩子,把孩子揽在怀里,不要叫妖魔鬼怪捉了去。”我恍然大悟,原来是烟台街还有这么充满爱心的风俗啊,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沉思半秒钟,我问:“那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吃面条吗?”我本想开句玩笑,没想到婆婆笑着夸我聪明,他说:“正月十七,为了留住家里的顶梁柱和壮劳力,叫他们没病没灾的,好好干活儿养家,也要吃面条,这叫做正月十七揽中年人。正月二十七自然是要留住老人,老人体质差,抵抗力低下,需要引起注意,好好保护身体,所以也吃面条,这叫做正月二十七揽老人。”原来烟台街还真有正月里吃三顿面条的民俗。真叫我猜对了。
   从那里以后,我总是在正月初七,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给全家人做手擀面吃,由于人多面条也多,和面是个体力活,也是个技术活,总是我和婆婆一起忙乎。俗话说“软面饺子、硬面条,”我们尽量少放水,让面条劲道些,有咬头,这样大家可以多吃点。后来有了超市,超市为了适应居民生活习惯,初七就开始卖碱面啦,我们全家人买二斤面条就够了,这样既方便又省力气。可是我记性不好,总是记不住哪一天是初七,十七,二十七,有时候就忘记了。婆婆总是及时地提醒我,在婆婆看来这是有关孩子和年轻人身体健康的大事,所以不能马虎。但是婆婆也有马虎的时候,就是正月二十七总忘记吃面条。我们提醒她,她也不在乎,总是说,没事的,我身体好,不用揽,也跑不了的。
   2020年春天,疫情很严重,我们忙着抗击疫情,竟然没有在正月二十七给老母亲做一碗长寿面,那时候,婆婆在敬老院,敬老院为了防止疫情,不让我们进去,实行了隔离。我们没有给老人送一碗面条,所以我们心里一直感觉对不起老人。她总是不忘记给我们正月初七“揽小人”,正月十七“揽中人”。而我们偏偏在2020年忘记了“正月二十七揽老人”。结果这一年老母亲走了,她走得那样匆忙,那么突然,那么毫无征兆,这让我们措手不及。虽然说她93岁了,也是高寿了,但是我们总是感觉舍不得她走,期望能够多陪伴她一些日子。
   今年过年的时候,我们全家的大人孩子都感觉心里空落落的,我们再也不能给老母亲守岁,再也不能给老母亲拜年,再也不能接受老人的祝福了。特别是小姑子妹妹和小叔子弟弟,就好像是没有娘的孩子一样。小姑子妹妹说,以后再日历牌上做个记号,记着点,正月初七揽小人,正月十七揽中人,正月二十七……说着说着泪水就滚出来了,她心里不好受啊!
   说实在的,现在都进入智慧城市时代了,真正相信老讲究的人少了,但是有了这个讲究,就有我们胶东地区的地方特色。也就是图个吉利,有什么不好呢?再说了这也是一种地方饮食文化啊!以后,我一定将手机里的日历表上增加三个备忘录,正月初七,正月十七,正月二十七。祝愿我们的大人孩子、以及老人都健康长寿,亲们,别忘了,正月初七揽小人,正月十七揽中人,正月二十七……
  
  
  

共 275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两篇散文,初看起来写的是两件没有联系的事情,但是仔细读下去就会发现都是满满的乡愁,第一篇写的是自己在故园遇到的腊梅树,描写了不期相遇的愉悦和快乐,表达了对腊梅的喜爱和敬畏,最后写了自己为了最美的腊梅花照片,竟然忘记了买豆腐,吃冻豆腐的事情。可见作者是所么喜爱腊梅的形象和品格。目前作者离开故乡,住在杭州,杭州市美丽的城市,不缺少腊梅,但是作者独自想起故园的腊梅树,可见她是想念故乡。第二篇小散文,是写了故乡的民俗,讲究正月初七、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吃面条,借助面条的长,将小孩和中年人以及老人揽在人世间。这个民俗是有历史渊源的,旧社会缺医少药,小孩子经常夭折,为了祈求平安,在正月初七吃面条;青壮年劳动没有安全保障,经常出现早亡,正月十七吃面条祈求平安;老年人体弱多病,人或七十古来稀,所以正月二十七吃面条,祈求长寿。作者回忆了婆婆在世的情况,最后谈到疫情期间,敬老院隔离起来,忘记给婆婆送面条,巧合的是婆婆93岁高龄,正赶上这期间去世了,儿女们都很遗憾,感觉欠了老人一顿正月二十七的面条。这是表达了一种深厚的亲情。所以两篇散文,形散意不散,写的都是对故乡的怀念和爱。优美厚重的散文,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1-02-16 18:11:21
  两篇散文短章,初看起来写的是两件没有联系的事情,但是仔细读下去就会发现都是满满的乡愁。感谢赐稿,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回复1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21-02-16 22:36:33
  感谢秋觅老师的编辑,这两个小散文是我最近的思想,可能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缘故吧,格外地念故乡的人和事
2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21-02-16 22:43:19
  腊梅的小散文是今天写的,正月初七就要来了,你们都有什么风俗习惯啊,有“揽小人儿”的说法吗?
太行飞剑
3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21-02-17 10:59:10
  好好活着阅遍人间春色,也是一种积极地人生态度
太行飞剑
4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21-07-27 13:45:14
  每日打开江山网,写作阅读喜欢喜,今日留言在此地,来日方长阅千里。从今天起抓紧时间在家园社团写散文和小说,争取更好的成绩。
太行飞剑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