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丹枫】谁说月黑不见雁(随笔)

编辑推荐 【丹枫】谁说月黑不见雁(随笔)


作者:祁生林 童生,977.7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35发表时间:2021-02-18 19:47:34

诗歌合与解人吟,不是解人休论诗。
   贾浅浅事件持续发酵。
   《诗刊》编辑部副主任、央视2020年《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彭敏出来发声,为贾浅浅辩护,没想到引火烧身,引来一波恶骂,弄得灰头土脸。
   由彭敏,忽然想到央视金牌栏目《中国诗词大会》,便有了上面这个题目。
   不得不说,《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收视率非常高的节目,它的播出,在华夏大地上引发全民诗词热,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可以说居功厥伟,正能量满满。但即便是这样的王牌节目,有时也有糟点。
   比如有一天,具体时间记不清了,好像是去年夏天,我躺在沙发上,手握电视遥控板,百无聊籁地乱翻台,无意间翻到央视某台,看到康震、郦波、蒙曼等几位专家,高踞电视屏幕前高谈阔论,品诗析词,谈论的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卢纶的《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这是首非常著名的五言诗,内容描写古代戍边军人的战斗生活,全诗慷慨激昂,雄健豪迈,画面感非常强烈,寥寥数笔,勾勒出在一个风雪弥漫的黄昏,敌我双方经过一场戈矛相迸矢石交飞的恶战,敌军仓皇逃窜,唐军挽马欲追的战争场面,全诗大气磅礴,意境深远,金戈铁马,杀气蔽云,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故历代好评如潮,赞誉者颇多,是一首豪情万丈的爱国诗。
   但电视屏幕前几位专家对此诗的评判,近乎“歪批”。
   记得郦波首先发言,他引用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当年写的一首五言诗:北方下大雪,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借此质疑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写得不够专业,有违生活常识,夜深山昏,月黑天高,人的肉眼怎能看得见高空中的飞雁,简直是闭门造车,一派胡言。
   蒙曼紧跟着附合,说了自己对此诗也持有疑虑。依照生活常识,“月黑雁飞高”的情形虽然存在,但夜黑如漆,大雪纷飞,诗人怎能看得见高空中的飞雁,明显与理相悖,解释不通。所以她认同华罗庚的见解,觉得此诗反映生活“失实”。
   康震出来打圆场说:这诗前两句可入画,后两句难入画。
   主持人在一旁帮腔:大雁在秋天从北方飞往南方越冬,秋天不可能下大雪,从节令看,“月黑雁飞高”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象,但“大雪满弓刀”又是冬天才有的现象,自相矛盾,不符合生活逻辑。
   看到这里,我记得自己当时非常开心,竟莞尔而笑。
   为什么莞尔,当然有不良动机在。
   直接说,就是觉得这回这些专家们“丢份”了,让我这种没什么学问的小人物,竟也抓到了他们的“把柄”,所以内心不由一阵阵窃喜。
   我想,就这首先诗来看,弄错了的一定不是古代诗人卢纶,而是高踞电视屏幕前点评此诗的当代专家。
   百度了下,卢纶是中唐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早年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第。大历年间经当朝宰相元载、王缙推荐,担任过集贤殿学士、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京官,职务不高,相当于皇帝办公室低等秘书、校对员、档案管理员、小监察官之类,后来外放,在河南、陕西等地做过地方财政厅的小官吏和县长,晚年担任河中郡元帅浑瑊府中的判官,也就是秘书兼参谋,从此进入军界,到过边塞,对行伍生活有一定的了解,期间写了一些边塞诗。
   以我的浅见,古人因没有照相机、录像机、手机等现代科技工具,观察事物只能依靠肉眼,所以对生活的体察,往往比现代人更精微更准确,除了不能用肉眼探察的微观世界,他们对生活现象的描绘,一般不会出错。
   其实这个问题不用问专家,如果问普通农民、牧民或者猎人,就会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
   专家的解释不能令人信服,甚至出错,主要是现如今的专家成天枯坐书斋,苦读书本,钻研学术,很少走出去体验生活,即便出去考察调研,也是心不在焉,走马观花,浮皮潦草,仔细观察生活的能力弱,对书斋外面的世界缺乏真正的了解,甚至一窍不通,但又过度自信,自以为是,常常以主观想像代替观察事实,胶柱鼓瑟,如解析卢纶这首五言诗时,对“见”的理解机械死板,拘泥于眼睛看“见”,眼“见”为实,所以才闹了笑话而不自知。
   郦波以华罗庚的打油诗为依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也没有什么说服力,因为华罗庚毕竟是数学家,尽管是杰出的天才级数学家,但其研究对象是数学,而非环境学、鸟类学之类,不熟悉边塞情况,故对卢纶《塞下曲》有质疑,也情有可原。
   但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现实中“见”的方式不止眼见一种,除了最基本的看“见”外,还有闻“见”、听“见”、碰“见”、尝“见”等等。
   佛家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称为“六识”,言下之意,除了眼睛而外,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识也具有“识”的功能,有时候可以代替眼睛,或作眼睛用。
   哑巴不能说话,但眼睛格外传神;瞎子不能视物,但听觉特别发达,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如果我们突然闻到一种异味,不是左近有厕所,就是到了“鲤鱼之肆”,或者附近有其他不洁之物,然后凭借这些气味,就能找到异味的来源。
   一个人坐在家中,听见窗外飞机的嗡嗡声,不必跑到院子里去瞧,也不必立在窗前看,仅凭声音,就能分辨出飞机所在的方位、飞行高度,与自己的距离、以及消失的方向。
   无知也就罢了,还居然以自己的无知,去评判别人的有知,就是一种悲哀了。
   夜晚虽然看不见天空中的飞雁,但能听见雁声从高远的天空传过来,这是很普通的生话常识,乡下六龄小儿,还有八旬老妪,都知道,唯独我们的有些专家不知道。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明代冯梦龙在《三言》中讲过一个《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故事,颇有意思,不妨转引到这里。
   故事中说,宋代的王安石和苏东坡都是大文人,但两人不对付。苏东坡仗着自己是天纵奇才,学贯古今,年轻气盛,有些轻狂和自负,瞧不起王安石,常常对王安石的诗词文章横挑鼻子竖挑眼,鸡蛋里挑骨头,吹毛求疵,惹得王安石颇为不爽,便利用自己宰相的权力,采取政治上的一些小手腕,偶尔为难和警告一下苏东坡,让少年才子苏东坡遭受了许多磨难。
   某年,苏东坡担任杭州通判届满,回京向皇帝老儿述职,顺便去拜访权相王安石,不巧正赶上宰相大人睡午觉,管家让苏东坡在书房里等一会儿,因自己还有事,就先出去了。
   苏东坡一个人待在宰相书房,非常无聊,便在书房里瞎转悠,无意间发现书桌上搁着一张诗笺,余墨淋漓,字犹未干。拿起一看,是张未完成的诗稿,上面有两句诗: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瞧罢,不由噗哧一声笑了出来,心想这老家伙毕竟老了,江郎才尽,诗肠枯缩,已经写不出好文章了。你瞧宰相大人这诗写的,明显才力不逮,短短几行七言诗,不仅没有完稿,还胡写一气,竟连基本事理都不顾,这是分明是想让大宋王朝斯文扫地啊,如果此事传扬出去,让相邻的“四夷”们知晓了,让我堂堂大宋泱泱华夏情何以堪?是可忍,孰不可忍。
   谁不知道菊花开败后,花瓣是不凋谢落地的,所谓“宁可抱香枝头死,不曾吹落西风中”,不就是称赞菊花这种宁死不屈的风骨吗?
   这样想着,苏大学士一时心血来潮,技痒难禁,想卖弄一下的念头,不罢不休,遂提笔在王安石诗的后面,续了两句,道是“秋花不似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明白无误告诉王安石,好我个宰相大人,您老也太随便了,要知道,菊花可不是桃花,怎么可能随风凋谢,零落满地,化作春泥更护花呢?她可是直到干枯,都是长在枝头上的。
   写毕,蓦然觉得有些唐突,心想王安石醒来后,如果发现被续诗挖苦的事,两个人面子上终究有些不好看,便拔脚溜了。
   王安石睡过午觉后,来到书房,见自己未完成的诗作后边,有人竟狗尾续貂了两句,便问管家谁来过?
   管家说大学士苏东坡来拜见,因您昼寝,便说他还有事,等不及了,以后得空再来拜访,就走了。
   王安石瞧瞧纸上的续作,也认得是大名鼎鼎的苏体字,苦笑着摇了摇头,什么也没说。
   第二天上朝,王安石趁便,在皇帝老儿耳边,吹了点小风,说苏轼这小子恃才傲物,目中无人,信口雌黄,妄言朝政,应该放到地方上继续锻炼,让他经受点挫折,消磨消磨锐气,才可放手使用。借皇帝的口,把苏东坡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相当于今天地级预备役部队副职领导。
   话说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就到了秋天。有一天中午,苏东坡到院子里散步,刚巧一阵金风飒然吹过,满院菊花纷纷扬扬落了一地。
   苏东坡见状大吃一惊,想起昔日在宰相书房中续诗的事,惊出一身冷汗。
   心想,本以为王安石这老儿打击报复,才把我贬谪到这里,原来人家根本就不是这样想,而是让我特意来见识一下黄州菊花,明白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菊花中也有落瓣的,才故意这么做的。这老头,平素虽然死倔死倔的,不知变通,但对我苏学士,还有够意思。
   于是,心里对王安石的那点成见和不满,便在一瞬间烟消云散。
   苏东坡与王安石的这个故事,很有说服力,它告诉我们,论人议事,态度最好谨慎一点,对自己吃不准的事,先不要盲目下判,要么做些事前功课,要么来个冷处理,待脑袋凉快下来后,再行决断,免得急中出错,事后捶胸顿足吃后悔药。
   再回到正题,央视某主持人借题发挥,以华罗庚“北方下大雪,群雁早南归”的诘问,得出秋天不可能下大雪的结论,也未必正确。
   秋天下不下雪,先得看什么地方,像宋代的内蒙、甘青这些边塞地区,不同于中原和江南,秋冬季节下雪,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李白在《塞下曲》中咏道:“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五月是夏季,应该草青树绿,鸟语花香才对,但天山地区居然下雪了,那么秋天就更不用说了。
   大雁一般在暮秋季节南归,这时的北方下大雪,不仅不奇怪,而且非常普遍。
   康震说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两句可入画;后两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难入画,个人认为也不见得,像“深山藏古寺”这样难描难绘的意境,都有高明的画家画了出来,相信“大雪满弓刀”也不会例外。
   当代绘画大师齐白石,曾以“十里蛙声出山泉”为题,画出过一幅很有名的杰作,画面上一条蜿蜒清浅的小溪,从深山潺潺湲湲流出,几只活泼的小蝌蚪,在透明的溪水里自由游动,画面上虽然不见青蛙,溪水也没有十里之长,但“十里蛙声出山泉”的意境,跃然纸上,不得不让人叹服。
   看电视上这档名家论诗节目,已经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了,当时没有录音,也没做文字记录,专家和主持人所说的话,仅是根据记忆,事后补记的,可能与原话有些出入,不够完全准确,但大意基本不差。希望知晓此事的朋友,能批评指正。
   好在这只是一篇小随笔,并非论文,有点小差错,也无关宏旨。
  
  
  

共 423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你分析得很准确,晚上虽然看不到它们飞行,但偶或能听到声音。诗文诗意且不论,自然生活常识,就是普通人,不想知道也难做到。轻率訾议上古传今佳作,就发不出笑声了。私下在家里随意说说倒也是句随便话,歪批是相声素材,刻意逗趣,苏文茂的歪批《三国》是一例,那也得写清歪批二字;场合不同,播音主持念错了字的发音声调都属于严重的失误,会影响全世界华人的发音。况意错乎!累了。【编辑:秋粮】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21-02-19 21:10:47
  分析得很准确,晚上虽然看不到它们飞行,但偶或能听到声音。感谢老师赐稿支持丹枫,期待精彩继续呈现!
梦锁孤音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