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丁香】年味(随笔)

编辑推荐 【丁香】年味(随笔)


作者:向琳 白丁,56.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13发表时间:2021-02-19 01:52:00
摘要:年年岁岁年相似,岁岁年年味不同。身经半百的人,尤其感慨多多,欲说还休,欲不说亦难休。各个时代,各个年龄,各色人等,各有感触。

【丁香】年味(随笔) 年年岁岁年相似,岁岁年年味不同。身经半百的人,尤其感慨多多,欲说还休,欲不说亦难休。各个时代,各个年龄,各色人等,各有感触。
  
   一、六七十年代的年味
  
   还是从六七十年代说起吧。
   打笔者记事起,中国农村山乡,还处在十分落后、贫穷阶段。集体所有制时代,以一个生产队为一个单位。一个单位生产队三四十户人家,一百多二百多三百来号人口,近三百来亩土地,主要耕种粮食作物,生产粮食,附带少有耕种部分经济作物,如棉花、药材、水果等。粮食主要是自产自销、自给自足。所谓自给自足,实际上只是口号和提法而已。集体劳动,一个生产队一般常年就只有二三十人出工,其他的不是老弱病残,就是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不愿出工者。出工的,也因为不是自家的活,大多出工不出力,偷工减料,得过且过,混日子。所以,那时的粮食产量都很低,亩产不足500斤。一年下来,除了上交的公粮,根本不够吃。身体素质越差的人越吃得,加之那时肉食少,大多以粗蔬杂粮为主,营养严重不足,人们饭量都很大,尤其是年轻人,哪里吃得饱?
   那时还没怎么推行计划生育。只是提倡,并不强制执行。一般一对夫妇都会生育三到五个子女,多的甚至六七个、七八个。人们又重男轻女,一生再生,直到生到男孩为止。所以,那时家庭人口众多,男丁旺相,饭量大,粮食奇缺。
   人,越贫穷越吃得多,越吃得多越贫穷。恶性循环。
   那个时候,我还很小,天天就盼着过年。正如童谣里唱的:“穿新衣戴新帽,嘎嘎(肉肉)吃得呵呵笑”。过年,小孩子总是从中秋节过后就开始盼起。时不时的就要问一回大人,“啥时候过年啦?”大人们总是戏谑地训斥道,“还早还早,早着呢。不要一天天就盼着过年,认真读书去。”所谓穿新衣戴新帽,对于一般农村家庭来说,也是不可能的。往往是给头上的哥哥姐姐做一件,弟弟妹妹轮流捡着穿,年年如此。家庭条件好点的,才有可能给一人做一套新衣服。吃不饱穿不暖是见惯不怪的事。穷人常常暗自感叹,“年年有年我无年,冷冷清清泪涟涟。”出自农村的孩子谁没经历过呢?
   过年了,印象中是从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开始,临近,筹备,置办年货。杀鸡杀鸭,杀猪杀羊。杀牛是不可能的,一般都是生产队里集体养的耕牛,是要用于拉犁耕地的,除非是老病伤残牛,才可以杀了分肉吃。
   我父亲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大学毕业生,到腊月二十几,经常会有村民登门求对联。他能编对联,又能书写。有的是自己买来红纸张,由父亲裁折成门对。有的是父亲花钱买的纸张,人对了送一副对联。当然只是亲戚邻朋。拿到对联的人,总是竖起大拇指又比又划,啧啧称赞。那时农村过年,家家户户门上贴一副对联,有点过年那个意思就行了。既没有红灯笼、中国结,也没有鞭炮烟花之类节庆之物。更没有电视、收音机、录音机、音响等播放设备,营造声势和渲染、烘托气氛。有的家庭甚至对联都贴不起,几年一换新,或者干脆几年都不换。有也过年,无也过年。
   最最令人难忘的是:吃“刨汤”和“菜板肉”。所谓吃“刨汤”,就是有肥猪杀的人家,杀猪过年时,时兴吃刨汤。在杀完猪后,把猪血、猪肝、心利等内脏,或炒,或煮,烩成一锅,叫连锅汤。请亲戚朋友和帮忙杀猪的邻居一起,一边喝酒吃肉,一边畅谈家长里短,联络感情,增进友谊。
   所谓吃“菜板肉”,就是每家每户都要在过年时,切一方三到五寸长、四指宽的肥猪肉,煮熟后做成刀头肉,用于祭祀,表示让祖先首先享用,以示尊敬。祭完祖先后,切成筷子厚一片一片的,供家人分吃,一人一片或几片。那时人穷,很少吃肉。有肉吃,是一件令人十分高兴的美事,都喜欢吃大块肥肉,越大越好,越肥越好,才够过瘾、解馋。
   有的小孩子,拿一块腊香骨头,在小伙伴中炫耀,令其他小伙伴羡慕不已。一块骨头啃二三天都舍不得丢弃,贫穷限制着人们的欲望。
   但是,那个时代,虽穷,年味是很浓的。因为贫穷,人们欲望才变得单纯、清简,别无多求。所以,那时的年味,深切、刻骨,令人难以忘怀。
  
   二、八九十年代的年味
  
   集体所有制,在当时,缺乏人性根基,人们消极怠慢,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十分不利于劳动生产。实际上就是一条“死胡同”,路子越走越窄,越走越死。不饿饭才怪呢。
   到了八十年代,老一辈革命家、国家领导人,开始思考并试行改革开放,实行土地承包到组,后又分组到户,充分调动了人们的劳动和生产积极性。并在农村大力推行农业科学技术,从培育、选育种子,改良土壤,推进农田基本建设,增施化肥农药,提高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到土地精耕细作,大幅度提高了土地单位亩产量,粮食开始逐渐丰足起来。一个农业大国,十几亿人口,全凭自给自足,切实解决了全国人民吃饭穿衣的根本问题。改革开放政策,真正功不可没。
   粮食丰足了,肚子吃饱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开始逐渐得到改善。从八十年代开始,港台风潮开始在大陆盛行。国际文化,科学技术,开始源源不断地从台湾和香港、上海等前沿城市窗口,流向内地。特别是流行音乐和国际流行文化,在大陆风靡。人们开始了烫发、染发,服装颜色也开始五花八门的改变,迅速丰富起来,喇叭裤、牛仔裤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大街小巷,村村社社,像雨后春笋般兴起裁缝铺,制衣作坊。收音机、录放机、电视机等等轻工电子产品,开始在城市和农村大规模风行。过年时,到处都在播放流行歌曲,城里的大街小巷,农村的村村寨寨,一派热闹和繁荣景象。
   后来,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机、VCD、功放机、卡啦OK等音响设备。过年时,亲朋好友聚会在一起,唱歌,跳舞,举行家庭聚会,喜庆和热闹非凡。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逢年过节,结婚嫁娶,生日祝寿等等喜庆场合,家里宾客满座。吃好喝好之后,家里电视机开着,播放着春节联欢晚会或者电视电影等节目。院坝里,录音机大音量开着,年轻人又跳又唱,老人和小孩围观,一起开心快乐。
   年味,开始变得丰富多彩了。
   改革开放,真是个大好时机。人们的劳动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劳力也有富余了。人们开始潮水般涌向广州、深圳、上海等沿海城市。经商,务工,赚钱买车造房,彻底改变了贫穷面貌,真正体验到了幸福生活的滋味。
   八九十年代,从贫穷落后走过来的人们,开始变得重情重义了,常常邀朋结友聚会,请吃请喝,联络感情,交流发财致富经验,分享劳动经营成果和幸福生活喜悦。兴起团年拜年之风,从腊月十几开始,人们就开始走亲访友,提着大包小包的年礼,你到我家,我到你家,互相朝拜问候。大红对联贴起,大红灯笼挂起,福字、中国结等节庆特征,满街满巷,满村满寨,特别显眼、喜庆。中央电视台在年前年后半个月内濒繁播放年庆节目,组织明星名人,企业界大佬、商界精英等,向全国人民拜年,形成强大的年庆声势和浪潮。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人们期待已久,人人必看的保留节目。大年三十晚上,大人小孩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节目,拿手机摇一摇参与活动,体验真正的幸福大团圆。年味被赋予了特殊的时代意义。
  
   三、如今逐渐淡化的年味
  
   过年,也叫过春节。年是岁月轮回中的一个回度。春节,即表示新的一年依元复始,一年四季中的春季开端。据说,中国人过年的习俗,始于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朝时期。按照夏朝纪元历法传袭演变而来。夏朝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代表中国华夏民族,人们常以“华夏”子孙后代自称,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在春节这一天,因为是一元复始,新的一年的开始,人们就会在这一天,起誓,祈愿,寄予新的希望,拟定新的计划,希望有一个美好的开始和未来。
   春节的前夜,叫除夕,与春节首尾相接。除夕,即有除去上一个年度最后一个夜晚之意,也有驱除所有忧愁、烦恼、不利因素之意。源自上古时代,有除旧布新“岁穷月尽,换年更新”的说法。又称大年三十,家家户户团圆守岁日,民间尤为重视。新桃换旧符,张灯又结彩。家家户户都要祭祖,迎接祖宗回家过年,以示对祖宗的尊敬和对祖宗脉传之恩的感谢。在这一天,做年糕,包饺子,贴春联,营造喜庆气氛。
   据西晋周处撰写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也就是大年三十,用击鼓的方法驱除“疫疠”之鬼,消灾免疾。
   过年,在中华民族现代及历史各个时期中,赋予了不同的年史意义。这一天,全国各行各业,歇业放假,让离散的亲人归家团聚。国家还颁布了法令,放假七天左右,成为法定节假日,促成家人团聚,幸福过年。
   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演变,年未变,年味却起起落落,有着诸多变化。不知具体从哪一年开始,年味已经大不如前了,改变了,变淡了。近些年来,许多地方因为环境保护,防止空气污染,不准燃放烟花爆竹了。那种满天的星光闪耀消失了,噼噼啪啪的声响消失了,过年的热闹气氛也就降低了。
   现在的过年,给人的感觉是:社会不太重视了,冷清了,淡味了。人心也开始浮躁、疑性、麻木了。曾经热闹喧嚣的电视节目,也明显减少了,节庆氛围淡化了,曾经的那些年事风光也不再了。
   加之,猪鼠年的疫灾大劫难,诸多城市封禁,地方区域限制出行,走亲访友活动被禁止,年味就变得更加寡淡了,无味了,更加令人担忧了。
   ……
   过年,这一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民间习俗,希望呼叫保持,越来越好。
   年味,希望年来年浓,越来越有味道。
  
   (原创首发)
  

共 380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年年岁岁年相似,岁岁年年味不同。身经半百的人,尤其感慨多多,欲说还休,欲不说亦难休。”《年味》,一篇略带作者良多感慨的随笔,在作者用心感受写作的文字里,娓娓道来,款款走来。六七十年代的年味很浓,“因为贫穷,人们欲望才变得单纯、清简,别无多求。所以,那时的年味,深切、刻骨,令人难以忘怀。”我个人觉得六、七十年代的年味,吃饱穿暖就是过年!八九十年代的年味,因为社会的逐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年味里,有了阖家团圆,吃年夜饭,看春晚,参与活动,其乐融融的氛围,很好。结尾,如今逐渐淡化的年味篇,是作者对于去年突发疫情后的年味的反思。因为疫情和工作需要的原因,现在不回家而选择异地过年的人很多,感觉年味不但淡了,还感觉很短暂,仿佛过了吃团圆饭的除夕夜,初一再给长辈匆匆拜个年,年就算过完了。大多数年轻人甚至顾不上走亲访友,就各奔东西,去上班了。过年,是中华民族温情脉脉的优秀文化传承,希望在异地过年的,可以跟家人微信视频,QQ聊天。在老家过年的,放下手中的手机,多陪父母说说话,让年味越来越浓,越来越有味道。感谢向琳老师投稿丁香,分享美文。本文,叙事清楚,感情真挚。文章中描述的很多细节,非常真实,很有年文化价值。向老师学习。祝新春大吉,万事如意!【丁香编辑:粉红莲秀】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粉红莲秀        2021-02-19 01:54:18
  感谢向琳总编投稿丁香,分享佳作。祝新春愉快,万事如意!
做过生意的读书人!谁的江山,百媚千娇?谁的世界,各领风骚?
回复1 楼        文友:向琳        2021-02-21 09:10:21
  谢谢社长辛苦编辑!祝福新年快乐!敬茶!
2 楼        文友:粉红莲秀        2021-02-19 02:20:56
  过年,以前是六零后、七零后们内心非常渴望的一件事。可以有吃到肉的机会。也可以穿新衣戴新帽。
做过生意的读书人!谁的江山,百媚千娇?谁的世界,各领风骚?
3 楼        文友:梅发平        2021-02-19 12:24:23
  粉红莲秀评论好,喜读爱看,高!
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江宁区作家协会会员,首届今古传奇文学奖提名奖获得者,荣获首届、第二届“猴王杯”华语诗歌大奖赛新诗入围诗人表彰。
回复3 楼        文友:向琳        2021-02-22 22:12:16
  谢谢梅老师留评!遥祝春安文祺!
4 楼        文友:秦雨阳        2021-02-19 16:33:23
  年味,一篇好文,带给人对一年又一年的“年味”的回味。三种年味,虽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欢喜过大年。改革前的年,虽没有丰衣足食,年味浓郁;改革开放后的年,生活幸福,文化丰富多彩;今天的年,生活已迈上小康,街上小区没有鞭炮,天空也没有五彩缤飞的礼花,然而这样的年更加文明、理性。感谢向琳总编投稿丁香,分享佳作。
文学是讲实话道实情的学问,用最美文字表达心声。
回复4 楼        文友:向琳        2021-02-22 22:06:33
  谢谢社长精彩点评!问好老师新年快乐!
5 楼        文友:闰土        2021-02-19 21:43:15
  优美的文笔,把《年味》写活了,作者开头用“年年岁岁年相似”就很吸引人,接着作者又写了六七十年的年味,那个时候人们贫困落后,少吃缺穿。接着作者又写了八九十年代的年味,又写了逐渐淡化的年味。细腻感人的描写,令人回味无穷。文章情感真挚,写作手法独特,闰土学习了。
回复5 楼        文友:向琳        2021-02-22 22:08:31
  谢谢老师鼓励支持!向您学习,精品佳作连连!
6 楼        文友:浮云变古今        2021-02-23 17:04:01
  只有经历过那些年代的人,对这几种年味才有如此深刻记忆和怀旧情感,老师笔触细腻,情意浓浓,拜读了,好文同分享!
回复6 楼        文友:向琳        2021-02-24 05:53:05
  时代留给人们的记忆,是深刻的。感谢朋友留评支持!敬茶!
7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1-02-24 10:27:14
  一篇充满烟火味的佳作,勾起童年青年美好的回忆。向琳老师勤奋编辑,笔耕不辍,向您学习!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回复7 楼        文友:向琳        2021-02-24 11:14:34
  谢谢晚秋枫叶社长鼓励支持!祝春安吉祥!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